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43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屋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顶结构,具体地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可以将雨水滞渗与涵养利用的屋顶雨水滞渗涵养排放的结构。该屋顶结构通过设置有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和设置于防水层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使得屋顶具有了涵养雨水的能力,当下雨时,雨水会部分存储在涵养水层中,当下雨过后,涵养水层中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且本结构基本不用维护,相对于屋顶绿化等,整体施工成本与维护成本均大大降低。
【专利说明】一种屋顶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屋顶结构,具体地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可以将雨水滞渗与涵养利用的屋顶雨水滞渗涵养排放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关于房屋的屋顶结构,现有技术中通常主要有两种:
[0003]第一、屋顶绿化,即在屋顶铺设绿植,用来涵养水份,且绿植可以阻挡部分阳光的直射,保证了屋内的温度不会升高,人在屋内会感到非常的凉爽,但是绿化的维护非常不方便,对后续的维护保养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较为寒冷的地区,绿植会枯萎。维护成本非常高,不利于普及。
[0004]第二、直接快速外排,不管是传统的雨水落水管,还是近年来新开发的虹吸式落水管,都是将雨水快速的排放至地下或者市政雨水管网中。近年来,城市化加快,灾害性天气频发,城市内涝严重,雨水快速外排,加重城市的内涝灾害。因此,在降雨时,有效将雨水滞渗或涵养非常重要。
[0005]因此,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要应用于可以将雨水滞渗与涵养利用的屋顶雨水滞渗涵养排放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屋顶绿化维护非常不方便,对后续的维护保养要求较高,维护成本非常高,不利于普及;将屋顶雨水直接快速外排会加重城市的内涝灾害的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屋顶结构,其包括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和设置于防水层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
[0010]进一步地,所述涵养水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砾石层、找平层和滤水层。
[0011]进一步地,所述滤水层采用娃砂滤水砖铺设而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硅砂滤水砖由细沙和树脂粘接剂混合而成,且所述的树脂粘接剂至少部分为亲水性树脂粘接剂。
[0013]进一步地,所述细沙的颗粒为0.08mm-1.5mm,且所述娃砂透水砖的渗透速率大于或等于 6.8 X ICT2Cm/s。
[0014]进一步地,在所述防水层和砾石层之间还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落水管连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集水管包括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所述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交叉设置,且所述纵向集水管与横向集水管连通,横向集水管与所述落水管连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均为上部开孔、下部密封。
[0017]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集水管的面积开孔率不小于砾石层空隙率的1.5倍。[0018]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集水管的纵向坡度不小于0.25%,所述横向集水管的横向坡度不小于0.5%ο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和设置于防水层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使得屋顶具有了涵养雨水的能力,当下雨时,雨水会部分存储在涵养水层中,当下雨过后,涵养水层中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且本结构基本不用维护,相对于屋顶绿化等,整体施工成本与维护成本均大大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屋顶结构的剖面图;
[002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集水管布置示意图。
[0023]图中:1:防水层;2:涵养水层;21:砾石层;22:找平层;23:滤水层;3:横向集水管;4:纵向集水管;5:落水管;6:屋檐。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
“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屋顶结构,该屋顶结构包括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I和设置于防水层I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2。
[0027]即本发明的屋顶结构是在普通屋顶上先铺设防水层1,保证了雨水不会从屋顶进入屋内,然后在防水层I的上方设置涵养水层2,通过涵养水层使得屋顶具有了涵养雨水的能力,当下雨时,雨水会部分存储在涵养水层2中,当下雨过后,涵养水层2中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另外,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
[0028]具体地,所述涵养水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砾石层21、找平层22和滤水层23,在防水层I和砾石层21之间还设有用于排水的集水管,所述集水管包括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所述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交叉设置,且所述纵向集水管4与横向集水管3连通,横向集水管3与所述落水管5连通,通常,落水管5设置于屋檐6的下方,通过落水管5将屋顶的雨水外排。
[0029]更加具体地,所述砾石层21的铺装厚度为100cm-500cm,其由砾石组成;找平层22的厚度为2cm-5cm,找平层22主要是为了起到找平作用,使得上面更好的铺设滤水层23,出于成本和便捷性的考虑,找平层22用粗砂或中粗砂即可;所述滤水层23采用硅砂滤水砖铺设而成。所述硅砂滤水砖由细沙和树脂粘接剂混合而成,且所述的树脂粘接剂至少部分为亲水性树脂粘接剂,通常,所述细沙的颗粒为0.08mm-l.5mm,且所述硅砂透水砖的渗透速率大于或等于6.8 X ICT2Cm/s。
[0030]在屋顶外层铺设硅砂滤水砖,可有效的将雨水中的杂质过滤,避免杂质进入下面的砾石层21,造成砾石层21堵塞,涵养能力下降,并且硅砂滤水砖本身具有涵养雨水的作用,雨过天晴之后,雨水可通过硅砂滤水砖的毛细管作用,将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
[0031]砾石层21为涵养雨水的主要层面,大部分降雨将临时涵养在此层内,雨过天晴之后,部分雨水可通过硅砂滤水砖的毛细管作用,将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降雨较大或者较为集中时,砾石层21能够集中涵养大量的雨水,与硅砂滤水砖不同的是,砾石层21没有过滤作用,但是涵养能力极高,因此其缓解热岛效应与屋顶降温的作用更强。
[0032]所述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均为上部开孔、下部密封,这样,当雨水较大时,雨水会依次透过硅砂滤水砖、找平层22和砾石层21进入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中,再通过落水管5将雨水外排。由于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的上部与砾石层21接触,为了避免砾石层21中的砾石会进入横向集水管3或纵向集水管4中,优选地,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上部的开孔孔径应小于砾石层21的砾石粒径。更加优选地,所述纵向集水管4的面积开孔率不小于砾石层21空隙率的1.5倍,这样是为了保证雨水能更好的进入纵向集水管4中以便排出。
[0033]通常的,纵向集水管4与横向集水管3连通,通过坡度的设置使得纵向集水管4中的雨水进入到横向集水管3中,如图2所示,即纵向集水管4的一端与横向集水管3连通,优选地,所述纵向集水管4的纵向坡度不小于0.25%,所述横向集水管3的横向坡度不小于
0.5%。纵向集水管4的最低端为纵向集水管4与横向集水管3的接口处,纵向集水管4的另一端为最高端,纵向集水管4的纵向坡度为由最高端向最低端找坡,最小0.25% ;横向集水管3的最低端为横向集水管3靠近落水管5的一端,横向集水管3的另一端为最高端,横向集水管3的横向坡度为由最高端向最低端找坡,最小0.5%。
[0034]纵向集水管4选用多孔管材,主要作用是在降雨较大或者集中时,雨量超过硅砂滤水砖与砾石层21的涵养能力,纵向集水管4将多余渗透至底部的雨水收集至横向集水管3中,然后外排。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的管径按设计雨量由水力计算确定。在横向集水管3和纵向集水管4外侧设有反滤织物,如土工布等,以防雨水携带杂物进入集水管中。
[0035]横向集水管3的主要作用是将纵向积水管4中的雨水收集,横向集水管3采用底部带槽多孔管或密实管材。其管径、间距和安设位置由水力计算确定,横向集水管3—般对接建筑落水管5。
[0036]本发明的屋顶结构经一次制作完成后即可使用很久,一般无需后期的维护,基本无维护费用,相对于屋顶绿化等,整体施工成本与维护成本均大大降低。
[0037]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和设置于防水层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使得屋顶具有了涵养雨水的能力,当下雨时,雨水会部分存储在涵养水层中,当下雨过后,涵养水层中涵养的雨水不断的挥发至空气中,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有效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挥发还可使屋顶降温,起到降温的作用,且本结构基本不用维护,相对于屋顶绿化等,整体施工成本与维护成本均大大降低。
[003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几种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防止雨水渗透到屋内的防水层和设置于防水层上的用于滞渗涵养雨水的涵养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涵养水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砾石层、找平层和滤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层采用硅砂滤水砖铺设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砂滤水砖由细沙和树脂粘接剂混合而成,且所述的树脂粘接剂至少部分为亲水性树脂粘接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沙的颗粒为0.08mm-l.5mm,且所述娃砂透水砖的渗透速率大于或等于6.8 X l(T2cm/s。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水层和砾石层之间还设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落水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包括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所述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交叉设置,且所述纵向集水管与横向集水管连通,横向集水管与所述落水管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集水管和纵向集水管均为上部开孔、下部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集水管的面积开孔率不小于石乐石层空隙率的1.5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屋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集水管的纵向坡度不小于.0.25%,所述横向集水管的横向坡度不小于0.5%。
【文档编号】E04D11/02GK103758295SQ201310745480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秦升益, 窦明岳, 陈梅娟 申请人: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