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墙体构件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8426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用于墙体构件的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主要由承重和非承重板状构件构成的一般建筑施工领域。这些板状构件应用于内部精饰,例如,用于装饰墙体、天花板,和/或用于建造轻型结构墙体。这些板状构件在下文中被称为墙体构件,但不限于此。采用连接件来连接这样的墙体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这样的连接件,用于力传递连接至少两个墙体构件,其中由钣金制件一体形成的连接件具有双u形状,其由两个相错且相反的u形型体组成,所述u形型体具有共同的腹板,其中u形型体均由两个通过腹板间隔的翼缘组成,所述翼缘自腹板沿垂直方向并呈180度朝相反的方向延伸。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知用于力传递连接两个墙体构件的连接件。墙体构件是建筑物内饰最常见的墙体类型,即所谓的干板墙。借助由屋顶板条等或者金属型材(金属墙骨)或木制立筋(木墙骨)组成的底衬龙骨,可以利用不同的建筑板材来建造干板墙。建筑板材可以由osb-板(有/无阻隔材料)、刨花板、mdf-板以及不带楔眼和榫头的石膏板(gkb到dinen520,旧称为纸面石膏板)组成。根据配置,这种干板墙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要。举例而言,用于建造石膏板墙体的石膏板以窄边叠置和/或并置并且固定成由木材或镀锌钢材制成的前述底衬龙骨之一。利用各种不同的紧固装置,例如利用纸面石膏板卡钉或石膏板钉,但有利地,通过螺钉紧固,可以将墙体构件固定到底衬龙骨。利用所谓的干作业螺丝(例如带喇叭头的石膏板螺丝)作为金属板自攻螺丝,将石膏板螺固到底衬龙骨。利用填料将彼此附接的石膏板与螺丝头的接缝填平成光滑的表面,随后进行打磨。在din18182中标示出用于连接这类由石膏板制成的墙体构件所需的附件,诸如干作业螺丝、卡夹和钉子。而其他连接件则并不包含在内。

为组装标准宽度在600mm至1250mm之间、标准长度在2000mm至4000mm之间且标准厚度在9.5mm至25mm之间的相对较大规格的石膏板,工业和工艺中已使用各种前述那些现有技术所知的连接件。在固定这类墙体构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手工技能,因为在以石膏板完成墙体之后,紧固点(即卡夹、钉子和/或干作业螺丝)既应不会再露出,而又能在墙厚很薄的情况下螺紧到石膏板中。此外,石膏板与底衬龙骨之间的夹固、钉固或螺固连接不构成力传递连接,由此必须设置较多的紧固件。因此,使紧固件完全不被看到的要求既不切实际,又会伴随可观的成本。倘若卡夹、钉子和/或干作业螺丝又在纵向和/或横向边缘处穿入太深乃至几乎穿透石膏板,则石膏板的边缘可能容易破裂,因为紧固件也需直接布置在石膏板的纵向和/或横向窄边上。此外,在缺少第二人的情况下,拼接时不可能敷设或组装面积极大的石膏板。倘若由于结构原因而在墙体构件或墙板的边缘区域中无法安装底衬龙骨,在组装期间固定墙体构件则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由此,举例而言,出现缺乏螺旋固定等后果。在窄边叠置和/或并置的墙体构件在对接的位置处形成接缝,在组装之后利用填料填充这些接缝。倘若由于底衬龙骨缺失而在这些接缝的边缘区域中缺乏紧固件,则在这些接缝的衔接处可能会出现膨胀开裂。此外,墙体构件因其尺寸而非常难以操纵,因此无法独自搬移并固定或组装。

因此,为进一步简化墙体构件的组装,de7313323u公开一种用于隐蔽固定墙板的卡夹。然而,为了组装墙板,仍需借助螺丝或钉子将卡夹预先固定在底衬龙骨上。只有在将卡夹安装到底衬龙骨之后,才能将墙板推入卡夹呈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这种卡夹也可以构造成伸长的双t形型材,必须再将其t形翼缘固定到底衬龙骨来容纳墙板。这种卡夹式实施方式的缺陷在于,这类卡夹只能与底衬龙骨结合使用,并且将各个卡夹安装到通常已经固定在墙上的安装导轨,特别是将这些卡夹布置于理想位置通常费时费力。一旦在墙板的接合处缺少底衬龙骨,便无法适用或使用卡夹。在毗邻的墙体构件之间不存在力传递连接,由此可能会在接缝处形成膨胀开裂。另一缺陷在于,只有将卡夹安装到底衬龙骨之后,才能在卡夹的u形开口中插入墙体构件。

因此,为改善可用性,de29703632u1提出一种用于容纳墙饰面部件的保持平衡件,该保持平衡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安装到底衬龙骨。然而,这种具有用于容纳墙体构件的u形型体的卡夹或连接件的实施方式也存在只能与底衬龙骨结合使用的缺陷。同样,倘若在墙体构件的边缘区域中缺失底衬龙骨,则毗邻的墙体构件之间不存在力传递连接,由此可能会在接缝处出现膨胀开裂。另一缺陷在于,这类保持平衡件不适于在两侧容纳墙体构件。还一缺陷在于,只有将卡夹安装到底衬龙骨之后,才能在卡夹的u形开口中插入墙体构件。

为此,de2004012417u1描述一种用于连接两个墙体构件的u形连接件,其具有两个相对的板状翼缘以及连接这两个翼缘的板状腹板,其中腹板具有连接装置。基于该连接装置,使得两个相同的u形连接件能够连接成新的连接件,从而拼合成h形状。举例而言,倘若工匠希望将两个、三个或四个墙体构件连接在一起,则他可以将两个u形连接件拼装并由此构成适于容纳两个墙体构件的h形连接件。经证实,其缺陷在于,这类连接件不适于将9.5mm至25mm厚的石膏板连接在一起,因为腹板布置有接片和凸起,这对于容纳这种削薄的建筑板材而言过宽。此外,缺陷还在于,基于两个并置的腹板及其凸起和接片,两个并置的建筑板材(尤其是石膏板)之间的距离过大。

这种连接构件或连接件的另一个示例参照视为最接近现有技术的文献de20304627u1。在该系统中,无需诸如螺丝和钉子的紧固件,但针对各种应用仍需不同的连接件。因此,在干板墙的边缘区域中,例如在房间的地板和/或天花板的区域中,通常采用u形连接件,而在干板墙的其他区域中则使用h形连接件。de20304627u1公开一种用于连接墙体构件的连接件,其具有两个建筑板材以及布置于其间的阻隔材料,其中连接件呈u形或h形构型,即具有两个相对的板状翼缘以及连接翼缘的板状腹板。该连接件被构造成使得板状翼缘能够插入建筑板材与阻隔材料之间的区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多个墙体构件拼装成一面干板墙。为此,特别适用双u形状的连接件。图3示出相错的双u形连接件,其中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个连接件将两个墙体构件紧固到房间的天花板。这些连接件使墙体构件彼此相连。在这种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件使至少两个墙体构件彼此相连的布置中,建筑板材或材料都不具有用于容纳连接件的凹部,由至少两个建筑板材组成的墙体构件配设有布置于建筑板材之间的阻隔层。这种墙体构件被称为复合板,因此两个建筑板材以及阻隔板导致这种复合板具有一定厚度。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件被配置成可以围绕阻隔板。这种实施方式的缺陷在于,连接件不适用于将各个墙板(尤其是石膏板)拼合成在窄边处组装石膏板墙体。这类连接件只能在双层饰板及中间设阻隔层的情况下使用,因为连接件既要包裹边缘上的阻隔材料,又要插入两个墙体构件(尤其是石膏板)之间。只能通过采用干作业螺丝来实现墙壁构件与连接件的牢固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借助前述类型的连接件来连接墙体构件,简化和避免现有技术中已知布置的上述缺陷,并且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本发明达成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确保连接件的“整体性”,能够实现“在两侧”容纳墙体构件,优选石膏板,并且“避免将连接件安装到底衬龙骨”。也就是说,连接件应独立于衬底龙骨来使用,尽管如此,在并置的墙体构件之间仍能获得稳定性,以防膨胀开裂。总之,多数由现有技术公知的连接件是在墙体构件与底衬龙骨之间产生连接。然而,本发明涉及使墙体构件彼此连接,而非连接到底衬龙骨。利用新型的连接件,会提高干板墙或石膏板墙的稳定性,并且大体上简化组装工作。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是,改进本文开篇所述类型的连接件,使其制作简单且成本低廉,并且通过简单几步操作就很容易操纵墙体构件,优选石膏板。在墙体构件的纵向和/或横向的窄边或对接边上的任意位置上,应能实现这类连接件在墙体构件上的固定。原则上,可以采用干作业中所用的任何类型的建筑板材作为墙体构件或墙板。基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在单人作业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组装多个墙体构件,优选石膏板。特别是,在屋顶构架和吊顶中,通过单人作业完成组装,因而能够减少作业人员。围绕窗口、门口及其他开口,应能便于墙体构件的连接。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应能大体上简化墙体构件的组装。

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类用于连接至少两个墙体构件的连接件的技术方案参照权利要求1的特征。本发明的有利技术方案及改进方案参照下文从属权利要求以及结合附图的说明。

实现制作简便且成本低廉的具体方式是:所述连接件有利地由片状冲压件构成,该冲压件由厚度为0.1mm至2mm的钢板制成,优选地,由厚度为0.2mm至0.5mm的薄钢板制成。薄钢板的特性由钢的等级决定,而钢的等级又取决于连接件的使用条件,例如,良好的冲压和弯折特性以及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在此,需要作为平板产品来进行冲压和冷压成型或者压弯和压制成型的特性。原则上,通过将一个表面部分相对于其余表面部分折叠,实现钢板的压弯和压制成型,如下详述。在冲压薄钢板之后,所述连接件有利地具有包含水平中线和垂直中线的几何轮廓,其中该几何轮廓可以具有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或圆形,优选为正方形或矩形。有利地,冲压件的形状呈对称构型,参照图1a。轮廓的垂直中线在腹板平面上延伸,而水平中线垂直于腹板平面延伸。水平中线的延伸方向之后有利地与u形型体的边缘之一相同,这些边缘在一点与腹板相连接。此外,冲压件的轮廓有利地仅具有两个冲切口。这两个冲切口居中于轮廓延伸并且自外缘几乎延伸到冲压件的中心。冲切口在连续线上延伸,优选在水平中线上延伸。

换言之,几何轮廓包括在连续线上分别从冲压件的外缘向冲压件的中心延伸的优选两个彼此间隔的冲切口,这些冲切口被布置成居中于连接件的轮廓。冲切口之间的距离有利地形成腹板宽度,该腹板宽度对应于墙体构件的厚度。墙体构件(优选石膏板)的厚度被标定并且例如对应于9.5mm、12.5mm、15mm、18mm或20mm的厚度。也就是说,针对墙体构件的各种厚度,提供具有相应腹板宽度的连接件,其中u形翼缘的面积大小可以保持相同。这同样适用于刨花板等的厚度,这样在市场上就能提供多种连接件,以满足组装墙体构件时的需求。通过简单地插到墙体构件的纵向和/或横向窄边上,简便地组装连接件,并且通过使用铆钉,优选根据din7337的埋头抽芯铆钉,简便地将连接件固定到墙体构件上,这就允许工匠容易而独特地敷设墙体构件。此外,同时有利地,墙体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互为提高,由此避免日后在接缝处出现膨胀开裂。

所述腹板宽度在垂直于所述冲切口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连接件的腹板。腹板由于墙体构件厚度较薄而相对较窄,因此在布置有两个间隔冲切口并且彼此形成一定距离的直线上,在该距离范围内,形成较低的抗弯强度。为增强腹板和连接件的刚度,腹板有利地沿着腹板构造有槽状凹部,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之为加强筋。加强筋被布置成垂直于两个冲切口之间的假想线并且在腹板中对称。腹板上的槽状凹部(加强筋)的长度相当于连接件总长度的20%至80%,因此在两个u形型体的腹板中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连接件是例如由镀锌钢板或弹簧不锈钢等制成的金属板冲压件,这样就能以片材形式产生成本低廉的制造方法。这种冲压件可以按预定线适当被冲压、轧边和压制成型,由此形成准备安装的连接件。两个冲切口居中于轮廓延伸,但并不连续。在两个相向延伸的冲切口的末端分别延伸一条弯折线。两条弯折线皆垂直于直至轮廓的两个外缘的冲切口,其中这两条弯折线关于垂直中线平行间隔布置。弯折线之间的距离形成布置在冲切口上下的翼缘的共同腹板的宽度。原则上,通过将一个表面部分相对于其余表面部分折叠,实现压弯钢板。在两个上述弯折线处实现四个表面部分的折叠,其中压弯是一种改型加工方法,其产生持久的变形,在此为两个u形型体。其余的表面部分构成两个u形型体的共同腹板。

两个弯折线和两个冲切口构成四个平面象限i、ii、iii、iv,其中每个象限i、ii、iii、iv对应于一个表面部分。表面部分构成可折叠的表面,这些表面在轧边后分别形成u形型体的一个翼缘。在两个平行间隔的弯折线之间,由余下的表面部分(固定表面部分)形成窄腹板,其如上所述构造成通过加强筋来增强强度(刚度)。

根据权利要求4,在表面部分的每个象限i-iv中布置至少一个冲孔,优选每个表面部分两个冲孔。也就是说,在冲压件中布置有总共八个冲孔。由于在翼缘墙体构件上的平行表面压力,通过相应两个铆钉将连接件固定到墙体构件上便完全足矣,因此连接件中的多个冲孔通常无用或无益。较多数量的冲孔的额外有益之处可能源于连接件在墙体构件上的组装情况。在将连接件安装到墙体构件的转角时,可能出现这种组装情况。基于连接件的u形型体中的多个冲孔,选取距离墙体构件的外缘最远的两个冲孔与墙体构件相连接。

每四个、优选八个冲孔与腹板平行间隔并因而与冲压件的垂直中线平行间隔,其中在表面部分的象限i-iv中均有两个冲孔。冲孔到腹板的距离至少为10mm,最大为35mm,优选为22mm。冲孔大致布置在表面部分的垂直中线上,优选更接近垂直外缘。表面部分的中线与腹板平行间隔地延伸。相比之下,冲孔到表面部分的水平外缘的距离约在6mm至15mm之间,优选为10mm,由此一个表面部分中的两个冲孔之间的距离可以约为30mm。这些尺寸是指约40mm×50mm大小的表面部分,墙厚为9.5mm至18mm的墙体构件的腹板宽度。倘若一个表面部分采用其他尺寸,例如更大的尺寸,则冲孔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发生变化。象限i中的两个冲孔始终与象限ii中的两个冲孔一致,而象限iii中的两个冲孔始终与象限iv中有两个冲孔一致。也就是说,在压弯过程或者折叠表面部分之后,继而形成u形型体的翼缘,这些冲孔始终垂直,仅通过腹板间隔地叠置。在象限i和ii以及iii和iv中相对的冲孔分别形成一对冲孔,其中每对冲孔具有共同的中线。根据本实例,每个u形型体就能产生两对垂直相对的冲孔。冲孔仅通过腹板间隔并且被布置在相互平行的翼缘中。此外,象限i和iv中的冲孔被布置在共同的中线上,象限ii和iii中的冲孔同样被布置在共同的中线上。在这些中线(在此涉及两条中线)中的每一中线上均布置有四个冲孔。这两条中线与冲压件的垂直中线和垂直外缘平行间隔。在靠近垂直中线的两侧分别布置弯折线,它们平行于中线延伸。冲孔的中线到这些弯折线具有平行间距。此外,就水平方向而言,冲孔也具有中线。基于冲孔的数量,产生四条水平中线。在每条中线上布置有两个冲孔,这两个冲孔中的每一冲孔形成冲孔对。这四条水平中线平行于冲压件的水平中线,并且相对于冲压件的水平中线以及冲压件的外缘对称布置。此外,冲孔的水平中线还与冲压件的水平中线具有一定距离。当然,倘若在冲压件中包括多个冲孔,则存在多条垂直中线和水平中线,冲孔布置于这些中线上,有利地分别关于冲压件的垂直中线和水平中线对称。

然而,为了获得连接件与墙体构件之间简单的力传递连接,应将墙体构件固定到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根据本发明,利用铆钉,优选利用埋头抽芯铆钉,实现固定。利用埋头抽芯铆钉作为力传递式紧固件的优势在于,埋头不会从墙体构件的表面凸出。为此,根据本发明,一对冲孔中的一个冲孔形成一个埋头部。埋头部的大小对应于抽芯铆钉埋头的尺寸。也就是说,表面部分中冲孔的沉陷角度的大小对应于抽芯铆钉头的角度,即同样为120度。冲压件内的沉陷深度被构造成确保抽芯铆钉的埋头完美埋入并且不会从连接件的表面凸出。此外,有利地提出抽芯铆钉的尺寸,利用该尺寸可以将不同厚度的墙体构件固定到连接件中。利用同一根直径为4.8mm的抽芯铆钉,可以固定6mm至20mm范围内墙厚的墙体构件。针对4.8mm的抽芯铆钉,埋头直径为9mm,埋头深度为1.2mm,由于压制过程,可能在冲孔后面形成凸起。倘若冲压件的厚度发生变化,则凸起的大小也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凸起用于连接件到墙体构件的初步固定,因为凸起部分地缩小两个u形翼缘之间的距离。因此,具有埋头部的冲孔上的凸起的任务是连接件相对于墙体构件的保持功能。保持功能是插在墙体构件的外缘上的连接件不会掉落。为能容纳抽芯铆钉的埋头,在连接件的操作侧上,有利地在连接件的翼缘的前侧上,设置冲孔的埋头部,而另一个冲孔则需由抽芯头在后侧固定。通过抽芯头将铆钉套的突出端变形成铆钉墩头。将介于中间的材料压合,在此将连接件的u形型体的两个翼缘与其间的墙体构件压合,由此形成力传递连接。

为此,位于象限表面部分内的冲孔配设有埋头部,优选在象限ii和iii中。替选地,象限i和iv的表面部分中的冲孔也可以配设有埋头部。然而,应当指出,连接件具有前侧和后侧。连接件的前侧在组装过程中与墙体构件的前侧相符。因此,冲孔的埋头部设置在连接件的前侧上。为实现这一点,应考虑将表面部分在弯折线处成对折叠。象限i和ii的各自表面部分在弯折约90度之后,作为u形型体的一对翼缘指向一个方向。然而,象限iii和iv的表面部分在弯折同样90度之后,作为u形型体的一对翼缘指向相反的另一方向。

因此,在第一种布置中,需要在冲压件的前侧上,例如在象限ii的表面部分中,布置配设有埋头部的冲孔,而在冲压件的后侧上,例如在象限iii的表面部分中,也布置配设有埋头部的冲孔。这两个表面部分彼此垂直。象限i和iv的表面部分的对应冲孔不具有埋头部,并且这两个表面部分也彼此垂直。当然,由于连接件的对称特性,冲孔的埋头部也可以互换。通过互换,可以理解,在冲孔处也可以实现另一种埋头部布置。在第二种布置中,也可以在象限i的表面部分的前侧和表面部分iv的后侧实现冲孔的埋头部。于是,象限ii和iii的表面部分中的对应冲孔不具有埋头部。考虑到前侧和后侧,冲孔处的埋头部则将布置于象限i和iv的表面部分中。无论在表面部件中选择这两种埋头部布置中的何种布置,带有埋头部的冲孔与不带埋头部的冲孔始终在垂直于u形型体的翼缘的共同中线上相对。在冲压件的前侧上设置有埋头部并且在冲压件的后侧上上设置有埋头部的冲孔在表面部分中的埋头部的相对侧上具有凸部或限定的脊部。带有埋头部的冲孔与不带埋头部的冲孔始终形成一个冲孔对,该冲孔对通过连接件的腹板间隔。其中布置有冲孔的翼缘通过由腹板宽度产生的间隙而彼此平行间隔。

采用另一种制造方法,取代压制成型,冲压件中的埋头部可以被如此配置,在冲压件的前侧上设置有埋头部的冲孔以及在冲压件的后侧上设置有埋头部的冲孔在冲孔的各自相对侧上具有限定的脊部。该限定的脊部被理解为脊部的实施形式和高度。作为实施形式,例如考虑小齿部,其中脊部的高度及由此齿部的高度可以处于在0.5mm至2mm的范围内。带有其齿部的脊部的目的是,防止连接件在插到墙体构件的纵向和/或横向窄边上之后会自行滑移。脊部的目的是,基于齿部,增大与墙体构件的摩擦,这样就能确保一定的可靠性。当然,在施加很小力的情况下,工匠就可以推动或者再移除连接件,以便例如在另一位置重新使用。通过脊部,翼缘或侧翼的四个内表面中的两个内表面具有钩状阻抗部,其防止连接件从墙体构件掉落,特别是当连接件侧向插到墙体构件的垂直窄边上时。倘若将连接件以其第一u形型体插到墙体构件的第一窄边上并且将第二墙体构件插入第二u形型体中,则其优势在于,连接件具有一定的限制位移的反作用力。

总之,可以如下执行上述实施例。参照图1a和图2a,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在创造性设计的基础上实现具备成本效益的制造过程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简单操作。降低成本且易于制造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片状冲压件在相应的位置上、优选在四个预定的位置上制成冲孔并在两条预定的直线处切割,并且在两条预定的直线处折叠,这样就能形成准备安装的连接件。这种连接件可以无需辅助的情况下插到或推到墙体构件的任一位置上,以便大幅改善组装墙体构件时的操纵过程。通过两个u形型体,使墙体构件精确对准并互相保持。通过两个u形型体,墙体构件在彼此抵接时不会再发生侧向滑动。为在连接件与至少两个墙体构件之间产生力传递连接,使用易于操作的抽芯铆钉。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如图1a和图2b所示的转角连接件。

棱角被理解为转角连接件的u形型体之间的90度到180度的钝角。标准连接件的两个u形型体彼此间隔180度的平角。由此,标准连接件的u形型体指向相反的方向,而转角连接件的两个u形型体始终彼此间隔小于180度的钝角。在此情形下,每个u形型体与共同的腹板成小于90度的锐角。成型的转角连接件由一体的冲压钣金制件组成。它具有双u形状。一个u形型体由两个通过腹板间隔的翼缘组成。u形型体在垂直方向上相错并且相对于共同的腹板倾斜成角。优选在屋顶构架中使用转角连接件。该转角连接件是标准连接件的另一种有利实施方式。利用转角连接件,在敷设或操纵墙体构件时,可以显着提高安全性。转角连接件同样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接内饰的板状构件的连接件,例如,用于覆盖墙壁、天花板和/或建造轻型墙壁,特别是斜墙和尖拱。在组装这类墙体构件时,特别是在屋顶构架中,或者在墙体构件的窄边不垂直,而是如在屋顶坡度下相互之间成特定角度,使用这类转角连接件。

屋顶坡度表示屋顶表面的陡度,其以角度给出,即所谓的屋顶倾角。在典型的双坡屋顶中主要采用的屋顶倾角通常为20度至80度之间,优选45度。为保持适于步行的的空间,通常以墙体构件开始屋顶构架,组装垂直的墙体构件。然后,基于屋顶斜面或屋顶坡度,将这些垂直的墙体构件连接一些墙体构件,它们以其窄边与那些垂直布置的墙体构件的窄边抵接成屋顶倾角。为大体上简化在垂直布置的墙体构件上成角度组装要安装的墙体构件,可以使用转角连接件。然后,将按屋顶斜面布置的墙体构件向上移动一定程度,即朝向屋脊的方向,直到由墙体构件镶上水平天花板。也就是说,按屋顶斜面布置的墙体构件的窄边与水平布置的墙体构件的窄边抵接的位置又形成一定角度。屋顶斜面与水平天花板之间的这一角度对应于垂直墙体构件与屋顶斜面之间的角度。由于这些角度相同,在并置墙体构件的两个衔接处可以采用相同的转角连接件。由于屋顶坡度不同,相应的转角连接件在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保持不同的角度。

如上所述,在制造这种转角连接件的过程中,参照图1a,将根据本发明的以对称轮廓构造的片状冲压件用作基础构件。在由两个相错且相反的u形型体构成的连接件的正常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的u形型体彼此间隔180度并且位于180度的平面中。本实施方式的u形型体的每个翼缘均垂直于腹板。反之,在转角连接件的情况下,参照图2b和图2c,相反的u形型体以30度至180度的特定角度相对布置,由此它们不再位于同一平面内。倘若可折叠的表面部分(即u形型体的翼缘)却与共同的其余表面部分(腹板)例如均从180度的平面弯折22.5度,使得这两个u形型体之间成135度的角度。全部翼缘皆不再垂直于腹板。通过将表面部分向其余的表面部分(共同的腹板)折叠,使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的距离缩小。由于翼缘之间的距离缩小,一定墙厚的墙体构件无法再插入型材的翼缘之间。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出相应加宽共同的腹板,以便确保在折叠表面部分之后,翼缘之间保持用于墙体构件厚度的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在u形型体之间的角度例如为135度的情况下,共同的腹板具有一定的宽度,该宽度大于基础冲压件的腹板宽度。片状冲压件中的冲切口不再那样长。从而,冲切口之间的距离更大,由此弯折线同样也会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平行间隔的弯折线彼此远离地移位,自动使腹板变宽。这就表明,每当u形型体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便会相应调整共同腹板的腹板宽度。相反,通过加宽腹板,可以调整u形型体之间的任何角度。制造这种转角连接件时的起始构件保持如图1a所示的片状冲压件的对称的基本实施方式。其优势在于,在制造u形型体之间具有不同角度的转角连接件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b,始终可以使用如图1a所示的相同对称冲压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制造转角连接件的实施方式中,并不使用如图1a所示的片状对称冲压件,而是使用如图1b所示的冲压件。从图1b中可以看出,针对转角连接件而言,并非加宽共同腹板的腹板宽度,而是将非对称的片状冲压件用作制造转角连接件的基础构件。冲压件的四个表面部分中的一个表面部分加大或加长,例如象限iv的表面部分,因此非对称。在转角连接件的这一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如图1a所示的实施方式,形成第一u形型体的象限i和ii的折叠表面部分与腹板弯成90度,而形成第二u形型体的象限iii和iv的其他两个表面部分与第一u形型体弯成或布置成特定角度φ。有鉴于此,第二u形型体的翼缘能够与第一u形型体成任何角度φ,而无需改变腹板或腹板宽度。与此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的距离保持相同,在加长的翼缘之一中包括另一弯折线,u形型体的翼缘绕其弯折。在加长表面部分中的该另一弯折线又可以移动,以便在第二u形型体与第一u形型体之间的不同角度φ下,始终确保第二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的距离相等。在第一弯折线与加长表面部分中的另一弯折线之间,形成中间腹板。相反,参照图1b,加长表面部分中的另一弯折线的移位表示中间腹板的加宽或缩短。在中间腹板加宽的情况下,第二u形型体的翼缘之间的距离增大,因为通过加宽中间腹板,一个翼缘到腹板的距离变大,因此到同一u形型体的另一翼缘的距离也变大。通过改变第二u形型体中的中间腹板的宽度,参照图2c,用于转角连接件的第一u形型体与第二u形型体之间的每个角度皆可调节。因而,转角连接件可以在两个u形型体之间具有30度至180度的角度q。优选地,保持具有特定角度θ的转角连接件,例如,90度、120度、135度等。制造这种转角连接件时的起始构件保持如图1b所示的片状冲压件的非对称的实施方式。其优势在于,在制造如图2c所示的转角连接件的各种实施方式的过程中,u形型体之间的角度θ不同,始终可以使用如图1b所示的相同非对称冲压件。用于连接至少两个墙体构件的转角连接件由钣金制件一体冲压成形的转角连接件组成。转角连接件具有双u形状。双u形由两个具有共同腹板的u形型体组成。u形型体又由通过腹板间隔的两个翼缘组成。u形型体的翼缘与腹板成直角ε布置,而另一个u形型体的翼缘在垂直方向上相错并且与腹板成锐角φ布置,由此u形型体成钝角θ沿彼此背离的方向延伸。在象限iii-iv的u形型体区域中,转角连接件的共同腹板与中间腹板连接。原则上,中间腹板使象限iv的表面部分加长,参照图1b的冲压件。严格来说,象限iv的表面部分通过插入的中间腹板与腹板间隔。中间腹板因插入腹板与第四象限的表面部分之间而具有两条弯折线。一条弯折线与腹板的共同弯折线相关,而另一条弯折线则布置于中间腹板与象限iv的表面部分之间。在第二弯折线处,弯折象限iv的表面部分,直到其与同一u形型体的翼缘具有平行的距离。于是,表面部分形成u形型体的翼缘,其与中间腹板成锐角φ。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图1至图4b中纯粹示意性示出并在下文详描。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和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以下具体描述及附图。在附图中:

图1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片状冲压件,其具有沿垂直方向布置的紧固开口的图。

图1b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转角连接件的片状冲压件的图。

图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片状冲压件,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紧固开口的图。

图2a示出成型后的如图1a示意性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其具有沿垂直方向布置的紧固开口的图。

图2b示出成型后的如图1a示意性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的图。

图2c示出成型后的如图1b示意性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的图。

图2d示出成型后的如图1c示意性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其具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紧固开口的图。

图3示出连接件中的冲孔的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a和图4b示出在屋顶构架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由片状成卷金属制品及下游的冲压过程制成的一体钣金制件的第一具体实施例。这种片状且一体的钣金制件在下文中称作冲压件7。在后续的弯折过程中,通过折叠,由冲压件7形成连接件1,参照图2a。实质上,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1由片状冲压件7构成,该冲压件7具有近似正方形的形状,在其角部具有倒圆。此外,在正方形的形状中,在水平中线32上构造两个近似v形凹口30、31或半径。在水平中线32上布置有两个冲切口9、10,它们自v形凹口30、31的外缘23、24开始并且沿冲压件7的中心方向延伸。这两个在同一中线32上延伸的冲切口9、10彼此间隔。两个冲切口9、10之间的距离形成腹板宽度11,其特征在于弯折线13、14。在相向延伸的冲切口9、10的末端分别是弯折线13、14。两条弯折线13、14垂直于两个冲切口9、10并且平行于垂直中线33布置。在冲切口9、10与弯折线13、14之间形成四个象限i-iv作为表面部分25、26、27、28。这些表面部分25、26、27、28在腹板4处布置成矩形表面部分25、26、27、28并且与中线33平行间隔。矩形表面25、26、27、28的长边与弯折线13、14形成共同的边缘并且与中线33平行间隔。短边由矩形表面25、26、27、28的外缘40、41组成,它们构成u形型体2、3的翼缘5、5.1、6、6.1的长度并且垂直于中线33。在这些表面部分25、26、27、28中布置冲孔15、15.1、16、16.1、17、17.1、18、18.1,每个表面部分25、26、27、28各有两个冲孔15、15.1、16、16.1、17、17.1、18、18.1。这些冲孔15、15.1、16、16.1、17、17.1、18、18.1与冲压件7的垂直中线33平行间隔。由分别穿过象限ii、iii和i、iv的两个表面部分25、28和26、27的两条垂直中线36、37形成平行距离34、35。布置在中线36上的冲孔15、15.1、18、18.1对应于布置在中线37上的冲孔16、16.1、17、17.1。参照图2a和图3,将表面部分25、26沿弯折线13、14弯折之后,冲孔15、15.1、16、16.1相互一致,即它们此时具有共同的中线48。这同样适用于表面部分27、28及其冲孔17、17.1、18、18.1,它们在绕弯折线13、14弯折之后同样一致。冲孔15.1、16.1、17、18与水平中线32的距离以及与冲切口9、10的距离38、38.1为表面部分25、26、27、28的总长度的约1/5,而冲孔15、16、17.1、18.1距水平中线32的距离39、39.1对应于表面部分25、26、27、28的总长度的约4/5。冲孔15、15.1、18、18.1沿垂直方向上下布置于中线36上,而冲孔16、16.1、17、17.1沿垂直方向上下布置于中线37上。

在两个弯折线13、14之间形成从外缘40到外缘41的连续腹板4,其形成表面部分29。腹板宽度11对应于墙体构件的厚度。该腹板4关于中线33对称布置,并且是全部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的共同腹板4,但通过冲切口9、10使表面部分27、28与表面部分25、26分开。此外,腹板4具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对应于槽状凹部12的形式。槽状凹部12相对于垂直中线33对称布置,并且被压制到冲压件7的前侧22上。在腹板4的后侧上形成对应于凹部12的对应凸部。因此,加强筋12的延伸方向沿着腹板4,其中加强筋12具有长度,其约相当于冲压件7的总长度的一半。从水平中线32观察,在象限i和象限ii的腹板区段上,分摊加强筋12的一半长度,而凸缘12的另一半则布置在象限iii和象限iv的腹板区段中。因而,连接件1具有加强的中心腹板4,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从中心腹板4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共具八个冲孔15、15.1、16、16.1、17、17.1、18、18.1,其中每两个冲孔作为彼此对应的冲孔对。也就是说,冲孔对15和16以及冲孔对15.1和16.1彼此对应,因而一致。冲孔对17和18以及冲孔对17.1和18.1同样如此。有利地,冲孔对15、16与15.1、16.1以及17、18与17.1、18.1的冲孔16、16.1、17、17.1设置有埋头部19、19.1、20、20.1。两个冲孔对17、17.1处的埋头部20、20.1被引入冲压件7的表面部分27的后侧21上,而两个冲孔对16、16.1处的埋头部19、19.1被引入冲压件7的表面部分26的前侧22上。冲孔15、16被布置于中线70上,冲孔15.1、16.1被布置于中线71上,冲孔17、18被布置于中线72上并且冲孔17.1、18.1被布置于中线73上,其中,中线70、71、72、73与中线32和外缘40、41平行间隔并且与中线32具有一定距离38、38.1、39、39.1。该冲压件7构成如图2a所示的连接件1的基础构件。在如图2a所示的连接件1的制造过程中,相对于腹板4的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全部以相同的角度ε67、优选90度弯折成u形型体2、3,由此翼缘5、5.1与6、6.1的平行距离保持彼此相同。弯曲直角ε67确保全部翼缘5、5.1和6、6.1垂直于共同的腹板4。

此外,冲压件7构成如图2b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1的基础构件。在如图2b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1的制造过程中,全部表面部分25、26、27、28以相同的角度φ68弯折,但并非90度的弯曲直角ε67,而仅是例如相应67.5度的弯曲角φ68,由此形成135度的总角度θ66作为u形型体2、3之间的距离。翼缘5、5.1和6、6.1又平行间隔,但不再布置成垂直于共同腹板4,而是倾斜于此。由此,翼缘5、5.1与6、6.1之间的平行距离发生变化,并且距离缩短。参照图2b,通过加宽腹板4可以抵消距离的缩短,由此能够恢复翼缘5、5.1与6、6.1的所需平行距离。图1a中的相应附图标记在图1b、图2a、图2b、图2c、图3、图4a和图4b中具备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图1b中示意性示出转角连接件1.2的片状冲压件7.1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是由片状冲压件7.1组成的工件,该冲压件用于通过弯曲技术制造转角连接件1.1。该冲压件7构成如图2b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2的基础构件。如图1a所示,冲压件7.1具有三个相同的表面部分25、26、27以及相关的象限i、ii、iii。因此,图1b的描述可以参照图1a的描述。这三个表面部分25、26、27设置有相应的冲孔15、15.1、16、16.1、17、17.1,并且根据第一实施例还关于垂直中线33对称布置。形成连接件1的冲压件7与形成转角连接件1.1的冲压件7.1的区别在于,象限iv的表面部分28具有不同的尺寸。表面部分28的尺寸变化是外缘23到中线33的距离的大小变化。由于这种不同的尺寸,冲压件7.1呈非对称构型。然而,非对称仅涉及象限iii和iv的表面部分27和表面部分28之间的差异,它们又关于与之垂直的同一中线33布置。在冲压件7中,从中线33到外缘24的表面部分27的长度与同样从中线33延伸到外缘23的表面部分28的长度相同。然而,重点是象限iii中的冲孔17、17.1到弯折线14的距离35以及象限iv中的冲孔18、18.1到弯折线13.1的距离34。这两个距离34、35必须相同。

在如图2c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2的制造过程中,仅表面部分25、26以相同的角度ε67、优选90度弯折成u形型体2,而表面部分27、28则并非成90度而是仅相对于腹板4例如以45度的角度φ68弯折成u形型体3。由此得出,两个u形型体2、3之间的总角度θ66为135度。u形型体2的翼缘5、5.1被布置成垂直于腹板4成直角ε67,而翼缘6、6.1则被布置成倾斜于腹板4成另一弯曲角φ68。然而,u形型体3的翼缘6、6.1之间的平行距离也会缩短。为补偿这种缩短,根据本发明提出在冲压件7.1中加长表面部分28。这种加长形成中间腹板4.1。中间腹板4.1既铰接在腹板4上,又铰接在u形型体的翼缘6.1上。中间腹板4.1的边界由弯折线13和弯折线13.1构成。在弯折过程中,中间腹板4.1的宽度11.1抵消翼缘6、6.1之间的平行距离的缩短。参照图2c,翼缘6、6.1之间的平行距离的变化受弯曲角θ66的影响,其中弯曲角θ66指示u形型体2与u形型体3之间的距离。角度θ66是钝角,其又由两个角度ε67和φ68构成。角度ε67在腹板4与u形型体2的翼缘5、5.1之间形成直角,而角度φ68则在腹板4与u型型材3的翼缘6、6.1之间形成锐角。角度φ68越锐,则中间腹板4.1就越宽,这样才能确保翼缘6、6.1之间所需的相同平行距离。u形型体3的翼缘6、6.1之间的所需距离由墙体构件47的墙厚确定。即使中间腹板11.1的宽度增大,弯折线13.1与穿过冲孔18、18.1的中线36.1之间的距离34也保持恒定。这就会确保冲孔18、18.1在表面部分27、28的弯折过程之后与冲孔17、17.1相对应并且与其具有共同的中线73。

在图1c中示出图1a的片状冲压件7.2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在后续的弯折过程中,如图2d所示的连接件1同样由冲压件7.2形成。片状冲压件7.2的部分描述可以参照图1a。在图1c中同样类似地采用对应的附图标记。也就是说,布置在垂直中线33上的腹板4和槽状凹部12以及布置在水平中线32上的两个冲切口9、10与图1a中的冲压件7相同。在此仅强调与图1a不同之处。该冲压件7.2构成如图2d所示的连接件1的基础构件。如图1a所示,冲压件7.2具有四个相同的表面部分25、26、27、28以及相关的象限i、ii、iii、iv。此外,这些表面部分25、26、27、28由外缘23、24、40、41界定,其中外缘23、24、40、41的长度决定表面部分25、26、27、28的尺寸。在如图1a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冲压件7中,外缘23、24、40、41的尺寸被确定为使得冲压件7近似呈正方形。外缘40到24或41到23的长度具有彼此约为1:1的比例。基于冲切口9、10,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形成四边形,每个表面部分均形成矩形,其中矩形表面部分25、26、27、28的内侧长边与弯折线13、14相对应,并且短外缘40、41(矩形表面部分25、26、27、28的纵向短边)确定翼缘5、5.1、6、6.1的长度。短外缘40、41形成连接件1的短翼缘5、5.1、6、6.1,其中紧固开口(冲孔15、15.1、18、18.1、16、16.1、17、17.1)垂直布置于其中。在冲压件7.2的本实施例中,外缘40、41的长度被设定成使得冲压件7.2具有矩形。外缘40到24以及41到23的长度具有彼此约1.6:1的比例。也就是说,外缘40、41被配置成基本上长于外缘23、24。该矩形再被分成四个表面部分25、26、27、28,它们又各自形成一个矩形,此时矩形表面部分25、26、27、28的纵向短边与弯折线13、14相对应并且垂直于中线33上布置的较长外缘40、41,形成连接件1的长翼缘5、5.1、6、6.1,其中紧固开口(冲孔15、15.1、16、16.1和冲孔17、17.1、18、18.1)水平布置在中线74、75上。冲压件7.2的象限ⅰ、ⅱ、ⅲ、ⅳ中冲孔的数量与冲压件7的实施方式相同,仅改变布置方案以符合建筑业的组装要求。冲压件7.2中的冲孔15、18和16、17到弯折线13、14的距离34、35大致等于如图1a所示的冲压件7中的冲孔15、15.1、18、18.1与16、16.1、17、17.1的距离34、35,而冲孔15.1、18.1和16.1、17.1距弯折线13、14的距离78、79基本上较大,并且由此得出到弯折线13、14的距离34、35以及冲孔15、15.1和16、16.1与17、17.1和18、18.1之间的距离76、77。

图2a在如图1a所述的冲压件7的基础上示出弯折过程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1的示意图。因此,在该图中类似地采用图1a中所示的附图标记。象限i、ii的两个表面部分25、26沿弯折线13、14向后弯折90度,并且形成u形型体2的翼缘5、5.1,其中翼缘5、5.1基本上互相平行。具有槽状凹部12的腹板4保持其位置,由此形成u形型体2。两个冲孔对15、16和15.1、16.1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并且此时具有共同的中线48。如图1a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此时形成与外缘40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2。类似地,象限iii、iv的两个表面部分27、28同样沿着弯折线13、14向前弯折90度,它们此时形成u形型体3的翼缘6、6.1。此外,这些翼缘6、6.1基本上互相平行。u形型体3的翼缘6、6.1相对于u形型体2的相错且相反的翼缘5、5.1指向相反的方向。这就表明,向后弯折的u形型体2与向前弯折的u形型体3分开180度。有鉴于此,u形型体2、3的开口指向相反的方向。两个冲孔对17、18和17.1、18.1此时同样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并且具有共同的中线48。在此,如图1a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形成与外缘41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3。象限ii的表面部分26的前侧22此时与表面部分27的后侧21形成共同的正面44,其对应于连接件1的操作侧。操作侧的共同正面44通过所用的弯曲角ε67来实现。全部表面部件25、26、27、28以相同的角度ε67、优选90度弯折成u形型体2、3,由此翼缘5、5.1、6、6.1形成u形型体2、3。弯曲直角ε67确保全部翼缘5、5.1和6、6.1垂直于共同的腹板4。在两个u形型体2、3之间成平角θ69,其由两个直角ε67构成,由此操作侧的共同正面44位于一个平面内。在连接件1的操作侧,在冲孔16、16.1、17、17.1中引入埋头部19、19.1、20、20.1,用于插入抽芯铆钉45。在图3中更详细地示出作为图2a中的局部x的冲孔对17.1、18.1。

图2b在如图1a所述的冲压件7的基础上示出弯折过程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1.1的示意图。在该图中类似地采用图1a中所示的附图标记。象限i、ii的两个表面部分25、26沿弯折线13、14向后弯折67.5度,并且形成u形型体2的翼缘5、5.1,其中翼缘5、5.1基本上互相平行。具有槽状凹部12的腹板4保持其位置,由此形成近似u形型体2。两个冲孔对15、16和15.1、16.1此时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如图1a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此时形成与外缘40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2。类似地,象限iii、iv的两个表面部分27、28同样沿着弯折线13、14向前弯折67.5度,它们此时形成u形型体3的翼缘6、6.1。此外,这些翼缘6、6.1基本上互相平行。然而,u形型体3的翼缘6、6.1相比象限i、ii的表面部分25、26或翼缘5、5.1大致指向相反的方向。同样,形成u形型体3,其相对于u形型体2成角135度地大致指向相反的方向。具有其凹部12的腹板4在翼缘5、5.1、6、6.1之间保持其位置。然而,全部翼缘5、5.1、6、6.1相对于腹板4倾斜布置,因为它们并非以90度的角度ε67弯折,而是以67.5度的角度φ68弯折。两个冲孔对17、18和17.1、18.1此时同样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同样,如图1a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此时形成与外缘41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3。象限ii的表面部分26的前侧22此时与表面部分27的后侧21形成共同的正面44。共同的正面44对应于连接件1.1的操作侧。操作侧的共同正面44通过所用的弯曲角φ68来实现。全部表面部分25、26、27、28以相同的角度φ68、优选67.5度弯折成u形型体2、3,由此翼缘5、5.1、6、6.1形成u形型体2、3。弯曲锐角φ68确保全部翼缘5、5.1和6、6.1倾斜于共同的腹板4延伸。在两个u形型体2、3之间,在前侧22上形成由两个锐角φ68构成的钝角θ66。尽管u形型体2、3彼此成角度地布置,但在转角连接件1.1的正面44上保留翼缘5、6的共同操作侧。此外,下面参照图3,在转角连接件1.1的操作侧,在冲孔16、16.1、17、17.1中设置用于插入抽芯铆钉45的埋头部19、19.1、20、20.1。

图2c在如图1b所述的冲压件7.1的基础上示出弯折过程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1.2的示意图。在该图中类似地采用图1b中所示的附图标记。象限i、ii的两个表面部分25、26沿弯折线13、14向后弯折90度,并且形成u形型体2的翼缘5、5.1,其中翼缘5、5.1基本上互相平行。具有槽状凹部12的腹板4保持其位置,由此形成u形型体2。两个冲孔对15、16和15.1、16.1此时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并且此时具有共同的中线48。如图1b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此时形成与外缘40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2。类似地,象限iii的表面部分27同样沿着弯折线14弯折,但仅向前弯折45度,其此时形成u形型体3的翼缘6。与图2a中的内容相反,并非表面部分28绕弯折线13弯折成翼缘6.1来获得u形型体3,而是中间腹板4.1。直接在侧面连接到腹板4的中间腹板4.1在弯折线13处向前弯折90度。如图2a所述的翼缘6.1,中间腹板4.1向前弯折90度并因此垂直于腹板4。在弯折线13.1处,此时是表面部分28如同表面部分27那样向前弯折45度,该表面部分28与如图1a、图2a、图2b所示的其他表面部分28相同。此时,成角度的表面部分28形成翼缘6.1。与此同时,翼缘6和6.1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基本上彼此平行间隔,这两个翼缘6、6.1此时形成u形型体3。具有其槽状凹部12的腹板4在翼缘5、5.1、6、6.1之间保持其位置不变。

象限i、ii的翼缘5、5.1垂直于腹板4,而象限iii、iv的翼缘6、6.1指向与腹板4成角度的方向。也就是说,u形型体2垂直于腹板4,并且u形型体3相对于腹板4成特定角度布置。两个相错且相反的u形型体2、3具有大致相反的方向。同样,形成u形型体3,其相对于u形型体2成135度的角度θ66地大致指向相反的方向。两个冲孔对17、18和17.1、18.1此时同样垂直,并且仅相对间隔腹板宽度11。如图1b所示的两条冲压线9、10此时形成与外缘40平行间隔延伸的外缘42。象限ii的表面部分26的前侧22此时与象限iii的表面部分27的后侧21形成共同的正面44。正面44对应于连接件1.2的操作侧。操作侧的共同正面44通过所用的弯曲角ε67和φ68来实现。两个表面部分25、26以直角ε67并且两个表面部分27、28以优选45度的锐角φ68弯折成u形型体2、3,由此翼缘5、5.1、6、6.1形成u形型体2、3。翼缘5、5.1与腹板4之间的弯曲直角ε67确保翼缘5、5.1垂直于腹板4布置,而翼缘6与腹板4之间的弯曲锐角φ68确保翼缘6倾斜于共同腹板4延伸。翼缘6.1与中间腹板4.1之间的锐角φ68.1确保翼缘6.1平行于翼缘6延伸。弯曲角ε67和弯曲角φ68与弯曲角ε67.1和φ68.1一致。

在两个u形型体2、3之间,在正面44上形成钝角θ66,其由直角ε67和锐角φ68构成。尽管u形型体2、3彼此成角度地布置,但在转角连接件1.2的正面44上仍保留翼缘5、6的共同操作侧。下面参照图3,在转角连接件1.2的操作侧,在穿孔16、16.1、17、17.1中引入埋头部19、19.1、20、20.1,用于插入抽芯铆钉45。

图2d在如图1c所述的冲压件7.2的基础上示出弯折过程之后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1的示意图。由于技术特征相同,故类似地采用如图1c所示的附图标记。在此仅示出相对于图2a的连接件1的变化。图2a中的连接件1在u形型体2、3中具有短翼缘5、5.1、6、6.1。在u形型体2、3的短翼缘5、5.1、6、6.1中,在与中线33平行间隔的中线36、37上垂直布置的紧固孔(冲孔15、15.1、18、18.1和16、16.1、17、17.1)。相反,如该图2d所示的连接件1则在u形型体2、3中具有长翼缘5、5.1、6、6.1。在u形型体2、3的长翼缘5、5.1、6、6.1中,紧固孔(冲孔15、15.1、16、16.1和17、17.1、18、18.1)并置并且与垂直中线33和腹板4水平布置。翼缘5、5.1、6.1、6在水平方向上的紧固孔的数目取决于翼缘5、5.1、6、6.1的长度,因此能够符合要求。这同样适用于如图2a所示的连接件1。在此,多个紧固孔上下布置并且垂直于垂直中线33和腹板4。紧固孔的数目取决于翼缘5、5.1、6、6.1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组装期间同样能够符合要求。

图3示出连接件1的剖视图。在此涉及图2a中的局部x。在该图中类似地采用图1a和图2a中所示的附图标记。局部x示出连接件1中的冲孔对17.1、18.1的实施方式,其代表如图1a、图1b、图2a、图2b、图2c所示的其他冲孔对15与16、15.1与16.1和17与18。此外,图3示出u形型体3,在其表面部分27、28之间插有用于将连接件1固定于其上的墙体构件47,或者将连接件1推到墙体构件47上。在连接件1的正面44上具有在表面部分27或翼缘6中绕冲孔17.1布置的埋头部20.1。埋头部20.1具有角度50,其与抽芯铆钉头51的角度相对应。在具有埋头部20.1的冲孔17.1的相同中线48上,表面部分28中存在间隔墙体构件47的厚度的冲孔18.1。墙体构件47同样具有孔49,其中孔49的尺寸与抽芯铆钉45的直径匹配。

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冲孔17.1不仅在正面44上具有埋头部20.1,而且埋头部20.1因压制成型也在翼缘6的内侧54.1上具有限定的斜面54。斜面54在翼缘6的内侧54.1上形成凸部54.2。在将连接件1推到墙体构件47上时,该凸部54.2用作连接件的第一紧固部。因而,凸部54.2形成夹紧机构,借助该夹紧机构,连接件1在操纵墙体构件47的过程中不会从窄侧55、56(参照图4a)掉落。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凸部54.2也可以由面向墙体构件47一侧上的限定的脊部46组成。代表其他冲孔16、16.1、17,冲孔17.1的示例表示出埋头部20.1和限定的脊部46。脊部46设置有齿部(未示出),从而脊部46相对于墙体构件47起到锁定机构的作用。齿部咬合或卡入墙体构件47的表面中,由此连接件1相对于墙体构件47具有保持作用。然而,也可考虑其他锁定机构。在本示例中,在冲孔17.1、18.1和孔49中存在抽芯铆钉45。抽芯铆钉45的目的是将连接件1的u形型体3的两个翼缘6、6.1与墙体构件47相连接。为产生这种连接,使用已知的工具(安装工具),不必对其予以赘述。在组装墙体构件时,借助连接件,特别是在屋顶构架中,如果在接合处有屋梁或椽子,则可以采用连接件的固定来代替抽芯铆钉、带螺纹的拉铆钉或者已知的螺丝,例如石膏板螺丝(未示出)。在通常使用石膏板螺丝而非抽芯铆钉的情况下,根据螺丝的尺寸,调配冲孔15、15.1、16、16.1、17、17.1、18、18.1和埋头部19、19.1、20、20.1的直径。

图4a和图4b示出例如在建筑物52的屋顶构架53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转角连接件1.1或1.2的示意图。在此,可以是如图2b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1或者如图2c所示的转角连接件1.2。与图1b、图2b和图2c中的附图标记相互对应,因此提供相同的附图标记。如图1a、图1b所示的一体片状冲压件7、7.1、优选如图1b所示的冲压件7.1用作转角连接件1.1、1.2的基础构件。实质上,如前文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1.1、1.2由片状冲压件7、7.1组成,它们具有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的形状,在其角部具有倒圆。如前所述,该转角连接件1.1、1.2在冲压线9、10处分开弯折并且沿着弯折线13、13.1、14弯成角度,由此两对翼缘5、5.1和6、6.1形成u形型体2、3。

参照图4a和图4b,这个转角连接件1.1、1.2用于连接板状构件,其用于内饰,例如,用于墙壁、天花板和/或建造轻型墙壁。在组装这类墙体构件47时,特别是在屋顶构架53中,或者在墙体构件47的窄边55、56不垂直,而是如在屋顶坡度57下相互之间成特定角度58(屋顶倾角α),使用这类转角连接件1.1。

屋顶坡度57是屋顶表面59的陡度,其以角度给出,即屋顶倾角α58。屋顶倾角α58通常为20度至80度之间,优选为45度。具有墙体构件47的屋顶构架53通常始于组装垂直的墙体构件47.1,才能获得适于步行的空间60。然后,基于屋顶斜面或屋顶坡度57,将这些垂直的墙体构件47.1连接墙体构件47.2,它们以其窄边56与垂直布置的墙体构件47.1的窄边55抵接成屋顶倾角α58。然后,将按屋顶斜面57布置的墙体构件47.2朝向屋脊的方向移动,向上移动到一定程度,直到可以由墙体构件47.3镶上水平天花板61。也就是说,在按屋顶斜面57布置的墙体构件47.2的窄边55与按水平天花板61布置的墙体构件47.3的窄边56抵接的位置又形成角度γ63。屋顶斜面57与水平天花板61之间的这一角度γ63对应于垂直墙体构件47.1与屋顶斜面57之间的角度β62。由于这些角度β62和γ63一致或大小相同,在并置墙体构件47.1、47.2、47.3的两个衔接处64、65处可以使用相同的转角连接件1.1。由工匠决定在连接墙体构件47.1、47.2、47.3的窄边55、56上布置转角连接件1.1的数量。有利地,根据墙体构件47的长度和宽度,采用较多的转角连接件1.1、1.2,以便在衔接处55、56保持较高强度并避免膨胀开裂。由于屋顶坡度57不同,相应的转角连接件1.1、1.2在u形型体2、3的翼缘5、6之间保持不同的角度θ66。在图4a和图4b中,转角连接件1.1、1.2中的角度θ66优选为135度,其对应于角度62、63。这些135度的转角连接件1.1、1.2可以具有不同的腹板宽度11。腹板宽度11由腹板11或腹板11与中间腹板11.1构成,以容纳不同厚度的墙体构件47,或者在u形型体2、3的翼缘5、5.1、6、6.1之间保持不同的距离。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件18.1冲孔

1.1转角连接件19埋头部

1.2转角连接件19.1埋头部

2u形型体20埋头部

3u形型体20.1埋头部

4腹板21后侧

4.1中间腹板22前侧

5翼缘(v.2)23外缘

5.1翼缘(v.2)24外缘

6翼缘(v.3)25表面部分(v.i)

6.1翼缘(v.3)26表面部分(v.ii)

7冲压件27表面部分(v.iii)

7.1冲压件28表面部分(v.iv)

7.2冲压件29表面部分(v.4)

8连续线30v形凹口

9冲切口31v形凹口

10冲切口32水平中线

11腹板宽度33垂直中线

11.1中间腹板宽度34距离(在i和iv中)

12槽状凹部35距离(在ii和iii中)

13弯折线36中线(15、15.1、18、18.1)

13.1弯折线36.1中线(18、18.1)

14弯折线37中线(16、16.1、17、17.1)

15冲孔38距离

15.1冲孔38.1距离

16冲孔39距离

16.1冲孔39.1距离

17冲孔40外缘

17.1冲孔41外缘

18冲孔42外缘

43外缘64衔接处

44前侧(操作侧)65衔接处

45抽芯铆钉66角度θ

46脊部67角度ε

47墙体构件67.1角度ε

47.1垂直的墙体构件68角度φ

47.2倾斜的墙体构件68.1角度φ

47.3水平的墙体构件69角度θ

48中线70中线(15、16)

49孔眼71中线(15.1、16.1)

50角度72中线(17、18)

51抽芯铆钉头73中线(17.1、18.1)

52建筑物74中线

53屋顶构架75中线

54斜面76距离(18到18.1)

54.1内侧77距离(17到17.1)

54.2凸部78距离(18.1到13)

55窄边79距离(17.1到14)

56窄边i象限

57屋顶坡度(斜面)ii象限

58角度iii象限

59屋顶iv象限

60房间

61水平天花板

62角度β

63角度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