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132发布日期:2018-11-20 23:00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制作方法

一种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属于垃圾通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超高层建筑的兴建,建筑垃圾的运输及处理难题应运而生,建筑垃圾运输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采用的方式有塔吊吊运、电梯运输及垃圾管道运输,垃圾管道的运输适应性强。但是垃圾在垃圾通道内的下落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如果不及时处理,粉尘很容易由垃圾通道的上口或垃圾通道的进料口或出料口飘散的空气中,造成粉尘污染。此外,现有垃圾通道在使用过程中,当不同高度的人同时扔建筑垃圾时,上层的垃圾可能会伤到下层的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对通道主体内进行降尘、防止垃圾通道内的粉尘飘散到空气中的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通道主体、设置在通道主体内的喷管以及设置在通道主体上侧的喷嘴,通道主体的侧部安装有多个进料门,通道主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出料门,喷嘴设置在通道主体的上端中部,喷管竖向设置在通道主体内,喷管的下端封闭设置,环绕喷管的外壁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喷管和喷嘴均连接水泵的出水口,水泵连接控制电路,通道主体的下部还设置有转运车。

优选的,所述的喷嘴为竖向设置在通道主体中部的圆管,喷嘴的下端封闭,环绕喷嘴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喷嘴的上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电源U、水泵M、总开关S以及分开关S1~Sn,电源U的正极连接开关S的一端,开关S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分开关S1~Sn的一端,开关S1~Sn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水泵M的一端,水泵M的另一端与电源U的负极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电路还包括分指示灯L1~Ln,分指示灯L1~Ln与对应的分开关S1~Sn串联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喷管与通道主体滑动连接,喷管侧部设置有多个卡固钩,卡固钩与进料门一一对应,进料门后侧设置有与卡固钩相配合的卡固环,喷管连接有升降模块。

优选的,所述的卡固环设置在对应的卡固钩的上侧,卡固钩朝上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升降模块包括拨杆,拨杆的中部转动安装在通道主体上,拨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导向长孔,出料门上设置有门导向柱,喷管侧部设置有喷管导向柱,门导向柱和喷管导向柱分别滑动设置在对应侧的导向长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喷嘴设置在通道主体上端中部,能够防止粉尘由通道主体上端逸出,喷管侧部设置有多个通孔,从而能够向整个通道主体内喷水,从而对整个通道主体内进行降尘,避免通道主体内留有粉尘,避免了对空气造成污染,通道主体内的建筑垃圾直接落至转运车上,通过转运车能够方便的将垃圾转运至指定位置。

2、环绕喷嘴侧壁设置有多个通孔,能够在通道主体的上端形成将通道主体上口封闭的水幕,很好的避免了粉尘从通道主体上端逸出。

3、总开关能够独立控制水泵的通断,从而方便日常检修,每个出料门对应一个分开关,在扔完垃圾后,方便及时控制水泵工作,从而消除通道主体内的粉尘,还能及时的将通道主体上端通过水幕封闭;分指示灯能够指示水泵工作状态,方便扔完垃圾后观察水泵工作状态,避免忘记开水泵导致通道主体内留有粉尘。

4、喷管滑动设置,出料门通过拨杆与喷管联动,从而在打开出料门后即可对所有的进料门进行卡固,避免对下侧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通道主体 2、转运车 3、滚轮 4、出料门 401、门导向柱 5、拨杆 501、导向长孔 6、喷管 601、喷管导向柱 7、卡固钩 8、卡固环 9、进料门 10、安装套 11、顶盖 12、安装杆 13、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包括竖向设置的通道主体1、设置在通道主体1内的喷管6以及设置在通道主体1上侧的喷嘴13,通道主体1的侧部安装有多个进料门9,通道主体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出料门4,喷嘴13设置在通道主体1的上端中部,喷管6竖向设置在通道主体1内,喷管6的下端封闭设置,环绕喷管6的外壁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喷管6和喷嘴13均连接水泵的出水口,水泵连接控制电路,通道主体1的下部还设置有转运车2。本清洁的建筑用垃圾通道的喷嘴13设置在通道主体1上端中部,能够防止粉尘由通道主体1上端逸出,喷管6侧部设置有多个通孔,从而能够向整个通道主体1内喷水,从而对整个通道主体1内进行降尘,避免通道主体1内留有粉尘,避免了对空气造成污染,通道主体1内的建筑垃圾直接落至转运车2上,通过转运车2能够方便的将垃圾转运至指定位置。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如图1~4所示:通道主体1竖向设置,通道主体1的为方形通道,通道主体1的下端直接安装在地面上,通道主体1的上端敞口设置。通道主体1的上侧设置有顶盖11,通道主体1的上端与顶盖11之间设有支撑柱,使顶盖11与通道主体1上端间隔设置。顶盖11为由下至上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

顶盖11内设置有安装杆12,安装杆12水平设置,安装杆12与顶盖11固定连接。喷嘴13的上端与安装杆12相连,喷嘴13竖向设置,且喷嘴13的下端伸入通道主体1的上端内。喷嘴13为下端封闭的圆管,环绕喷嘴13的下侧侧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喷嘴13的上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通,从而能够通过喷嘴13形成水幕将通道主体1的上端封闭,避免扔垃圾时通道主体1内的粉尘由通道主体1上口逸出。

通道主体1的右侧间隔设置有多个进料门9,进料门9的上端与通道主体1铰接,使进料门9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动关闭。进料门9的数量根据楼层的高度设置,通常每层设置一个进料门9即可。通道主体1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出料门4,出料门4的上部铰接在通道主体1上,使出料门4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动关闭。

转运车2设置在通道主体1的下部,转运车2为上侧敞口的方形箱体,转运车2的外壁与通道主体1的内壁相贴合,转运车2的高度小于进料门9的高度,从而方便转运车2的进入和移出,进而方便了建筑垃圾的转运。转运车2的下部安装有滚轮3,从而方便转运车2的转运。转运车2的底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能够使降尘的水尽快流走,从而减轻转运车2承载的重量。

喷管6设置在通道主体1的一侧,喷管6的上端与通道主体1的上端平齐,且喷管6的上端与水泵的出水口通过软管连通,喷管6的下端设置在转运车2的上侧,喷管6的下端封闭,环绕喷管6的侧壁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从而能够对整个通道主体1内进行喷雾降尘,降尘效果好。

通道主体1的上端和下部均安装有竖向设置的安装套10,两个安装套10均竖向且同轴设置,两个安装套10滑动套设在喷管6外,从而既能够完成喷管6的安装,又能够对喷管6的升降进行导向。

喷管6连接有升降模块,喷管6上沿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固钩7,卡固钩7与进料门9一一对应,每个进料门9的内侧下部设置有向内的卡固环8。卡固钩7设置在对应的卡固环8下侧,卡固钩7为横置的“L”形,卡固钩7的竖直部与喷管6外壁固定连接,卡固钩7的水平部朝上设置,卡固钩7随喷管6同步升降,从而使卡固钩7的水平部进入到卡固环8内,并对进料门9卡固,从而避免上侧扔的垃圾,对下侧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升降模块为拨杆5,拨杆5为长方形板,拨杆5的中部与通道主体1铰接连接,拨杆5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沿长度方形的导向长孔501,出料门4上设置有门导向柱401,喷管6的下端外壁设置有喷管导向柱601,门导向柱401和喷管导向柱601均滑动设置在对应侧的导向长孔501内,门导向柱401设置在出料门4铰接轴的上侧,且拨杆5沿靠近喷管6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当出料门4打开时,出料门4通过拨杆5使喷管6上升,进而通过卡固钩7和卡固环8对进料门9进行卡固,使出料门4和进料门9实现互锁,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如图5所示:控制电路包括电源U、水泵M、总开关S以及分开关S1~Sn,电源U的正极连接开关S的一端,开关S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分开关S1~Sn的一端,开关S1~Sn的另一端同时连接水泵M的一端,水泵M的另一端与电源U的负极相连。

控制电路还包括分指示灯L1~Ln,分指示灯L1~Ln与对应的分开关S1~Sn串联设置。总开关S和总指示灯L设置在出料门4一侧,分开关和分指示灯均与进料门9一一对应,并设置在对应的进料门9一侧。

使用过程中,先打开总开关S,当让扔完建筑垃圾后,通过对应的分开关使水泵M工作,进而实现除尘。当需要对转运车2内的垃圾进行清理时,关闭总开关S,打开出料门4,这样既能够对进料门9进行卡固,避免上方扔垃圾对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又能够避免上侧分开关打开导致水喷至工作人员身上,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