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5393发布日期:2018-07-20 21:0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混凝土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机和混凝土输送管道等。目前,混凝土泵车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设施等混凝土浇注的工程中,混凝土泵车在工作时通过泵送机构,以一定的压力将混凝土通过混凝土输送管泵送到指定浇筑点。对于100米以上的超高层,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施工技术难度也有了质的变化。尤其在泵送体系、压力控制、节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包括混凝土输送管路、供气机构、混凝土输送泵和控制箱,所述混凝土输送管路由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出料端连接的第一输送管路、与所述第一输送管路出料口连接的弯管、与所述弯管出料口连接的第二输送管路共同构成,所述第一输送管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均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高压泵管连接构成,所述第一输送管路横向设在地面上,所述第二输送管路竖直伸向高层建筑施工平台处,所述供气机构由位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一侧的空气压缩机、与所述空气压缩机出气端连接的储气管、与所述储气管另一端连接的空压机储气罐、与所述空压机储气罐出气端连接的主供气管、与所述主供气管连接的多通管、与所述多通管连接的若干分支供气管、一端与所述分支供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连接的分叉供气管共同构成,所述分叉供气管为y型软管,所述分叉供气管的分叉两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密封连接,所述分叉供气管的分叉两端均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单向通道方向与所述分支供气管供气方向相同,所述储气管上设有截止阀,所述主供气管上且位于所述主供气管与所述空压机储气罐连接处依次设有主压力调节阀和主气压表,所述分支供气管上且位于所述分支供气管与所述多通管连接处设有分支压力调节阀和分支气压表,所述控制箱内设有plc控制器,所述控制箱一侧设有电源接线,所述电源接线一端与所述plc控制器连接另一端连有电源插头,所述plc控制器上设有电容显示屏,所述plc控制器上且位于所述电容显示屏下方设有电源开关、通电显示灯和若干控制按钮。

所述高压泵管的直径为125mm。

述混凝土输送管路上设有若干压力传感器。

所述高压泵管间通过法兰连接,所述高压泵管与所述弯管通过法兰连接。

所述分叉供气管的分叉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管路的相对两侧,所述分叉供气管的分叉两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的连接处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所述弯管的内径与所述高压泵管的内径相同,所述弯管的弯转角度为90度,所述弯管的外弯曲部的弯曲半径大于其内弯曲部的弯曲半径,所述弯管外弯曲部的壁厚大于其内弯曲部的壁厚。

所述分叉供气管出气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中混凝土的流通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所述弯管和所述高压泵管的内壁均设有耐磨层。

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的泵送压力大于30mpa。

所述plc控制器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空气压缩机、主气压表、分支气压表、电源接线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通过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路将混凝土输送到超高层建筑平台处,并通过供气机构辅助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既可抵消高压泵管内混凝土在高处时的负压,又可降低高压泵管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通过压力调节阀可以随时调节供气管组的气压,使混凝土可以顺利输送到制定高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plc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分叉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输送泵;2、控制箱;3、第一输送管路;4、弯管;5、第二输送管路;6、高压泵管;7、空气压缩机;8、储气管;9、空压机储气罐;10、主供气管;11、多通管;12、分支供气管;13、分叉供气管;14、单向阀;15、截止阀;16、主压力调节阀;17、主气压表;18、分支压力调节阀;19、分支气压表;20、plc控制器;21、电源接线;22、电源插头;23、电容显示屏;24、电源开关;25、通电显示灯;26、控制按钮;27、压力传感器;28、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包括混凝土输送管路、供气机构、混凝土输送泵1和控制箱2,所述混凝土输送管路由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出料端连接的第一输送管路3、与所述第一输送管路3出料口连接的弯管4、与所述弯管4出料口连接的第二输送管路5共同构成,所述第一输送管路3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均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高压泵管6连接构成,所述第一输送管路3横向设在地面上,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竖直伸向高层建筑施工平台处,所述供气机构由位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一侧的空气压缩机7、与所述空气压缩机7出气端连接的储气管8、与所述储气管8另一端连接的空压机储气罐9、与所述空压机储气罐9出气端连接的主供气管10、与所述主供气管10连接的多通管11、与所述多通管11连接的若干分支供气管12、一端与所述分支供气管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连接的分叉供气管13共同构成,所述分叉供气管13为y型软管,所述分叉供气管13的分叉两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密封连接,所述分叉供气管13的分叉两端均设有单向阀14,所述单向阀14的单向通道方向与所述分支供气管12供气方向相同,所述储气管8上设有截止阀15,所述主供气管10上且位于所述主供气管10与所述空压机储气罐9连接处依次设有主压力调节阀16和主气压表17,所述分支供气管12上且位于所述分支供气管12与所述多通管11连接处设有分支压力调节阀18和分支气压表19,所述控制箱2内设有plc控制器20,所述控制箱2一侧设有电源接线21,所述电源接线21一端与所述plc控制器20连接另一端连有电源插头22,所述plc控制器20上设有电容显示屏23,所述plc控制器20上且位于所述电容显示屏23下方设有电源开关24、通电显示灯25和若干控制按钮26;所述高压泵管6的直径为125mm;所述混凝土输送管路上设有若干压力传感器27;所述高压泵管6间通过法兰连接,所述高压泵管6与所述弯管4通过法兰28连接;所述分叉供气管13的分叉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的相对两侧,所述分叉供气管13的分叉两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的连接处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弯管4的内径与所述高压泵管6的内径相同,所述弯管4的弯转角度为90度,所述弯管4的外弯曲部的弯曲半径大于其内弯曲部的弯曲半径,所述弯管4外弯曲部的壁厚大于其内弯曲部的壁厚;所述分叉供气管13出气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5中混凝土的流通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所述弯管4和所述高压泵管6的内壁均设有耐磨层;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的泵送压力大于30mpa;所述plc控制器20与所述混凝土输送泵1、空气压缩机7、主气压表17、分支气压表19、电源接线21和压力传感器27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混凝土输送管路由与混凝土输送泵出料端连接的第一输送管路、与第一输送管路出料口连接的弯管、与弯管出料口连接的第二输送管路共同构成,第一输送管路与第二输送管路均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高压泵管连接构成,第一输送管路横向设在地面上,第二输送管路竖直伸向高层建筑施工平台处,供气机构由位于混凝土输送泵一侧的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压缩机出气端连接的储气管、与储气管另一端连接的空压机储气罐、与空压机储气罐出气端连接的主供气管、与主供气管连接的多通管、与多通管连接的若干分支供气管、一端与分支供气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输送管路连接的分叉供气管共同构成,分叉供气管为y型软管,分叉供气管的分叉两端与第二输送管路密封连接,y型软管的分叉两端均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的单向通道方向与分支供气管供气方向相同,主供气管上且位于主供气管与空压机储气罐连接处依次设有主压力调节阀和主气压表,分支供气管上且位于分支供气管与多通管连接处设有分支压力调节阀和分支气压表,控制箱内设有plc控制器,控制箱一侧设有电源接线,电源接线一端与plc控制器连接另一端连有电源插头,plc控制器上设有电容显示屏,plc控制器上且位于电容显示屏下方设有电源开关、通电显示灯和若干控制按钮。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凝土传送设备,通过混凝土输送泵和混凝土输送管路将混凝土输送到超高层建筑平台处,并通过供气机构辅助混凝土输送泵输送,既可抵消高压泵管内混凝土在高处时的负压,又可降低高压泵管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通过压力调节阀可以随时调节供气管组的气压,使混凝土可以顺利输送到制定高层。

在本实施方案中,混凝土输送泵泵出混凝土,由混凝土输送泵的出料端进入第一输送管路,经过弯管变向后进入第二输送管路,空气压缩机输出将压缩气体供入空压机储气罐,调节主压力调节阀,空压机储气罐通过主供气管将高压气体排出,高压气体依次通过主供气管、多通管、分支供气管和分叉供气管,经分叉供气管将高压气体通入第二输送管路中,高压气体倾斜向上喷出,分叉供气管的出气口分别位于高压泵管两侧,可同时喷出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带动运动中的混凝土,给予其向上的力,由于两侧的高压气体同时喷向同一段的混凝土,可以使混凝土稳定上升,在高压气体和混凝土输送泵的共同作用下,混凝土可以顺利输送到超高层建筑平台上,通过调节分支供气管上的分支压力调节阀可以控制分支供气管的供气气压,通过电容显示屏可以随时检测主供气管和分支供气管中的气压,高压泵管上的压力传感器可将高压泵管的振动信息发送到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将数据整合可得知高压泵管中混凝土的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