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7912发布日期:2021-04-13 23:0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固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3.目前,在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检修时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的古建筑年久失修,其柱体结构强度不足,直接维护容易造成主体的损坏;2、现有的加固装置其结构单一,同时抗震缓冲效果差,同时在对柱体进行注胶维护时,其加固段难以注胶。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的外壳体为两组半弧形的柱状结构,两侧的连接块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方便进行安装与拆卸,同时在内部设置夹持板且夹持板呈半弧形结构设置,并与柱体之间相互贴合,增加了夹持的稳定性,同时其底部设置的第一缓冲柱增加了其抗震缓冲能力,提高了柱体安全性,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呈半弧形结构设置且设置有两组,所述外壳体侧面设有注胶管且注胶管呈锥形结构设置,所述外壳体内部设有建筑柱体且建筑柱体与外壳体和注胶管之间相互嵌合,所述注胶管与外壳体之间平滑过渡一体成型,所述外壳体内中部设有固定座且固定座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柱,所述第一缓冲柱呈盘状设置的弹簧结构且侧面设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呈半弧形结构设置并通过螺栓与第一缓冲柱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内部设有滑动杆且滑动杆的两端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滑动杆之间滑动连接且滑动块侧面设有第一活动轴,所述夹持板侧面设有第二活动轴且第一活动轴和第二活动轴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第一活动轴和第二活动轴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滑动块侧面设有第二缓冲柱且第二缓冲柱套接在滑动杆表面,所述第二缓冲柱与滑动块和固定座之间相互接触。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体两侧设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与外壳体之间平滑过渡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块内部设有固定螺栓且连接块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注胶管内部设有注胶孔且注胶孔呈倾
斜状设置,所述注胶孔与夹持板内侧相连通且注胶孔内部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与注胶孔之间螺纹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滑动块、第一活动轴、第二活动轴、第二缓冲柱、支撑杆均设置有两组,并沿固定座中心线呈轴对称分布。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夹持板内表面设有垫块且垫块呈长条状结构设置,所述垫块采用橡胶材质制成且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垫块之间形成流道。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为两组半弧形的柱状结构,两侧的连接块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方便进行安装与拆卸,同时在内部设置夹持板且夹持板呈半弧形结构设置,并与柱体之间相互贴合,增加了夹持的稳定性,同时其底部设置的第一缓冲柱增加了其抗震缓冲能力,提高了柱体安全性。
12.(2)、本实用新型在外壳体侧面设置注胶管且注胶管与外壳体之间一体成型,同时注胶管内部设置有夹持板相连通的注胶孔,通过注胶孔方便向夹持板内侧注胶,同时在外壳体内部设置滑动杆且滑动杆表面设置的滑动块与其滑动块连接,滑动块上部设置的第一活动轴与夹持板侧面设置的第二活动轴之间设有支撑杆,在夹持板受力时支撑杆转动,打动滑动块向内侧移动并与第二缓冲柱相互接触,形成了第二缓冲机构,大大提高了缓冲能力。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胶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板结构示意图。
17.图中:外壳体-1、注胶管-2、建筑柱体-3、固定螺栓-4、连接块-5、固定座-6、第一缓冲柱-7、滑动杆-8、滑动块-9、第二缓冲柱-10、夹持板-11、第一活动轴-12、第二活动轴-13、支撑杆-14、注胶孔-15、密封盖-16、垫块-17。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注胶的古建筑加固装置,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呈半弧形结构设置且设置有两组,外壳体 1侧面设有注胶管2且注胶管2呈锥形结构设置,外壳体1内部设有建筑柱体3 且建筑柱体3与外壳体1和注胶管2之间相互嵌合,注胶管2与外壳体1之间平滑过渡一体成型,外壳体1与注胶管2之间一体成型,其结构简单,方便制造,外壳体1内中部设有固定座6且固定座6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柱7,第一缓冲柱7呈盘状设置的弹簧结构且侧面设有夹持板11,夹持板11呈半弧形结构设置并通过螺栓与第一缓冲柱7固定连接,在固定座6上部设置夹持板11且夹持板11呈半弧形结
构设置,半弧形结构设置的夹持板11与建筑柱体3之间相互贴合,保证了夹持的稳定性,同时夹持板11受力后通过第一缓冲柱7缓冲,增加了其缓冲能力,固定座6内部设有滑动杆8且滑动杆8的两端设有滑动块9,滑动块9与滑动杆8之间滑动连接且滑动块9侧面设有第一活动轴12,夹持板 11侧面设有第二活动轴13且第一活动轴12和第二活动轴13之间设有支撑杆 14,支撑杆14与第一活动轴12和第二活动轴13之间转动连接,滑动块9侧面设有第二缓冲柱10且第二缓冲柱10套接在滑动杆8表面,第二缓冲柱10与滑动块9和固定座6之间相互接触,在固定座6内部设置滑动杆8且滑动杆8表面设置滑动块9,滑动块9侧面设置的第一活动轴12和夹持板11侧面设置的第二活动轴13之间安装支撑杆14,支撑杆14与其相互转动,受力时支撑杆14转动带动滑动块9在滑动杆8表面移动并与第二缓冲柱10之间相互接触,形成二次缓冲机构,大大增加了稳定性。
20.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体1两侧设有连接块5且连接块5 与外壳体1之间平滑过渡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块5内部设有固定螺栓4且连接块5通过固定螺栓4固定连接,外壳体1通过连接块4和固定螺栓5固定,安装拆卸便捷。
21.进一步改进地,如图3所示:所述注胶管2内部设有注胶孔15且注胶孔15 呈倾斜状设置,所述注胶孔15与夹持板11内侧相连通且注胶孔15内部设有密封盖16,所述密封盖16与注胶孔15之间螺纹连接,注胶孔15呈倾斜状设置并与夹持板11之间连通,方便保护胶的注入,密封盖16的设置避免保护胶流出。
22.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所述滑动块9、第一活动轴12、第二活动轴 13、第二缓冲柱10、支撑杆14均设置有两组,并沿固定座6中心线呈轴对称分布,对称分布的保证了支撑的平衡性。
23.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所述夹持板11内表面设有垫块17且垫块17 呈长条状结构设置,所述垫块17采用橡胶材质制成且设置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垫块17之间形成流道,垫块17的设置减少了夹持板11与建筑柱体3之间的刚性接触,同时垫块17之间形成流道方便保护胶的流通。
24.本实用新型外壳体1与注胶管2之间一体成型,其结构简单,方便制造,在固定座6上部设置夹持板11且夹持板11呈半弧形结构设置,半弧形结构设置的夹持板11与建筑柱体3之间相互贴合,保证了夹持的稳定性,同时夹持板11 受力后通过第一缓冲柱7缓冲,增加了其缓冲能力,在固定座6内部设置滑动杆8且滑动杆8表面设置滑动块9,滑动块9侧面设置的第一活动轴12和夹持板11侧面设置的第二活动轴13之间安装支撑杆14,支撑杆14与其相互转动,受力时支撑杆14转动带动滑动块9在滑动杆8表面移动并与第二缓冲柱10之间相互接触,形成二次缓冲机构,大大增加了稳定性。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