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525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一般采用人工搭建各类脚手架,人工辅装拆装建筑范本,人工现场焊接墙体及立柱内的钢筋,人工搬运模板,往往质量无法保证,劳动强度大、工期慢、成本高、而且存在的安全隐患多。

因此,在当今人力成本逐渐增加的社会,为解决上述问题,能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施工安全可靠性,可大大提高施工速度、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够降低施工成本的高层建筑快速机械化施工的方法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请参阅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110365607.6的文献,其为一种高层建筑快速机械化施工的方法,包括吊装整体提升装置;将散装的吊挂架单元进行整体组装,同时将气动浇注开闭模装置固定安装于整体模具吊挂架的下方;启动所有四丝杆升降装置,顶起整体模具吊挂架;吊装一楼层的墙、梁钢筋笼架;将整体模具吊挂架回落,驱动气动浇注开闭模装置水平合模;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开模;将整体模具吊挂架向上提升;吊装楼板、阳光迭合部分预制板、预制楼梯和预制飘窗;铺设迭合楼板现浇部分钢筋网及现浇迭合楼板楼面上部混凝土;重复上述步骤,完成所有楼层的建造。

请参阅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310474132.3及CN201320628039.9的文献,其为一种空中造楼机,适用于高层与超高层住宅建筑,其包括主体空间升降平台、外墙装修升降平台、塔吊及控制装置,其中,主体空间升降平台安装有主体模具、混凝土输送装置、混凝土布料机及喷淋装置。当进行建筑时,先布置好混凝土钢筋网,然后使主体空间升降平台下降,以使主体模具与混凝土钢筋网拼接一起,接着使混凝土输送装置向主体模具输送混凝土,待24小时后混凝土凝固成墙体。

请参阅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320628378.7的文献,其为一种墙体成型模具,悬吊在可上下升降的升降设备上,墙体成型模具包括若干个相互连接固定并能随升降设备上升打开而下降合拢的内墙方形浇墙模架及外墙浇墙模架,若干个外墙浇墙模架环绕于若干个内墙方形浇墙模架并与该若干个内墙方形浇墙模架呈拼接设置,并且该若干个外墙浇墙模架与若干个内墙方形浇墙模架覆盖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积。当需要成型墙体时,只要控制升降设备将墙体成型模具下降至所要建筑的平面上,之后,便可以往墙体成型模具浇注混凝土;完后,只要控制升降设备将墙体成型模具上升,此时,墙体成型模具的内墙方形浇墙模架和外墙浇墙模架会打开脱离成型好的墙体。

通过上述已知案例,可发现都是希望利用主体模具来提升建造复数楼层的效率,但实际上已知案例皆存在严重缺失,因为要建造每一个楼层时,首选要通过该主体模具等来成型墙体,在墙体凝固之后再将该主体模具升高一定的高度已便于通过喷淋装置喷淋墙体;之后将在墙体顶面布置预制板,在预制板上布置楼面钢筋并进行绑扎作业,而后布料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之后形成楼面,之后再对楼面进行喷淋作业。由此可知,该些已知的建造工法并无法一次成型墙体及楼面,因此在建造每一楼层时,利用主体模具成型好该墙体后,仍必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建造楼面使其完整成型一个楼层,换言之建造的楼层愈多,其浪费在等待施工的时间相对增加,因此已知的施工方法在施工效率方面仍有待改良之处。有鉴于此,申请人曾于2015/9/30提出了一种凹字型建筑物施工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510638113.9,该专利申请可以实现第二楼层以上的每一楼层的墙体及楼面的一次成型,有效解决了等待施工的时间较长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不过,在上述已经案例中还存在如下缺陷,施工人员要对楼面钢筋进行绑扎作业时,一般只能采用蹲下作业的方式,而作为正常人来说,无法持续长时间的蹲下动作,因此就需要经常性的休息,进而影响施工进度;另外,长期的保持蹲下动作,也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各种伤害。而,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1510638113.9的专利申请中也没有针对现有绑扎楼面钢筋作业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可以有效减少绑扎钢筋作业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同时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包括模具总成、升降架及楼板模,其中所述模具总成包括房间模具及外墙模具,所述模具总成中形成纵向流道,在下一楼层成型完成后,所述模具总成被升至上一楼层的位置;所述升降架架设在所述下一楼层的房间内;所述楼板模布设在所述升降架上,所述升降架可调整所述楼板模的高度,所述楼板模用于支撑施工者对支撑在所述下一楼层的若干墙体顶部的若干横向钢筋进行制作以形成横向钢筋网及用于升至所述下一楼层的顶部位置以在所述楼板模与所述房间模具之间形成与所述纵向流道连通的横向流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施工者主要是站立在所述楼板模上进行施工,相对背景技术中的长期蹲着施工,减少了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也能有效减少施工者的休息次数及时间,提升了施工效率,而且所述楼板模也可给施工者提供了临时性的更好的休息场地,此外,当多个施工者一起施工时,所述楼板模也可被调整到让每个施工者都相对舒服的位置;而且,所述楼板模的高度可通过所述升降架进行调整,从而可调整到施工者舒服的高度,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调整所述楼板模的高度,进而使得施工者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变换姿势,避免长期保持相同姿势造成的疲劳现象。

具体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被配置为可向上偏离及降至所述上一楼层的位置以在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下端与所述下一楼层的相应墙体上端之间临时形成供所述若干横向钢筋插入的插入口。

具体地,所述楼板模包括若干个楼板模构件,所述若干楼板模构件拼接形成组合状态的所述楼板模,以便于所述楼板模的放入及取出。

具体地,所述房间模具包括一底板,所述楼板模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与所述纵向流道连通的所述横向流道。

更具体地,所述底板上形成有灌浆口,所述纵向流道的顶端形成灌浆点,灌浆作业时,首先由所述灌浆口完成对所述横向流道的灌浆,再进行由所述灌浆点完成对所述纵向流道的灌浆,以防止所述房间模具因混凝土而浮起。

更具体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上安装有一灌浆漏斗,所述灌浆漏斗内侧形成所述灌浆口,在所述横向流道灌浆之后,所述灌浆漏斗通过一塞子塞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施工者在制作上一楼层的纵向钢筋。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模具总成被升至所述上一楼层的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部分外墙模具被向上偏离形成插入口及若干横向钢筋正准备由所述插入口插入。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所述部分外墙模具被降至所述上一楼层的位置及施工者正制作横向钢筋网。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楼板模在升降架的作用下正向上升起。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所述楼板模已经升至下一楼层的顶部位置且所述上一楼层已完成灌浆作业。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显示在完成灌浆作业后,所述楼板模已经回落。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显示所述若干横向钢筋正准备插入。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显示所述若干横向钢筋正准备插入。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楼板模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楼板模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图1至图11揭示了本实用新型之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的具体实施例。该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适用于多层建筑的第二楼层以上的楼层的建设。通常,凹字型建筑的每一楼层均包括多个房间,为便于显示和说明,图1至图9均显示为每一楼层具有单个房间。

续请参阅图1至图11,所述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包括模具总成1、升降架40及楼板模50,其中所述模具总成1包括房间模具10及外墙模具20,所述房间模具10之间及所述房间模具10与所述外墙模具20之间中形成相互贯通的纵向流道31,当下一楼层Fd成型完成后,所述模具总成1被升至上一楼层Fu的位置以准备成型所述上一楼层Fu;所述升降架40架设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内;所述楼板模50布设在所述升降架40上,通过所述升降架40可调整所述楼板模50的高度,所述楼板模50用于支撑施工者对支撑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若干墙体W顶部的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以形成横向钢筋网63,所述楼板模50还可升至所述下一楼层Fd的顶部位置以在所述楼板模50与所述房间模具10之间形成与所述纵向流道31连通的横向流道32,藉此,所述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可一次成型第二楼层以上每一楼层的墙体W及楼面G,使得整个凹字型建筑的施工时间大大降低,而且,所述楼板模50还可以支撑施工者对其上方的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有效减少了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提升了施工效率。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被配置为可向上偏离及降至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以在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下端与所述下一楼层Fd的相应墙体W上端之间临时形成供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插入的插入口70。具体地,请参阅图5至图7,所述房间模具10包括一底板11,所述楼板模50与所述底板11之间形成与所述纵向流道31连通的所述横向流道32;更具体地,所述底板11上形成有灌浆口15,所述纵向流道31的顶端形成灌浆点310,通过所述灌浆口15先对所述横向流道32进行灌浆再由所述灌浆点310对所述纵向流道31进行灌浆可避免所述房间模具10因自密实混凝土S而浮起;较优地,所述底板11上开设有安装孔12,所述安装孔12上安装有一灌浆漏斗13,所述灌浆漏斗13内侧形成所述灌浆口15,在所述横向流道32灌浆之后,所述灌浆漏斗13通过一塞子14塞住;所述灌浆漏斗13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齐平,所述塞子14塞住后,所述塞子14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齐平。具体地,所述下一楼层Fd的每一房间内分别放入多个升降架40来共同可升降地支撑所述楼板模50,所述升降架40在放入所述下一楼层Fd的每个房间之前,可以是处于折叠、拆分或收缩等状态,待由门窗处放入再完成架设工作。具体地,所述楼板模50包括若干个楼板模构件51,所述若干楼板模构件51拼接形成组合状态的所述楼板模50(请参阅图10至图11),藉此,所述楼板模50可被方便放入及取出所述下一楼层Ld的房间。

在利用所述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执行成型作业之前,首先应当完成所述凹字型建筑的第一楼层(图未示)的成型作业。具体来讲,先在建筑基地上建立地基及完成第一楼层的若干纵向钢筋笼的施工作业;而后,在该地基上装设所述模具总成1,其中所述房间模具10的底板11接触所述地基,所述第一楼层的纵向钢筋笼位于相应的所述纵向流道31内;随后,进行灌浆作业,使所述纵向流道31中充满自密实混凝土S,以形成第一楼层的墙体,自此,所述第一楼层完成成型。

在所述第一楼层成型完成之后,所述第二及以上楼层皆可使用所述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成型,以下将以图1至图11显示的实施例来阐述该成型方法。该成型方法包括:

a,进行上一楼层Fu的若干纵向钢筋笼61的施工作业;具体地,施工人员站立在所述房间模具10的顶端固设所述上一楼层Fu的若干纵向钢筋笼61并使其与所述下一楼层Fd的若干纵向钢筋笼61相衔接。

b,使所述房间模具10及所述外墙模具20与自密实混凝土S分离并利用扬升或顶升等机械(图未示)将所述模具总成1上升至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其中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向上偏离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以在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下端与所述下一楼层Fd的相应墙体W上端之间形成所述插入口70;较优地,首选将所述模具总成1上升至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继续上升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小段距离以形成所述插入口70;较优地,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向上偏离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以形成所述插入口70,其余所述外墙模具20位于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用于止挡插入的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具体地,所述上一楼层Fu的若干纵向钢筋笼61位于所述模具总成1的相应纵向流道31。

c,从所述插入口70将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插入并使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支撑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若干墙体W上。

d,利用所述扬升或顶升等机械降下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使其降至所述上一楼层Fu的位置进而止挡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在此时降下所述至少部分所述外墙模具20只是该实施例的具体优选方式,事实上,该动作只要在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插入后与灌浆作业之前执行即可。

e,利用所述楼板模50支撑施工者对其上方的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形成所述横向钢筋网63,其中,其中,所述楼板模50及用于支撑所述楼板模50的升降架40是在对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之前布设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内;具体地,所述楼板模50的高度可通过所述升降架40进行调整,从而可调整到施工者舒服的高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调整所述楼板模50的高度,进而使得施工者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变换姿势,避免长期保持相同姿势造成的疲劳现象,另外,施工者主要是站立在所述楼板模50上进行施工,相对背景技术中的长期蹲着施工,减少了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也能有效减少施工者的休息次数及时间,提升了施工效率,而且所述楼板模50也可给施工者提供了临时性的更好的休息场地,此外,当多个施工者一起施工时,所述楼板模50也可被调整到让每个施工者都相对舒服的位置。

f,利用所述升降架40将所述楼板模50升至所述下一楼层Fd的顶部位置,其中所述楼板模50的周缘挨着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的若干墙体W内侧,所述楼板模50与所述房间模具10的底板11之间形成与所述纵向流道31连通的横向流道32;进一步地,当所述楼板模50被升至所述下一楼层Fd的顶部位置后,使用填充物质(图未示)填充在所述楼板模50周缘与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的若干墙体W内侧之间的缝隙(图未示),进而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避免在灌浆作业时,自密实混凝土S由所述缝隙处溢出;较佳地,所述填充物质为弹性胶体,如硅胶等。

g,进行灌浆作业,使所述纵向流道31及所述横向流道32之间充满自密实混凝土S;具体来讲,在进行灌浆作业时,首先通过所述灌浆漏斗13对所述横向流道32进行灌浆使自密实混凝土S充满所述横向流道32并进一步上升进入到所述纵向流道31的底部,所述横向流道32灌浆完成之后,将所述灌浆漏斗13用所述塞子14塞住,所述塞子14的底端与所述底板11的下表面齐平(请参阅图6及图7),大概半小时之后即可对所述纵向流道31进行灌浆作业使所述纵向流道31充满自密实混凝土S,藉由此种灌浆方式,能够避免所述房间模具10因自密实混凝土S而浮起。

h,待自密实混凝土S稳定之后,可以利用所述升降架40降下所述楼板模50;具体地,在所述楼板模50降下之后,可以接着将所述楼板模50及所述升降架40取出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也可以在进行其他操作之后再行取出。另外,在自密实混凝土S稳定之后,即可开启更上一楼层的成型作业。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11,所述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的所述楼板模50及所述升降架40的使用方法包括:

(1)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内架设所述升降架40;具体地,所述下一楼层Fd的每一房间内分别放入多个升降架40来共同可升降地支撑所述楼板模50,所述升降架40在放入所述下一楼层Fd的每个房间之前,可以是处于折叠、拆分或收缩等状态,待由门窗处放入再完成架设工作。

(2)布设所述楼板模50于所述升降架40上;此处的“布设”及本专利申请文件其他地方提到的“布设所述楼板模50”指的是将所述楼板模50由非使用状态制作为使用状态,具体地,所述若干楼板模构件51拼接形成组合状态的所述楼板模50(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述楼板模50在不使用时还可以为折叠状态,在所述升降架40上展开为使用状态;另外,所述楼板模50不限制为规则的平板结构,根据房间结构,所述楼板模50还可以是异形结构,总之,所述楼板模50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任何形式。

(3)利用所述楼板模50支撑施工者对支撑在所述下一楼层Fd的若干墙体W顶部的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形成所述横向钢筋网63;具体地,所述楼板模50的高度可通过所述升降架40进行调整,从而可调整到施工者舒服的高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调整所述楼板模50的高度,进而使得施工者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变换姿势,避免长期保持相同姿势造成的疲劳现象,另外,施工者主要是站立在所述楼板模50上进行施工,相对背景技术中的长期蹲着施工,减少了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也能有效减少施工者的休息次数及时间,提升了施工效率,而且所述楼板模50也可给施工者提供了临时性的更好的休息场地,此外,当多个施工者一起施工时,所述楼板模50也可被调整到让每个施工者都相对舒服的位置。

(4)利用所述升降架40将所述楼板模50升至所述下一楼层Fd的顶部位置,其中所述楼板模50的周缘挨着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的若干墙体W内侧以形成位于所述楼板模50上方的所述横向流道32进而辅助成型所述上一楼层Fu;进一步地,当所述楼板模50被升至所述下一楼层Fd的顶部位置后,使用填充物质填充在所述楼板模50周缘与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的若干墙体W内侧之间的缝隙,进而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以避免在灌浆作业时,自密实混凝土S由所述缝隙处溢出;较佳地,所述填充物质为橡胶。

(5)成型完成之后,利用所述升降架40降下所述楼板模50;具体地,在所述楼板模50降下之后,可以接着将所述楼板模50及所述升降架40取出所述下一楼层Fd的房间,也可以在进行其他操作之后再行取出。

如上所述,采用用于凹字型建筑楼层成型的治具可一次成型第二楼层以上每一楼层的墙体W及楼面G,因此,节省了大量的等待时间,使得整个凹字型建筑的施工时间大大降低。而且,所述楼板模50除了可用来形成所述横向流道32外,还可以支撑施工者对其上方的所述若干横向钢筋62进行制作,有效减少了对施工者的健康伤害,提升了施工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文件中的“稳定”指的是混凝土当前的状态不受即将进行的操作影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