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8249阅读:17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吊篮,具体是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



背景技术:

吊篮是建筑工程高空作业的建筑机械,作用于幕墙安装,外墙清洗。吊篮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脚手架,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重复使用的新型高处作业设备。建筑吊篮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高层多层高建筑的外墙施工、幕墙安装、保温施工和维修清洗外墙等高出作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可用于大型罐体、桥梁和大坝等工程的作业。使用本产品,可免搭脚手架。使施工成本降低,施工费用为传统脚手架的28%,而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吊篮操作灵活,移位容易,方便实用,安全可靠。

目前,吊篮在使用过程中人走动或是风吹容易造成吊篮摇晃,稳定性差,同时吊篮不能横向远动,活动范围局限于上下面,机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包括第二固定板、吊篮、左侧固定板、右侧固定板和横向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右端垂直固定有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下端设有固定架,固定架上设有定滑轮,定滑轮下端设有动滑轮,动滑轮和定滑轮上设有钢绳,钢绳上端固定在第二固定板上,动滑轮下端设有连接杆,所述吊篮上端固定连接杆,吊篮上设有电动绞车,电动绞车上端连接钢绳,吊篮右侧设有伸缩驱动器,伸缩驱动器右侧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右侧设有推板,推板右侧设有外套管,外套管右侧通过限位弹簧连接有推头,伸缩驱动器实现了推动推板左右运动,推板利用推头稳定吊篮,可避免人走动或是风吹造成吊篮摇晃的问题,限位弹簧实现推头伸缩便于适用外侧有凸沿的墙体,所述左侧固定板左侧设有伸缩套管,伸缩套管左侧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伸缩管上端左侧固定板上设有气缸,气缸左侧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左侧固定在第一固定板上,第二支撑杆上端通过套管固定在第二限位杆上,气缸可实现第一固定板左右移动便于向外调整吊篮的位置,第二限位杆可以提高气缸推动第一固定板的稳定性,第二限位杆右侧固定在左侧固定板上,所述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设置分布在墙体凸沿两侧,右侧固定板左侧和左侧固定板右侧都设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滑轮,滑轮可有效减小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与墙体凸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机动性,右侧固定板上端通过固定套管固定在第一限位杆上,第一限位杆左侧固定有第三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左侧固定在左侧固定板上,固定套管可通过调整固定在第一限位杆上的位置使得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固定在墙体凸沿上,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第一限位杆右端设有配重块,配重块下端和右侧各设有一个加强连接绳,加强绳起到预防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从墙体上脱落后吊篮跌落到地面,提高安全性,所述横向动力装置上设有马达,马达下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板上,马达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一皮带转轮,第一皮带转轮通过皮带连接有第二皮带转轮,第二皮带转轮固定在转轴上,第二转轴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连接架,连接架上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板下端,转轴上设有两个转动轮,转动轮下端贴合在墙体凸沿上,转动轮通过马达转动后可实现吊篮沿着墙体凸沿横向移动,增加吊篮活动范围,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加强柱,加强柱和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排列成三角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头右侧面上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块。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弹簧内部设有内撑杆。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限位杆左端设有防滑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套管上设有固定销和第一限位杆上配合设有阵列分布的限位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架和转轴通过套管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轮上设有轮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使用吊篮时,将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放置在楼顶四周的墙体凸沿上,通过固定套管调整固定在第一限位杆上的位置使得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稳固的固定在墙体凸沿上,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马达通过第一皮带转轮、皮带和第二皮带转轮带动转轴,转轴可带动转动轮,实现吊篮沿着墙体凸沿横向移动,增加吊篮活动范围,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滑轮可有效减气缸可实现第一固定板左右移动便于向外调整吊篮的位置,第二限位杆可以提高气缸推动第一固定板的稳定性,伸缩驱动器实现了推动推板左右运动,推板利用推头稳定吊篮,可避免人走动或是风吹造成吊篮摇晃的问题,限位弹簧实现推头伸缩便于适用外侧有凸沿的墙体。小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与墙体凸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机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中的a处放大图。

图3为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中横向动力装置图。

其中:第一固定板1、第二固定板2、固定架3、钢绳4、电动绞车5、吊篮6、伸缩驱动器7、第一支撑杆8、推板9、连接杆10、伸缩管11、气缸12、左侧固定板13、滑轮14、墙体凸沿15、右侧固定板16、加强连接绳17、配重块18、第一限位杆19、固定套管20、第三固定板21、横向动力装置22、第二限位杆23、外套管91、限位弹簧92、推头93、马达221、皮带222、第一皮带转轮223、第二皮带转轮224、转轴225、转动轮226、连接架2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包括第二固定板2、吊篮6、左侧固定板13、右侧固定板16和横向动力装置22,所述第二固定板2右端垂直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之间设有加强柱,加强柱和第一固定板1与第二固定板2排列成三角形,加强柱的设置便于提高第一固定板1和第二固定板2之间的固定稳定性,第二固定板2下端设有固定架3,固定架3上设有定滑轮,定滑轮下端设有动滑轮,动滑轮和定滑轮上设有钢绳4,钢绳4上端固定在第二固定板2上,动滑轮下端设有连接杆10,所述吊篮6上端固定连接杆10,吊篮6上设有电动绞车5,电动绞车5上端连接钢绳4,吊篮6右侧设有伸缩驱动器7,伸缩驱动器7右侧设有第一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8右侧设有推板9,推板9右侧设有外套管91,外套管91右侧通过限位弹簧92连接有推头93,推头93右侧面上设有阵列分布的防滑凸块,限位弹簧92内部设有内撑杆,伸缩驱动器7实现了推动推板9左右运动,推板9利用推头93稳定吊篮6,可避免人走动或是风吹造成吊篮6摇晃的问题,限位弹簧92实现推头93伸缩便于适用外侧有凸沿的墙体,所述左侧固定板13左侧设有伸缩套管11,伸缩套管11左侧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上,伸缩管11上端左侧固定板13上设有气缸12,气缸12左侧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左侧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上,第二支撑杆上端通过套管固定在第二限位杆23上,第二限位杆23左端设有防滑帽,气缸12可实现第一固定板1左右移动便于向外调整吊篮6的位置,第二限位杆可以提高气缸4推动第一固定板1的稳定性,第二限位杆23右侧固定在左侧固定板13上,所述右侧固定板16和左侧固定板13设置分布在墙体凸沿15两侧,右侧固定板1左侧6和左侧固定板13右侧都设有三个等间距分布的滑轮14,滑轮14可有效减小右侧固定板16和左侧固定板13与墙体凸沿15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机动性,右侧固定板16上端通过固定套管20固定在第一限位杆19上,固定套管20上设有固定销和第一限位杆19上配合设有阵列分布的限位孔,第一限位杆19左侧固定有第三固定板21,第三固定板21左侧固定在左侧固定板13上,固定套管20可通过调整固定在第一限位杆19上的位置使得右侧固定板16和左侧固定板13固定在墙体凸沿15上,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第一限位杆19右端设有配重块18,配重块18下端和右侧各设有一个加强连接绳17,加强绳17起到预防左侧固定板13和右侧固定板16从墙体上脱落后吊篮6跌落到地面,提高安全性,加强绳17设置有足够的长度,不影响右侧固定板16的移动,所述横向动力装置22上设有马达221,马达221下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板21上,马达221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一皮带转轮223,第一皮带转轮223通过皮带222连接有第二皮带转轮224,第二皮带转轮224固定在转轴225上,第二转轴225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连接架227,连接架227和转轴225通过套管连接,连接架227上端固定在第三固定板21下端,转轴225上设有两个转动轮226,转动轮226上设有轮齿,转动轮226下端贴合在墙体凸沿15上,转动轮226通过马达221转动后可实现吊篮6沿着墙体凸沿15横向移动,增加吊篮6活动范围,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本发明可横向移动稳定型建筑吊篮,使用吊篮时,将左侧固定板和右侧固定板放置在楼顶四周的墙体凸沿上,通过固定套管调整固定在第一限位杆上的位置使得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稳固的固定在墙体凸沿上,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马达通过第一皮带转轮、皮带和第二皮带转轮带动转轴,转轴可带动转动轮,实现吊篮沿着墙体凸沿横向移动,增加吊篮活动范围,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滑轮可有效减气缸可实现第一固定板左右移动便于向外调整吊篮的位置,第二限位杆可以提高气缸推动第一固定板的稳定性,伸缩驱动器实现了推动推板左右运动,推板利用推头稳定吊篮,可避免人走动或是风吹造成吊篮摇晃的问题,限位弹簧实现推头伸缩便于适用外侧有凸沿的墙体。小右侧固定板和左侧固定板与墙体凸沿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机动性。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