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7808发布日期:2018-12-12 00:49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

背景技术

为利于新旧混凝土的良好结合,预制板铰缝面需将其表面凿毛成凹凸不小于6mm的粗糙面。目前,凿毛方式基本为工人手持简易凿毛机进行人工凿毛,人工手持极易造成工人手臂疲劳,耗工费时,工效低。施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易控制,且工人近距离凿毛时吸入粉尘,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市场上现存的凿毛机普遍应用在水平混凝土表面的施工当中,缺少应用在垂直混凝土表面的凿毛机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用于解决人工在垂直混凝土表面凿毛施工的弊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包括底架体、悬臂体、升降系统、凿毛体、气泵系统和控制柜;所述底架体包括底架和设在其上的行走控制机构,所述底架上还设有两侧外伸的悬臂体,所述悬臂体上部设有升降系统,下部设有与所述升降系统相连接的凿毛体,所述凿毛体一侧连接气泵系统,所述悬臂体外侧设有控制柜,所述的控制柜分别与升降系统、气泵系统和行走控制机构电联接。

所述底架包括底架框体、连接板、支撑角钢和行走控制机构,所述底架框体为由槽钢构成的矩形结构框体,所述支撑角钢竖直的设在在底架框体的前后两端,所述连接板设在底架框体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前后的设有两组,每组均设有一对,所述行走控制机构设在底架框体上。

每一端的所述支撑角钢均设有多个,所述支撑角钢上设有第一调整孔,所述的第一调整孔上下的设有多个,所述的第一调整孔与悬臂体相连接。

所述行走控制机构包括电机、小链轮、链条、大链轮、轮轴和移动轮,所述轮轴设有两个,所述轮轴两端上设有移动轮,所述轮轴设在连接板的连接孔内,后侧的轮轴上设有大链轮,所述底架框架上固定有电机,其伸出端设有小链轮,所述大链轮和小链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

所述悬臂体包括支撑框架和设在支撑框架下部左右两侧的悬臂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由槽钢组成的矩形框架结构的主框架和由第一角钢、第二角钢构成的门框结构的辅框架,所述主框架前后两侧均设有与所述支撑角钢第一调整孔相对应的第二调整孔,所述的第一调整孔和第二调整孔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所述悬臂框架包括支撑架和定位角钢,所述支撑架为由金属板构成的矩形结构件,所述支撑架设在主框架的下侧面,所述支撑架内侧设有竖直的定位角钢,所述定位角钢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定位角钢之间设有一定的空间余量,作为凿毛体滑动的轨道,所述定位角钢上设有导向槽,所述气泵系统通过导向槽与凿毛体相连。

所述凿毛体包括升降连接板、导向轮、凿毛头和凿毛体本体,所述凿毛体本体内侧面设有多个凿毛头,所述的内侧面还设有由轮子和轮支架构成的导向轮,所述凿毛体本体上侧面设有升降连接板,所述升降连接板连接升降系统,所述凿毛体本体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气管接口,所述气管接口连接气泵系统。

所述升降系统为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固定在所述的辅框架的第二角钢上,所述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下侧连接凿毛体。

所述气泵系统包括气管和气泵,所述气管一端连接气泵,另一端连接凿毛体。

发明内容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发明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工作状态时,凿毛机直接在预制梁板顶面上行走,在施工空间有限的工地,极大地利用了施工空间,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由于所要施工的预制梁板顶面的两边缘内侧浇筑有钢筋,为适应不同高度的钢筋并使得悬臂体外伸时不与其产生干涉,本发明的悬臂体可以在底架上调整高度位置,适用范围更广。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凿毛头可以在升降系统的带动下提升或者是下降,极大地增加了凿毛机的施工区域,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底架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支撑角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悬臂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悬臂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凿毛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定位角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架体,11.底架,111.底架框体,112.连接板,1121.连接孔,113.支撑角钢,1131.第一调整孔,12.电机,13.小链轮,14.链条,15.大链轮,16.轮轴,17.移动轮,2.悬臂体,21.支撑框架,211.第二调整孔,212.第一角钢,213.第二角钢,22.悬臂框架,221.支撑架,222.定位角钢,2221.导向槽,3.升降系统,4.凿毛体,41.升降连接板,42.导向轮,421.轮子,422.轮支架,43.凿毛头,44.凿毛体本体,441.气管接口,5.气泵系统,51.气管,52.气泵,6.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1至8,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公知技术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

一种预制梁板自行式铰缝凿毛机,包括底架体1、悬臂体2、升降系统3、凿毛体4、气泵系统5和控制柜6;所述底架体1包括底架11和设在其上的行走控制机构,所述底架11上还设有两侧外伸的悬臂体2,所述悬臂体2上部设有升降系统3,下部设有与所述升降系统3相连接的凿毛体4,所述凿毛体4连接气泵系统5,所述悬臂体2外侧设有控制柜6,所述的控制柜分别与升降系统3、气泵系统5和行走控制机构电联接。

所述底架11包括底架框体111、连接板112、支撑角钢113和行走控制机构,所述底架框体111为由槽钢构成的矩形结构的框体,所述支撑角钢113竖直的固定在底架框体111的前后两端,每一端的所述支撑角钢113均设有多个,支撑角钢113的底板上设有第一调整孔1131,所述的第一调整孔1131上下的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调整孔1131用于调整悬臂体2的高度,所述连接板112固定在底架框体111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板112上设有连接孔1121,所述连接板112前后的设有两组,每组设左右对称的一对。

所述行走控制机构包括电机12、小链轮13、链条14、大链轮15、轮轴16和移动轮17,所述轮轴16的左右两端固定有移动轮17,所述轮轴16设有两个,所述轮轴16设在连接板112的连接孔1121内,后侧的轮轴16上固定有大链轮15,所述底架框架111上固定有电机12,其伸出端设有小链轮13,所述大链轮15和小链轮13通过链条14连接在一起。

所述悬臂体2包括支撑框架21和固定在支撑框架21下部左右两侧的悬臂框架22,所述支撑框架21包括由槽钢组成的矩形框架结构的主框架和由第一角钢212、第二角钢213构成的门框结构的辅框架,所述主框架前后两侧均设有与所述支撑角钢113的第一调整孔1131相对应的第二调整孔211,所述的第一调整孔1131和第二调整孔211可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辅框架固定在主框架前后的中间位置,所述辅框架包括第一角钢212和第二角钢213,所述第一角钢212左右竖直的固定在主框架上表面左右两侧的槽钢中间位置,其槽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角钢213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设置的两个第一角钢212的上端面。

所述悬臂框架22包括支撑架221和定位角钢222,所述支撑架221由金属板构成的矩形结构件,左右设置的支撑架221上端面固定在主框架左右两侧的槽钢下表面,所述支撑架221均处于主框架前后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架内侧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定位角钢222,所述定位角钢222成对设置,成对设置的定位角钢222之间设有一定的空间余量,成对设置的定位角钢222可作为凿毛体4上下滑动的轨道,所述定位角钢222的底板上设有导向槽2221,所述气泵系统5通过导向槽2221与凿毛体4相连。

所述凿毛体4包括升降连接板41、导向轮42、凿毛头43和凿毛体本体44,所述凿毛体本体44内侧面的中间设有多个凿毛头43,所述的内侧面还上下对称的设有由轮子421和轮支架422构成的导向轮42,所述导向轮42在预制梁板侧面上起到导向和支撑的作用,所述凿毛体本体的上侧面固定有升降连接板41,所述升降连接板41连接升降系统3,所述凿毛体本体44的一个侧面上设有气管接口441,所述气管接口441连接气泵系统5。

所述升降系统3为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所述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设有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的辅框架的第二角钢212的左右两侧,所述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下侧连接凿毛体4,所述微型电动葫芦升降机能够带动凿毛体4上下移动。

所述气泵系统5包括气管51和气泵52,所述气管51一端连接气泵52,另一端连接凿毛体4,所述气泵系统可驱动凿毛体4上的凿毛头43运动。所述控制柜6固定在右侧的悬臂框架22的外侧面上,所述控制柜6与所述电机12、升降系统3和气泵系统5电联接,可控制其运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将凿毛机通过施工现场的龙门吊吊运至预制梁板上侧面,移动轮17与上侧面接触,所述悬臂体2的悬臂框架22伸出并分别位于预制梁板的所需施工两侧壁的外侧,启动控制气泵系统5和行走控制机构的电机12的控制柜6上的相关按钮,凿毛机的移动轮17在行走的同时,凿毛头43在气泵系统5的驱动下对两侧壁进行凿毛,如凿毛区域比较大,可以启动控制柜6的相关按钮,控制升降系统3带动凿毛体4上下移动,进行凿毛,凿毛结束后关闭按钮,将凿毛机吊下即可。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