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高层结构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1504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高层结构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结构工程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尤其适合但并不局限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具体涉及一种巨型柱外框架-钢缆斜撑 -核心筒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当中,巨型柱-斜撑-核心筒体系是一种常用而且有效的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斜撑不仅需要承受竖向荷载,同时也需要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因此斜撑通常会采用型钢结构或者型钢内部填充混凝土结构,通常这种斜撑结构的截面尺寸都会介于1米左右甚至更大,这种斜撑不仅会大幅度增加钢材用量、提高建筑成本,而且由于如此大尺寸的斜撑连续设置于多层立面,对建筑内部的使用者的向外景观会造成极大的妨碍和干扰。

鉴于上述原因,很多时候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投资方经过各方面综合考虑之后,不得不放弃结构上很有效的巨型柱-斜撑-核心筒体系。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应用于高层结构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10,主要构件包括核心筒2;巨型柱1,巨型柱1在建筑结构体系10的结构平面上对称地布置在核心筒2 的四周;多组桁架层4,多组桁架层4的每一组沿建筑高度方向间隔地布置,并和巨型柱1连接形成闭合桁架;多组斜撑3,多组斜撑3的每一组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斜撑3组成,斜撑3的每一组在结构平面上设置于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之间,且在建筑结构体系10的结构立面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之间及建筑结构体系10的首层和多组桁架层4的第一桁架层4a之间中的至少一处;其中,斜撑3由钢缆或钢绞线组成,且每条斜撑3具有不小于800MPa的高抗拉强度。

优选地,多组斜撑3在结构立面上设置于建筑结构体系10的首层和第一桁架层4a之间。

优选地,多组斜撑3在结构立面上同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之间及首层和第一桁架层4a之间。

优选地,多组桁架层4的每一组相隔不大于50米。

优选地,至少一组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和第二末端3b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和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的交叉位置。

更优选的是,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和第二末端3b分别通过一对锚具5 与钢连接板7经高强螺栓6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钢连接板7分别与巨型柱1的钢构件8以及桁架层4的钢构件9以焊接方式连接。

优选地,至少一组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条巨型柱 1的柱脚位置,且第二末端3b则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和第一桁架层4a的交叉位置。优选地,斜撑3的每条斜撑在安装时可施加预张拉力。

优选地,巨型柱1由钢管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SRC)制成。

优选地,巨型柱1的钢构件8为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或者钢骨混凝土柱内的钢柱。

优选地,建筑结构体系10为巨型柱1外框架-钢缆斜撑3-核心筒2体系。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并借助示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具体的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立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的斜撑端部连接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图4是沿着图3中线条A-A的截面图,显示了建筑结构体系的斜撑端部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改进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新型巨型柱-钢缆斜撑-核心筒体系,通过采用高强钢缆或高强钢绞线,例如具有抗拉强度不小于800MPa的钢缆或钢绞线,以取代普通的型钢结构或型钢内部填充混凝土结构作为斜撑结构,充分发挥高强钢缆或高强钢绞线的高强度性能,从而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斜撑的截面尺寸、为建筑内部的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向外景观和舒适度、提高建筑整体的商业价值,而且还能够大幅度降低钢材用量、减少建筑成本、缩短施工时间,从而实现投资方和建筑内部使用者的双赢局面。

首先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用于高层结构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10,其包括核心筒2;巨型柱1,所述巨型柱1在建筑结构体系10的结构平面上对称地布置在所述核心筒2的四周;多组桁架层4,所述多组桁架层4的每一组沿建筑高度方向间隔地布置,并和所述巨型柱1连接形成闭合桁架;多组斜撑3,所述斜撑3的每一组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斜撑3组成,所述斜撑3的每一组在结构平面上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巨型柱1之间,且在所述建筑结构体系10的结构立面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之间及所述建筑结构体系10的首层和所述多组桁架层4的第一桁架层4a之间中的至少一处,所述斜撑3由钢缆或钢绞线组成,且每条所述斜撑3具有不小于800MPa的高抗拉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建筑结构体系10具有巨型柱1、通常在结构平面上对称地布置在所述核心筒 2的四周、多组斜撑3及通常沿建筑高度方向间隔地布置的多组桁架层4。优选地,多组桁架层4的每一组相隔不大于50米。巨型柱1及核心筒2分别通过地下结构被固定在地面并延伸至建筑高度,并且,巨型柱1通过和核心筒2连接的径向钢梁以及和相邻巨型柱1之间连接的环向钢梁形成框架。巨型柱1通常由钢管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SRC)组成,而核心筒2则为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或钢骨混凝土组成的墙体。在核心筒2的内部区域通常设置运输设备,例如升降机、楼梯、走火通道或天井等。从核心筒2外侧到巨型柱1的区域则为可使用范围、可提供工作、居住以及放置机械设备等空间。

参考附图2所示的结构立面示意图,巨型柱1通过地下结构被固定在地面并延伸至建筑高度,沿建筑高度方向且相邻于地面及建筑结构体系10首层(即在地面上兴建的第一层建筑结构)起始布置多组桁架层4的第一桁架层4a,再沿建筑高度方向每隔50米左右就布置另一组的桁架层4。每一层桁架层4均与同一高度的所有巨型柱1相连接并形成闭合桁架,并从而提供一个稳定的建筑结构体系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建筑结构体系10通常应用于具有一定层数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通常这种建筑不仅需要承受巨型柱1、核心筒2、桁架层4等的重量以及各种楼面固定荷载和活荷载,而且还需要承受在强风、地震等作用下产生的水平载荷。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提高结构有效性,通常会在建筑结构体系10四周的巨型柱1相应位置上按设计需要设置多组斜撑3。这些斜撑组3 的每一组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斜撑3组成。示例性地,在附图1中所示的结构平面上,斜撑3的每一组设置于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之间。同时,在附图2 中所示的结构立面上,斜撑3可选地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之间、建筑结构体系10的首层和第一桁架层4a之间,或更优选地同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之间及建筑结构体系10的首层和第一桁架层4a之间。

如附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斜撑3通常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斜撑3组成,每条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和第二末端3b分别固定在所述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和相邻的两个桁架层4的交叉位置。有利地,本实施例还具有另一组斜撑3,该斜撑组3中的每条斜撑3的第一末端3a 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的柱脚位置,且斜撑3的第二末端3b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条巨型柱1和第一桁架层4a的交叉位置,通过斜撑有效地负担传递荷载,从而更进一步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提高结构有效性。可选地,每条斜撑在安装时可按设计需要施加预张拉力。

如附图3所示的斜撑3端部连接局部示意图,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和第二末端3b分别通过一对锚具5与所述钢连接板7经高强螺栓6连接。钢连接板7包括加劲板7a和加劲板7b。通过焊接方式,分别把加劲板7a与巨型柱1的钢构件8连接,以及把加劲板7b与桁架层4的钢构件9连接,从而使钢连接板7分别与钢构件8及钢构件9连接。

可选地,巨型柱1的钢构件8为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或者钢骨混凝土柱内的钢柱。

参考附图4所示为图3中沿着线条A-A的截面图,斜撑3可以是由钢缆或钢绞线组成,这种钢缆或钢绞线不仅具有不小于800MPa的高抗拉强度,而且重量轻截面小,从而可减轻重量、节约建筑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结构效率,以及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提供足够支撑,本技术方案必须使用800MPa或以上的高抗拉强度物料,以在达到减轻重量、节约建筑成本的目标的同时,无需对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提高结构有效性作任何取舍。

如上所述的建筑结构体系10的施工安装方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A.首先进行巨型柱1、核心筒2、桁架层4等的安装施工;

B.然后进行斜撑3的安装施工。

在步骤B中进行斜撑3的端部连接时,可把斜撑3的第一末端3a和第二末端3b分别通过一对锚具5与钢连接板7通过高强螺栓6连接。钢连接板7通过焊接方式把加劲板7a与巨型柱1的钢构件8连接,把加劲板7b 与桁架层4的钢构件9连接。

有利地,本实用新型在以下不同范畴均有良好效果:

1.构造合理、性能良好:由于高强钢缆或高强钢绞线强度极高,在大震时也能保持在弹性状态,确保结构安全性。

2.充分发挥高强钢缆或高强钢绞线在强度上的优势,可以节约大量型钢钢材,从而不仅可以降低建筑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缩小斜撑尺寸,改善室内向外的景观和舒适度,提高建筑的商业价值。

3.高强钢缆或高强钢绞线及其端部固定连接件均可按照设计要求,在工厂预先加工制作,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4.由于斜撑截面和重量均大幅度降低,吊装工作也较为轻便,与巨型柱和桁架层构件的连接简单,施工便捷,使得现场作业大幅度减少,不仅可确保施工质量,而且可以加快施工工期。

5.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和发展空间。

本实用新型仅通过实施例展示出来,在不脱离附加权利要求规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其他各种修改和/或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