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2939发布日期:2018-06-02 04:16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预应力管桩的应用和推广,其生产量逐渐增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生产时,需要经过喂料、张拉、离心、常温蒸养、放张、脱模和高压蒸养等工序。在高压蒸养的过程中,现有的高压釜冷却系统多采用高压釜直接与冷却机组连通,由冷却水泵实现管道中的水在高压釜与冷却机组之间的循环,实现冷却水的回收再利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发现冷却机组需要长时间工作才能把高压釜的水温降低,使得能源消耗高,且影响高压釜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充分回收利用冷却水,还可有效提高高压釜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釜、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二级冷却水池、拌合楼计量系统、混凝土搅拌机和三级冷却水池;所述高压釜通过冷却水出水管道与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进水口相连;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进水口处设置过滤网,用于过滤杂质;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设置溢水口,冷却水通过溢水口进入二级冷却水池;所述二级冷却水池下部设置出水口,冷却水经出水口和输送管道进入拌合楼计量系统,在液体计量泵作用下定量泵入混凝土搅拌机用于混凝土搅拌;所述二级冷却水池中多余的冷却水经管道进入三级冷却水池,经三级冷却水池内冷凝器进一步降温后再用于高压釜冷却;

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二级冷却水池和三级冷却水池均设置温度监测装置,温度监测装置与控制阀开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管道上设置静电水垢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还设置排污阀;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中冷却水出水温度在60-70℃;

进一步地,所述二级冷却水池中冷却水出水温度在30℃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冷却水过滤、沉淀处理后用于混凝土拌合,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的问题;采用多级冷却和双路回收冷却水,优先用于混凝土拌合,多余冷却水进一步冷却后再用于高压釜冷却,相比传统的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可有效降低冷却机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高压釜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压釜、2.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3.二级冷却水池、4.拌合楼计量系统、5.混凝土搅拌机、6.三级冷却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高压釜1、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二级冷却水池3、拌合楼计量系统4、混凝土搅拌机5和三级冷却水池6;所述高压釜1通过冷却水出水管道与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进水口相连;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进水口处设置过滤网,用于过滤杂质;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还设置溢水口,冷却水通过溢水口进入二级冷却水池3;所述二级冷却水池3下部设置出水口,冷却水经出水口和输送管道进入拌合楼计量系统4,在液体计量泵作用下定量泵入混凝土搅拌机5用于混凝土搅拌;所述二级冷却水池3中多余的冷却水经管道进入三级冷却水池6,经三级冷却水池6内冷凝器进一步降温后再用于高压釜冷却;

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二级冷却水池3和三级冷却水池6均设置温度监测装置,温度监测装置与控制阀开关连接;

优选地,所述高压釜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管道上设置静电水垢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还设置排污阀;

优选地,所述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中冷却水出水温度在60-70℃;

优选地,所述二级冷却水池3中冷却水出水温度在30℃以下。

工作原理:用于高压釜1降温的冷却水经冷却水出水管道送入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经过滤器过滤后在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内沉淀澄清,澄清后的冷却水经溢水口进入二级冷却水池3,沉淀物用泥浆泵或潜水泵从一级冷却水沉淀收集池2经排污阀抽走;在二级冷却水池3中的冷却水经冷却水输送管道进入拌合楼计量系统4,在液体计量泵作用下定量泵入混凝土搅拌机5用于混凝土拌合;二级冷却水池3中多余的冷却水进入三级冷却水池6经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后回用于高压釜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冷却水过滤、沉淀处理后用于混凝土拌合,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的问题;采用多级冷却和双路回收冷却水,优先用于混凝土拌合,多余冷却水进一步冷却后再用于高压釜冷却,相比传统的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可有效降低冷却机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高压釜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