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1128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增高梁截面是一种加固混凝土框架梁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幅度的提供原有构件的承载力。增高混凝土梁截面时,下部钢筋多采用植筋方法进行锚固。由于植筋时钢筋植入混凝土中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混凝土框架柱通长会因为截面尺寸较小、钢筋过密等问题无法实现增高梁截面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使增高梁截面在加固混凝土梁的实际应用中受阻碍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及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纵向钢筋的锚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钢板、抱箍钢板和填塞材料层,所述连接钢板垂直焊接于抱箍钢板外围,抱箍钢板套接在混凝土梁上,并在抱箍钢板与混凝土梁之间设有填塞材料层,连接钢筋焊接在连接钢板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填塞材料层的填塞材料为灌浆料。

进一步的,所述填塞材料层的厚度为30-50mm。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钢板厚度为25-30mm。

进一步的,当混凝土梁为圆形时,抱箍钢板为圆形,对应的,连接钢板的轮廓为圆形;当混凝土梁的矩形时,抱箍钢板为矩形,对应的,连接钢板的轮廓为矩形。

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方法,利用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增大梁截面下部纵向钢筋与连接钢板焊接连接,连接时先将抱箍钢板高度范围内的柱箍筋保护层剔除,施工时让抱箍钢板与原有的柱箍筋之间留有30-50mm间隙,用填塞材料将间隙灌注密实。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做法简单,对原有柱损伤小,且适用性强,有效的解决了纵向钢筋的锚固问题,提升了加固混凝土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其中:

1-连接钢板,2-抱箍钢板,3-连接钢筋,4-填塞材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纵向钢筋的锚固问题。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钢板1、抱箍钢板2和填塞材料层4,所述连接钢板1垂直焊接于抱箍钢板2外围,抱箍钢板2套接在混凝土梁上,并在抱箍钢板2与混凝土梁之间设有填塞材料层4,连接钢筋3焊接在连接钢板1表面。本实施例中,由于混凝土梁为圆形,则抱箍钢板2为圆形,对应的,连接钢板1的轮廓为圆形。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填塞材料层4的填塞材料为灌浆料。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填塞材料层4的厚度为30mm。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钢板1厚度为25mm。

实施例2

请参见图2,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钢板1、抱箍钢板2和填塞材料层4,所述连接钢板1垂直焊接与抱箍钢板2外围,抱箍钢板2套接在混凝土梁上,并在抱箍钢板2与混凝土梁之间设有填塞材料层4,连接钢筋3焊接在连接钢板1表面。本实施例中,由于混凝土梁为矩形,则抱箍钢板2为矩形,对应的,连接钢板1的轮廓为矩形。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填塞材料层4的填塞材料为灌浆料。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填塞材料层4的厚度为50mm。

作为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钢板1厚度为30mm。

请参见图3。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方法,利用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增高混凝土梁截面的节点连接结构,增大梁截面下部纵向钢筋与连接钢板1焊接连接,连接时先将抱箍钢板2高度范围内的柱箍筋保护层剔除,施工时让抱箍钢板2与原有的柱箍筋之间留有30-50mm间隙,用填塞材料将间隙灌注密实。本连接做法适用于节点区域增高梁截面,可以一根梁增高,也可以多跟梁增高。在施工时所采用的填塞材料(灌浆料)应为高强度无收缩;连接钢筋3的构件规格根据梁配筋要求而定。

相比背景技术中介绍的内容,本实用新型做法简单,对原有柱损伤小,适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对其限制;应当指出,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