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围栏增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8340发布日期:2020-01-21 23:4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围栏增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栏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围栏增强器。



背景技术:

围栏即护栏,围栏可分为工业用围栏(如厂区围栏、商业场地围栏)、农业用围栏(如田地围栏,畜牧围栏)、民用围栏(如建筑物顶围栏,围栏墙等)、公共设施围栏(如道路隔离栏)等等。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铝合金围栏、锌钢围栏、刺铁丝围栏、电围栏、木桩围栏、生物围栏、铁丝网围栏、沟围栏、土墙围栏、石块墙围栏、柳芭围栏、pvc围栏、水泥围栏等。在生活中常见的有铝合金围栏和锌钢围栏,运用也最为广泛。按利用要求又分为固定围栏、活动围栏。

目前,如图1所示,围栏由立柱1与网片4相互组合构成,立柱1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填充空间3与具有沿填充空间3纵向设置的勾部2,网片4由若干根沿横向延伸的横丝5和若干根沿纵向延伸的纵丝6构成。安装围栏时,将网片4的纵丝6拖挂在立柱1的勾部2中,使得网片4的纵丝6不从立柱1的勾部2脱离,但是安装过程中,为了纵丝6能够挂在勾部2中,勾部2的直径往往要大于纵丝6的直径,这就造成勾部2具有足够使得纵丝6移动的空间,而这移动的空间容易造成立柱1与网片4连接不够紧密,极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晃动。重要的是,在围栏中的某些立柱1中是具有填充空间3的,其作用是填充水泥以固定立柱,如在水泥未干时,网片4或者立柱1在外力(风沙等自然作用力以及人为作用力)作用下会使得纵丝6在勾部2移动,那么将会使得围栏连接不牢固,故这个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如公告号cn10260599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张紧工具”,包括:张紧部、手柄部,所述张紧部包括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使用时,首先将张紧工具向下转过45度斜放到立柱与围栏网片上最靠近立柱的纵丝之间的网格中,然后握住手柄部用力将张紧工具与立柱成90度垂直,使张紧部上的第一凹部与立柱的边部相抵紧,相当于与勾部的外壁相抵紧,同样也使张紧部上的一个第二凹部与纵丝相抵紧以达到固定纵丝与勾部相互位置并解决晃动的问题。该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立柱与围栏网片横向之间存在的晃动的问题,但根据杠杆原理(可参照人体杠杆),支点是第一凹部位置部分,阻力是第二凹部,动力是手柄部,在安装时手柄部(动力)始终是处于支点与阻力之间,显而易见的,这属于费力杠杆,然而,施力端在手柄部位置,而手柄部又是属于张紧部的延伸部分,导致将力传导到动力位置距离发生变化(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阻力臂),不仅需要对手柄部施加更多的力,而且手柄部又是与网片呈倾斜或垂直角度的,导致手柄部始终处于围栏一侧,增加了被触碰的空间,有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比如人行走无意识或有意识进行触碰以及受到风沙等自然影响)增加围栏的勾部与纵丝之间移动影响(晃动)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多余的手柄部会造成费力、增加晃动影响几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围栏增强方法。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围栏增强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器,用于围栏在安装过程中将立柱与安装在立柱上的网片二者沿横向张紧,的立柱具有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勾部,的围栏网片由若干根沿横向延伸的横丝和若干根沿纵向延伸的纵丝构成,其中,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具有韧性或弹性,安装本体具有形变功能,安装本体长度大于围栏网片中纵丝间的空隙,安装本体宽度小于围栏网片中横丝间的空隙,安装本体具有:施力部,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部与安装本体相连;抵紧部,抵紧部与安装本体相连,施力部位于抵紧部之间,施力部将力传导到抵紧部,抵紧部数量至少为两个,抵紧部用于抵住围栏立柱中的勾部或者围栏网片中的纵丝,抵紧部具有:凹部,凹部与抵紧部相连,凹部具有壁面,壁面用于抵住围栏网片中的纵丝或围栏立柱中的勾部,凹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纵丝或围栏立柱中的勾部,凹部位于施力部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将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与纵丝相互平行,同时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处于纵丝之间;其次按压施力部,使得安装本体或抵紧部与纵丝挤压,通过其挤压使得安装本体发生形变,促使抵紧部的凹部逐渐靠向纵丝移动;然后当安装本体形变一定程度,使得凹部接合纵丝,此时,通过所安装本体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传导到凹部,使得凹部持续对纵丝施力;最后当凹部面积与纵丝表面积达到最大接触面积时,松开远离施力部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本体与抵紧部一体成型。安装本体需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形变,在形变过程中又需将力传导到抵紧部,因此安装本体与抵紧部采用一体成型有利于安装本体与抵紧部连接处每一块面积之间的紧密接合,避免非一体成型的围栏增强器连接处不是每一块面积处于紧密接合状态,导致安装本体形变产生位置变化,造成与之相连的抵紧部与安装本体产生的间隙越来越大,损坏围栏增强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本体与抵紧部注塑成一体。因在注塑一体方式中具有保压阶段,并且由于压力相当高,所以能够保证安装本体与抵紧部呈现部分可压缩特性,这对安装本体与抵紧部的连接处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安装本体为可形变的,而抵紧部需与纵丝相接触进行固定,所以两者连接处需承受较大的压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本体形状为弧形,安装本体向外凸起,凸起的表面背离抵紧部。工作人员对施力部施力过程中,安装本体会产生形变,在此,通过安装本体的弧形及方向设置,第一,安装本体与纵丝安装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指引可提供工作人员一定的暗示,使得工作人员安装时,每次根据弧形方向对安装本体的特定方向进行施力,避免工作人员多次在安装本体的不同方向进行施力,导致安装本体的抗疲劳性降低,减少安装本体的使用寿命;第二,安装本体与纵丝安装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安装本体与纵丝接触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具有一定的斜面,并且纵丝为圆柱形,同时工作人员对安装本体施力的方向又是顺着安装本体的斜面方向的(参考前述第一点),这就造成当斜面顺着纵丝的圆柱面(弧形面)移动时,纵丝不仅对安装本体具有力的导向作用,并且两者摩擦力非常小,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更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部形状为弧形,施力部形状朝向安装本体方向内凹。因人的手指的指肚为弧形状,而且手指又是动力输出端,故第一,手指面积能充分与施力部相互贴合,增大手指对施力部的接触面,减少手指受到施力部的反作用力影响,避免手指与施力部接触面较小,在经过多次安装后导致手指指肚的产生疼痛,造成无法保证长时间的工作效率,降低安装效率;故第二,施力部的弧形能在一定程度上包裹住手指,施力过程中,手指会被施力部的弧形面阻挡,防止手指在施力过程中产生偏移时导致手指在施力部上滑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险,在此,弧形的施力部给予了工作人员一个心理以及现实的一个安全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加大输出力,有利于快速安装提高安装效率;故第三,施力部的弧形能对手指进行一个位置的导向,将手指导向到施力部中间,在安装过程中,安装本体是处于抵紧部之间的,在对安装本体施力将抵紧部安装到纵丝上时,在安装本体中心位置施力能够使用最小程度的将抵紧部安装到纵丝上,有利于节省气力,能够保证长时间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部还具有:第一阻力角,第一阻力角一端与凹部相连,第一阻力角另一端与安装本体相连,第一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的距离。由前述分析可知,第一阻力角为凹部的壁面隆起的点,通过该点阻挡住纵丝,可防止纵丝在外力作用下顺着凹部的壁面的一侧滑出抵紧部,造成无法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部还具有:第二阻力角,第二阻力角与凹部相连,第二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的距离。由前述分析可知,第二阻力角为凹部的壁面隆起的点,通过该点阻挡住纵丝,可防止纵丝在外力作用下顺着凹部的壁面的另一侧滑出抵紧部,造成无法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阻力角为圆弧形,第一阻力角与凹部中心点距离小于安装本体与凹部中心点距离。有前述分析可知,第一阻力角具有圆弧的导面,并且该导面相对于安装本体与凹部而言,该导面处于安装本体与凹部之间,故第一阻力角不仅能够在安装本体产生形变时对纵丝进行导向,并且还能够在安装本体产生形变导致其两端位置发生变化时,防止第一阻力角本身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纵丝与凹部接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阻力角为圆弧形,第二阻力角与凹部中心点距离小于安装本体与凹部中心点距离。有前述分析可知,第二阻力角具有圆弧的导面,并且该导面相对于抵紧部与凹部而言,凹部处于安装本体与该导面之间,故第二阻力角能够在凹部与纵丝接合时进行导向(纵丝一部分可能在接合过程中与第二阻力角发生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对安装本体进行施力并使其进行形变方式,不仅使得其两端的抵紧部接合纵丝,而且还在抵紧部接合纵丝时,安装本体通过形变产生的应力持续对抵紧部进行施压,导致抵紧部持续对纵丝与勾部施力,使得纵丝时刻保持紧绷状态,防止网片产生晃动。在此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没有额外的手柄,不仅不会增加额外阻力臂造成安装费力,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张紧工具的体积(现有技术张紧工具的张紧部呈内中空的环形以及具有手柄部),也就不会有增加额外被触碰的空间,导致增加晃动影响几率。如将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的手柄部去除,首先,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张紧部的外侧壁呈闭合状,张紧部的内部为中空,说明张紧部类似一个环。其次在安装时需进行握持,握持时只能握持环形张紧部的环的一部分,但握持过程时,需考虑到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的,那么第二凹部区域就很难进行握持了,也就限制住了握持的位置,导致握持的位置难以进行调整,在进行适应不同网片纵丝之间距离时,难以根据不同网片纵丝之间的距离对握持位置进行变更,导致握持(动力)几乎不会改变,而支点(第一凹部)与阻力(第二凹部)会发生变化(阻力臂发生变化),无法实现省力。最后,在安装张紧工具时是采用握持的,而且环形的张紧工具受体积以及受力面积有限影响,为能够完成安装工作,也只能采用握持施力,而握持安装时,手部握持成拳,在有限空间安装时将可能造成握持的手部无法深入到网片的纵丝之间,也就无法进行安装工作,退一步而言,就算握持的手部能够深入到网片的纵丝,因手部是包裹在张紧部外的,在进行安装时需时刻注意手部转动时是否会与纵丝摩擦,造成损伤,况且在注意过程中,工作人员肯定会下意识的进行力的控制,防止力过大造成手部不可控,与纵丝摩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装的难度,而本实用新型在有限空间内安装时只需用一个大拇指按压施力部,使其产生形变即可完成安装,所以在有限空间内,现有技术的张紧工具是实现不了或者难以实现安装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定点,将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与纵丝相互平行,同时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处于纵丝之间;

按压,按压施力部,使得安装本体或抵紧部与纵丝挤压,通过其挤压使得安装本体发生形变,促使抵紧部的凹部逐渐靠向纵丝移动;

相对作用力,当安装本体形变一定程度,使得凹部接合纵丝,此时,通过所安装本体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传导到凹部,使得凹部持续对纵丝与勾部施力;

安装,当凹部面积与纵丝表面积达到最大接触面积时,松开远离施力部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述按压步骤中,按压施力部过程中,手指与施力部弧面贴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步骤中,安装本体通过弧形对安装本体与纵丝接触的正面方向进行导向,使得安装本体顺着纵丝滑动,同时,安装本体通过弧形对工作人员进行视觉指示,使得工作人员始终按照弧形凹向的方向进行施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对作用力步骤中,在凹部接合纵丝后,通过第一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距离的设置,使得第一阻力角相对于凹部而言处于隆起状态,阻挡凹部中的纵丝一侧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对作用力步骤中,在凹部接合纵丝后,通过第二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距离的设置,使得第二阻力角相对于凹部而言处于隆起状态,阻挡凹部中的纵丝另一侧方向移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三,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器,其中,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具有韧性或弹性,安装本体具有形变功能,安装本体具有:施力部,施力部为竖立的墙体形状,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部与安装本体相连;抵紧部,抵紧部沿着施力部横向相对两侧延伸,抵紧部与安装本体相连,抵紧部数量至少为两个,施力部位于抵紧部之间,施力部进行形变时将力传导到抵紧部,抵紧部具有:凹部,凹部与抵紧部相连,凹部之间呈一直线,凹部位于施力部两侧,凹部具有:凹口,两个抵紧部的凹口方向处于非相对位置,凹口为弧形,凹口具有壁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部为弧形的墙体形状。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部为弧形的形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部还具有:第一阻力角,第一阻力角一端与凹部相连,第一阻力角另一端与安装本体相连,第一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部还具有:第二阻力角,第二阻力角与凹部相连,第二阻力角表面到达凹部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中心点到凹部的壁面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围栏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与围栏增强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增强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增强器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中

1、立柱2、勾部3、填充空间

4、网片5、横丝6、纵丝

7、安装本体71、施力部72、抵紧部

73、凹部74、第一阻力角75、第二阻力角

h、纵向d、横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围栏增强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一种围栏增强器,用于围栏在安装过程中将立柱1与安装在立柱1上的网片4二者沿横向d张紧,的立柱1具有沿纵向h延伸设置的勾部2,的围栏网片4由若干根沿横向d延伸的横丝5和若干根沿纵向h延伸的纵丝6构成,其中,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具有韧性或弹性,安装本体具有形变功能,安装本体长度大于围栏网片4中纵丝6间的空隙,安装本体宽度小于围栏网片4中横丝5间的空隙,安装本体具有施力部71与抵紧部72,施力部71具有面积,施力部71与安装本体相连,施力部71用于按压进行施力;抵紧部72与安装本体相连,施力部71位于抵紧部72之间,施力部71将力传导到抵紧部72,抵紧部72数量至少为两个,抵紧部72用于抵住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或者围栏网片4中的纵丝6,抵紧部72具有凹部73,凹部73与抵紧部72相连,凹部73具有壁面,壁面用于抵住围栏网片4中的纵丝6或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凹部73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纵丝6或围栏立柱1中的勾,凹部73位于施力部71两侧。

实施步骤:如图2、4所示,首先将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与纵丝6相互平行,同时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处于纵丝6之间。其次按压施力部71,使得安装本体7或抵紧部72与纵丝6挤压,通过其挤压使得安装本体7发生形变,促使抵紧部72的凹部73逐渐靠向纵丝6移动。然后当安装本体7形变一定程度,使得凹部73接合纵丝6,此时,通过所安装本体7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传导到凹部73,使得凹部73持续对纵丝6施力。最后当凹部73面积与纵丝6表面积达到最大接触面积时,松开远离施力部71完成安装。

具体地,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一体成型。安装本体7需在安装过程中进行形变,在形变过程中又需将力传导到抵紧部72,因此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采用一体成型有利于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连接处每一块面积之间的紧密接合,避免非一体成型的围栏增强器连接处不是每一块面积处于紧密接合状态,导致安装本体7形变产生位置变化,造成与之相连的抵紧部72与安装本体7产生的间隙越来越大,损坏围栏增强器。

具体地,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注塑成一体。因在注塑一体方式中具有保压阶段,并且由于压力相当高,所以能够保证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呈现部分可压缩特性,这对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的连接处是相当有利的,因为安装本体7为可形变的,而抵紧部72需与纵丝6相接触进行固定,所以两者连接处需承受较大的压力。

具体地,如图2-4所示,安装本体7形状为弧形,安装本体7向外凸起,凸起的表面背离抵紧部72。工作人员对施力部71施力过程中,安装本体7会产生形变,在此,通过安装本体7的弧形及方向设置,第一,安装本体7与纵丝6安装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7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引,这个方向指引可提供工作人员一定的暗示,使得工作人员安装时,每次根据弧形方向对安装本体7的特定方向进行施力,避免工作人员多次在安装本体7的不同方向进行施力,导致安装本体7的抗疲劳性降低,减少安装本体7的使用寿命。第二,安装本体7与纵丝6安装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7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安装本体7与纵丝6接触过程中,弧形的安装本体7具有的斜面,并且纵丝6为圆柱形,同时工作人员对安装本体7施力的方向又是顺着安装本体7的斜面方向的(参考前述第一点),这就造成当斜面顺着纵丝6的圆柱面(弧形面)移动时,纵丝6不仅对安装本体7具有力的导向作用,并且两者摩擦力非常小,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实现快速安装,更有利于提高安装效率。

具体地,如图4所示,施力部71形状为弧形,施力部71形状朝向安装本体7方向内凹。因人的手指的指肚为弧形状,而且手指又是动力输出端,故第一,手指面积能充分与施力部71相互贴合,增大手指对施力部71的接触面,减少手指受到施力部71的反作用力影响,避免手指与施力部71接触面较小,在经过多次安装后导致手指指肚的产生疼痛,造成无法保证长时间的工作效率,降低安装效率。故第二,施力部71的弧形能在一定程度上包裹住手指,施力过程中,手指会被施力部71的弧形面阻挡,防止手指在施力过程中产生偏移时导致手指在施力部71上滑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险,在此,弧形的施力部71给予了工作人员一个心理以及现实的一个安全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加大输出力,有利于快速安装提高安装效率。故第三,施力部71的弧形能对手指进行一个位置的导向,将手指导向到施力部71中间,在安装过程中,安装本体7是处于抵紧部72之间的,在对安装本体7施力将抵紧部72安装到纵丝6上时,在安装本体7中心位置施力能够使用最小程度的将抵紧部72安装到纵丝6上,有利于节省气力,能够保证长时间的工作效率。

具体地,如图3、4所示,抵紧部72还具有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第一阻力角74一端与凹部73相连,第一阻力角74另一端与安装本体7相连,第一阻力角74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的距离。第二阻力角75与凹部73相连,第二阻力角75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的距离。由前述分析可知,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均为凹部73的壁面隆起的点,通过两点阻挡住纵丝6,第一方面,通过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纵丝6移出安装本体7到达抵紧部72过程中(此时的安装本体7形变产生的应力将带动抵紧部72的凹部73撞击纵丝6)进行一定的缓冲。第二方面,通过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的相互配合,能够对纵丝6移出安装本体7到达抵紧部72后产生的反作用力进行阻挡,防止纵丝6移出抵紧部72的凹部73。第三方面,通过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的相互配合,能够防止纵丝6接合凹部73后,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顺着凹部73的壁面的两个方向滑出抵紧部72,造成无法完成安装。

具体地,第一阻力角74为圆弧形,第一阻力角74与凹部73中心点距离小于安装本体7与凹部73中心点距离。有前述分析可知,第一阻力角74具有圆弧的导面,并且该导面相对于安装本体7与凹部73而言,该导面处于安装本体7与凹部73之间,故第一阻力角74不仅能够在安装本体7产生形变时对纵丝6进行导向,并且还能够在安装本体7产生形变导致其两端位置发生变化时,防止第一阻力角74本身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纵丝6与凹部73接合。

具体地,第二阻力角75为圆弧形,第二阻力角75与凹部73中心点距离小于安装本体7与凹部73中心点距离。有前述分析可知,第二阻力角75具有圆弧的导面,并且该导面相对于抵紧部72与凹部73而言,凹部73处于安装本体7与该导面之间,故第二阻力角75能够在凹部73与纵丝6接合时进行导向(纵丝6一部分可能在接合过程中与第二阻力角75发生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对安装本体7进行施力并使其进行形变方式,不仅使得其两端的抵紧部72接合纵丝6,而且还在抵紧部72接合纵丝6时,安装本体7通过形变产生的应力持续对抵紧部72进行施压,导致抵紧部72持续对纵丝6与勾部2施力,使得纵丝6时刻保持紧绷状态,防止网片4产生晃动。在此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没有额外的手柄,不仅不会增加额外阻力臂造成安装费力,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张紧工具的体积(现有技术张紧工具的张紧部呈内中空的环形以及具有手柄部),也就不会有增加额外被触碰的空间,导致增加晃动影响几率。如将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的手柄部去除,首先,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张紧部的外侧壁呈闭合状,张紧部的内部为中空,说明张紧部类似一个环。其次在安装时需进行握持,握持时只能握持环形张紧部的环的一部分,但握持过程时,需考虑到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的,那么第二凹部区域就很难进行握持了,也就限制住了握持的位置,导致握持的位置难以进行调整,在进行适应不同网片4纵丝6之间距离时,难以根据不同网片4纵丝6之间的距离对握持位置进行变更,导致握持(动力)几乎不会改变,而支点(第一凹部)与阻力(第二凹部)会发生变化(阻力臂发生变化),无法实现省力。最后,在安装张紧工具时是采用握持的,而且环形的张紧工具受体积以及受力面积有限影响,为能够完成安装工作,也只能采用握持施力,而握持安装时,手部握持成拳,在有限空间安装时将可能造成握持的手部无法深入到网片4的纵丝6之间,也就无法进行安装工作,退一步而言,就算握持的手部能够深入到网片4的纵丝6,因手部是包裹在张紧部外的,在进行安装时需时刻注意手部转动时是否会与纵丝6摩擦,造成损伤,况且在注意过程中,工作人员肯定会下意识的进行力的控制,防止力过大造成手部不可控,与纵丝6摩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装的难度,而本实用新型在有限空间内安装时只需用一个大拇指按压施力部71,使其产生形变即可完成安装,所以在有限空间内,现有技术的张紧工具是实现不了或者难以实现安装的。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平放置对围栏进行安装,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与纵丝6相互平行,在安装以及安装后过程中,围栏增强器施力方向始终是朝向横向d水平方向的,也就是说,工作人员可在安装前就可以实现围栏增强器的水平放置,无需在安装过程及安装后,围栏增强器具有强大反作用力时进行调整,避免围栏增强器在应力作用下进行调整(转动围栏增强器,使其变成水平位置),不仅易造成纵丝6与勾部2中的上下移动,导致横丝5与纵丝6的连接处(多出的部分)卡住勾部2,又在外力作用下导致卡住的部分脱离勾部2空出一段空间,造成晃动,而且可能在调整中因手输出力过大导致手抖动,造成围栏增强难以实现水平位置的调整,在外力作用下使得围栏增强器脱离围栏,无法解决晃动问题。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本体7与抵紧部72的设置,在材料量需求上极少,而且加工难度极低,不仅能够在工艺上节省材料,并且还有利于生产推广。

第四,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本体7的韧性或弹性进行形变,有利于适应网片4中纵丝6之间的不同宽度。

第五,本实用新型采用形变的拉动两端的抵紧部72向中间靠拢,经试验结果显示,施力部71形变移动的距离小于两端的抵紧部72一共移动的距离,这相当于减少了一定的阻力臂,是有利于省力的。

一种围栏增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定点,将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与纵丝6相互平行,同时使得围栏增强器中心轴线处于纵丝6之间。

按压,按压施力部71,使得安装本体7或抵紧部72与纵丝6挤压,通过其挤压使得安装本体7发生形变,促使抵紧部72的凹部73逐渐靠向纵丝6移动。

相对作用力,当安装本体7形变一定程度,使得凹部73接合纵丝6,此时,通过所安装本体7形变产生的作用力传导到凹部73,使得凹部73持续对纵丝6与勾部2施力。

安装,当凹部73面积与纵丝6表面积达到最大接触面积时,松开远离施力部71完成安装。

具体地,述按压步骤中,按压施力部71过程中,手指与施力部71弧面贴合。

具体地,按压步骤中,安装本体7通过弧形对安装本体7与纵丝6接触的正面方向进行导向,使得安装本体7顺着纵丝6滑动,同时,安装本体7通过弧形对工作人员进行视觉指示,使得工作人员始终按照弧形凹向的方向进行施力。

具体地,相对作用力步骤中,在凹部73接合纵丝6后,通过第一阻力角74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距离的设置以及通过第二阻力角75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距离的设置,使得第一阻力角74与第二阻力角75相对于凹部73而言处于隆起状态,阻挡凹部73中的纵丝6向左右两侧方向移动。

实施例二:

一种围栏,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围栏增强器。

实施例三:

一种围栏安装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勾合,拖拉网片的纵丝或横丝部分,将纵丝挂钩在立柱的勾部中;

围栏安装方法还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围栏增强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一种围栏增强器,其中,包括:安装本体7,安装本体7具有韧性或弹性,安装本体7具有形变功能,安装本体7具有施力部71、抵紧部72。施力部71为竖立的墙体形状,施力部71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部71与安装本体7相连;抵紧部72沿着施力部71横向d相对两侧延伸,抵紧部72与安装本体7相连,抵紧部72数量至少为两个,施力部71位于抵紧部72之间,施力部71进行形变时将力传导到抵紧部72,抵紧部72具有凹部73,凹部73与抵紧部72相连,凹部73之间呈一直线,凹部73位于施力部71两侧,凹部73具有凹口,两个抵紧部72的凹口方向处于非相对位置,凹口为弧形,凹口具有壁面。

具体地,施力部71为弧形的墙体形状。

具体地,抵紧部72为弧形的形体。

具体地,抵紧部72还具有:第一阻力角74,第一阻力角74一端与凹部73相连,第一阻力角74另一端与安装本体7相连,第一阻力角74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的距离。

具体地,抵紧部72还具有:第二阻力角75,第二阻力角75与凹部73相连,第二阻力角75表面到达凹部73中心点的距离小于凹部73中心点到凹部73的壁面的距离。

尽管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