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8186发布日期:2021-07-27 14:01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震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



背景技术:

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巨大,严重的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物在构建时就会在建筑物内防震缝,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地震的影响下会来回摆动,防震缝可以减轻或防止相邻建筑结构单元不同频率的振动产生的碰撞,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房屋建筑在防震缝设置完成后,仅采用钢板在顶部进行支撑,由于缺少防撞装置,导致在高强度的地震作用下防震效果一般。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设计和生产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包括固定板、支撑板、调节机构、支撑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靠近固定板的一侧均开设有置物槽,且两组置物槽之间榫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通过固定螺栓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

所述固定板的中心开设有“凸”字形的固定槽,且固定槽的内周通过支撑螺栓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调节机构,且多组调节机构外周的两侧均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机构,处于调节机构同一侧的两组支撑机构之间设有限位机构,且两组限位机构远离支撑机构的一侧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柱和中空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支撑板的底部固定焊接,且支撑柱的侧面钻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调节孔,所述支撑柱的外周套设有中空柱,且中空柱侧面中心钻设的通孔内设有与其中一组调节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所述中空柱靠近通孔的两侧均开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槽。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座和压簧,所述支撑座的外周与调节机构对应的支撑槽的内周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与支撑槽的内周之间和支撑座的底部与支撑槽的内周之间均固定焊接有压簧。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限位杆和耳板,所述限位板的侧面设有两组对称的限位杆,且限位杆两端的中心均一体成型有转轴,所述限位杆靠近转轴的两侧均设有耳板,且两组转轴分别与对应的两组耳板铰接,其中两组耳板远离限位杆的一侧与限位板的侧面固定焊接,另外两组耳板远离限位杆的一侧与对应的支撑机构的支撑座固定焊接。

优选的,两组所述限位机构的限位板通过限位螺栓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相邻的一侧连接,第一建筑结构与第二建筑结构的底部均与外部的建筑地基连接,且第一建筑结构与第二建筑结构相邻的一侧之间设有防震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通过中空柱套设于支撑柱的外周,移动中空柱,调节中空柱与支撑板之间的竖直距离,同时改变调节螺栓所处的调节孔的位置,从而根据需要的安装深度进行调节并固定;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板转动连接,按压限位板,同时通过支撑座与支撑槽滑动连接,支撑座由限位杆带动限位板移动,调节两组限位板之间距离,并通过限位螺栓使两组限位板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从而根据防震缝的宽度进行调节并固定;通过限位螺栓将两组限位板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从而通过两组限位板对防震缝进行支撑处理,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压簧的回复力作用,带动支撑座通过限位杆对因地震而发生晃动的限位板进行缓冲,从而降低第一建筑结构与第二建筑结构之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提高防震的效果,该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固定,同时能够提高防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1固定板、2支撑板、3调节机构、4支撑机构、5限位机构、6支撑柱、7中空柱、8支撑座、9压簧、10限位板、11限位杆、12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外,本文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包括固定板1、支撑板2、调节机构3、支撑机构4和限位机构5,所述固定板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靠近固定板1的一侧均开设有置物槽,且两组置物槽之间榫接有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的两侧通过固定螺栓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

所述固定板1的中心开设有“凸”字形的固定槽,且固定槽的内周通过支撑螺栓安装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底部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调节机构3,且多组调节机构3外周的两侧均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机构4,处于调节机构3同一侧的两组支撑机构4之间设有限位机构5,且两组限位机构5远离支撑机构4的一侧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

具体的,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支撑柱6和中空柱7,所述支撑柱6的顶端与支撑板2的底部固定焊接,且支撑柱6的侧面钻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调节孔,所述支撑柱6的外周套设有中空柱7,且中空柱7侧面中心钻设的通孔内设有与其中一组调节孔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所述中空柱7靠近通孔的两侧均开设有两组对称的支撑槽,通过中空柱7套设于支撑柱6的外周,移动中空柱7,调节中空柱7与支撑板2之间的竖直距离,同时改变调节螺栓所处的调节孔的位置,从而根据需要的安装深度进行调节并固定。

具体的,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支撑座8和压簧9,所述支撑座8的外周与调节机构3对应的支撑槽的内周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座8的顶部与支撑槽的内周之间和支撑座8的底部与支撑槽的内周之间均固定焊接有压簧9,通过压簧9的回复力作用,带动支撑座8通过限位杆11对因地震而发生晃动的限位板10进行缓冲,从而完成防碰撞处理。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5包括限位板10、限位杆11和耳板12,所述限位板10的侧面设有两组对称的限位杆11,且限位杆11两端的中心均一体成型有转轴,所述限位杆11靠近转轴的两侧均设有耳板12,且两组转轴分别与对应的两组耳板12铰接,其中两组耳板12远离限位杆11的一侧与限位板10的侧面固定焊接,另外两组耳板12远离限位杆11的一侧与对应的支撑机构4的支撑座8固定焊接,按压限位板10,同时通过支撑座8与支撑槽滑动连接,使支撑座8由限位杆11带动限位板10移动,调节两组限位板10之间距离,调节完成后,将两组限位板10放置于防震缝的内部,并通过限位螺栓使两组限位板10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从而根据防震缝的宽度进行调节并固定。

具体的,两组所述限位机构5的限位板10通过限位螺栓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相邻的一侧连接,第一建筑结构与第二建筑结构的底部均与外部的建筑地基(图中未画出)连接,且第一建筑结构与第二建筑结构相邻的一侧之间设有防震缝。

工作原理,该防震建筑结构的防碰撞装置,需要使用时,通过中空柱7套设于支撑柱6的外周,移动中空柱7,调节中空柱7与支撑板2之间的竖直距离,同时改变调节螺栓所处的调节孔的位置,从而根据需要的安装深度进行调节并固定,调节完成后,通过限位杆11与限位板10转动连接,按压限位板10,同时通过支撑座8与支撑槽滑动连接,使支撑座8由限位杆11带动限位板10移动,调节两组限位板10之间距离,调节完成后,将两组限位板10放置于防震缝的内部,并通过限位螺栓使两组限位板10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从而根据防震缝的宽度进行调节并固定,固定完成后,通过支撑螺栓将固定板1与支撑板2连接,同时通过固定螺栓将固定板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连接,从而完成防震处理,即可进行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第一建筑结构和第二建筑结构所处的建筑地基发生地震时,通过压簧9的回复力作用,带动支撑座8通过限位杆11对因地震而发生晃动的限位板10进行缓冲,从而完成防碰撞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