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0265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具体是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
【背景技术】
[0002]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气温升高、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火灾频发等各种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人们对工作、居住的建筑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例如:隔热、隔音、防火、防水、防腐、防虫等。目前,我国的建筑砖墙结构居多,传统的建筑墙体结构的隔音、隔热效果都较差,无法适应当前建筑领域的需要。位于家具左右两侧,呈垂直面的板材统称“旁板”或称“墙板”。在口常生活中,墙板的使用即为广泛,通常墙板具有一定隔音及美观的效果。但是,现目前社会中的墙板由于其自身的厚度较厚,材料多为混泥土灌胶,不但其自身重量较重还使得安装难,同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墙板容易出现开裂情况,易发生安全隐患;然而,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现有的墙板采用了一些质量较轻的木板制成,然而木板在使用的过程中抗压性较差,同时在使用的时候由于环境的问题容易出现潮湿等情况,影响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层,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均匀设有抗压孔,抗压孔为双层设置,抗压孔设置在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中心位置处,聚苯乙烯泡沫板层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都呈波浪形起伏,且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相对称设置,在第一抗压板上侧设有第一发泡水泥层,第二抗压板下侧设有第二发泡水泥层,第一发泡水泥层上侧设有内墙板,第二发泡水泥层的下侧设有外墙板,在内墙板和外墙板内分别设有两组连接件,连接件设在内墙板或外墙板两侧的端面上,并沿墙板上下延伸的方向阵列分布,内墙板上的第一组连接件沿与板面平行的方向插入内墙板中,第二组连接件沿与板面垂直的方向插入内墙板中,外墙板与内墙板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布置相同的第一组连接件和第二组连接件,同一墙板内的第一组连接件和第二组连接件之间每两个为一组经加强筋相互连结,连接件插入内墙板或外墙板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Y型阻移板。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抗压孔的数量至少为6个。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发泡水泥层和第二发泡水泥层的厚度均为10-15mmo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Y型阻移板开口角度为60°。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抗压板呈波浪形,当墙板受到外力冲击时波浪形的抗压板抗压能力更强,抗压孔采用双层设置具有二次减震效果,抗压孔2在具有抗震效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抗震效果强,同时抗震平稳,有效的防止墙板长时间受压导致的破损,延长了墙板的使用寿命;将聚苯乙烯泡沫板层作为墙体夹层,可以有效的实现复合墙体的节能、环保、隔热、保温的功能,设置的发泡水泥层进一步提高了墙板的保温性能;连接件分两组分别沿与板面平行和垂直的方向布置,满足了建筑转角处墙体对接的需要,连接件的插入端上设有Y型的阻移板,Y型的阻移板的开口端插入内墙体和外墙体中,使连接件与墙体之间的把持更加稳定;同一墙板内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两组连接件之间经加强筋相互连结,一方面加强筋在结构层中帮助承受拉应力,使结构层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同一结构层中的连接件互相连结之后受力的大小与方向更加平衡,墙体对接后连接件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2]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层1,聚苯乙烯泡沫板层1,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层I内部均匀设有抗压孔2,抗压孔2为双层设置,抗压孔2设置在聚苯乙烯泡沫板层I内部中心位置处,所述抗压孔2的数量至少为6个,聚苯乙烯泡沫板层I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抗压板3和第二抗压板4,第一抗压板3和第二抗压板4都呈波浪形起伏,且第一抗压板3和第二抗压板4相对称设置,在第一抗压板3上侧设有第一发泡水泥层5,第二抗压板4下侧设有第二发泡水泥层6,所述第一发泡水泥层5和第二发泡水泥层6的厚度均为10-15mm,第一发泡水泥层5上侧设有内墙板7,第二发泡水泥层6的下侧设有外墙板71,在内墙板7和外墙板71内分别设有两组连接件,连接件设在内墙板7或外墙板71两侧的端面上,并沿墙板上下延伸的方向阵列分布,内墙板7上的第一组连接件8沿与板面平行的方向插入内墙板7中,第二组连接件9沿与板面垂直的方向插入内墙板7中,外墙板71与内墙板7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布置相同的第一组连接件8和第二组连接件9,同一墙板内的第一组连接件8和第二组连接件9之间每两个为一组经加强筋10相互连结,所述连接件插入内墙板7或外墙板71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Y型阻移板11,所述Y型阻移板11开口角度为60°,设置第一抗压板3和第二抗压板4,抗压板呈波浪形,当墙板受到外力冲击时波浪形的抗压板抗压能力更强,抗压孔2采用双层设置具有二次减震效果,抗压孔2在具有抗震效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抗震效果强,同时抗震平稳,有效的防止墙板长时间受压导致的破损,延长了墙板的使用寿命;将聚苯乙烯泡沫板层作为墙体夹层,可以有效的实现复合墙体的节能、环保、隔热、保温的功能,设置的发泡水泥层进一步提高了墙板的保温性能;连接件分两组分别沿与板面平行和垂直的方向布置,满足了建筑转角处墙体对接的需要,连接件的插入端上设有Y型的阻移板,Y型的阻移板的开口端插入内墙体和外墙体中,使连接件与墙体之间的把持更加稳定;同一墙板内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两组连接件之间经加强筋相互连结,一方面加强筋在结构层中帮助承受拉应力,使结构层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同一结构层中的连接件互相连结之后受力的大小与方向更加平衡,墙体对接后连接件不易脱落。本实用新型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抗压能力强,抗震效果强,同时抗震平稳,有效的防止墙板长时间受压导致的破损,延长了墙板的使用寿命,保温、隔音效果好,便于实现转角墙板之间的快速有效对接,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001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1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均匀设有抗压孔,抗压孔为双层设置,抗压孔设置在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中心位置处,聚苯乙烯泡沫板层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都呈波浪形起伏,且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相对称设置,在第一抗压板上侧设有第一发泡水泥层,第二抗压板下侧设有第二发泡水泥层,第一发泡水泥层上侧设有内墙板,第二发泡水泥层的下侧设有外墙板,在内墙板和外墙板内分别设有两组连接件,连接件设在内墙板或外墙板两侧的端面上,并沿墙板上下延伸的方向阵列分布,内墙板上的第一组连接件沿与板面平行的方向插入内墙板中,第二组连接件沿与板面垂直的方向插入内墙板中,外墙板与内墙板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布置相同的第一组连接件和第二组连接件,同一墙板内的第一组连接件和第二组连接件之间每两个为一组经加强筋相互连结,连接件插入内墙板或外墙板的一端的端面上设有Y型阻移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孔的数量至少为6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泡水泥层和第二发泡水泥层的厚度均为10_1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阻移板开口角度为6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层,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均匀设有抗压孔,抗压孔为双层设置,抗压孔设置在聚苯乙烯泡沫板层内部中心位置处,聚苯乙烯泡沫板层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都呈波浪形起伏,且第一抗压板和第二抗压板相对称设置,在第一抗压板上侧设有第一发泡水泥层,第二抗压板下侧设有第二发泡水泥层,本实用新型建筑用抗冲击保温隔音墙板,抗压能力强,抗震效果强,同时抗震平稳,有效的防止墙板长时间受压导致的破损,延长了墙板的使用寿命,保温、隔音效果好,便于实现转角墙板之间的快速有效对接,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IPC分类】E04C2/288, E04C2/32
【公开号】CN205382627
【申请号】CN201620116662
【发明人】张翕, 田凌峰
【申请人】张翕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2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