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320发布日期:2018-07-11 01:40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结构,特别涉及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连廊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一种,它一般指两幢或几幢高层建筑之间由架空连接体相互连接,以满足建筑造型及使用功能的要求。连接体即连廊。其跨度有几米长,也有几十米长。连廊沿建筑物竖向有布置一个的,也有布置几个的。

连廊本身作为一种架空连接体,现有技术的连廊架设于预设好的连廊底架,连廊底架与连廊平面接触,由于连廊底架两端连接建筑物,中部架空,连廊与连廊底架的重量全部由连廊底架与墙体的连接结构支撑,现有技术采用螺栓等固定方式,螺栓长期受剪切力容易松动、变形,支撑不平稳,连接可靠性低。

因此,亟需一种支撑平稳、连接可靠的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支撑不平稳,连接可靠性第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撑平稳、连接可靠的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矩形框架:矩形框架垂直设有两个槽型板,两个槽型板的的槽口相对;槽型板的腹板上设有腹板通孔;连接件:包括基板,基板垂直设有L形的连接板;连接板包括纵板和横板,纵板于腹板通孔对应位置设有纵板通孔,纵板与槽型板螺栓连接;横板上表面与纵板固定连接;横板下表面设有肋板;基板设有基板通孔。

本使用新型连接结构各组件,同一组件以使用时相对位置区别上下、左右等方位。

槽型板结构为现有技术的槽型结构,为两块相互平行的翼板,两块翼板同一侧通过一块垂直于翼板的腹板连接,两块翼板和腹板围合成槽口。

基板通过基板通孔固定于墙体,垂直基板的纵板通过螺栓与槽型板的腹板固定连接,槽型板的其中一块翼板与横板上表面接触,四个连接件在一个平面通过L形的连接板,将矩形框架固定,该连接结构支撑平稳,连接可靠;横板作为承载底框的载物板,纵板通过螺栓结构将槽型板紧密固定于连接板,纵板加强横板与基板的连接强度的同时,横板也加强纵板与基板的连接强度;横板下表面设置肋板,肋板与基板固定连接,肋板加强连接板的整体强度,提高连接件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肋板为两块,两块肋板相交,两块肋板上端分别与纵板下表面固定连接。

相交的两块肋板形成X形,两块肋板结合处与两处肋板与纵板结合处形成稳定的三角板支架结构,从而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另外,肋板与基板的接触面积增大,进一步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肋板的长度等于横板下表面对角线的长度。

横板远离基板一端到基板的垂直距离为横板的长度,肋板的长度方向与横板相同。

肋板的长度等于横板下表面对角线的长度,此时肋板与横板下表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增强横板的刚度。

优选的,两块肋板的下端通过第一加强板连接。

第一加强板连接两块肋板的下端,防止肋板下端发生相对移动,增强肋板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其中一块肋板的上端与另一肋板的下端通过第二加强板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与横板围合成框状结构,两块肋板支撑框架结构的对角方向,肋板与支撑板的连接更加牢固,从而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第一加强板和/或第二加强板垂直固定于基板。

垂直连接,相对于其他角度的连接,连接处不易发生断裂;另外第一加强板垂直和/或第二加强板固定于基板,增强肋板结构与基板的连接面积以及框状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对连接板的支撑效果,提高支撑板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肋板垂直于基板。

肋板垂直于基板,相对于其他连接角度,不易发生弯折,肋板与基板连接处发生断裂;同时,增大肋板与基板的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连接件的载荷能力。

优选的,肋板垂直于横板。

肋板垂直于横板,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其他角度,垂直设置,肋板与基板接触面抗剪切力较强,提高肋板的支撑效果。

优选的,肋板的厚度等于横板下表面到基板下表面的垂直距离。

肋板竖直方向的两个面垂直距离为肋板的的厚度。

肋板的厚度等于横板下表面到基板下表面的垂直距离,竖直方向上肋板与基板的接触面积最大,此时重力竖直向下,竖直方向上肋板与基板接触面抗剪切力最强,提高肋板的支撑效果。

优选的,肋板为直角三角形。

肋板采用三角形,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的同时,节省材料。

L形的连接板提供承载的横板,最少仅需一颗螺栓即可实现稳定连接,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中矩形框架可为其他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基板通过基板通孔固定于墙体,垂直基板的纵板通过螺栓与槽型板的腹板固定连接,槽型板的其中一块翼板与横板上表面接触,四个连接件在一个平面通过L形的连接板,将矩形框架固定,该连接结构支撑平稳,连接可靠;横板作为承载底框的载物板,纵板通过螺栓结构将槽型板紧密固定于连接板,纵板加强横板与基板的连接强度的同时,横板也加强纵板与基板的连接强度;横板下表面设置肋板,肋板与基板固定连接,肋板加强连接板的整体强度,提高连接件的载荷能力。

2、本实用新型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相交的两块肋板形成X形,两块肋板结合处与两处肋板与纵板结合处形成稳定的三角板支架结构,从而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另外,肋板与基板的接触面积增大,进一步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

3、本实用新型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与基板的连接,提高肋板结构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连接牢固性,从而提高连接板的载荷能力。

4、本实用新型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通过增大肋板结构与基板的连接面积,提高肋板结构与基板的连接稳定性,提高肋板结构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增强支撑板的载荷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连接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实施例1连接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实施例2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矩形框架;20-槽型板;201-腹板;2011-腹板通孔;301-基板;3011-基板通孔;302-纵板;3021-纵板通孔;303-横板;304-肋板;305-第一加强板;306-第二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矩形框架10:矩形框10架垂直设有两个槽型板20,两个槽型板20的的槽口相对;槽型板20的腹板201上设有腹板通孔2011;连接件:包括基板301,基板301垂直设有L形的连接板;连接板包括纵板302和横板303,纵板302于腹板通孔2011对应位置设有纵板通孔3021,纵板302与槽型板20螺栓连接;横板303上表面与纵板302固定连接;横板303下表面设有肋板304;基板301设有基板通孔3011;肋板304垂直于基板301;肋板304垂直于横板303;肋板304的厚度等于横板303下表面到基板301下表面的垂直距离;肋板304为直角三角形。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矩形框架10:矩形框10架垂直设有两个槽型板20,两个槽型板20的的槽口相对;槽型板20的腹板201上设有腹板通孔2011;连接件:包括基板301,基板301垂直设有L形的连接板;连接板包括纵板302和横板303,纵板302于腹板通孔2011对应位置设有纵板通孔3021,纵板302与槽型板20螺栓连接;横板303上表面与纵板302固定连接;横板303下表面设有肋板304;基板301设有基板通孔3011;肋板304为两块,两块肋板304相交,两块肋板304上端分别与纵板302下表面固定连接;肋板304的长度等于横板303下表面对角线的长度;两块肋板304的下端通过第一加强板305连接;其中一块肋板304的上端与另一肋板304的下端通过第二加强板306连接;第一加强板305和第二加强板306垂直固定于基板30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矩形框架10:矩形框10架垂直设有两个槽型板20,两个槽型板20的的槽口相对;槽型板20的腹板201上设有腹板通孔2011;连接件:包括基板301,基板301垂直设有L形的连接板;连接板包括纵板302和横板303,纵板302于腹板通孔2011对应位置设有纵板通孔3021,纵板302与槽型板20螺栓连接;横板303上表面与纵板302固定连接;横板303下表面设有肋板304;基板301设有基板通孔3011;肋板304垂直于基板301;肋板304垂直于横板303;肋板304为直角三角形。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廊底架与墙体连接结构,包括:矩形框架10:矩形框10架垂直设有两个槽型板20,两个槽型板20的的槽口相对;槽型板20的腹板201上设有腹板通孔2011;连接件:包括基板301,基板301垂直设有L形的连接板;连接板包括纵板302和横板303,纵板302于腹板通孔2011对应位置设有纵板通孔3021,纵板302与槽型板20螺栓连接;横板303上表面与纵板302固定连接;横板303下表面设有肋板304;基板301设有基板通孔3011;肋板304为两块,两块肋板304相交,两块肋板304上端分别与纵板302下表面固定连接;肋板304的长度等于横板303下表面对角线的长度;两块肋板304的下端通过第一加强板305连接;其中一块肋板304的上端与另一肋板304的下端通过第二加强板306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