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0140发布日期:2021-07-23 21:0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外墙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且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人工成本较低,所以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

alc板是以粉煤灰(或硅砂)、水泥、石灰等为主原料,经过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的多气孔混凝土成型板材,具有轻质、防火性能及隔音性能好、绿色环保、经济、施工便捷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

传统的装配式住宅施工中,往往将alc条板应用于内墙,且条板与结构墙体或者钢结构主要采用中12钩头螺栓、2m12钢膨栓、6厚角钢等连接件进行固定。

如果将alc条板应用于外墙上的话,虽然能极大提高施工效率,但也会极大影响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即提高施工效率,又能够满足alc外墙板的抗震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准备;

s2、结构放线定位;

s3、埋板安装:将埋板安装于混凝土反梁上;

s4、安装导向角钢:导向角钢上下平行设置,且分别与上下混凝土反梁上的埋板固定连接;

s5、alc板钻孔及变形适应连接结构预安装,包括以下:

s5.1、对alc板的侧面和正面分别进行钻孔,分别形成侧向孔和正向孔,其中正向孔与侧向孔相垂直连通;

s5.2、变形适应连接结构包括连杆一、连杆二和压板,其中连杆二的一端设有螺母,连杆二的另一端设有套环,先将连杆二插入正向孔内,此时连杆二上的套环位于侧向孔内,然后将连杆一插入侧向孔内,并确保连杆一穿过套环;压板设有穿孔,通过连杆二与穿孔的配合,将压板套在连杆二上,并利用螺母对压板进行限位;

s6、底座座浆、alc板就位:清理导向角钢内侧面并用清水湿润,然后底部座浆,然后将alc板竖装于上下导向角钢之间,且相邻alc板靠拢;

s7、变形适应连接结构安装:拧紧螺母,确保压板紧贴导向角钢,迫使alc板与导向角钢的竖向内侧紧贴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杆一、连杆二和压板,以实现alc板与框架结构进行固定连接,首先利用alc板的快速装配特性,避免现场砌筑等湿作业,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其次,连杆一和连杆二的配合,使得alc板与框架结构连接为整体,可以理解连杆一和连杆二为框架结构的一部分,而连杆一和连杆二的组合深入alc板内部并“抓住”alc板,即连杆一和连杆二的组合和alc板内部的连接较为紧密(接触面积大),因此当框架结构受到震动时,框架结构上的震动力能够快速直接地传递至alc板内部,从而带动alc板随框架结构一起转动变形,使得alc板对框架结构的侧向剪切性能不产生附加影响,从而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可选的,所述连杆一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外扩块,所述外扩块与所述连杆一滑移连接;所述连杆一还设有用于迫使所述外扩块沿远离所述连杆一轴心方向滑移的驱动件。

由于加工误差,侧向孔的孔壁与连杆一的外径之间势必存在间隙,而该间隙将会影响连杆一和alc板连接,从而影响抗震性能,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杆一插入侧向孔内时,通过驱动件以迫使外扩块向外滑移,使得外扩块抵接于侧向孔的孔壁,利用抵接摩擦力实现连杆一与alc板的固定,从而减少连杆一相对侧向孔的晃动,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所述连杆一的轴心处贯穿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驱动杆的外周壁设有与所述内螺纹孔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外扩块的一侧沿所述驱动杆的旋入方向设有抵接于所述驱动杆前进端的第一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旋入过程中,驱动杆的端部抵接于外扩块的第一导向面,因此驱动杆的轴向抵接力沿第一导向面的分力带动外扩块向外滑移,使得外扩块滑移抵接至侧向孔的孔壁上,利用抵接摩擦力实现连杆一与alc板的固定,从而减少连杆一相对侧向孔的晃动,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且,利用螺纹旋进的方式较为省力,能够驱动杆带动外扩块外移的难度。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的前进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面相配合的第二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驱动杆与外扩块的面抵接,从而提高外扩块的外移顺畅度,从而便于连杆一的安装固定。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设为两根,且两根驱动杆分别位于所述连杆一的一侧,两根驱动杆的旋入方向为相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来,能够缩短驱动杆的旋入距离,从而加快连杆一和侧向孔的固定安装;二来,两个驱动杆同时旋进的过程中,驱动杆对于连杆一的作用力相反且平衡,从而能够保持连杆一的自身状态稳定性,从而避免连杆一自旋或滑移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驱动杆的端部设有螺丝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驱动杆的旋动。

可选的,将靠近所述连杆一端部的所述外扩块命名为第一外扩块,所述第一外扩块的沿所述连杆一轴向的长度大于其他所述外扩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外扩块,第一外扩块的第一导向面的斜度较为平缓,因此能够减少驱动杆刚旋入的时候所受的阻力,待驱动杆旋入一定距离之后,驱动杆与连杆一的连接较为稳定,因此以便于应对其他外扩块的抵接。

可选的,所述连杆一的外周面沿自身周向由六个相同的平面构成,且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各所述外扩块均布于所述平面,且沿连杆一周向的相隔一平面的外扩块均位于所述连杆一的同一径向截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一径向截面内的三个外扩块同时外移抵接于侧向孔的内壁,三个外扩块呈三爪式对称设置,因此能够对连杆一起到定心作用,即确保连杆一与侧向孔尽可能同轴,并且还能确保各外扩块上受到侧向孔的反作用力尽可能相一致,从而确保连杆一与alc板的连接稳定性,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可选的,所述外扩块的远离所述第一导向面的侧面设有尖锐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扩块外移抵接至侧向孔内壁时,其上的尖锐凸起嵌入侧向孔内壁,以加强alc板对连杆一的限位(自转或滑移维度的限位),从而提高连杆一与alc板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在步骤s5.1中,往所述侧向孔和所述正向孔内注入结构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填补连杆一和侧向孔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连杆一与alc板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连杆一、连杆二和压板,以实现alc板与框架结构进行固定连接,使得alc板与框架结构连接为整体,alc板能够跟随框架结构一起转动变形,且alc板对框架结构的侧向剪切性能不产生附加影响,从而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通过设置外扩块和用于带动外扩块外扩的驱动杆,利用驱动杆的旋入以迫使外扩块向外滑移,使得外扩块抵接于侧向孔的孔壁,利用抵接摩擦力实现连杆一与alc板的固定,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3.通过设置同时外移的三个外扩块,三个外扩块呈三爪式对称设置,对连杆一起到定心作用,并且确保各外扩块上受到侧向孔的反作用力尽可能相一致,从而确保连杆一与alc板的连接稳定性,从而确保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施工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埋板与混凝土反梁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alc外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变形适应连接结构与alc板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连杆一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alc板;2、连杆一;3、连杆二;4、驱动杆;5、螺母;6、压板;10、混凝土反梁;101、埋板;102、导向角钢;11、侧向孔;12、正向孔;21、外扩块;210、第一外扩块;22、滑孔;23、尖锐凸起;24、内螺纹孔;25、第一导向面;31、套环;41、螺丝头;42、第二导向面;61、第一板体;62、连接板;63、第二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装配式alc外墙板变形适应连接节点安装方法。参照图1,包括以下步骤:

s1、施工准备,包括以下:

s1.1、进行图纸会审,综合各专业图纸,对设备管线的预留预埋及门窗洞口进行深化设计,避免墙体剔凿之后的返工修改。

s1.2、提前剔凿并清理与本次施工部位连接的已完成结构,将施工面清理至无杂物、无积水。

s1.3、按照施工方案做外墙板,对alc板1运输、操作架体系以及施工工艺进行验证,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培训和交底,并下达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的技术交底书。

s1.4、材料进场前完成相关资料报验,所有物资、机具、人员都准备完毕。

s2、结构放线定位,包括以下:

s2.1、进行图纸的二次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审核、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检定等工作。

s2.2、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平面控制原则,对原有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核,确保平面控制网的角度与距离符合测量规范要求,并以原有控制网为基准,进行加密布设施工平面控制网。

s2.3、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利用测量工具将各层建筑1m线引测至施工区域的墙柱上。所有墙柱上的建筑1m线作为楼板施工、地面施工等标高的控制基准线。

s2.4、根据控制基准线放出alc外墙板的导向角钢102位置线、墙体位置线(alc板1凸出外墙外面20mm)。

s3、埋板101安装,包括以下:

s3.1、使用电钻在混凝土反梁10上钻孔,用于安装膨胀螺栓。

s3.2、见图2、图3所示,通过膨胀螺栓以将埋板101安装固定于混凝土反梁10上,相邻埋板101之间的间距不大于600mm。

s3.3、每块埋板101安装2根m10膨胀螺栓,m10膨胀螺栓埋入混凝土反梁10中的长度≥70mm。

s3.4、采用点焊的形式将膨胀螺栓与埋板101焊接固定。

s4、安装导向角钢102,包括以下:

s4.1、导向角钢102上下平行设置,且导向角钢102的竖向内侧用于与alc板1边线平齐。

s4.2、导向角钢102与埋板101焊接连接。

s4.3、清除焊渣,先刷一道红丹防锈漆,再补刷银粉防锈漆。

s5、alc板1钻孔及变形适应连接结构预安装,包括以下:

s5.1、对alc板1的侧面和正面分别进行钻孔,分别形成侧向孔11和正向孔12,其中正向孔12与侧向孔11相垂直连通,然后往侧向孔11和正向孔12内注入结构胶,结构胶具体为硅酮耐候结构胶,确保侧向孔11的孔壁均覆有结构胶。

s5.2、如图4、图5所示,变形适应连接结构包括连杆二3、连杆一2和压板6,其中连杆一2的外周面沿自身周向由六个相同的平面构成,且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相等。

如图5、图6所示,连杆一2的平面沿自身径向开设有滑孔22,各滑孔22沿连杆一2的轴向等距排布,且沿连杆一2周向的相隔一平面的滑孔22均位于连杆一2的同一径向截面内;滑孔22内滑移连接有外扩块21,外扩快远离连杆一2轴心的侧面设有尖锐凸起23;将靠近连杆一2端部的外扩块21命名为第一外扩块210,第一外扩块210的沿连杆一2轴向的长度大于其他外扩块21。

如图5、图6所示,连杆一2沿自身轴心贯穿开设有内螺纹孔24,内螺纹孔24与滑孔22连通;内螺纹孔24内设有两根驱动杆4,驱动杆4的外壁设有与内螺纹孔24相适配的外螺纹,两个驱动杆4沿连杆一2轴心方向相向旋入连杆一2内,并且驱动杆4的一端固定有螺丝头41,便于用螺丝刀旋动驱动杆4。

连杆一2远离螺丝头41的一端的端面与外周壁之间的交界处设有倒角,该倒角为第二导向面42;外扩块21远离尖锐凸起23的侧面沿驱动杆4的旋进方向设有抵接于第二导向面42上的第一导向面25。

如图4所示,连杆二3的一端设有螺母5,连杆二3的另一端设有套环31,套环31的内周壁设为与连杆一2外周面形状相适配的正六边形;压板6为冲压成型,压板6的结构由第一板体61、连接板62和第二板体63构成,其中第一板体61上开设有穿孔。

预安装变形适应连接结构时,首先将连杆二3插入正向孔12内,确保套环31位于侧向孔11内,然后将连杆一2插入侧向孔11内,并确保连杆一2穿过套环31,连杆一2的外周壁与套环31内周壁配合,以限制连杆一2的自转;然后将两根驱动杆4同时旋入内螺纹孔24内,该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驱动杆4的第二导向面42抵接于第一外扩块210的第一导向面25,因此驱动杆4的轴向抵接力沿第一导向面25的分力转化为带动第一外扩块210向外滑移的分力,以舒缓迫使第一外扩块210外移抵接至侧向孔11的内壁并使得尖锐凸起23嵌入侧向孔11的内壁,由于第一外扩块210的第一导向面25的斜度较为平缓,因此驱动杆4刚旋入的时候所受的阻力较小;第二阶段,驱动杆4持续旋进,通过其上的第二导向面42与外扩块21的第一导向面25的配合,依次带动外扩块21外移,并使得外扩块21上的尖锐凸起23嵌入侧向孔11的内壁;即利用抵接摩擦力实现连杆一2与alc板1的固定,从而减少连杆一2相对侧向孔11的晃动。

最后,通过连杆二3与压板(6)的穿孔的配合,将压板(6)套在连杆二3上,并利用螺母5对压板(6)进行限位。

s6、底座座浆、alc板1就位:清理导向角钢102内侧面并用清水湿润,然后底部座浆(1:3水泥砂浆),然后利用卷扬机起吊或人工抬扶的方式将alc板1竖装于上下导向角钢102之间,且相邻alc板1靠拢。

s7、变形适应连接结构安装:拧紧螺母5,确保压板(6)上的第二板体63紧贴导向角钢102,迫使alc板1与导向角钢102的竖向内侧紧贴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alc板1容重轻,加工性能好,且具有完善的应用配套体系,便于现场运输及操作施工,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且能够避免现场砌筑等湿作业,可以有效确保冬期施工进度;同时alc板1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垃圾的产生,利于现场文明施工。

其次,通过设置连杆一2、连杆二3和压板6,以实现alc板1与框架结构(本实施例中为混凝土反梁10)进行固定连接,使得alc板1与框架结构连接为整体,可以理解为连杆一2和连杆二3的组合深入alc板1内部并“抓住”alc板1,即连杆一2和连杆二3的组合和alc板1内部的连接较为紧密(接触面积大),因此当框架结构受到震动时,框架结构上的震动力能够快速直接地传递至alc板1内部,从而带动alc板1随框架结构一起转动变形,使得alc板1对框架结构的侧向剪切性能不产生附加影响,从而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再次,通过驱动杆4带动外扩块21外移,并使得外扩块21上的尖锐凸起23嵌入侧向孔11的内壁,利用抵接摩擦力以更进一步提高连杆一2与alc板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以减少连杆一2相对侧向孔11的晃动,即使得连杆一2与alc板1连接为一体,以使得框架结构上的震动力能够更加快速直接地传递至alc板1内部,便于alc板1随框架结构一起转动变形,更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