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4365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且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人们的节奏都在不断的加快,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当前人们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住宅,其大多都是采用混凝土建筑,我们都知道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工期较长,且,其受天气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冬季,我们可以看到冬天零下后,诸多的建筑工地都会停工,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的工期边长,且,与此同时,混凝土建筑施工所需的工种较为繁杂,大工、小工、木工、瓦工等,对人员的要求较高,且随着材料和人工费的不断增加,将会导致整个建筑的成本较高,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且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建筑行业等因素导致促生了钢结构建筑的产生;

而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的钢结构建筑大都是采用焊接加工,其工作量较大,且施工较为繁琐,如果焊接点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其施工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美观,因而现有的钢结构建筑还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便于安装,大大的提高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包括:墙体和屋顶,其中所述墙体中设有一组圈梁,所述屋顶中设有顶梁,所述圈梁和顶梁之间通过第二中柱连接,所述圈梁和顶梁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连接件与角柱连接,所述顶梁的上方设有主梁,所述主梁两侧与顶梁之间设有屋面板,所述屋面板之间通过次梁连接,所述顶梁的两侧通过第一中柱连接,所述主梁和第一中柱之间通过第二中柱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整个结构简单,整个施工大多都是通过结构之间的配合对其进行装配,大大的提高各部件连接的紧密性和稳定性,让部件之间配合的更好,无需通过大量的焊接连接,整个施工过程较为简单,方便,便于安装,让其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其施工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顶梁、主梁以及第一中柱连接后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大的提高其支撑性能。

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中柱的两侧通过斜支撑件与主梁连接,并形成三角形,大大的提高第二中柱的承载性能,进一步提高其支撑性能,也提高了其使用的安全性。

本发明中所述圈梁与位于圈梁和顶梁之间的第二中柱通过角柱连接,通过角柱与圈梁和顶梁之间连接的更为紧密,且支撑性能更好,大大的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所述圈梁中设有左圈梁和右圈梁,所述左圈梁和右圈梁之间通过第一断桥连接,且左圈梁和右圈梁两者之间位于两连接断桥的内侧形成第一隔热腔体,所述左圈梁和右圈梁之间的一端设有墙板插槽,所述右圈梁的外侧设有基压板,所述左圈梁和右圈梁中均设有第一连接条卡槽。

所述圈梁中通过设置了左圈梁和右圈梁,并在两圈梁之间通过第一断桥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圈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圈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墙板插槽和连接条卡槽的设置,便于墙板和连接条的安装,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顶梁中设有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通过第二断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二隔热腔体,且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的上方设有屋面板,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中均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一滑槽,且相邻的两第一滑槽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顶梁,通过设置了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并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通过第二断桥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顶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顶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顶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面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面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次梁中设有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通过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所述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中均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四连接条卡槽,两第二连接条卡槽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屋面的第一基板。

本发明中所述次梁,其通过设置了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并在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通过连接板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次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次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次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面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面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主梁中设有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所述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所述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中均设有第二滑槽。

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强支撑稳定型主梁,其通过设置了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并在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之间通过连接板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主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主梁的支撑和承载性能,有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主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顶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顶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第二中柱中设有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通过第三断桥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形成第四隔热腔体,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中均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三连接条卡槽,两第三连接条卡槽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立柱远离第二立柱的两端设有筋板,所述第二立柱远离第一立柱的两端设有第二基板,所述第一立柱两端的筋板之间以及第一立柱上的筋板和第二立柱上的第二基板之间形成一组墙板插槽。

本发明中所述墙体和屋顶中的各型材按重量组分计包括以下组分:

铝:85-100份;硅:3~10份;铁:5~8份;铬:0.5~1.5份;铜:5~15份;镁:4~15份、锰:0.5~2份、钛:4~8份、锌:0~1份。

本发明中所述的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角柱按重量组分计包括以下组分:

铬:5~15份;铜:5~15份;铁:50~80份;镁:40-50、硅:3-20、锰:0.5-2份、钛:4-8份、锌:0-1份。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整个结构简单,整个施工大多都是通过结构之间的配合对其进行装配,大大的提高各部件连接的紧密性和稳定性,让部件之间配合的更好,无需通过大量的焊接连接,整个施工过程较为简单,方便,便于安装,让其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其施工的效率。

2、本发明中所述圈梁中通过设置了左圈梁和右圈梁,并在两圈梁之间通过第一断桥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圈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圈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墙板插槽和连接条卡槽的设置,便于墙板和连接条的安装,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3、本发明中所述顶梁,通过设置了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并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之间通过第二断桥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顶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顶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顶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面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面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4、本发明中所述次梁,其通过设置了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并在第三支撑梁和第四支撑梁之间通过连接板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次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其次梁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次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面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面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5、本发明中所述的一种强支撑稳定型主梁,其通过设置了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并在第五支撑梁和第六支撑梁之间通过连接板对其进行连接,优化了主梁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主梁的支撑和承载性能,有助于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隔热腔体的设置,让其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该主梁结构便于其与屋顶板连接,滑槽的设置,让其与屋顶板连接的更为紧密和牢固,让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圈梁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中顶梁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中主梁的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中次梁的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二中柱的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中角柱的截面图;

图中:墙体-1、屋顶-2、圈梁-3、顶梁-4、第二中柱-5、角柱-6、主梁-7、屋面板-8、次梁-9、第一中柱-10、斜支撑件-11、左圈梁-31、右圈梁-32、第一断桥-33、第一隔热腔体-34、墙板插槽-35、基压板-36、第一连接条卡槽-37、第一支撑梁-41、第二支撑梁-42、第二断桥-43、第二隔热腔体-44、屋面板-45、第一连接件-46、第一连接孔-461、第一滑槽-47、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第三断桥53、第四隔热腔体54、第三连接件55、第二连接孔551、第三连接条卡槽-56、筋板-57、第二基板-58、第一墙板插槽-59、角柱本体-61、连接角柱-62、加强筋-63连接孔-64、连接筋-65、第四断桥-66、第二墙板插槽-67、隔热腔体-68、第五支撑梁-71、第六支撑梁-72、连接板-73、第三隔热腔体-74、第二滑槽-75、第三支撑梁-91、第四支撑梁-92、连接板-93、第三隔热腔体-94、第二连接件-95、第二连接孔-951、第四连接条卡槽-96、第一基板-9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包括:墙体1和屋顶2,其中所述墙体1中设有一组圈梁3,所述屋顶2中设有顶梁4,所述圈梁3和顶梁4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所述圈梁3和顶梁4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连接件与角柱6连接,所述顶梁4的上方设有主梁7,所述主梁7两侧与顶梁4之间设有屋面板8,所述屋面板8之间通过次梁9连接,所述顶梁4的两侧通过第一中柱10连接,所述主梁7和第一中柱10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主梁7以及第一中柱10连接后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的两侧通过斜支撑件11与主梁7连接,并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与位于圈梁3和顶梁4之间的第二中柱5通过角柱6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中设有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通过第一断桥33连接,且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两者之间位于两连接断桥33的内侧形成第一隔热腔体34,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的一端设有墙板插槽35,所述右圈梁32的外侧设有基压板36,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条卡槽37。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中设有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通过第二断桥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之间形成第二隔热腔体44,且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的上方设有屋面板45,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件46,所述第一连接件46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61,所述第一连接孔46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一滑槽47,且相邻的两第一滑槽47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9中设有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通过连接板93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94,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中均设有第二连接件95,所述第二连接件9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51,所述第二连接孔9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四连接条卡槽96,两第二连接条卡槽9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2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屋面的第一基板9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梁7中设有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通过连接板73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74,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中均设有第二滑槽7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中设有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通过第三断桥53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之间形成第四隔热腔体54,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中均设有第三连接件55,所述第三连接件5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51,所述第二连接孔5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三连接条卡槽56,两第三连接条卡槽5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立柱51远离第二立柱52的两端设有筋板57,所述第二立柱52远离第一立柱51的两端设有第二基板58,所述第一立柱51两端的筋板57之间以及第一立柱1上的筋板57和第二立柱52上的第二基板58之间形成一组墙板插槽59。

本实施例中所示角柱6中设有角柱本体61和连接角柱62,所述角柱本体61内侧设有一组加强筋63,所述加强筋63的端部设有连接孔64,所述第四连接孔64之间通过连接筋65连接,所述连接角柱62通过第四断桥66与角柱本体61连接,其两者之间设有墙板插槽67,且所述角柱本体61和连接角柱62之间的连接处设有隔热腔体68。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包括:墙体1和屋顶2,其中所述墙体1中设有一组圈梁3,所述屋顶2中设有顶梁4,所述圈梁3和顶梁4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所述圈梁3和顶梁4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连接件与角柱6连接,所述顶梁4的上方设有主梁7,所述主梁7两侧与顶梁4之间设有屋面板8,所述屋面板8之间通过次梁9连接,所述顶梁4的两侧通过第一中柱10连接,所述主梁7和第一中柱10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主梁7以及第一中柱10连接后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的两侧通过斜支撑件11与主梁7连接,并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与位于圈梁3和顶梁4之间的第二中柱5通过角柱6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中设有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通过第一断桥33连接,且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两者之间位于两连接断桥33的内侧形成第一隔热腔体34,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的一端设有墙板插槽35,所述右圈梁32的外侧设有基压板36,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条卡槽37。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中设有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通过第二断桥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之间形成第二隔热腔体44,且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的上方设有屋面板45,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件46,所述第一连接件46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61,所述第一连接孔46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一滑槽47,且相邻的两第一滑槽47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9中设有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通过连接板93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94,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中均设有第二连接件95,所述第二连接件9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51,所述第二连接孔9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四连接条卡槽96,两第二连接条卡槽9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2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屋面的第一基板9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梁7中设有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通过连接板73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74,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中均设有第二滑槽7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中设有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通过第三断桥53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之间形成第四隔热腔体54,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中均设有第三连接件55,所述第三连接件5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51,所述第二连接孔5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三连接条卡槽56,两第三连接条卡槽5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立柱51远离第二立柱52的两端设有筋板57,所述第二立柱52远离第一立柱51的两端设有第二基板58,所述第一立柱51两端的筋板57之间以及第一立柱1上的筋板57和第二立柱52上的第二基板58之间形成一组墙板插槽5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墙体1和屋顶2中各型材按重量组分计包括以下组分:

铝:85份;硅:3份;铁:5份;铬:0.5份;铜:5份;镁:4~15份、锰:0.5份、钛:4份、锌:0份。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包括:墙体1和屋顶2,其中所述墙体1中设有一组圈梁3,所述屋顶2中设有顶梁4,所述圈梁3和顶梁4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所述圈梁3和顶梁4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连接件与角柱6连接,所述顶梁4的上方设有主梁7,所述主梁7两侧与顶梁4之间设有屋面板8,所述屋面板8之间通过次梁9连接,所述顶梁4的两侧通过第一中柱10连接,所述主梁7和第一中柱10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主梁7以及第一中柱10连接后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的两侧通过斜支撑件11与主梁7连接,并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与位于圈梁3和顶梁4之间的第二中柱5通过角柱6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中设有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通过第一断桥33连接,且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两者之间位于两连接断桥33的内侧形成第一隔热腔体34,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的一端设有墙板插槽35,所述右圈梁32的外侧设有基压板36,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条卡槽37。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中设有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通过第二断桥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之间形成第二隔热腔体44,且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的上方设有屋面板45,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件46,所述第一连接件46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61,所述第一连接孔46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一滑槽47,且相邻的两第一滑槽47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9中设有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通过连接板93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94,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中均设有第二连接件95,所述第二连接件9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51,所述第二连接孔9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四连接条卡槽96,两第二连接条卡槽9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2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屋面的第一基板9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梁7中设有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通过连接板73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74,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中均设有第二滑槽75,且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的上方设有屋顶板7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中设有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通过第三断桥53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之间形成第四隔热腔体54,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中均设有第三连接件55,所述第三连接件5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51,所述第二连接孔5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三连接条卡槽56,两第三连接条卡槽5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立柱51远离第二立柱52的两端设有筋板57,所述第二立柱52远离第一立柱51的两端设有第二基板58,所述第一立柱51两端的筋板57之间以及第一立柱1上的筋板57和第二立柱52上的第二基板58之间形成一组墙板插槽5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墙体1和屋顶2中各型材按重量组分计包括以下组分:

铝:100份;硅:10份;铁8份;铬:1.5份;铜:15份;镁:15份、锰:2份、钛8份、锌:1份。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的一种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包括:墙体1和屋顶2,其中所述墙体1中设有一组圈梁3,所述屋顶2中设有顶梁4,所述圈梁3和顶梁4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所述圈梁3和顶梁4连接的拐角处通过连接件与角柱6连接,所述顶梁4的上方设有主梁7,所述主梁7两侧与顶梁4之间设有屋面板8,所述屋面板8之间通过次梁9连接,所述顶梁4的两侧通过第一中柱10连接,所述主梁7和第一中柱10之间通过第二中柱5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主梁7以及第一中柱10连接后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的两侧通过斜支撑件11与主梁7连接,并形成三角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与位于圈梁3和顶梁4之间的第二中柱5通过角柱6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圈梁3中设有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通过第一断桥33连接,且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两者之间位于两连接断桥33的内侧形成第一隔热腔体34,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之间的一端设有墙板插槽35,所述右圈梁32的外侧设有基压板36,所述左圈梁31和右圈梁3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条卡槽37。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梁4中设有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通过第二断桥4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之间形成第二隔热腔体44,且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的上方设有屋面板45,所述第一支撑梁41和第二支撑梁42中均设有第一连接件46,所述第一连接件46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61,所述第一连接孔46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一滑槽47,且相邻的两第一滑槽47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次梁9中设有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通过连接板93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94,所述第三支撑梁91和第四支撑梁92中均设有第二连接件95,所述第二连接件9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951,所述第二连接孔9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四连接条卡槽96,两第二连接条卡槽9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梁2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屋面的第一基板97。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梁7中设有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通过连接板73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之间形成第三隔热腔体74,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中均设有第二滑槽75,且所述第五支撑梁71和第六支撑梁72的上方设有屋顶板76;所述屋顶板76由屋面基板、屋面支撑和屋面顶板构成,所述屋面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屋面基板和屋面顶板之间通过屋面支撑连接后形成屋顶板插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柱5中设有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通过第三断桥53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之间形成第四隔热腔体54,所述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中均设有第三连接件55,所述第三连接件55上设有第二连接孔551,所述第二连接孔551的两条侧边上设有第三连接条卡槽56,两第三连接条卡槽56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所述第一立柱51远离第二立柱52的两端设有筋板57,所述第二立柱52远离第一立柱51的两端设有第二基板58,所述第一立柱51两端的筋板57之间以及第一立柱1上的筋板57和第二立柱52上的第二基板58之间形成一组墙板插槽5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易安装、稳定型装配式型材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墙体1和屋顶2中各型材按重量组分计包括以下组分:

铝:93份;硅:6.5份;铁:6.5份;铬:1份;铜:10份;镁:10份、锰:1.3份、钛:6份、锌:0.5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