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3127发布日期:2021-08-03 13:19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防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变形缝又可以称为伸缩缝、沉降缝以及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下,如长期日晒或者地震,通常会造成建筑物产生变形,导致建筑物开裂或者破坏,在此,变形缝的设置可为建筑自身的形变预留形变位置,以减少建筑物开裂或破坏的情况发生,减少后期修补裂缝所耗费的填埋材料,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

目前,在建筑板材之间,如墙体与墙体之间或者底板与底板之间,通常设置有相应的防水结构,防水结构分别固定于两块墙体上,防水结构对变形缝进行封堵,使得防水结构可将室外的水流进行阻隔,以起到对变形缝进行防水保护的作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随着建筑物的形变,防水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形变力撕扯,造成防水结构破损,然而防水结构通常粘付固定的方式固定安装于墙体或底板上,防水结构存在更换困难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升防水结构更换破损时的更换便捷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包括两块建筑板材,两块所述建筑板材之间具有变形缝,还包括固定部、夹持部以及防水件;所述固定部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块建筑板材上,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变形缝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部相对设置;所述夹持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嵌设空隙;所述防水件的两侧分别嵌设于两个所述嵌设空隙内,并且所述防水件分别与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夹持部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固定两块建筑板材上的固定部可为防水件提供安装支撑点,在夹持部与固定部相互固定的作用下,将防水件嵌入嵌设空隙内,此时防水件的两侧得到夹持固定,防水件封堵变形缝,实现防水效果,同时,将夹持部进行拆卸,可实现防水件的松脱,将防水件从固定部上取出,实现防水件的拆卸,过程快捷,防水结构更换破损时的更换便捷性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夹持部上设置有若干个定位柱,所述防水件上贯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固定部上贯穿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柱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防水件进行安装时,可将防水件经由第一定位孔挂持至夹持部的定位柱上,随即将定位柱插接至第二定位孔中,随后将固定部以及夹持部相互固定安装,在此过程中,防水件以及夹持部均实现快速定位,防水构造的安装效率得到提升。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夹持部之间设置有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紧固件贯穿所述夹持部并螺纹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部与固定部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安装过程快捷方便,零件的可替换性较好。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贴合于所述防水件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夹持部贴合于所述防水件的一侧表面处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夹持部以及所述固定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膨胀条,所述膨胀条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以及所述第二容置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流入防水件与夹持部之间的间隙时或者流入防水件与固定部之间的间隙时,膨胀条吸水膨胀,实现对水流进行阻隔,使得防水构造的防水性能得到提升,结构实用。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支板以及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相垂,所述第一支板贴合固定于任一所述建筑板材朝向另一所述建筑板材的一侧表面处,所述第二支板贴合固定于所述建筑板材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相垂状的第一支板以及第二支板沿着建筑板材相连的两侧侧壁进行贴合固定,固定部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力的作用下得到紧固,结构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板上设置有第一嵌设件,所述第一嵌设件包括第一连接柱以及第一卡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板上,所述第一卡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柱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所述第一卡接头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柱以及所述第一卡接头嵌设于所述建筑板材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接头以及第一连接柱形成类t字形的卡接结构,将第一卡接头与第一连接柱嵌入建筑板材,建筑板材可对第一嵌设件卡接固定,实现第一支板的固定安装,连接强度大,结构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板上设置有第二嵌设件,所述第二嵌设件包括第二连接柱以及第二卡接头,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板上,所述第二卡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柱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所述第二卡接头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径,所述第二连接柱以及所述第二卡接头嵌设于所述建筑板材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卡接头以及第二连接柱形成类t字形的卡接结构,将第二卡接头与第二连接柱嵌入建筑板材,建筑板材可对第二嵌设件卡接固定,实现第二支板的固定安装,连接强度大,结构稳定。

优选的,所述防水件包括软质防水卷材,所述软质防水卷材在两个固定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两个固定部的之间的直线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质防水卷材具有较好的形变特性,在两个建筑板材变形时,软质防水卷材可对应形变拉伸,以降低变形带来的、对防水件进行刚性撕裂的可能性,同时,软质防水卷材的长度大于两个固定部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使软质防水卷材在形变时具有较大的变形自由度,结构实用。

优选的,所述软质防水卷材为多层,多层所述软质防水卷材呈层叠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层叠状设置的多层软质防水卷材可加大防水件的厚度,同时增加防水件的结构强度,当最外层软质防水卷材破损时,位于中层以及位于内层的软质防水卷材可起到继续进行防水保护的作用,结构实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夹持部与固定部对防水件夹持固定,防水件对变形缝封堵防水,随即对将夹持部进行拆卸,可实现防水件的松脱,将防水件从固定部上取出,实现防水件的拆卸,过程快捷,防水结构更换破损时的更换便捷性得到提升;

2、定位柱依次插接至第一定位孔以及第二定位孔内,防水件以及夹持部均实现快速定位,防水构造的安装效率得到提升;

3、软质防水卷材具有较好的形变特性,在两个建筑板材变形时,软质防水卷材可对应形变,以减少变形带来的、对防水件进行刚性撕裂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建筑板材;2、夹持部;21、定位柱;22、第二容置槽;3、固定部;31、第一支板;311、第一嵌设件;3111、第一连接柱;3112、第一卡接头;312、定位槽;313、第二定位孔;314、第一容置槽;32、第二支板;321、第二嵌设件;3211、第二连接柱;3212、第二卡接头;4、防水件;41、第一定位孔;5、螺纹紧固件;6、膨胀条;7、变形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参照图1,该防水构造包括两块建筑板材1,建筑板材1可以是底板或者是墙板等,两块建筑板材1的边缘之间具有变形缝7,需要对在变形缝7处设置防水构造,以起到对变形缝7进行防水保护。

参照图1,该防水构造还包括夹持部2、固定部3以及防水件4,固定部3分别固定连接于两块建筑板材1上,固定部3沿着变形缝7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两个固定部3分别位于变形缝7的两侧,两个固定部3相对设置,夹持部2位于固定部3远离建筑板材1的一侧,夹持部2可拆卸连接于固定部3上,夹持部2与固定部3之间形成嵌设空隙,防水件4的两侧分别嵌设于两个嵌设空隙内,并且防水件4分别与固定部3以及夹持部2相贴合,此时防水件4沿着变形缝的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封堵于变形缝7处,防水件4对变形缝7进行阻隔,实现防水保护。

参照图2和图3,固定部3为夹持部2以及防水件4提供固定支撑,在此为实现固定部3的固定安装。具体的,固定部3包括第一支板31以及第二支板32,在实施例中,第一支板31以及第二支板32均呈板条状设置,第一支板31与第二支板32相垂,第一支板31的侧边与第二支板32的侧边相一体连接,此时,固定部3呈l字型设置,如此与建筑板材1直角状的边角轮廓相适配,第一支板31伸入变形缝7内,第一支板31贴合于任一建筑板材1朝向另一建筑板材1的一侧表面处,第二支板32贴合于建筑板材1的侧壁上,此时固定部3包裹于建筑板材1的边角处,建筑板材1的边角对固定部3的内壁贴合支撑。

另外,第一支板31上设置有第一嵌设件311,第一嵌设件311包括第一连接柱3111以及第一卡接头3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3111呈圆柱体状设置,第一卡接头3112呈圆饼状设置,第一连接柱31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板31贴合于建筑板材1的一侧表面上,并且第一连接柱3111与第一支板31相垂,通常,第一连接柱3111可以与第一支板31相一体连接;第一卡接头3112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柱3111远离第一支板31的一端,通常,第一卡接头3112可通过一体连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柱3111相固定,并且第一卡接头3112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柱3111的外径,在建筑板材1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可将第一嵌设件311嵌入混凝土泥浆内,等待混凝土凝固后,第一连接柱3111以及第一卡接头3112嵌设于建筑板材1内,此时第一嵌设件311对第一支板31进行卡接固定。

此外,第二支板32上设置有第二嵌设件321,第二嵌设件321的形状与第一嵌设件311的形状相同,同样的,第二嵌设件321包括第二连接柱3211以及第二卡接头3212,第第二连接柱3211呈圆柱体状设置,第二卡接头3212呈圆饼状设置;第二连接柱32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板32贴合于建筑板材1的一侧表面上,通常,第二连接柱3211可以与第二支板32相一体连接,第二卡接头3212固定连接于第二连接柱3211远离第二支板32的一端,通常,第二卡接头3212可通过一体连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柱3211相固定,并且第二卡接头3212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柱3211的外径,在建筑板材1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可将第二嵌设件321嵌入混凝土泥浆内,等待混凝土凝固后,第二连接柱3211以及第二卡接头3212嵌设于建筑板材1内,此时第二连接柱3211以及第二卡接头3212嵌设于建筑板材1内。

在此,呈相垂状的第一支板31以及第二支板32沿着建筑板材1相连的两侧侧壁进行贴合固定,固定部3通过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力得到紧固。

继续参照图2和图3,第一支板31与建筑墙体相背的一侧表面处自外向内凹陷设置有定位槽312,定位槽312沿着固定部3的长度方向延伸,夹持部2在本实施例中呈长条板状设置,夹持部2容置于定位槽312内,夹持部2上贯穿设置有过孔,并且第一支板31上设置有螺纹孔,固定部3与夹持部2之间设置有螺纹紧固件5,螺纹紧固件5在本实施例中为螺钉,螺钉贯穿过孔并螺纹连接于螺纹孔上,此时螺纹紧固件5贯穿夹持部2并螺纹连接于固定部3上,夹持部2与固定部3之间实现相互固定,并且夹持部2与固定部3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螺纹紧固件5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十个、二十个或者三十个等,多个螺纹坚固件沿着夹持部2的长度方向呈均匀间隔排布,多个螺纹紧固件5起到对夹持部2与固定部3在多个位置上进行加固的效果,相应的,过孔以及螺纹孔的设置数量应该与螺纹紧固件5的具体设置数量对应设置。

此时,夹持部2与定位槽312的槽壁之间形成嵌设空隙,防水件4在安装时需要嵌入嵌设空隙内,具体的,防水件4包括软质防水卷材,比如可以是pvc防水卷材、sbs防水卷材以及eva防水卷材一类,可依据实际成本作挑选。软质防水卷材在安装时需要剪裁呈长条状设置,将软质防水卷材沿着变形缝7的长度方向进行摆放,并将软质防水卷材沿着宽度方向铺设置变形缝7内,此时软质防水卷材将变形缝7进行覆盖,将软质防水卷材的两侧放置分别放置于夹持部2以及固定部3之间的嵌设间隙内,通过将螺钉拧紧,使得夹持部2以及固定部3将软质防水卷材夹持固定,此时实现防水件4的固定安装,防水件4对变形缝7封堵,实现防水功能。

进一步地,软质防水卷材在两个固定部3之间的宽度大于两个固定部3的之间的直线距离,在此,软质防水卷材在形变时具有较大的变形自由度,可应对建筑板材1变形时的拉扯。

另外,软质防水卷材为可以多层,比如三层、四层或者五层等,在本实施例中,软质防水卷材选用为三层以作示例,多层软质防水卷材呈层叠设置,夹持部2与固定部3将多层软质防水卷材夹持固定,呈层叠状设置的多层软质防水卷材可加大防水件4的厚度,同时增加防水件4的结构强度。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夹持部2上设置有若干个定位柱21,定位柱21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依据实际需要作对应设置,比如三个、五个或者八个等,定位柱21在本实施例呈圆柱体状设置,定位柱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夹持部2朝向固定部3的一侧表面处,通常,定位柱21可以与夹持部2相一体连接;防水件4上贯穿设置有第一定位孔41,第一定位孔41的开口形状与定位柱21的周面形状相一致,即第一定位孔41的开口形状呈圆形;另外,固定部3的第一支板31上贯穿设置有第二定位孔313,第二定位孔313的开口形状可以与定位柱21的周面形状相一致,即第二定位孔313的开口呈圆形,定位柱21依次贯穿第一定位孔41以及第二定位孔313,在此,在对防水件4进行安装时,可将防水件4经由第一定位孔41挂持至夹持部2的定位柱21上,随即将定位柱21插接至第二定位孔313中,随后将固定部3以及夹持部2相互固定安装,在此过程中,防水件4以及夹持部2均实现快速定位,防水构造的安装效率得到提升。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固定部3贴合于防水件4的一侧表面自外向内设置有第一容置槽314,夹持部2贴合于防水件4的一侧表面处自外向内设置有第二容置槽22,第一容置槽314以及第二容置槽22均沿着变形缝7的长度方向延伸,夹持部2以及固定部3分别固定连接有膨胀条6,膨胀条6分别容置于第一容置槽314以及第二容置槽22内,膨胀条6可以通过胶水粘结的方式固定分别固定安装于夹持部2以及固定部3上,膨胀条6可吸水膨胀,当水流流入防水件4与夹持部2之间的间隙时或者流入防水件4与固定部3之间的间隙时,膨胀条6吸水膨胀,实现对水流进行阻隔,使得防水构造的防水性能得到提升。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变形缝防水构造的实施原理为:夹持部2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固定部3上,此时夹持部2以及固定部3可对防水件4持固定,防水件4将变形缝7盖合阻隔,实现对防变形缝7进行防水保护,另外,将螺钉松脱,即可将夹持部2拆卸,进而可对防水件4进行拆卸,过程快捷,防水结构更换破损时的更换便捷性得到提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