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488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指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
技术背景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结构体系有了很大发展。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兴建, 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高速公路飞速发展。这些现代化的大型建筑体系,工程质量要 求高,施工技术复杂。因此,建筑施工技术必须有很大改进,同样,对模板技术也提出了新要 求,必须采用先进的模板技术,才能满足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建筑用木模 板在生产使用中耗费大量的森林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同时对我国 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传统的钢模板存在自重大、重复使用率低、拆装困难、操作者劳 动强度大,以及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组合钢模板存在块小、拼缝多、刚度弱等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这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自重小、 灵活性好、施工工序简单,回收利用率高,可采用机械化整体大生产和施工,便于控制施工 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在受力方面,具有刚度大,承载力高,整体性能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包 括槽形模块、支撑梁、螺栓或插销或丝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 上有连接条定位件,连接条定位件上有孔洞,槽形模块之间由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条通过连 接条定位件纵向连接。用连接条连接槽形模块时,连接条插入连接条定位件与槽形模块顶 板之间,将螺栓或插销或丝扣插入连接条定位件上的孔洞,拧紧螺栓或插销或丝扣,固定 连接条。连接条可调节槽形模块长度,以满足不同尺寸楼板模板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建筑用楼板模板由两块或两块以上彼此连接的槽形模 块拼装而成,槽形模块之间通过螺栓或插销或丝扣连接。槽形模块由顶板、两侧板组成。在 拼装楼板模板时,将若干槽形模块在支撑梁上排列整齐,由于槽形模块的侧板上有孔洞,将 螺栓或插销或丝扣穿过孔洞,连接两相邻槽形模块,形成整体建筑用楼板模板。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的侧板上有孔洞。在拼装楼板模 板时,由于槽形模块的侧板上有孔洞,孔洞可使相邻槽形模块通过螺栓或插销或丝扣两两 相连,形成整体建筑用楼板模板。这样的连接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楼板模板的整体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的顶板上有拆模螺栓孔。拼装楼 板模板时,将拆模螺栓固定于槽形模块顶板上的拆模螺栓孔内,且拆模螺栓杆的端部与槽 形模块的顶板外壁在同一平面上,以防浇筑楼板时,混凝土从拆模螺栓孔中流出。拆除模板 时,将固定在拆模螺栓孔上的拆模螺栓拧至顶板外,使槽形模块顶板与浇筑好的混凝土分 离,达到快捷拆模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连接条上有填充块,其作用是填充因为两槽形模块由连 接条纵向相连时,连接条固定在顶板下部而产生的两槽形模块的顶板之间的缺口。[0009]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支撑梁的截面形式可为槽形、矩形、工字形、T形。支撑 梁采用不同的截面形式,以方便施工现场的需要,并能满足楼板模板对于承载力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连接条、填充块采用硬质材料 制作而成。由硬质材料制作的槽形模块、连接条、填充块,在拼装成整体建筑用楼板模板时, 刚度大,承载力高,并能较好地抵抗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震动荷载。


图1为槽形模块1的结构示意图,3为顶板,4为侧板,5为侧板4的孔洞,6为拆模
螺栓孔。图2为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示意图,8为连接条,10为填充块。图3为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示意图,2为螺栓,9为连接条定位件,12为连接条 固定件上的孔洞。图4为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另一实施例。图5为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连接示意图,11为支撑梁。图6为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连接示意图。图7为槽形模块1相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拆模螺栓7的安装示意图,7为拆模螺栓。图9为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正视图。图11为图9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包括槽形模块1、支撑梁 11、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图1为槽形模块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槽形模块1由顶 板3、两侧板4组成,5为侧板4上的孔洞,6为拆模螺栓孔。在其他附图中,编号相同的,其 说明相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上有连接条定位件9,连接条 定位件9上有孔洞12,槽形模块1之间由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条8通过连接条定位件9纵向 连接。图2为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示意图,8为连接条,10为填充块。图3为槽形模 块1倒置时,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示意图。2为螺栓,9为连接条定位件,12为连接条定 位件上的孔洞。图4为槽形模块1倒置时,两槽形模块1的纵向连接另一实施例。图5为 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连接示意图,11为支撑梁。图6为槽形模块1倒置时,槽形模 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连接示意图。如图2-6所示,连接条定位件9上有孔洞12,用连接条8连接槽形模块1时,连接 条8插入连接条定位件9与槽形模块1的顶板3之间,将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插入连接条 定位件9上的孔洞12,拧紧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固定连接条8。连接条8可调节槽形模块 1的长度,以满足不同尺寸楼板模板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建筑用楼板模板由两块或两块以上彼此连接的槽形模 块1拼装而成,槽形模块1之间通过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连接。[0026]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的侧板4上有孔洞5。图7为 槽形模块1相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拼装楼板模板时,由于槽形模块1的侧 板4上有孔洞5,孔洞5可使相邻槽形模块1通过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两两相连,形成整体 建筑用楼板模板。这样的连接便于操作,能够提高楼板模板的整体稳定性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的顶板3上有拆模螺栓孔6。 图8为拆模螺栓7的安装示意图,7为拆模螺栓。拼装楼板模板时,将拆模螺栓7固定于槽 形模块1的顶板3上的拆模螺栓孔6内,且拆模螺栓7的杆端与槽形模块1的顶板3的外 壁在同一平面上,以防浇筑楼板时,混凝土从拆模螺栓孔6中流出。拆除模板时,将固定在 拆模螺栓孔6上的拆模螺栓7拧至顶板3外,使槽形模块1的顶板3与浇筑好的混凝土分 离,达到快捷拆模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连接条8上有填充块10。图5为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 体模板的连接示意图,10为填充块。填充块10的作用是填充因为两槽形模块1由连接条8 纵向相连时,连接条8固定在顶板3下部而产生的两槽形模块1的顶板3之间的缺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支撑梁11的截面形式可为槽形、矩形、工字形、T形。支 撑梁采用不同的截面形式,以方便施工现场的需要,并能满足楼板模板对于承载力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连接条8、填充块10采用硬质 材料制作而成。由硬质材料制作的槽形模块1、连接条8、填充块10,在拼装成整体建筑用楼 板模板时,刚度大,承载力高,并能较好地抵抗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震动荷载。图9为槽形模块1拼装成整体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正视图。图11为图9的左视图。如图9、10、11所示,为利用上述建筑用楼板模板,本实用 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槽形模块1由顶板3和两侧板4组成,侧板4上有孔洞5,孔洞5上 可安装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在拼装楼板模板时,将若干槽形模块1在支撑梁11上排列整 齐,由于槽形模块1的侧板4上有孔洞5,将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穿过孔洞5,连接两相邻槽 形模块1,形成整体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拆装方便,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便于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 效率;板材可采取硬质材料,刚度大,承载力高,整体性能好。
权利要求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包括槽形模块(1)、支撑梁(11)、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其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上有连接条定位件(9),连接条定位件(9)上有孔洞(12),槽形模块(1)之间可由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条(8)通过连接条定位件(9)纵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建筑用楼板模板由两块或两 块以上彼此连接的槽形模块(1)拼装而成,槽形模块(1)之间通过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 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 的侧板⑷上有孔洞(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 的顶板(3)上有拆模螺栓孔(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连接条(8)上有填充块(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支撑槽形模块(1)的支撑梁 (11)的截面形式有槽形、矩形、工字形、T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其特征在于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 (1)、连接条(8)、填充块(10)采用硬质材料制作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包括槽形模块(1)、支撑梁(11)、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组成该模板的槽形模块(1)上有连接条定位件(9),连接条定位件(9)上有孔洞(12)。槽形模块(1)之间由可调节长度的连接条(8)通过连接条定位件纵向(9)连接。连接条(9)可调节槽形模块的长度,以满足不同尺寸楼板模板的需求。所述的建筑用楼板模板由槽形模块(1)组成,槽形模块(1)由顶板(3)、两侧板(4)组成,侧板(4)上有孔洞(5)。在拼装楼板模板时,将若干槽形模块(1)在支撑梁(11)上排列整齐,将螺栓(2)或插销或丝扣穿过孔洞(5),连接两相邻槽形模块(1),形成整体建筑用楼板模板。该建筑用楼板模板刚度大,承载力高,使用寿命长,施工工序简单,便于控制施工质量。
文档编号E04G11/50GK201730317SQ20102016850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吴方伯, 周绪红, 徐静, 黄海林, 黄璐 申请人:吴方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