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及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1122阅读:1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及幕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玻璃幕墙领域,具体为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及幕墙。



背景技术:

目前,玻璃幕墙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中,国内大型高层建筑幕墙均使用明框幕墙、隐框幕墙或者全玻璃幕墙。各玻璃幕墙具有以下特点:

1.明框玻璃幕墙是金属框架构件显露在外表面的玻璃幕墙,它以特殊断面的铝合金型材为框架,玻璃面板全嵌入型材的凹槽内,其特点在于铝合金型材本身兼有骨架结构和固定玻璃的双重作用,不过由于其金属框架构件全显露在外表面,光线遮挡面积相对较大,通透性较差,影响幕墙视觉效果。

2.隐框玻璃幕墙的金属框隐蔽在玻璃的背面,室外看不见金属框。隐框玻璃幕墙的构造特点是,玻璃在铝框外侧,用硅酮结构密封胶把玻璃与铝框粘结。由于幕墙的荷载主要靠密封胶承受,并且密封胶易老化,致使幕墙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3.全玻幕墙是由玻璃肋和玻璃面板构成的玻璃幕墙。吊挂全玻璃幕墙的主体构件应有足够刚度,采用钢桁架或钢梁作为受力构件时,其中心线与幕墙中心线相互一致,椭圆螺孔中心线应与幕墙吊杆锚栓位置一致。全玻幕墙对主体构件和施工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施工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玻璃幕墙结构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及幕墙,该玻璃幕墙结构竖向采用隐藏在玻璃缝中的拉索作为竖向支撑,横向采用铝合金型材作为横梁,解决了现有技术因支承结构遮挡面积较大、通透性、视觉效果差的问题,同时确保了玻璃幕墙结构的安全性。该幕墙结构整体做到了结构简单、通透性强、美观、轻巧、安全稳固、适应性强、而且便于安装施工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其结构特点是,包括立柱、固定在立柱上的横梁、以及竖向布置的拉索;上下相邻两根所述横梁之间、以及左右两根拉索之间围成一个固定安装单块玻璃的玻璃安装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玻璃的左右端部均开设有竖向布置的拉索槽,左右相邻两块玻璃对接后所述拉索隐藏于所述拉索槽内;所述横梁上设有与拉索相对应的穿索孔。

所述横梁通过横梁支座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前部上端设置有横梁上压线,该横梁的前部下端设置有横梁下压线,所述横梁下压线的前端通过紧固件与横梁上压线相连。

为了方便横梁卡入横梁支座中,并与横梁支座紧密相连。所述横梁支座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第二板分别与立柱固结,所述横梁支座呈U型结构。

为确保横梁与横梁支座连接部位的整体刚度,所述横梁为空心横梁,该横梁的空腔内设置有芯套,所述横梁和芯套通过紧固件与横梁支座相连。

为便于横梁与横梁上压线、横梁下压线咬合相连,所述横梁的前部上端设有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横梁的前下端设有第三卡接槽;所述横梁上压线的后端设有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接槽内,所述第二凸块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槽内;所述横梁下压线的后端设有第三凸块,所述第三凸块设于所述第三卡接槽内。优选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和第三凸块均为L型凸块。

为保证横梁下压线与横梁上压线连接成一整体,确保玻璃幕墙结构的安全性,所述横梁上压线 后端边与横梁的前端面、横梁下压线后端边与横梁的前端面分别形成U型槽口,所述玻璃的上下端分别卡入相应的U型槽口中。优选所述横梁下压线的前部下端设置有泄水孔,可以方便横梁下压线与横梁咬合闭合之后渗入雨水的排除。

为消除中空玻璃上下两端与横梁U型槽口之间的摩擦及减震,所述玻璃的上端部与相应的U型槽口、所述玻璃的下端部与相应的U型槽口之间均设置有泡沫棒和耐候密封胶,所述耐候密封胶位于泡沫棒的相对外侧。

所述玻璃的上端部、下端部与相应的U型槽口之间设置有泡沫棒和耐候密封胶;优选所述耐候密封胶位于泡沫棒的相对外侧。

所述U型槽口与玻璃内侧面之间粘结有密封胶条;所述玻璃的下端通过密封胶条固定于横梁和横梁上压线上,玻璃的上端通过密封胶条固定于横梁和横梁下压线上,所述U型槽口与玻璃内侧面之间还设有耐候密封胶,所述耐候密封胶位于密封胶条的相对外侧。

基于同一个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幕墙,其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根立柱、固定在立柱上的间隔设置的多根横梁以及多根竖向间隔布置的拉索;所述相邻两根横梁和相邻两根拉索重合的区域为玻璃安装区域,相邻两根横梁和相邻两根拉索之间形成所述的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玻璃幕墙结构竖向采用隐藏在玻璃缝中的拉索作为竖向支撑,横向采用铝合金型材作为横梁,解决了现有技术因支承结构遮挡面积较大、通透性、视觉效果差的问题,同时确保了玻璃幕墙结构的安全性。整体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通透性强、美观、轻巧、安全稳固、适应性强、而且便于安装施工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与横梁上压线、横梁下压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左右玻璃的连接示意图。

在图中:

1-钢立柱;2-横梁;3-拉索;4-中空玻璃;5-横梁支座;6-横梁上压线;7-横梁下压线;8-芯套;9-第一螺栓;10-泄水孔;11-第二螺栓;12-U型槽口;13-泡沫棒;14-耐候密封胶;15-密封胶条;21-第一卡槽;22-第二卡槽;23-第三卡槽;51-第一板;52-第二板;61-第一凸块;62-第二凸块;71-第三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一种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如图1-4所示,幕墙结构体系置于幕墙玻璃之间,将相邻玻璃连接起来;结构包括钢立柱1、横梁2、拉索3、中空玻璃4、横梁支座5、横梁上压线6、横梁下压线7、芯套8、第一螺栓9、泄水孔10、第二螺栓11、U型槽口12、泡沫棒13、耐候密封胶14、密封胶条15。

所述中空玻璃4固定于上下横梁2与左右拉索3之上;所述横梁2通过横梁支座5与钢立柱1连接;所述横梁2的前上端设置有横梁上压线6;所述横梁2的前下端设置有横梁下压线7。

所述横梁支座5包括第一钢板51和第二钢板52,所述第一钢板51、第二钢板52与钢立柱1固结;所述横梁支座5呈U型结构。

所述横梁2的空腔内设置有芯套8,所述横梁2、芯套8通过第一螺栓9与横梁支座5相连。

所述横梁2的前上端设有第一卡接槽21、第二卡接槽22,横梁2的前下端设有第三卡接槽23。

所述横梁上压线6的后端设有第一L型凸块61、第二L型凸块62,所述第一L型凸块61卡设于横梁2上的第一卡接槽21内,所述第二L型凸块62卡设于横梁2上的第二卡接槽21内。

所述横梁下压线7的后端设有第三L型凸块71,所述第三L型凸块71设于横梁2上的第三卡接槽23内。

所述横梁下压线7的前端设置有泄水孔10,所述横梁下压线7的前端通过第二螺栓11与横梁上压线6相连。

所述横梁上压线 6后端边、横梁下压线7后端边与横梁2边组成U型槽口12,所述中空玻璃4的上下端卡入U型槽口12中。

所述中空玻璃4的上、下端部与横梁上的U型槽口12之间设置有泡沫棒13和耐候密封胶14;耐候密封胶14位于泡沫棒13的相对外侧。

所述U型槽口12与中空玻璃4内侧面之间粘结有密封胶条15,中空玻璃4通过密封胶条15固定于横梁2、横梁上压线6及横梁下压线7上。

所述U型槽口12与中空玻璃4内侧面之间还设有耐候密封胶14,耐候密封胶14位于密封胶条15的相对外侧。

如图4所示,所述横梁2上的U型槽口12处设有与拉索3相对应的穿索孔;所述中空玻璃4左右两端自带拉索3的隐藏缝,穿索后,拉索隐藏与玻璃缝中;所述拉索3左右两端中空玻璃4的缝隙之间设有耐候密封胶14。

横梁支座5与钢立柱1采用焊接固定连接;横梁2后端腔体内设置芯套8,并采用第一螺栓9将横梁2与横梁支座5相连。

横梁2安装好后,在横梁2上的U型槽口12对应的穿索孔处安装拉索3,并按设计值张拉拉索3至一定的预应力。

拉索3张拉完后,在上、下横梁2上的U型槽口12的底部或顶部设置泡沫棒13,并用耐候密闭胶14密封。

泡沫棒13设置后,在上、下横梁2的U型槽口之间安装中空玻璃4,中空玻璃4固定于上下横梁2与左右拉索3之上。

中空玻璃4安装固定之后,安装下横梁2上的横梁上压线6,并通过横梁上压线6上的第一凸块61、第二凸块62与下横梁2上的第一卡槽21、第二卡槽22咬合相连;再安装上横梁2的横梁下压线7,通过横梁下压线7上的第三凸块71与上横梁2上的第三卡槽23咬合相连。

横梁上压线6、横梁下压线7采用第二螺栓11相连;并在有横梁2、横梁上压线6、横梁下压线7所组成的U型槽口12与中空玻璃4之间安装密封胶条15,并在密封胶条15的相对外侧填充耐候密封胶14,以固定中空玻璃4。

图4所示,左右相邻两块中空玻璃4之间的缝隙及拉索3采用耐候密封胶14填充和覆盖。

一种玻璃幕墙,如图2所示,包括间隔设置的多根立柱、固定在立柱1上的间隔设置的多根横梁2以及多根竖向间隔布置的拉索3;所述相邻两根横梁和相邻两根拉索重合的区域为玻璃安装区域,相邻两根横梁和相邻两根拉索之间形成所述的半隐框玻璃幕墙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