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782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低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汽车行业的高度发展,人均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而停车位的数量增长缓慢,城市停车问题越发突出,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共性问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区域,为此城市大力引进立体停车设备来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但是现有的立体车库对停车空间高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JB/T5103-1998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安全规范总则规定出入口高度不能低于1800,停车位高度不得低于1600,空间高度必须在3600以上才能满足机械车位安装要求,而地下室由于布满各种管道、消防等设施,使得地下室空间高度很难满足现有立体车库的高度空间要求,对机械车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中国专利公布的ZL200920075122.1二层升降横移停车设备,使设备只能适用于高度超过3600的空间,因此存在较大的推广难度;中国专利公布的ZL201420469428.6一种家庭立体车库,由于二层载车板俯仰可降低200的高度,可满足高度超过3400的环境使用,但其二层车辆存取时,需一层车辆由驾驶人驶离停车位,不具备大量推广的价值,只适合家庭用户;而且传统的机械立体车库而且其入库方向固定,在安装有成排的设备区域,容易造成行车道堵塞的问题;传统的升降横移类车库、简易液压类车库在存取底层车辆时,驾驶人需要进入停车设备的内部区域将车辆开走,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解决缩小立体车库空间高度,并方便停车和取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包括车库框体、一层载车板系统和二层载车板系统;

所述车库框体内设有多个停车位,所述一层载车板系统安装在车库框体下端;

所述一层载车板系统包括一层载车板机构、行车动力机构、转向机构、引导系统和转向从动机构;

所述行车动力机构安装在一层载车板机构的下端,一层载车板机构的两侧安装有行车动力机构驱动的主动轮;一层载车板机构一侧的主动轮处安装有能够实现两侧主动轮差速转动的转向机构;所述的转向从动轮机构包括旋转轮,所述的旋转轮可转动的安装在一层载车板机构的前端底部;所述的一层载车板机构安装于可实现其按预设轨迹移动的引导系统的上方;

所述的二层载车板系统安装在车库框体的上部,并位于一层载车板系统的上方;所述二层载车板系统包括二层载车板机构和用于实现二层载车板机构升降的二层提升机构。

进一步的包括用于限制一层载车板机构移动自由度的一层安全限位装置,一层安全限位装置安装在一层载车板机构后侧的底端,一层安全限位装置包括终限位感应器、到位限位感应器和旋转限位感应器。

所述转向机构采用隔离辅助轮式,包括转向驱动机构、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提升机构和转向辅助轮;所述转向驱动机构固定于一层载车板机构的底端,所述转向驱动机构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与转向提升机构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用于实现转向辅助轮升降的转向提升机构安装在靠近一层载车板机构转向的主动轮处。

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从动直行轮组件;从动直行轮组件包括从动直行轮和用于实现从动直行轮升降的从动直行提升机构,所述从动直行提升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转向传动机构连接。

所述转向机构采用电磁离合器式,所述行车动力机构包括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直接安装主动轮,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电磁离合器连接所述的主动轮。

所述的引导系统采用机械轨道式,包括固定轨道、轨道槽和锁定机构,固定轨道固定安装在地面上,轨道槽固定安装在所述一层载车板机构一侧的底端;锁定机构固定安装在轨道槽上,固定轨道上安装有旋转导轮,轨道槽可滑动的扣合安装在固定轨道上。

所述的引导系统采用电磁感应式轨道,包括磁感应器和磁条,所述的磁条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的磁感应器安装在一层载车板机构底端,所述的磁感应器与地面上铺设的磁条对应设置;

所述的磁条上分别设有终限位磁场加强区、到位限位磁场加强区和旋转限位磁场加强区。

所述的二层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电机、缠绕滚筒、提升定滑轮和钢丝绳,所述的提升电机安装在车库框体的顶端,所述的缠绕滚筒固定安装在提升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的提升定滑轮可转动的安装在停车位上方的车库框体的横梁上,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缠绕在缠绕滚筒上,另一端绕过提升定滑轮与下方的二层载车板机构连接。

所述的二层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液压缸和提升支撑杆,提升支撑杆的底端与其下方的一层载车板机构的后端所述车库框体铰接,提升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二层载车板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提升液压缸斜向安装,提升液压缸的上端通过底座安装在所述车库框体的上端,提升液压缸的下端输出端连接在所述提升支撑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车库框体的上端设有用于防止二层载车板机构意外坠落的磁性垂钩式防坠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的一层载车板机构可自主移动至行车道上,需要在一层停车的车辆无需驶入设备一层空间;车辆可从一层载车板机构前、后端驶入一层载车板,车辆存取车方向不受限制;

在一层载车板机构上没有车辆的情况下,二层载车板可直接落入一层载车板上完成存取车;在一层载车板有车的情况下,一层载车板可移动至行车道设定位置避开二层停车下降后取车时的前部空间,;

与传统升降横移类机械停车设备相比,设备一层车辆存取在行车道上完成,使得设备适用空间高度降低,适用于绝大部分地下室,而且无需留有空余车位,不限定车辆驶入方向,使设备利用率提高,使停车难度大大降低,空间利用率高,存车面积利用高,而且更安全。

2.本实用新型的一层载车板系统能够自动实现移动至行车道上进行避让对特殊子母车位区域的后车位不造成浪费,与现有的机械停车设备比较,对停车位利用率更高,对特殊区域不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层载车板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存车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层车位停车情况下二层取车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前排车位停车情况下避让后排车位取车时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1.车库框体;2.一层载车板机构;3.二层载车板机构;4.提升电机;5.提升定滑轮;6.磁性垂钩式防坠器;110.边梁;120.骨架;130.台板;140.尾部箱体;150.斜坡;210.减速电机;220.主动链轮;310.从动链轮;320.链条;330.主动轴;340.空心轴;350.轴承;410.转向驱动机构;420.转向传动机构;430.转向提升机构;440.转向辅助轮;500.主动轮;610.固定轨道;611.旋转导轮;620.轨道槽;630.锁定机构;710.终限位光电开关;720.到位限位光电开关;730.旋转限位光电开关;810.旋转轮;821.从动直行提升机构;822.从动直行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底层高二层立体停车设备,包括车库框体1、一层载车板系统、二层载车板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的车库框体1采用型材连接而成的矩形框体结构,车库框体1内均匀设有多个停车位,每个停车位的上方之间安装有横梁;

所述的一层载车板系统可移动的安装在停车位的底端,一层载车板系统包括一层载车板机构2、行车动力机构、行车传动机构、转向机构、引导机构、转向从动机构和一层安全限位装置,所述一层载车板机构2在行车动力机构驱动下移动;一层载车板机构2在转向机构的工作下实现转向,以达到进出车库的目的;所述的一层载车板机构2在引导机构的引导作用下实现按照设定轨迹移动。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一层载车板机构2用于承载停放车辆,一层载车板机构2包括边梁110、骨架120、台板130、尾部箱体140和斜坡150,所述边梁110连接于骨架120两侧,所述的骨架120有多根型材焊接而成,台板130连接于骨架120的上端,尾部箱体140连接于骨架120底端的后部,所述的斜坡150分别固定连接于骨架120前后端的上侧,所述斜坡150上设有限制车辆移动的阻车杆,可限制停止在台板130上的车辆移动。

如图6所示,行车动力机构安装在尾部箱体140内,行车动力机构包括减速电机210和主动链轮220。

如图6所示,所述行车传动机构通过轴承350安装在尾部箱体140底部,行车传动机构包括从动链轮310、链条320、主动轴330、空心轴340、轴承350和主动轮500,从动链轮310安装在主动轴330上,空心轴340固定连接主动轴330,主动轴330和空心轴340外部分别安装在两端的轴承350上,所述的轴承安装在尾部箱体140上;所述的主动轮500分别安装在主动轴330和空心轴340的外端;所述的从动链轮310通过链条320与所述的主动链轮220连接。

如图6和图8所示,转向机构采用隔离辅助轮式,包括转向驱动机构410、转向传动机构420、转向提升机构430和转向辅助轮440;所述转向驱动机构410固定于尾部箱体140底部内端,所述转向驱动机构410包括转向驱动电机和转向驱动导引轮,所述转向驱动导引轮的转轴与所述转向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向传动机构420包括钢丝绳,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缠绕在转向驱动导引轮上;所述的转向提升机构安装在所述的骨架120上靠近内侧主动轮500的一侧;

所述的转向提升机构430包括提升连杆、提升弹簧和转向提升座,所述的转向提升座采用U型凹槽结构,所述提升连杆位于所述的U型凹槽内,提升连杆的上端与U型凹槽的顶部铰接,提升连杆的后端通过提升弹簧与U型凹槽的后壁连接,提升连杆的前端与转向传动机构420的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的转向辅助轮440可转动的安装在提升连杆的下端;在一层载车板机构2直行状况下,所述的提升连杆受提升弹簧的作用,带动转向辅助轮440位于U型凹槽内。当一层载车板机构2转弯时,转向驱动机构410通过转向传动机构420的钢丝绳拉动提升连杆,转向辅助轮440向下端移动伸出U型凹槽,转向辅助轮440落地后,将内侧的主动轮500悬空,以形成一层载车板机构2两侧主动轮500差速转动,来实现转向;转向辅助轮440被提升进入转向提升座时,内侧的主动轮500落地。

所述的转向提升座通过转向驱动机构410的驱动使得转向辅助轮440上下提升,实现转向辅助轮440与内侧的主动轮500的落地切换,进而完成转向与直行的切换。

如图6所示,所述的转向从动机构,用于实现本装置直行和转向运动模式的切换,包括旋转轮810和从动直行轮组件;从动直行轮组件包括从动直行提升机构821和从动直行轮822。所述的从动直行提升机构821与所述转向提升机构430的结构组成和连接关系等相同。

从动直行提升机构821包括从动提升连杆、从动提升弹簧和从动提升座,所述的从动提升座采用U型凹槽结构,所述从动提升连杆位于所述的U型凹槽内,从动提升连杆的上端与U型凹槽的顶部铰接,从动提升连杆的后端通过从动提升弹簧与U型凹槽的后壁连接,从动提升连杆的前端与转向传动机构420的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的从动直行轮822可转动的安装在从动提升连杆的下端;在一层载车板机构2直行状况下,所述的从动提升连杆受提升弹簧的作用,从动直行轮822向下端移动伸出U型凹槽,从动直行轮822落地,将旋转轮810悬空;当一层载车板机构2转弯时,转向驱动机构410通过转向传动机构420的钢丝绳拉动从动提升连杆,从动直行轮822向缩进U型凹槽,旋转轮810落地,从动直行轮822悬空。

所述的从动提升座通过转向驱动装置410的驱动使得从动直行轮822上下提升,实现从动直行轮822与旋转轮810的落地切换,进而完成直行与转向的切换。

当转向驱动机构410带动转向辅助轮440降地时,同时带动从动直行轮822提升,这时从动直行轮822悬空,旋转轮810落地,实现本装置的转向移动;当转向驱动机构410带动转向辅助轮440提升时,同时带动从动直行轮822落地,这时旋转轮810悬空,本装置的转向移动结束,开始直行。

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的引导机构采用机械轨道式,所述机械轨道式导轨包括固定轨道610、轨道槽620、锁定机构630,固定轨道610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固定轨道610按照本装置的移动轨迹进行布置;轨道槽620固定安装在一层载车板机构2内侧的底端,轨道槽620位于转向辅助轮440的外侧;锁定机构630固定安装在轨道槽620的后端上,固定轨道610上安装有多个旋转导轮611,所述的轨道槽620呈C型,轨道槽620扣合并可滑动的安装在固定轨道610上;所述一层载车板机构2通过轨道槽620与轨道610上的旋转导轮611摩擦滚动连接,实现前后移动的引导;当一层载车板机构2到达特定点需要转向时,所述的锁定机构630开始工作,卡持在所述固定轨道610前端的旋转导轮611上,这时一层载车板机构2的前后移动自由度被限制,一层载车板机构2仅可以围绕610前端的旋转导轮611旋转移动。

所述锁定机构630包括基座、锁定动力电机、卡轴组件,所述的基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的轨道槽620上,所述的锁定动力电机安装在所述的基座上,

所述的卡轴组件采用双向丝杆机构,包括双向丝杠、左旋螺母、右旋螺母、左卡轴和右卡轴,所述双向丝杆的动力输入端与锁定动力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左旋螺母、右旋螺母分别螺接在双向丝杠旋向不同的螺纹上,左旋螺母与左卡轴固定连接,右旋螺母和右卡轴固定连接。

当双向丝杠旋转时,左卡轴、右卡轴随着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快速趋近或分离。锁定动力机构630工作时,通过卡轴组件卡持在旋转导轮611上。

所述的一层安全限位装置用于检测本装置在固定位置时发生位移动作,一层安全限位装置包括安全限位检测机构和安全限位定位机构,安全限位检测机构包括终限位光电开关710、到位限位光电开关720、旋转限位光电开关730,安全限位定位机构包括终限位标识卡、到位限位标识卡和转向限位标识卡。所述的终限位光电开关710安装在骨架120的后端的底部的外侧,所述终限位标识卡对应设置在车库后端的本装置的移动轨迹上,在进车库时,终限位光电开关710检测到终限位标识卡时,一层载车板机构2入库到位停止;

所述的旋转限位光电开关730安装在骨架120的后端的底部的内侧,所述旋转限位标识卡对应设置在车库前端的本装置的移动轨迹的需要转向位置处,在一层载车板机构2出车库时,旋转限位光电开关730检测到旋转限位标识卡时,一层载车板机构2停止前后移动,开始转向动作移出出库;

所述的到位限位光电开关720安装在骨架120的后端的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到位限位标识卡对应设置在车库前方的本装置的移动轨迹的行车道上,在一层载车板机构2转向移出车库后,到位限位光电开关720检测到到位限位标识卡时,一层载车板机构2停止旋转,即一层载车板机构2旋转到位已进入行车道。

如图2所示,所述二层载车板系统包括二层载车板机构3、二层提升机构和二层安全防护机构;所述二层载车板机构3与所述一层载车板系统的载车板机构的结构组成和连接关系等均相同。

所述的二层提升机构包括多个,分别安装在所述车库框体1每个停车位的顶端,二层提升机构包括提升电机4、缠绕滚筒、提升定滑轮5和钢丝绳,所述的提升电机4安装在车库框体1的顶端,所述的缠绕滚筒固定安装在提升电机4的输出轴上;所述的提升定滑轮5分别可转动的安装在停车位上方的两侧的横梁上,所述的钢丝绳一端缠绕在缠绕滚筒上,另一端绕过提升定滑轮5与下方的二层载车板机构3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提升电机4可采用液压马达进行代替,液压马达的控制端采用电控阀门。

所述的二层安全防护机构采用磁性垂钩式防坠器6,所述的磁性垂钩式防坠器6用于防止二层载车板机构3的坠落,安装在所述车库框体1每个停车位的顶端的两侧横梁上;磁性垂钩式防坠器6包括电磁铁、挂钩和复位弹簧。磁性垂钩式防坠器6呈常闭状态,当需要下降二层载车板机构3时,电磁铁通电依靠磁场力拉动挂钩与二层载车板机构3脱离;随后电磁铁停止工作,挂钩在电磁铁内置弹簧的作用下复位。

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操控板和电机驱动模块,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的操控板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终限位光电开关710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到位限位光电开关720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旋转限位光电开关730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操控板上设有相应的控制键,包括行车动力机构的减速电机210的正转键、反转键,转向驱动机构的转向驱动电机的正转键、反转键,提升电机4的正转键、反转键等;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的电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磁性垂钩式防坠器6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电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的行车动力机构的减速电机210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转向驱动机构410的转向驱动电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锁定动力电机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提升电机4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存车工作流程示意图,车辆驶入车库前的行车道,然后一层载车板机构通过引导系统,进入行车道内;车辆驶入一层载车板机构上,驾驶员即可下车;然后载有车辆的一层载车板机构依靠引导系统进入车库内。

如图10所示,为一层车位停车情况下二层取车工作流程示意图;载有车辆的一层载车板机构通过引导系统,进入行车道内;二层载车板机构通过二层提升机构降落到下方一层停车位上,然后驾驶员将车辆驶出车库;然后载有车辆的一层载车板机构依靠引导系统进入车库内。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前排车位停车情况下避让后排车位取车时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前排载有车辆的一层载车板机构通过引导系统,进入行车道内;驾驶员进入后排车辆内,将后排车辆驶离车库;然后载有车辆的一层载车板机构依靠引导系统进入车库内。

实施例2

所述的行车动力机构安装在所述的尾部箱体内,所述的行车动力机构包括液压马达和主动齿轮,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的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的控制端设有液压电控阀;所述行车传动机构包括从动齿轮、传动轴和主动轮,所述的传动轴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的尾部箱体上,传动轴的一端直接安装主动轮,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电磁离合器连接有所述的主动轮。进一步的,传动轴的另一端也可以通过差速器连接所述的主动轮。

当载车板机构需要转向时,通过所述的电磁离合器或差速器实现两边主动轮的转速差实现转向。

所述的转向从动机构包括旋转轮,所述的旋转轮采用万向轮,旋转轮可转动的安装在两侧边梁底部前端。

所述的引导机构采用电磁感应式轨道,包括磁感应器和磁条,所述的磁条按照一层载车板机构的移动轨迹安装在车库以及行车道的地面上,所述的磁感应器安装在载车板机构骨架后侧的底端,所述的磁感应器与地面上铺设的磁条对应设置,磁感应器可根据磁条磁场强度来实现导引功能。

所述的磁条上分别设有终限位磁场加强区、到位限位磁场加强区、旋转限位磁场加强区,所述终限位磁场加强区布置于车库后端的磁条上,所述的旋转限位磁场加强区布置于一层载车板机构需要转向处的磁条上,所述的到位限位磁场加强区布置于行车道上的磁条。

所述的磁感应器分别通过检测终限位磁场加强区、到位限位磁场加强区、旋转限位磁场加强区,来控制载车板机构的转向和停止。

所述的二层提升机构采用液压提升式,所述二层提升机构在车库的两侧对称安装,包括提升液压缸、提升支撑杆,所述提升支撑杆的底端与其下方一层载车板机构后端处的车库框体铰接,提升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二层载车板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提升液压缸斜向安装,提升液压缸的上端通过底座安装在所述车库框体的上端,提升液压缸的下端输出端连接在所述提升支撑杆的中间位置。所述提升液压缸的控制端设有液压电控阀门。

控制系统的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磁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磁离合器的信号输入端或者差速器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液压电控阀电连接。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