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式双层叠合屋盖养生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3779发布日期:2018-07-13 08:5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式双层叠合屋盖养生房。



背景技术:

目前,混凝土浇筑后的实体养护显得十分重要,但目前普遍存在露天养护,养护温度和湿度不稳定等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梁体的养护,确保梁体的实体强度以及外观质量,是保证桥梁质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种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混凝土浇捣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主要是因为水泥水花作用的结果,而水化作用则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使其强度不断增长,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混凝土的养护目的,一是创造各种条件使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硬化:二是防止混凝土成型后暴晒、风吹、寒冷等条件而出现的不正常收缩、裂缝等破损现象。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尽量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可采用蓬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混凝土的蒸汽养护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1静停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5℃,灌筑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

2升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3恒温期间混凝土内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养护时间应根据构件脱模强度要求、混凝土配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

4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固定式养生房设计主要采用无屋盖、半屋盖和整体式屋盖三种型式。前两种屋盖对养生房内的温湿度稳定存在明显不足,第三种型式的屋盖则在梁段进出养生房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设计一种既能保证养生房内温湿度稳定,又能方便梁体吊装进出养生房的屋盖型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施工便捷、移动轻巧、人员施工安全可靠的养生房。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式双层叠合屋盖养生房,包括屋体、屋盖装置和滑移系统;所述屋体内两侧设有梁柱,滑移系统移动式设于梁柱上,且滑移系统与屋盖装置固定连接,滑移系统的移动带动屋盖装置的移动;所述屋盖装置包括上屋盖和下屋盖,上屋盖位于下屋盖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移系统包括第一滑移装置和第二滑移装置,第一滑移装置位于上屋盖两侧,第二滑移装置位于下屋盖两侧,第一滑移装置和第二滑移装置均与梁柱移动式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梁柱上固设有支撑装置,第二滑移装置与支撑装置移动式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移系统包括壳体、电机和导轨,电机位于壳体内,且壳体位于导轨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移系统还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相适配,主动轮与电机配合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屋盖和下屋盖上均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连接位于上屋盖和下屋盖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抗风拉锁和钢丝绳,抗风拉锁与钢丝绳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丝绳固定连接于上屋盖与下屋盖上,抗风拉锁固定连接于屋体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轨道梁和牛腿,轨道梁位于支撑装置顶部,牛腿位于支撑装置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屋盖与下屋盖大小均小于整个屋盖大小,且上屋盖加下屋盖的大小大于整个屋盖大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可移动式屋盖,保温隔热效果好,有利于保证养生房内湿度和温度的稳定,同时减少了养护用水量,能极大地方便梁段进出养护房,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采用电机驱动,自动开启和闭合,无需人工操作,减少了劳动力和工人作业强度,降低了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滑移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滑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屋体1,屋盖装置2,滑移系统3,梁柱4,上屋盖5,下屋盖6,第一滑移装置7,第二滑移装置8,支撑装置9,壳体10,电机11,导轨12,主动轮13,从动轮14,限位装置15,抗风拉锁16,钢丝绳17,轨道梁18,牛腿19,锁紧件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自行式双层叠合屋盖养生房,包括屋体1、屋盖装置2和滑移系统3;屋体1内两侧设有梁柱4,滑移系统3移动式设于梁柱4上,且滑移系统3与屋盖装置2固定连接,滑移系统3的移动带动屋盖装置2的移动;屋盖装置2包括上屋盖5和下屋盖6,上屋盖5位于下屋盖6上。

上屋盖5与下屋盖6大小均小于整个屋盖大小,且上屋盖5加下屋盖6的大小大于整个屋盖大小,上屋盖5和下屋盖6可在滑移系统3的作用下进行移动,所需梁板位于上屋盖5与下屋盖6的下方,上屋盖5和下屋盖6用于遮住直射梁板的眼光,使得梁板位于阴暗的环境下。

上屋盖5和下屋盖6上均设有限位装置15,限位装置15连接位于上屋盖5和下屋盖6两侧,限位装置15包括抗风拉锁16和钢丝绳17,抗风拉锁16与钢丝绳17固定连接,钢丝绳17固定连接于上屋盖5与下屋盖6上,抗风拉锁16固定连接于屋体1内,梁柱4与地面接触处设有锁紧件20,使得梁柱4更加稳定,从而使得屋体1更加稳定。

限位装置15用于限制上屋盖5和下屋盖6的移动位置,当上屋盖5和下屋盖6移动到一定位置时,上屋盖5和下屋盖6上的钢丝绳17处于拉紧装置,此时为上屋盖5和下屋盖6所能移动的极限位置,用于防止上屋盖5和下屋盖6移动与屋体1发生碰撞;抗风拉锁16为co型m16花篮螺丝,抗风拉锁16与钢丝绳17固定连接,用于对钢丝绳17起到紧固的作用,所得钢丝绳17与屋体1连接处受到拉力更加稳定。

如图3-5所示,滑移系统3包括第一滑移装置7和第二滑移装置8,第一滑移装置7位于上屋盖5两侧,第二滑移装置8位于下屋盖6两侧,第一滑移装置7和第二滑移装置8均与梁柱4移动式连接,梁柱4上固设有支撑装置9,第二滑移装置8与支撑装置9移动式连接。

第一滑移装置7和第二滑移装置8分别于上屋盖5和下屋盖6固定连接,第一滑移装置7的移动带动上屋盖5的移动,第二滑移装置8的移动带动下屋盖6的移动,第一滑移装置7位于梁柱4顶部,第二滑移装置8位于支撑装置9上。

滑移系统3包括壳体10、电机11和导轨12,电机11位于壳体10内,且壳体10位于导轨12上,第一滑移装置8的导轨12位于梁柱4顶部,第二滑移装置9的导轨12位于支撑装置9上,第一滑移装置8和第二滑移装置9在电机11的作用下沿着导轨12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实现上屋盖5和下屋盖6的移动。

滑移系统3还包括主动轮13和从动轮14,主动轮13与从动轮14相适配,主动轮13与电机11配合连接,主动轮13的转动带动从动轮14的转动,从动轮14与导轨12相适配,滑移系统3在从动轮14的作用下带动滑移系统3在导轨12上移动。

支撑装置9包括轨道梁18和牛腿19,轨道梁18位于支撑装置9顶部,牛腿19位于支撑装置9底部,轨道梁18位于导轨12的下方,为滑移系统3能在导轨12上行走,用于滑移系统3的导向,牛腿19用于将支撑装置9的力分散传递到梁柱4上,使得梁柱4受到的集中力不会太大,不会压坏梁柱4。

当梁板需要养生时,则通过屋盖系统2和滑移系统3驱动将上屋盖5和下屋盖6进行叠合,预留出梁板进入养生房的空间,方便梁板从屋顶吊装入内。梁板吊装完毕后,则重新将上屋盖5和下屋盖6分离,形成一个全封闭的空间,以保证养生房内温湿度稳定,从而提高梁板的养生质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屋体1,屋盖装置2,滑移系统3,梁柱4,上屋盖5,下屋盖6,第一滑移装置7,第二滑移装置8,支撑装置9,壳体10,电机11,导轨12,主动轮13,从动轮14,限位装置15,抗风拉锁16,钢丝绳17,轨道梁18,牛腿19,锁紧件2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