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8159发布日期:2021-07-27 14:0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挡车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汽车作为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为了方便车辆停车,人们常常利用车位挡车器对车辆进行限制。

根据申请号为cn201420724308.6的专利文献所提供的一种智能升降车位挡车器可知,该产品包括“t”型挡车杆1和传动装置2,“t”型挡车杆与传动装置相连,“t”型挡车杆有多个,依次呈90°角错位设置。停车设备下层对应车位的出入口处均设置一个“t”型挡车杆,传动装置带动“t”型挡车杆旋转,该产品对低端停车设备如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完全按车位号一一对应停车,对任意车位具有锁定作用,实现停车设备高度自动化管理。

但上述挡车器任然存在着缺陷,例如上述挡车器虽然具有对停车高度的自动化管理功能,但车辆倒车行驶至车位时,如果驾驶人员车技不娴熟,挡车器容易与车壳底端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不可逆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包括有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连接有折弯管,所述横梁通过折弯管与地面相连接,所述横梁的外周面沿直线依次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横梁的内腔通过开口与外界相连通,所述横梁与缓冲组件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架设于所述横梁的内部并与横梁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均套设有扭簧,所述旋转轴壳体上穿设有多个连杆,多个所述连杆远离旋转轴的一端均贯穿相应所述开口延伸至外部与缓冲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横梁的两端均通过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法兰盘均固定于对应所述折弯管靠近横梁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啮合连接有法兰盘,每个所述法兰盘均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之间并通过螺栓与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内部设有第一承压杆,所述第一承压杆一侧贯穿多个所述连杆,所述第一承压杆与扭簧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压杆的两端外周面均开设有螺旋纹,所述第一承压杆通过螺旋纹与螺母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的内部穿设有第二承压杆,所述第二承压杆与所述扭簧相抵接。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法兰盘的外周面均固定有多个凸片,两个所述第一法兰盘之间通过凸片固定有多个限位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不断后退的车辆,防止挡车器因车辆不断后退而挤压车壳,造成损失,具体为:通过缓冲组件和横梁的配合,使得车辆外壳撞击向缓冲组件中的缓冲板时,由于车尾外壳底端通过模具折弯有斜面,从而利用缓冲板在该斜面上的滑动,以及缓冲板借助其上连杆在横梁内部所架设的旋转轴内进行转动,从而适应不断后退的车辆,直至驾驶人员反应过来进行刹车,并驾驶车辆发挥指定的停车位置。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横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11、开口;12、第一法兰盘;121、凸片;13、限位柱;14、第二承压杆;2、折弯管;21、第二法兰盘;3、缓冲组件;31、旋转轴;32、连杆;33、缓冲板;34、第三法兰盘;35、第一承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请参照附图1-4,一种新型的车位挡车器,包括有横梁1,所述横梁1的两端均连接有折弯管2,所述横梁1通过折弯管2与地面相连接,所述横梁1的外周面沿直线依次开设有多个开口11,所述横梁1的内腔通过开口11与外界相连通,所述横梁1与缓冲组件3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3包括有旋转轴31,所述旋转轴31架设于所述横梁1的内部并与横梁1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轴31的两端均套设有扭簧36,所述旋转轴31壳体上穿设有多个连杆32,多个所述连杆32远离旋转轴31的一端均贯穿相应所述开口11延伸至外部与缓冲板33相连接。

具体的,请参照附图1和2,所述横梁1的两端均固定有第一法兰盘12,所述横梁1的两端均通过第一法兰盘12连接有第二法兰盘21,两个所述第二法兰盘21均固定于对应所述折弯管2靠近横梁1的一端,使得横梁1通过其上第一法兰盘12与折弯管2上的第二法兰盘21对接,从而引导横梁1固定在两个折弯管2之间,且通过该方式,便于对横梁1以及折弯管2进行拆装和更换。

具体的,请参照附图2,所述旋转轴31的两端均通过螺纹啮合连接有第三法兰盘34,每个所述第三法兰盘34均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法兰盘12和第二法兰盘21之间并通过螺栓与第一法兰盘12和第二法兰盘21相互连接,使得旋转轴31得以通过将其两端的第二法兰盘21放置于第一法兰盘12和第二法兰盘21之间,再通过螺栓完成第一法兰盘12、第二法兰盘21以及第二法兰盘21之间的相互连接,使得旋转轴31能够架设在横梁1的内部。

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2和4,每个所述第一法兰盘12的外周面均固定有多个凸片121,两个所述第一法兰盘12之间通过凸片121固定有多个限位柱13,从而利用第一法兰盘12上所穿设的凸片121加强横梁1的结构强度。

具体的,请参照附图3,所述横梁1的内部设有第一承压杆35,所述第一承压杆35一侧贯穿多个所述连杆32,所述第一承压杆35与扭簧36相抵接,使得连杆32进行旋转时,连杆32上穿设的第一承压杆35得以带动与其抵接的扭簧36进行蓄能,从而在连杆32停止旋转时,连杆32能够在扭簧36的弹力释放下返回原来的工作位置。

具体的,请着重参照附图3,所述第一承压杆35的两端外周面均开设有螺旋纹351,所述第一承压杆35通过螺旋纹351与螺母啮合连接,使得第一承压杆35的两端得以通过螺旋纹351连接螺母,使得第一承压杆35利用两个螺母将其固定在连杆32上,并预留出足够的位置,供扭簧36安装。

具体的,请参照附图4,所述横梁1的内部穿设有第二承压杆14,所述第二承压杆14与所述扭簧36相抵接,从而在第一承压杆35推动扭簧36进行蓄能时,使得横梁1利用与扭簧36相抵接的第二承压杆14,为扭簧36提供支撑,防止扭簧36在旋转轴31上旋转。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驾驶员因操作失误而驾驶车辆撞向挡车器中的横梁1时,由于横梁1的内部通过缓冲组件3中的旋转轴31与缓冲板33转动连接,使得车辆外壳首先撞击向缓冲板33,由于车尾外壳底端通过模具折弯有斜面,从而利用缓冲板33在该斜面上的滑动,以及缓冲板33借助其上连杆32在横梁1内部所架设的旋转轴31内进行转动,从而适应不断后退的车辆,直至驾驶人员反应过来并进行刹车,然后驾驶车辆发挥指定的停车位置,在此过程中,由于旋转轴31的两端均套设有扭簧36,且该扭簧36与连杆32上所穿设的第一承压杆35相抵接,使得连杆32上的缓冲板33得以借助扭簧36的蓄能,始终紧紧贴在车辆外壳上,且在车辆离开挡车器时,缓冲板33能够借助扭簧36返回原来的工作位置。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