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地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714发布日期:2018-07-11 01:54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围墙支撑基础,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地梁。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工地所用的围墙都是暂时性的,建筑物建成后建筑工地所用的围墙都需要拆除。早期建筑工地所用的围墙都由工人砌墙建成,完工后再拆除,不可以循环利用,因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出现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建筑工地围墙,如中国专利公号为CN201714143U所公开的一种木塑围墙,包括有至少两个木塑立柱,和位于两两木塑立柱之间的面板,所述木塑立柱至少有一个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面板端面相适配的凹槽,所述面板的两个端面分别卡固于两个木塑立柱上的凹槽内。此种结构的木塑围墙在安装时需要将木塑立柱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地面,此种方式由于地形的限制,难以得到有效地固定,在面临复杂的天气时,此类安装结构难以保证安全性。而如果使用临建地梁,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力在围墙之下挖出所需的地沟,再通过浇筑的方式形成稳固的地梁,此种方式还造成造价高,不可再利用、增加建筑垃圾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地梁。可为拼装式围墙提供稳固的安装基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地梁,包括第一地梁组、第二地梁组,所述第一地梁组包括若干堆叠的第一地梁,所述第二地梁组包括若干堆叠的第二地梁,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均设置有可同时并列容置两个立柱的通孔,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通孔内的立柱之间通过插装板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梁的侧端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地梁的侧端面上设置有可容置所述凸起的凹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地梁的侧端面之间形成第一斜壁,所述凹位与所述第二地梁的侧端面之间形成第二斜壁,所述第一斜壁、第二斜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之间微转动的避空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长度大于所述两个立柱的长度,宽度大于所述一个立柱的宽度,使得位于所述立柱与所述通孔之间留有转动的容差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凸起及所述凹位横截面呈梯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凸起及所述凹位横截面呈半圆形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凹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凹槽数量至三条或以上,其中一条设置于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表面中心线上,其它凹槽等间距设置于所述中心线左右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梁、第二地梁上下表面均设置有相同结构的所述凹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地梁组、第二地梁组之间的第一第梁与第二地梁之间为错位交叉配合。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在地形复杂的工地上作为临建围墙的地梁使用,使用堆叠的结构有利于减小劳力,并使得装卸均方便,并具有稳固、安全、使用成本低、可循环再利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为智能围墙使用,通过在表面设置凹槽,提高布线的安全系数,达到可防火、水喷淋防尘等优点,通过组合不同颜色的地梁还可作为警示桩使用,使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应用广泛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地梁组、第二地梁组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有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模块化地梁,包括第一地梁组1、第二地梁组2,第一地梁组1包括若干堆叠的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组2包括若干堆叠的第二地梁21。

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均设置有通孔12、22,每个通孔可同时并列插放两个立柱13、14。

第一地梁组1的通孔12内的立柱14与第二地梁组2的通孔22内的立柱23之间通过可插装于立柱上的板块24连接。

为了克服复杂工地的地形导致地梁难以直线安装的问题,第一地梁11的侧端面上设置有凸起15,第二地梁12的侧端面上设置有可容置凸起15的凹位25。

更优的是,凸起15与第一地梁11的侧端面之间形成第一斜壁16,凹位25与第二地梁12的侧端面之间形成第二斜壁26,第一斜壁16、第二斜壁26共同构成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之间微转动的避空位17。

为了使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之间微转动时,通孔内的立柱之间存在有容差转动空间,通孔12的长度大于两个立柱13、14的长度,宽度大于所述一个立柱的宽度,使得立柱与通孔之间留有一定的转动的容差尺寸。

凸起15及凹位25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半圆形的结构。

通过凸起15及凹位25之间存在的避空位17以及通孔同与的立柱之间存在容差,从而使得第一地梁组与1第二地梁组2可以适当转动一定角度,从而适应了复杂的地形的安装。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丰富其功能性,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条凹槽18。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设置三条凹槽,且将其中一条设置于第一地梁/第二地梁表面中心线上,其他凹槽等间距设置于中心线左右两侧。

更优的是,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上下表面均设置有相同结构的凹槽。

在上述方案中,设置于中心线上的凹槽,可用于定位插装于立柱上的板块24。

而其他凹槽在上下堆叠的地梁之间合并构成一可安装水电的布线槽,避免了现有直接将水管等直接裸露于外界,提高了水电布线的安全性。

通过在布线槽内设置水管,不仅可实现供水,还可以作火防火以及水喷淋防尘的用途。

而通过在布线槽内布线,不仅可以供电,还可提高围墙夜景效果,在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之间的避空位上还可以设置警示灯,进一步充分利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每一结构。

更优的是,通过组合不同颜色的地梁还可作为警示桩使用,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性。

参照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作为本实用新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一地梁组1、第二地梁组2之间的第一第梁11与第二地梁21之间为错位交叉配合,通孔之间也错位形成容置一个立柱的插位,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地梁组1、第二地梁组2的第一地梁11、第二地梁21的数量是可以依据实际地形进行设置,以达到良好的稳定性和平整性。

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为临建木塑围墙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地梁结构,不仅减小了劳力,方便了拆装,还有效地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可多次循环使用,避免增加建筑垃圾。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还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作为智能围墙使用,不仅使水电使用具有安全性,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使用范围,如可为用防火消防使用、水喷淋除尘使用、安装警示灯、通过组合不同颜色的地梁还可作为警示桩使用等等,本实用新型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优点。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