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隔热瓦及隔热屋顶搭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7808阅读:2005来源:国知局
屋顶隔热瓦及隔热屋顶搭建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屋顶隔热结构,特别涉及用隔热瓦覆盖屋顶的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顶层的隔热越发普遍,隔热瓦作为一种新型建材,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中。目前,一般隔热瓦均采用水泥或石棉制成,这些隔热瓦需要用砖块制作小的立柱,隔热瓦的四角分别搁在立柱上,再通过水泥将相邻两块隔热瓦。这种隔热瓦寿命较短、施工周期长,而且大面积使用会较大程度增加楼体的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以下给出对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简化概述以力图提供对此类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作为稍后给出的更加具体的说明之序。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热瓦和隔热屋顶结构,以及隔热屋顶的搭建方法,一方面解决现有隔热瓦较重,易碎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隔热瓦的快速施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瓦,该隔热瓦用于覆盖在基础屋顶上,包括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

第一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一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一隔热件的顶面高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至少第一隔热件的左侧边沿或右侧边沿具有第一勾部;

第二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二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二隔热件的顶面低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至少第二隔热件的左侧边沿或右侧边沿具有第二勾部;

将第一隔热件具有第一勾部的侧面与第二隔热件具有第二勾部的侧面相互靠近后移动,使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互相钩住,此时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限制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沿着垂直于第一隔热件的侧面方向的位移。

优选的在第一隔热件的第一勾部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二隔热件的第二勾部也间隔设置,此时需要相对移动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的距离更短,便于快速组装。

相比于在正方形的大块的混凝土砖下垫四个砖块作为支撑,以形成架空的隔热层,本发明中的结构减轻了屋顶隔热层的重量。以及在隔热瓦零部件破碎时,更换方便,只需将对应的隔热瓦件取出,再组合上替换部件,并且防漏效果较好。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瓦屋顶结构,包括由上述隔热瓦形成的主屋顶、接水沟槽、沟槽管件,接水沟槽位于主屋顶形成的屋檐下方,沟槽管件用于将接水沟槽内的流体导向下水管道。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对应的隔热屋顶搭建方法,将上述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间隔排列;将第一隔热件具有第一勾部的侧面与第二隔热件具有第二勾部的侧面相互靠近后移动,使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互相钩住,此时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限制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沿着垂直于第一隔热件的侧面方向的位移,这样即可以铺设主屋顶。

为能达成前述及相关目的,这一个或更多个方面包括在下文中充分描述并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以下描述和附图详细阐述了这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某些说明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仅仅是指示了可采用各种方面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若干种,并且本描述旨在涵盖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面。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所公开的方面,提供附图是为了说明而非限定所公开的方面,附图中相似的标号标示相似要素,并且在其中:

图1a为第一隔热件沿着图1b中A方向的截面图;

图1b为第一隔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c为第二隔热件沿着图1d中B方向的截面图;

图1d为第二隔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e为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的沿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2a所示的为第一堵件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截面图;

图2b所示为第一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a所示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第一隔热件后端设置有堵头的示意图,前端设置有第二堵件的示意图,该图有部分为分解图;

图3b所示为堵头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3c所示为堵头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4为接水沟槽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在以下描述中,出于解释目的阐述了众多的具体细节以提供对一个或更多个方面的透彻理解。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此类方面。

本文中讨论的隔热瓦及隔热屋顶的搭建方法,用于在具有基础屋顶的构造中,使得屋顶的排水和隔热效果更优;基础屋顶可以是水泥平面,例如水泥屋顶,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支撑框架形成的平面,例如由多个椽构成的屋顶框架,或者是表面规则的搭建有桩的水泥平面。本文中的隔热瓦用于覆盖在基础屋顶上,保护基础屋顶,减少或避免雨水侵润,以及减少基础屋顶对热量的吸收,达到隔热效果。同时,另一方面,便于安装和施工。

为了清楚,本文发明上下文中,第一隔热件、第二隔热件(它们也简称为隔热瓦)分别都分为一下区域:

顶面,也称为上表面,隔热瓦的主表面,朝向天空;

左侧面,相对于右侧面,人体面对图纸或瓦时,双手身体两侧张开,与左手指尖方向相同的瓦的外部侧面;

右侧面,同上,与右手指尖方向相同的瓦的外部侧面;

前侧(端),瓦朝向屋檐的一侧(端);

后侧(端),瓦朝向屋脊的一侧(端),或瓦的与前侧背对的另一侧(端)。

本文的说明书附图中,部分侧面用填充以条纹图案,以区分水平侧面,以便于图例的阅读。

本发明在一方面提供一种隔热瓦,该隔热瓦用于覆盖在基础屋顶上,该隔热瓦包括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

第一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一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一隔热件的顶面高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至少第一隔热件的左侧边沿或右侧边沿具有第一勾部,即于基础屋顶最边缘的第一隔热件只有一侧具有第一勾部,其余的第一隔热件的两侧均具有第一勾部;一侧具有第一勾部的第一隔热件用于铺设在屋顶隔热结构的最外围;第一隔热件的中部(中部是根据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确定的)可以是中空的,也可以是填充有隔热材料例如泡沫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件整体为n形的长条状,其前端和后端开放,其顶面的宽度大于第一隔热件的高度,其顶面、左侧面、右侧面是一体的;左右侧面的靠近基础屋顶的边沿分向第一隔热件内部设置第一勾部;

第二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二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二隔热件的顶面低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第二隔热件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具有第二勾部;

将第一隔热件具有第一勾部的侧面与第二隔热件具有第二勾部的侧面相互靠近后移动,使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互相钩住,此时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限制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沿着垂直于第一隔热件的侧面方向的位移,此时第一勾部位于第二隔热件内。

图1a-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a为第一隔热件沿着图1b中A方向的截面图,第一隔热件10包括顶面A1、左侧面A2、右侧面A3,沿着左侧面合右侧面延伸处的第一勾部101,第一勾部101用于与第二勾部配合,使得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在组合状态时,相互限制其在左右侧的位移,应理解的是勾件主要用于限制位移,即上述勾部在设计时预留了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在热胀冷缩时发生的位移。优选的顶面A1为不具有孔的平面;雨水可以在顶面A1的表面流淌,并且该平面具有一定的负重能力,例如可以在顶面上放置盆栽或行走。如图1b所示,第一隔热件的前端和后端是开放的,而其中部是空的;在本文的隔热屋顶结构中,由于第一隔热件的中部空间具有较低的热传导能力,而使得本文的屋顶结构具有隔热效果。优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瓦的厚度较小,将隔热瓦架空设置于基础屋顶上,即将隔热瓦架设于桩上,能获得更好的隔热效果。第一隔热件整体为U形的长条状,其顶面的宽度小于第一隔热件的高度。为了解释本发明,图1a及图b中第一勾件绘制得比较大,便于阅读和理解本发明的意图,而实际生产中,其相对于顶面的宽度来说是较小的。

图1b为第一隔热件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第一隔热件的长度较短,而实际生产中,第一隔热件的长度优选的与基础屋顶的宽度或1/2宽度对应,这样在基础屋顶的铺设一侧或同时铺设两侧的隔热瓦,即可快速实施对基础屋顶的隔热层的铺设。

图1c为第二隔热件沿着图1d中B方向的截面图,第二隔热件20包括顶面B1、左侧面B2,顶面主要起固定左侧面和右侧面作用;沿着左侧面合右侧面延伸第二勾件201用于与第一勾件101配合,锁定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阻止其在沿着图1b中的A方向移动,可以理解的在这里A方向并不是严格的指图中的A方向,而是与A方向成锐角的方向。

图1d为第二隔热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e为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的沿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本发明中的结构减轻了屋顶隔热层的重量。以及在隔热瓦零部件破碎时,更换方便,只需将对应的隔热瓦件取出,再组合上替换部件,并且防漏效果较好。

第一勾部为与第一隔热件一体的、且沿着侧面边沿延展的G形勾部;

第二勾部为与第二隔热件一体的、且沿着侧面边沿延展的、与第一勾部对应的勾部。

G形勾部的一种实施例可参见图1a-图1f。

G形勾部使相邻的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之间精确定位,从而使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之间的间隙是一定的;同时避免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互相发生位移。

在第一隔热件的一侧边沿具有至少2个第一勾部,这些第一勾部间隔排列于该侧边沿;

第二隔热件的一侧边沿具有至少2个第二勾部,这些第二勾部间隔排列于该侧边沿;

这些第一勾部的间隔排列方式与这些第二勾部的间隔排列方式对应;将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并排排列,将第二勾部放入第一勾部之间的间隙,沿着第一隔热件的侧边沿的方向移动第二隔热件,直至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勾合,此时第一勾部位于第二隔热件内。

将上述第二勾部和第一勾部分别间隔排列,使得在安装时第一勾部可从第二勾部与第二勾部之间的间隙之间放入(如图1f所示),从而使得在组装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时,需要相对移动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的距离更短,便于快速组装,同时也节约生产材料的成本。可以结合图1b-图1f理解上述结构,在这些结构中,第一勾部的长度103与第二勾部的长度203对应,第一勾部的长度103小于第二勾部间隙长度205。由于侧面B2、B3的阻挡作用,雨水沿着第二隔热件内流出,而不会漫出侧面B2、B3。

图1f示意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的组合方式,图中D所表示的路径为组装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时,第一隔热件的移动方式。应了解,也可以是按照上述示意的方式移动第二隔热件,从而使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组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隔热件的侧面B2、B3具有开口,该开口与第二个勾部错位,则组合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的策略与图1f是不同的。

上述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组合成的隔热瓦,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搬运和节约模具成本,隔热瓦的长度小于基础屋顶的长度,则采取多层隔热瓦错位重叠的方式,使隔热瓦覆盖整个基础屋顶。错位重叠即第一层隔热瓦的后侧被二层隔热瓦的前侧覆盖(即只盖住部分),第二层隔热瓦的后侧被第三层隔热瓦覆盖(即只盖住部分),依次类推,直至最后一层隔热瓦接近屋脊或基础屋顶的另一边。

为了减少上述隔热瓦向基础屋顶的漏水,上述隔热瓦还包括第一堵件,第一堵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突起部,突起部位置与第一勾部之间的间隙对应,并且第一堵件的突起部的位置低于第一隔热瓦的侧面的边沿;第一堵件用于防止大量雨水涌入第二隔热件,是的雨水漫过隔热件的侧面B2和B3。

第一堵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在受到应力时,第一堵件的侧面的不与顶面临近的一端向内收缩,应力撤销时还原;

2个第一隔热件通过同1个第二隔热件固定时,将第一堵件卡入两个第一隔热件的相邻侧面之间,直至突起部卡于第一隔热件侧面边沿,阻止第一堵件向天空方向运动。

图2a所示的为第一堵件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截面图,第一堵件30包括顶面C1、左侧面C2和右侧面C3,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突起部301,突起部301也称作第一堵件的两个脚,第一堵件的两个脚具有一定的弹力,可以以脚的根部为轴心向第一堵件的中心线变形。该变形是可逆的,即当脚不受外力时,其还原后如图2a所示。

图2b所示为第一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的第一堵件的突起部101为间隔排列,其用于如图1b所示结构中,在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如图3a所示组合好后,第一隔热件之间具有缝隙307,第一堵件用于堵住该缝隙307;堵住该缝隙的步骤为将第一堵件的脚对准该缝隙,并向下压第一堵件,第一堵件进入该缝隙,第一堵件的突起部301卡于第一隔热件的边沿104(见图1b)之下,从而阻止第一堵件30向天空方向运动。第一勾部之间间隙的的长度105与第一堵件突出部长度303对应,第一勾部的长度103与第一堵件突出部之间的间隙305对应。

第一隔热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阻流件,用于阻止第一隔热件内外的热交换,加强隔热效果。

例如阻流件可以是第二堵件,第二堵件为长条锯齿状,锯齿凸出部分大小与第一隔热件的前侧面的大小对应,用于堵住第一隔热件的前侧开口。

图3a所示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第一隔热件后端设置有第一堵件。第二堵件有阻止第一隔热件内的空气对流的作用,使得第二隔热件顶面至基础屋顶的热传导变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二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图3a所示的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形成一个更大的平面,优选的该平面于水平面有一定的角度,便于雨水的出。

本发明的隔热瓦还包括连接槽,连接槽的主体为槽状,槽的两端开放;槽的一端具有延展,延展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二堵件的侧面可贴合;连接槽设置于第二隔热件下方,托住第二儿隔热件;将第二堵件与延展贴合,并通过固定件将第二堵件固定在延展上。

图3a所示的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拼接后,第一隔热件前端设置连接槽50,连接槽的U状主体部分托住第二儿隔热件,即连接槽的开口宽度53略大于第二隔热件的宽度203;连接槽的前端具有延展501,延展501上设置有螺孔,用于固定第二堵件60;第二堵件的凸出部分(如图3a中61和62一起中所标识的部分)的大小与第一隔热件的前端开放区域209的大小对应。

第一隔热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另一种阻流件,用于阻止第一隔热件内外的热交换,加强隔热效果。例如阻流件可以是第三堵头,第三堵头为长条体形,其一侧截面与第一隔热件后侧面的开口大小对应,用于堵住第一隔热件的后侧开口。

如图3b所示,第三堵头40位于第一隔热件后侧,用于堵住第一隔热件内的空气对流,使得第二隔热件顶面至基础屋顶的热传导变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第二隔热件的隔热效果。

图3c还显示了另一堵头结构。

本文还提供一种隔热瓦屋顶结构隔热瓦形成的主屋顶、接水沟槽、沟槽管件,接水沟槽位于主屋顶形成的屋檐下方,用于隔热瓦主体平面上排出的雨水。沟槽管件用于将接水沟槽内的流体导向下水管道。

图4为接水沟槽的结构。

接水沟槽包括U形沟槽、连接部;连接部与U形沟槽一体;连接部用于将U形沟槽设置于隔热瓦的前端的下方,优选的设置与隔热瓦和基础屋顶之间。

该屋顶结构还包括脊瓦、第四堵件;脊瓦用于覆盖在主屋顶的屋脊上;

脊瓦包括2个第一隔热件C1、1个第二隔热件C2和1个第一堵件C3,第二隔热件C2设于屋脊上,第一隔热件C2分别通过第二勾件固定其两侧的第一隔热件C1,第一堵件C3卡于两个第一隔热件C1相邻的侧面;第四堵件设置于第一隔热件于主屋脊之间、第一隔热件C1朝向屋檐的一端。

包括将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组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将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间隔排列;

将第一隔热件具有第一勾部的侧面与第二隔热件具有第二勾部的侧面相互靠近后移动,使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互相钩住,此时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限制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沿着垂直于第一隔热件的侧面方向的位移。

上述第一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一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一隔热件的顶面高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第一隔热件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具有第一勾部;

上述第二隔热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右侧面,第二隔热件的顶面朝向天空,并且第二隔热件的顶面低于其左侧面和其右侧面;第二隔热件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具有第二勾部。

所述步骤“将第一隔热件具有第一勾部的侧面与第二隔热件具有第二勾部的侧面相互靠近后移动,使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互相钩住”为:

将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并排排列,将第二勾部放入第一勾部之间的间隙,沿着第一隔热件的侧边沿的方向移动第二隔热件,直至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卡勾合。

上述第一隔热件的一侧边沿具有至少2个第一勾部,这些第一勾部间隔排列于该侧边沿;

上述第二隔热件的一侧边沿具有至少2个第二勾部,这些第二勾部间隔排列于该侧边沿;

这些第一勾部的间隔排列方式与这些第二勾部的间隔排列方式对应;

包括堵住第一隔热件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2个第一隔热件通过同1个第二隔热件固定时,将第一堵件卡入两个第一隔热件的相邻侧面之间,直至突起部卡于第一隔热件侧面边沿,阻止第一堵件向天空方向运动;

上述第一堵件具有顶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设置有突起部,突起部位置与第一勾部之间的间隙对应,并且第一堵件的突起部的位置低于第一隔热瓦的侧面的边沿;

第一堵件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在受到应力时,第一堵件的侧面的不与顶面临近的一端向内收缩,应力撤销时还原。

包括用第二堵件封住隔热瓦在屋檐端开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用第二堵件封住第一隔热件在屋檐处的开口;

上述第二堵件为长条锯齿状,锯齿凸出部分大小与第一隔热件的前侧面的大小对应。

包括通过连接槽固定第二堵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将连接槽设置于第一隔热件靠近屋檐的一端的开口内,将第二堵件与延展贴合,并通过固定件将第二堵件固定在延展上;

上述连接槽的主体为槽状,槽的两端开放;槽的一端具有延展,延展所形成的平面与第二堵件的侧面可贴合。

包括封住隔热瓦在屋脊端开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用第三堵头堵住第一隔热件的靠近屋脊处的开口。

第三堵头为长条体形,其截面与第一隔热件后侧面的开口大小对应。

包括设置沟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设置接水沟槽于屋檐下方,沟槽管件连接接水沟槽,用于将接水沟槽内的流体导向下水管道。

包括盖上脊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将第二隔热件C2设于屋脊上;

第一隔热件C2分别通过第二勾件固定其两侧的第一隔热件C1,将第一堵件C3卡于两个第一隔热件C1所形成的相邻的侧面;

将第四堵件设置于第一隔热件与主屋脊之间、第一隔热件C1朝向屋檐的一端。

在施工中,可以是先铺设接水沟槽,再铺设连接槽,再在连接槽内放第二隔热件,再将第一隔热件与第二隔热件组合;组合后可以设置前端的堵件或后端的堵件,以及堵住第一隔热件之间间隙。

上述屋顶结构的施工方法可以根据隔热瓦及其他部件的结构确定施工步骤。应考虑到,虽然本说明书中讨论围绕隔热瓦以及隔热屋顶结构的施工方法,但是本发明并没有将隔热瓦自身限制于该特定的材料。相同的原理适用于各种制造材料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所述原理在阅读完本文的技术部分后,将更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