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锚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1751发布日期:2018-09-25 21:3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锚固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钢筋锚固、非机械等强连接均是基于粘结滑移理论,搭接连接及锚固是通过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使钢筋屈服前不被拔出实现的;或者通过灌浆套筒连接。搭接连接的缺点是长度太长,尤其是用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当需要更小的连接距离,无法满足搭接连接的锚固长度。而灌浆套筒连接价格昂贵、隐蔽、无法检测施工质量,连接尺寸过大致使保护层过厚,钢筋间距过大,为满足套筒连接的构造需求,需要增加截面降低配筋率。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较小距离内满足钢筋等强连接构造、节约成本的钢筋锚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筋锚固结构,包括:

一种钢筋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第一构件上的第一环状筋和位于第二构件上的第二环状筋;

所述第一环状筋、所述第二环状筋用于套设在骨架筋上,所述第一环状筋与所述第二环状筋平行交叠、并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形成相交区域,所述骨架筋位于所述相交区域的四个角部;

所述相交区域用于浇筑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筋为所述第一构件截面单侧两端的钢筋闭合形成的锚环,所述第二环状筋为所述第二构件截面单侧两端的钢筋闭合形成的锚环;四边形的所述相交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对接拼缝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筋位于所述相交区域的四个内角处,用于为环状筋提供反力;或者,

所述骨架筋位于所述相交区域的四个外角处,所述第一环状筋或所述第二环状筋通过所述转换连接件与所述骨架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换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半环状弯曲部,所述骨架筋固定于所述弯曲部内;

所述转换连接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相交区域的四个内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筋包括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所述第二环状筋包括第三箍筋和第四箍筋;

所述第一箍筋与所述第二箍筋平行,所述第三箍筋与所述第四箍筋平行;所述第一箍筋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弯钩,所述第二箍筋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弯钩,所述第三箍筋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弯钩,所述第四箍筋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弯钩;

所述第一弯钩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弯钩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三弯钩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四弯钩的开口方向相对;

所述第一弯钩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侧上角处的骨架筋上,所述第二弯钩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侧下角处的骨架筋上;所述第三弯钩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侧上角处的骨架筋上,所述第四弯钩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侧下角处的骨架筋上;

所述第一箍筋与所述第三箍筋交叠,所述第二箍筋与所述第四箍筋交叠。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筋,所述固定筋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方向相对的弯钩,所述弯钩用于与所述骨架筋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固定筋分别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构件侧及靠近所述第一构件侧,平行设置的两个固定筋、与所述第一箍筋或所述第三箍筋、以及所述第二箍筋或所述第四箍筋形成四边形的相交区域,所述相交区域用于浇筑混凝土,所述骨架筋位于所述相交区域的四个内角处。

进一步地,所述弯钩的角度为13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通过将第一构件上的所述第一环状筋与第二构件上的所述第二环状筋平行交叠形成相交区域,交叠后将两个环状筋套设在骨架筋上后,骨架筋刚好位于相交区域的四角,在所述相交区域浇筑混凝土;这样锚固后,在相交区域形成剪压核心区,依赖骨架筋或混凝土提供支撑力就使得第一环状筋、第二环状筋实现其刚度与强度,所需连接距离小,避免搭接连接所需钢筋长度太长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避免灌浆套筒成本高的问题,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环状筋和第二环状筋交叠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换连接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环状筋和第二环状筋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构件

11-第一环状筋

12-第一箍筋

1201-第一弯钩

13-第二箍筋

1301-第二弯钩

2-第二构件

21-第二环状筋

22-第三箍筋

2201-第三弯钩

23-第四箍筋

2301-第四弯钩

3-骨架筋

4-相交区域

5-转换连接件

51-弯曲部

6-固定筋

61-弯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现有钢筋锚固,一般采用搭接连接或者灌浆套筒,搭接连接所需钢筋连接长度太长,当连接所需的为更小的连接距离则无法满足锚固长度(如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灌浆套筒成本昂贵。因此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包括:位于第一构件1上的第一环状筋11和位于第二构件 2上的第二环状筋21;所述第一环状筋11、所述第二环状筋21用于套设在骨架筋3上,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并在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之间形成相交区域4,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角部。相交区域4用于浇筑混凝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筋锚固结构及方法,通过将第一构件1上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第二构件2上的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形成相交区域4,交叠后将两个环状筋套设在骨架筋3 上后,骨架筋3刚好位于相交区域4的四角,在所述相交区域4浇筑混凝土;这样锚固后,在相交区域4形成剪压核心区,依赖骨架筋3或混凝土提供支撑力就使得第一环状筋11、第二环状筋21实现其刚度与强度,所需连接距离小,在较小距离内满足钢筋等强连接构造,避免搭接连接所需钢筋长度太长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避免灌浆套筒成本高的问题,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为所述第一构件1截面单侧两端的钢筋闭合形成的锚环,所述第二环状筋21为所述第二构件2截面单侧两端的钢筋闭合形成的锚环;四边形的所述相交区域 4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之间对接拼缝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内角处,用于为环状筋提供反力。相交区域4形成剪压核心区,取剪压区隔离体独立进行受力分析及配筋设计。本实施例中骨架筋3置于核心区内部,依赖骨架筋3和混凝土提供支撑力使锚环实现其刚度与强度。骨架筋 3也可以置于相交区域4的外侧,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还包括:转换连接件5,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外角处,所述第一环状筋11或所述第二环状筋21通过所述转换连接件5与所述骨架筋3连接,通过转换件将骨架筋3的力传递至锚环内角,骨架筋3和混凝土进一步提供支撑力使锚环实现其刚度与强度。此种结构可以后穿入骨架筋3。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连接件5的一端设置有半环状弯曲部51,所述骨架筋3固定于所述弯曲部51内;所述转换连接件5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相交区域 4的四个内角处。

当骨架筋3置于核心区内部的时候还存在一种情形,涉及分离式锚固结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所述第一环状筋11包括第一箍筋12和第二箍筋13,所述第二环状筋21包括第三箍筋22和第四箍筋23;所述第一箍筋12与所述第二箍筋13平行,所述第三箍筋22与所述第四箍筋23平行;所述第一箍筋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弯钩1201,所述第二箍筋1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弯钩1301,所述第三箍筋22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弯钩 2201,所述第四箍筋23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弯钩2301;所述第一弯钩120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弯钩1301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三弯钩2201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四弯钩2301的开口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弯钩1201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上角处的骨架筋3上,所述第二弯钩1301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下角处的骨架筋3上;所述第三弯钩2201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上角处的骨架筋3上,所述第四弯钩2301用于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下角处的骨架筋3上;所述第一箍筋12与所述第三箍筋22 交叠,所述第二箍筋13与所述第四箍筋23交叠。上述弯钩的角度为135°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固定筋6,所述固定筋6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开口方向相对的弯钩61,所述弯钩61用于与所述骨架筋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筋6分别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及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平行设置的两个固定筋6、与所述第一箍筋12或所述第三箍筋22、以及所述第二箍筋13或所述第四箍筋23形成四边形的相交区域4,所述相交区域4用于浇筑混凝土,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内角处。该实施例涉及的是骨架筋3位于相交区域4内的另一种情形,是一种分离式锚固,骨架筋 3和混凝土与箍筋配合提供刚度与强度。所述弯钩的角度为135°。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对接,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后套入所述骨架筋3,

S2多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按步骤S1依次套入所述骨架筋3;

S3向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的对接拼缝中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方法,步骤S1中,

锚环状结构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后形成四边形相交区域4,所述骨架筋3位于交叠形成的四边形相交区域4的四个内角处;

或者,

锚环状结构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后形成四边形相交区域4,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外角处;以转换连接件5将位于四角的所述骨架筋3固定在所述第一环状筋11或者所述第二环状筋22上;

步骤S3为,向所述相交区域4内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方法,步骤S1还可以为:

将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对接,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平行交叠形成四边形相交区域4,在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外角处分别穿入骨架筋3,并以转换连接件5将所述骨架筋3固定至所述第一环状筋11或者所述第二环状筋21上;

步骤S2为:多组所述第一环状筋11与所述第二环状筋21按步骤S1依次交叠好,然后按步骤S1穿入骨架筋3;

步骤S3为,向所述相交区域4内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方法,步骤S1还可以为:

将所述第一构件1与所述第二构件2对接,所述第一箍筋12与所述第三箍筋22交叠,所述第二箍筋13与所述第四箍筋23交叠;

S2将第一弯钩1201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上角处的骨架筋3上,将所述第二弯钩1301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下角处的骨架筋3上;将所述第三弯钩2201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上角处的骨架筋3上,将所述第四弯钩2301固定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下角处的骨架筋3上。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锚固方法,

步骤S1还包括:

在靠近所述第二构件2侧的两个骨架筋3上设置一个固定筋6,在靠近所述第一构件1侧设置一个固定筋6,两个固定筋6平行;

位于两边的所述固定筋6、与位于上边的所述第一箍筋12或所述第三箍筋22、以及位于下边的所述第二箍筋13或所述第四箍筋23,形成四边形的相交区域4,所述骨架筋3位于所述相交区域4的四个内角处;

步骤S3为:向所述相交区域浇筑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锚固结构及方法,在现场拼装时候可采用将第一构件 1、第二构件2的环状出筋环环相套叠,穿入骨架筋3,浇筑拼缝区域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锚固结构,基于粘结滑移理论以外的锚固理论,利用钢筋及混凝土核心区的骨架抵抗剪压,第一环状筋和第二环状筋构造出一个核心区,钢筋的拉力用核心区剪压能力去抵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构造核心区的方式、钢筋套接方式不应该限制本申请,其余采用构造核心区的方式、钢筋套接的方式略有不同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筋锚固结构钢筋锚固方法,具有下述优点:

在预制结构构件中,出筋距离小,运输方便;预制构件拼接中,无需依赖整浇层,实现构件拼接的等强连接;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与传统粘结滑移型锚固搭接相比,可以节约锚固长度,方便施工;

无需灌浆套筒,灌浆套筒连接墙板构件每立方造价约250元,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此部分费用可全部省去;比灌浆套筒质量可靠,灌浆套筒质量无法检验,但本实用新型所述方法,质量控制与常规混凝土结构一致;

螺栓作为剪力墙竖向连接,仅能做单排连接,虽然比灌浆套筒经济型更好,单其使用范围受限,与螺栓连接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方法能实现拉压弯剪全方位的等强连接,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现场就位简单,钢筋不打架,对出筋精度无特殊要求,无需精确对位,施工现场比较容易操作;

本实用新型可以全预制现场拼接,无需现浇段、叠合层,可在较小尺寸范围实现等强连接,现场湿作业量少;

构件单项预制并有本实用新型所示方法连接,可实现良好整体双向受力,分体拼装整体受力;

本申请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可显著减少连接、锚固部分钢筋长度;

暗柱箍筋时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法,可采用连续小套箍,与现有暗柱配箍方式大小套箍相比,可对核心区提供更好的约束。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