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3273发布日期:2021-08-03 13:1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



背景技术:

传统的建筑外墙的建造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现场砌筑、抹灰、粘贴保温及装饰等施工方法,而现代的建筑外墙的施工方法,正逐步趋向于装配式施工方法。

建筑外墙装配式施工方法中,建筑外墙围护部品通过连接节点装配于建构筑物的主体上。其中,建筑外墙围护部品为预制构件,按照系列分类,可分为预制混凝土外墙围护构件和轻质材料外墙围护构件两大系列,按照运动类型分类,建筑外墙围护部品可分为旋转式、平移式、固定式,实施中,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连接节点,来实现不同的运动模式。

其中,对于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难点在于外围护系统和连接问题。目前建筑外墙围护部品采用的连接节点为六节点连接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在外墙挂板顶部预制连接有两个连接挂点,在外墙挂板底部预制连接有两个连接挂点以及两个自重支点,在外墙挂板的预制工艺中,在外墙挂板上预制四个挂点以及两个支点。

在外墙挂板的装配中,首先,建构筑物的主体的顶部连接梁和底部连接梁预装安装支座,需要手持外墙挂板,将外墙挂板顶部的两个连接挂点连接在建构筑物的主体的顶部连接梁安装支座后,再将外墙挂板底部的两个连接挂点连接在建构筑物的主体的底部连接梁安装支座,最后,调节两个自重支点的高度,通过旋拧螺栓,实现两个自重支点对建构筑物的主体的底部连接梁的支撑。整个装配过程,需要依次对四个连接挂点以及两个自重支点实施安装,安装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装配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包括:

装配式预制外墙,其埋设有预埋件;

建筑构物主体,包括顶部连接梁以及底部连接梁,所述顶部连接梁以及所述底部连接梁之间用于装配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

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包括:第一主体连接件以及支撑装配部件,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连接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自重支撑部、第一装配连接部,所述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所述自重支撑部将所述外墙支撑部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连接梁,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其中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构成一体构件。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其中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

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其中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为分体构件,所述外墙支撑部为外墙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部为自重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支撑于所述底部连接梁。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其中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为螺栓杆,所述螺栓杆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并锁紧螺母,将所述外墙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外墙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包括:

第一主体连接件,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用于连接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的第二部分开设有第一装配孔;

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自重支撑部、第一装配连接部,所述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的焊接端,所述自重支撑部用于将所述外墙支撑部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连接梁,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对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方法,包括:

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将建筑构物主体的第二主体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连接于建筑构物主体的顶部连接梁;

将装配连接节点的第二装配连接件通过第二主体连接件的第二装配孔,将与装配式预制外墙连接的第二装配连接件以及所述主体连接件连接;

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对接的同时,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对接后,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焊接。

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具体为:

将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将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方法,其中当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构成一体构件,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可选的,前述的装配方法,其中当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为分体构件,所述外墙支撑部为外墙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部为自重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件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支撑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具体为:

将自重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

将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调节自重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使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技术方案,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自重支撑部、第一装配连接部,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的焊接端。对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方法中,可以先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之后,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焊接。相对于现有技术,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的步骤,可以在安装重量较大的装配式预制外墙之前进行,提高了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便捷性,增加了装配式预制外墙装配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装配式建构筑物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现有技术中外墙挂板的自重支点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现有技术中外墙挂板的连接挂点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实施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及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外墙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装配式预制外墙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包括:

第一主体连接件110,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一部分用于连接建筑构物主体300,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第二部分开设有第一装配孔111;

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120、自重支撑部130、第一装配连接部140,所述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的焊接端,所述自重支撑部130用于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300连接梁,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技术方案,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120、自重支撑部130、第一装配连接部140,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的焊接端。对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装配方法中,可以先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140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之后,将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300焊接。相对于现有技术,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的步骤,可以在安装重量较大的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之前进行,提高了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装配便捷性,增加了装配式预制外墙200装配效率。

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包括底板112以及连接所述底板112的竖板,所述底板112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300,所述第一装配孔111设置于所述竖板;竖板可以包括前端板113。即,第一主体连接件110可包括底板112以及前端板113,底板112用于连接建筑构物主体300,前端板113设置第一装配孔111。建筑构物主体300可以预埋有金属构件,底板112可以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300预埋的金属构件,已实现连接。根据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不同的装配方式,如平移式、旋转式等,第一装配孔111的形状可以采用对应不同的开孔形状,例如,第一装配孔111可以为竖向的长孔,或者,第一装配孔111为孔径大于第一装配连接件外径的圆孔,开孔形状、尺寸可以根据建筑规范而定。

即,实施中,前端板113可以与底板112形成l形连接件,自重支撑件的底部可以支撑于底板112。为了提高其支撑强度,竖板还可以包括:在底板112和前端板113之间还连接有加强壁。加强壁的数量、位置可以根据不同强度需求而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壁包括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5,第一侧板114与第二侧板115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4分别连接底板112以及前端板113,第二侧板115分别连接底板112以及前端板113,第一侧板114与第二侧板115之间用于设置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另外,还可以包括顶板,顶板连接第一侧板114与第二侧板115以及前端板113。

支撑装配部件用于连接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以及第一主体连接件110,同时,还用于将装配式预制外墙200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300。

支撑装配部件可以采用整体结构:

实施中,支撑装配部件可以为一整体部件,所述外墙支撑部120、所述自重支撑部130、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构成一体构件。在将第一装配连接部140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的步骤中,可以将一个整体的部件直接和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安装步骤较为便捷。在具体的实施中,当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所述自重支撑部130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120,所述自重支撑部130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112。从而使得,后续的安装中,将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300焊接即可,安装更加便捷。

其中,所述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的焊接端由金属材质制备,实施中,支撑装配部件整体可以由金属材质制备而成,具体的,可以铸造而成,或者有多个金属板材焊接而成的整体构件。

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可以通过锁紧螺母装配,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为螺栓杆,所述螺栓杆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并锁紧螺母,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容易理解的是,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也可以通过其他锁紧部件装配,如销钉装配等。

支撑装配部件可以采用分体结构:

实施中,所述外墙支撑部120、所述自重支撑部130可以为分体构件,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为外墙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部130为自重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件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支撑于所述底部连接梁。

外墙支撑件可采用金属材料制备,可作为“牛腿”,其用来为预制外墙提供稳定的支撑,可以采用管件、柱件、型材、拼装的构件等。例如,以拼装的构件为例,所述外墙支撑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5、加强隔板、顶板;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一侧板114、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二侧板115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所述顶板封盖于所述矩形框架的顶端开口,所述加强隔板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内,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14、所述第二侧板115以及所述顶板。

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和装配式预制外墙200内埋设有预埋件焊接的金属端。预埋件包括锚筋以及连接钢板,所述锚筋预埋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墙体内,所述连接钢板外露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外壁,所述锚筋与所述连接钢板连接。组装中,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可以焊接于连接钢板。

自重支撑件可以为高度可调节的部件,即,实施中,当自重支撑件的底部支撑建筑构物主体300的底部连接梁,自重支撑件的顶部将外墙支撑件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300的底部连接梁。可通过调整自重支撑件实现调节外墙支撑件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300的底部连接梁的高度,从而调节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相对于建筑构物主体300的高低位置。

实施中,多个高度不同的外墙支撑件能够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自重支撑件,安装中,可以选择所需要高度的外墙支撑件连接于自重支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中,所述自重支撑件的顶部可以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支撑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自重支撑件与所述外墙支撑件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自重支撑件调节所述自重支撑件相对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的高度。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自重支撑件第二端与所述外墙支撑件螺纹连接,通过旋转所述自重支撑件调节所述自重支撑件相对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的高度。对应的,所述外墙支撑件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5、加强隔板、顶板以及螺纹套筒;所述第一端板、所述第一侧板114、所述第二端板、所述第二侧板115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所述顶板封盖于所述矩形框架的顶端开口,所述加强隔板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内,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14、所述第二侧板115以及所述顶板,所述螺纹套筒设置于所述加强隔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15之间,穿过并固定于所述顶板开设的通孔。自重支撑件第二端与螺纹套筒螺纹连接。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于装配式预制外墙200,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设置有支撑通孔。所述自重支撑件为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用于穿过所述支撑通孔,所述螺纹杆的两端锁紧第一螺母131以及第二螺母132,所述第一螺母131以及所述第二螺母132分别锁紧于所述支撑通孔的两侧,以使所述螺纹杆的底部支撑所述建筑构物主体300。通过旋拧第一螺母131以及第二螺母132在螺纹杆的位置,以调节自重支撑件相对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的高度。

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一端和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可以采用一体连接的方式,即,第一装配连接部140和外墙支撑件为一体构件,装配中,直接将第一装配连接部140和外墙支撑件构成的一体构件向第一装配孔111装配。其中,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一端和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可以采用分体连接的方式,装配中,分别将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一段和外墙支撑件的第二段连接、将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装配。

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一端可以焊接或螺纹连接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但不限于此。

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可以通过锁紧螺母装配,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为螺栓杆,所述螺栓杆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并锁紧螺母,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容易理解的是,第一装配连接部14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也可以通过其他锁紧部件装配,如销钉装配等。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构筑物,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装配式建构筑物,包括:

装配式预制外墙200,其埋设有预埋件;

建筑构物主体300,包括顶部连接梁以及底部连接梁,所述顶部连接梁以及所述底部连接梁之间用于装配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

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包括:第一主体连接件110以及支撑装配部件,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一部分连接建筑构物主体300,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第二部分开设有第一装配孔111;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120、自重支撑部130、第一装配连接部140,所述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所述自重支撑部130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支撑于建筑构物主体300连接梁,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140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

装配连接节点400,包括:第二主体连接件410以及第二装配连接件420,所述第二主体连接件410的第一部分连接于所述顶部连接梁;所述第二主体连接件410的第二部分开设有第二装配孔430;所述第二装配连接件420的第一端焊接或螺纹连接于装配式预制外墙200,所述第二装配连接件420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装配孔430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主体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技术方案,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120、自重支撑部130、第一装配连接部140,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的焊接端。对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装配方法中,可以先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140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之后,将外墙支撑部120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210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110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300焊接。相对于现有技术,将所述外墙支撑部120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110连接的步骤,可以在安装重量较大的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之前进行,提高了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装配便捷性,增加了装配式预制外墙200装配效率。

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焊接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第二主体连接件410第一端焊接或螺栓连接于装配式预制外墙200。即,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预制有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包括锚筋以及连接钢板,所述锚筋预埋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墙体内,所述连接钢板外露地设置于所述墙体的外壁,所述锚筋与所述连接钢板连接,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焊接于所述连接钢板,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外伸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所述第二装配连接件420的第一端可以螺栓旋拧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内的内螺纹,所述第二装配连接件420的第二端外伸于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

对应不用的建筑构物主体300,建筑构物主体300的顶部连接梁以及底部连接梁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连接梁以及底部连接梁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采用“工”字梁,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连接梁以及底部连接梁中的至少一个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对应不同的建筑构物主体300的构造形式,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和底部连接梁的连接位置、装配连接节点400和顶部连接梁的连接位置可以有不同的连接形式。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可以支撑于底部连接梁的顶面,装配连接节点400和顶部连接梁的底面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可以支撑于底部连接梁的顶面,装配连接节点400和顶部连接梁的顶面连接。

其中,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装配连接节点400的个数可以分别为两个,即,两个装配连接节点400可以设置于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顶部的两个端角,两个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可以设置于装配式预制外墙200的底部的两个端角。可以理解的,其中分体自重支撑节点100、装配连接节点400的个数、位置,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自行设定。

对应不同的连接方式,第一装配孔111、第二装配孔430可以采用不用的形状。例如,当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为平移式,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为竖向的长孔,所述第二装配孔430为横向的长孔。或,当所述装配式预制外墙200为旋转式,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为竖向的长孔,所述第二装配孔430为竖向的长孔。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装配孔111除了采用长孔的方式之外,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也可以为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装配连接件外径的圆孔,同样可以实现。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预制外墙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装配式建构筑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上述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对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方法,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对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方法,包括:

步骤a: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一方面为了使外墙支撑部以及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稳固,另一方面,还为了降低后续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便捷性,其中,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具体为:

将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将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在后续的装配中,不需要再对自重支撑部调节,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焊接即可。

实施中,对于一体的支撑装配部件,当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构成一体构件,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步骤a,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一体的支撑装配部件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对外墙支撑部、自重支撑部安装步骤。

实施中,对于分体的支撑装配部件,当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为分体构件,所述外墙支撑部为外墙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部为自重支撑件,所述自重支撑件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以将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支撑于所述底部连接梁;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的竖板,所述底板用于焊接于建筑构物主体,所述第一装配孔设置于所述竖板;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具体为:

将自重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可调的连接;

将所述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件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

调节自重支撑件的顶部与所述外墙支撑件的第二端高度,使所述自重支撑部的顶部支撑于所述外墙支撑部,所述自重支撑部的底部支撑于所述底板。

分体的支撑装配部件的优势在于,对外墙支撑件、自重支撑件之间安装步骤中,可以调节外墙支撑件的支撑高度,以适应建构筑物高误差的安装场景。

步骤b:将建筑构物主体的第二主体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连接于建筑构物主体的顶部连接梁;

步骤c:将装配连接节点的第二装配连接件通过第二主体连接件的第二装配孔,将与装配式预制外墙连接的第二装配连接件以及所述主体连接件连接;

步骤d: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对接的同时,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对接后,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焊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技术方案,外墙支撑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支撑装配部件,包括外墙支撑部、自重支撑部、第一装配连接部,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为用于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的焊接端。对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方法中,可以先使用支撑装配部件的第一装配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孔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之后,将外墙支撑部的第一端的焊接端与装配式预制外墙埋设的预埋件焊接,将第一主体连接件的一部分和建筑构物主体焊接。相对于现有技术,将所述外墙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主体连接件连接的步骤,可以在安装重量较大的装配式预制外墙之前进行,提高了装配式预制外墙的装配便捷性,增加了装配式预制外墙装配效率。

另外,本申请的分体自重支撑节点,可以设计改变第一装配孔、第二装配孔的形状应用于两种装配式预制外墙支承节点运动模式,既可作为旋转式滑移节点,又可作为平动式滑移节点,而只须对连接件限位滑移件上螺孔做一下微调即可转换节点模式。所以本节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配式建筑围护外墙,尤其是单元式整间墙板和大规格幕墙工程。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