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0025发布日期:2021-07-23 21:0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结构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施工作业环境差、工序复杂、速度慢,受各种天气、气候的影响大,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的建筑垃圾,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业升级转型,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替代人力,高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自动控制装备代替人工控制。在建筑工程领域所需要的结构构件等将会逐渐在工厂批量化生产,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完成。

为了解决现浇施工存在的问题,现采用装配式结构,将预制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及构件施工质量。但现有的装配式结构中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强度难以保证,且预制构件的定位容易出现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能够避免现浇作业施工效率较低、工序复杂、构件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提高预制构件装配定位精确度及连接节点强度,同时缩短工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包括围护结构、预制中板、上预制侧墙和下预制侧墙;所述预制中板的一端支撑于所述下预制侧墙上;所述下预制侧墙的顶部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上预制侧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沿装配式结构纵向设置的两块连接钢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上连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部分嵌入所述预制中板内;所述上预制侧墙与所述下预制侧墙之间浇筑有后现浇结构。

进一步地,另一块连接钢板上连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抵靠于所述围护结构上;且两块连接钢板之间通过传力组件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预埋钢板,各所述预埋钢板的一端与连接钢板连接,另一端嵌入所述预制中板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力组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传力钢板;位于上方的传力钢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连接,位于下方的传力钢板的两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且两块传力钢板分别与两块预埋钢板齐平。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支撑钢板以及抵靠于围护结构上的第二支撑钢板,各所述第一支撑钢板的一端与连接钢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钢板连接;且两块第一支撑钢板分别与两块传力钢板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钢板包括主板、上翼板和下翼板,所述主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上翼板和所述下翼板连接;所述下翼板和所述上翼板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连接的两个第一预埋组件,所述第一预埋组件包括沿装配式结构纵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一锚筋;所述第一锚筋部分嵌入所述下预制侧墙内,部分伸出所述下预制侧墙外,且所述第一锚筋伸出所述下预制侧墙外的部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锚筋穿过所述下翼板后通过螺母锁紧。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连接的两个第二预埋组件,所述第二预埋组件包括沿装配式结构纵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锚筋;所述第二锚筋部分嵌入所述上预制侧墙内,部分伸出所述上预制侧墙外,且所述第二锚筋伸出所述上预制侧墙外的部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锚筋穿过所述上翼板后通过螺母锁紧。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板上沿装配式结构纵向的两侧均设有侧翼板;且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钢板上的相邻的侧翼板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上设有供伸至两块连接钢板之间以将两块连接钢板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以及将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块连接钢板固定连接的操作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预制侧墙的两端均设有浇筑槽,且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上预制侧墙上的相邻的浇筑槽相对设置并围成上下贯通的灌筑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完成先期的围护结构以及下预制侧墙的施工;

2)吊装预制中板,将预制中板的一端置于下预制侧墙上,同时将与预制中板上预埋的第三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钢板和下预制侧墙上的第一连接件固定;

3)将支撑组件抵靠在围护结构上,同时将与支撑组件连接的连接钢板与下预制侧墙上的第一连接件固定;

4)在两块连接钢板之间安装传力组件;

5)吊装上预制侧墙,并使上预制侧墙底部的第二连接件与两块连接钢板准确定位;

6)通过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上的操作孔将两块连接钢板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以及将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块连接钢板固定连接;

7)通过相邻上预制侧墙围成的上下贯通的灌筑孔向上预制侧墙与下预制侧墙之间浇筑混凝土,直至灌筑孔内浇筑满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中上、下侧墙及中板均采用预制的形式,运至现场后再进行拼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建筑质量,节省劳动力等,且上、下预制侧墙及预制中板的尺寸标准化,有利于产业化;

(2)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通过在上预制侧墙、下预制侧墙以及预制中板上设置连接件,并通过连接钢板连接上预制侧墙、下预制侧墙以及预制中板上的连接件,提高上、下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强度,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建筑质量;

(3)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将与连接钢板连接的支撑组件抵靠在围护结构上,同时将两块连接钢板通过传力组件连接,降低应力集中;

(4)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的装配精度高以及现场施工效率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

(5)本发明将相邻上预制侧墙上的相邻的浇筑槽相对设置并围成上下贯通的灌筑孔,通过灌筑孔向上预制侧墙与下预制侧墙之间浇筑后现浇结构,简化施工过程,同时在灌筑孔内浇筑后现浇结构,使相邻预制侧墙的连接处均采用现浇“湿节点”,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下预制侧墙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预制中板与连接钢板的拼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传力组件的拼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上预制侧墙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侧墙的俯视图;

图中:1、下预制侧墙,11、第一锚筋,12、牛腿,2、上预制侧墙,21、第二锚筋,22、灌筑孔,3、预制中板,31、预埋钢板,4、围护结构,5、连接钢板,51、主板、52、上翼板、53、下翼板,54、侧翼板,55、操作孔,6、传力组件,61、传力钢板,7、支撑组件,71、第一支撑钢板,72、第二支撑钢板,8、后现浇结构,9、螺母,10、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包括围护结构4、预制中板3、上预制侧墙2和下预制侧墙1;预制中板3的一端支撑于下预制侧墙1上;下预制侧墙1的顶部设有第一连接件,上预制侧墙2的底部设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通过沿装配式结构纵向设置的两块连接钢板5与第二连接件连接,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上连有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部分嵌入预制中板3内;上预制侧墙2与下预制侧墙1之间浇筑有后现浇结构8。本实施例的两块连接钢板5相对设置,通过两块连接钢板5将上预制侧墙2与下预制侧墙1定位连接,同时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上连接的第三连接件部分嵌入预制中板3内,实现预制中板3、上预制侧墙2和下预制侧墙1的定位连接;本实施例的连接节点能够提高上、下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强度,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以及建筑质量;且装配精度高以及现场施工效率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

进一步地,另一块连接钢板5上连有支撑组件7,支撑组件7抵靠于围护结构4上;且两块连接钢板5之间通过传力组件6连接。本实施例通过第三连接件、传力组件6和支撑组件7来降低中板应力集中现象。

更进一步地,第三连接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预埋钢板31,各预埋钢板31的一端与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连接,另一端嵌入预制中板3内。本实施例的第三连接件可与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一体预制,如图4所示,且两块预埋钢板31嵌入预制中板3内的一端可通过竖向的钢板连接。

更进一步地,传力组件6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传力钢板61;位于上方的传力钢板6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5连接,位于下方的传力钢板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连接;且两块传力钢板61分别与两块预埋钢板31齐平,利于应力传递,降低应力集中。

更进一步地,支撑组件7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支撑钢板71以及抵靠于围护结构4上的第二支撑钢板72,各第一支撑钢板71的一端与远连接钢板5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钢板72连接;且两块第一支撑钢板71分别与两块传力钢板61齐平。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组件7可与左侧的连接钢板5一体预制;本实施例的两块第一支撑钢板71分别与两块传力钢板61齐平,并通过第二支撑钢板72抵靠于围护结构4上,利于应力传递。

进一步地,连接钢板5包括主板51、上翼板52和下翼板53,主板5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翼板52和下翼板53连接;下翼板53和上翼板52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上翼板52和下翼板53上分别设有供多根第二锚筋21和多根第一锚筋11通过的通孔。

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包括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连接的两个第一预埋组件,第一预埋组件包括沿装配式结构纵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一锚筋11;第一锚筋11部分嵌入下预制侧墙1内,部分伸出下预制侧墙1外,且第一锚筋11伸出下预制侧墙1外的部分上设有外螺纹,第一锚筋11穿过下翼板53后通过螺母9锁紧。更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包括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连接的两个第二预埋组件,第二预埋组件包括沿装配式结构纵向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锚筋21;第二锚筋21部分嵌入上预制侧墙2内,部分伸出上预制侧墙2外,且第二锚筋21伸出上预制侧墙2外的部分上设有外螺纹,第二锚筋21穿过上翼板52后通过螺母9锁紧。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预埋组件与两个第二预埋组件上下对应设置,且第一锚筋11的上端和第二锚筋21的下端均设有外螺纹,下翼板33和上翼板32上分别设有供第一锚筋11和第二锚筋21穿过的通孔,且通孔与锚筋一一对应;在第一锚筋11穿过下翼板33上的通孔后拧上螺母9,在第二锚筋21穿过上翼板32后拧上螺母9通过连接钢板5实现下预制侧墙1与上预制侧墙2的定位连接,提高装配效率,有利于缩短工期。

优化地,如图3所示,各第一锚筋11嵌入下预制侧墙1内的一端均弯曲形成锚钩,进一步增加第一锚筋11与下预制侧墙1的结合强度;各第二锚筋21嵌入上预制侧墙2内的一端均弯曲形成锚钩,进一步增加第二锚筋21与底板2的结合强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传力钢板61上设有供第一锚筋11穿过的通孔,第一锚筋11先穿过下翼板53上的通孔后通过螺母9固定,然后穿过传力钢板61上的通孔后通过螺母9固定,且位于下方的传力钢板61的两端部分别抵靠在两块连接钢板5上;位于上方的传力钢板61可为c形,其两个侧边分别通过螺栓10与两块连接钢板5连接。

更进一步地,主板51上沿装配式结构纵向的两侧均设有侧翼板54;且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钢板5上的相邻的侧翼板54通过螺栓10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上侧墙由多块上预制侧墙2沿装配式结构纵向拼装而成,每个上预制侧墙2的下方均连接有两块连接钢板5,且每块连接钢板5的侧翼板54上均设有供螺栓10通过的通孔,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钢板5上的相邻的侧翼板54之间通过螺栓10连接,进一步提高侧墙的整体性。本实施例的下侧墙由多块下预制侧墙1沿装配式结构纵向拼装而成,其拼装连接方式可与上述的上侧墙相同。

进一步地,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的主板51上设有供伸至两块连接钢板5之间以将两块连接钢板5分别与两个第二预埋组件固定连接以及将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块连接钢板5固定连接的操作孔55。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上部设置操作孔55,当传力组件安装后吊装上预制侧墙2,并使上预制侧墙2的第二锚筋21贯穿上翼板52上相对应的通孔,上预制侧墙2完成定位,此时,机械手可通过操作孔55进入两块连接钢板5之间,在第二锚筋21穿过上翼板52的一端上拧上螺母9,将第二锚筋21与连接钢板5固定,提高上预制侧墙2与下预制侧墙1的连接强度,同时将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块连接钢板5的相邻的两个侧翼板54用螺栓10固定,提高相邻的预制侧墙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上预制侧墙2的两端均设有浇筑槽,且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上预制侧墙2上的相邻的浇筑槽相对设置并围成上下贯通的灌筑孔22,通过灌筑孔22可以向上预制侧墙2与下预制侧墙1之间浇筑混凝土,以完成侧墙与中板的连接,同时还在灌筑孔内浇筑混凝土,完成预制侧墙之间的现浇湿节点的施工,提高侧墙的整体性。本实施例的灌筑孔22可以为多种形状,优选地,灌筑孔22的横截面为矩形、圆形、六边形或八边形,此时,上预制侧墙2两端的浇筑槽对称设置,相邻的两个上预制侧墙2在拼装时能够围成灌筑孔22,能够使上预制侧墙2的尺寸可以标准化,减少了设计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产业化。本实施例的下预制侧墙1可采用与上预制侧墙2相同的结构形式。

实施例二

如图1-7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装配式结构的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完成先期的围护结构4以及下预制侧墙1的施工;

2)吊装预制中板3,将预制中板3的一端置于下预制侧墙1上,同时将与预制中板3上预埋的第三连接件连接的连接钢板5与下预制侧墙1上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第一预埋组件固定,具体是使靠近预制中板的第一锚筋11贯穿与预埋钢板31连接的连接钢板5的下翼板53上相对应的通孔,然后拧上螺母9;

3)将支撑组件7抵靠在围护结构4上,同时将与支撑组件7连接的连接钢板5与下预制侧墙1上另一个第一预埋组件固定,具体是使另一组第一锚筋11贯穿与支撑组件7连接的连接钢板5的下翼板53上相对应的通孔,然后拧上螺母9;

4)在两块连接钢板5之间安装传力组件6,先安装下方的传力钢板61,第一锚筋11向上穿过传力钢板61上的通孔后通过螺母9固定;再安装上方的传力钢板61,将传力钢板61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10与两块连接钢板5固定;

5)吊装上预制侧墙2,并使上预制侧墙2底部的两个第二预埋组件分别与两块连接钢板5准确定位,具体是使上预制侧墙2底部的第二锚筋22贯穿连接钢板5的上翼板52上相对应的通孔;

6)机械手通过靠近预制中板的一块连接钢板5上的操作孔55进入两块连接钢板5之间,将两块连接钢板5分别贯穿上预制侧墙2底部的第二锚筋22后拧上螺母9,同时将沿装配式结构纵向上相邻的两块连接钢板5的相邻的两个侧翼板54用螺栓10固定;

7)通过相邻上预制侧墙2围成的上下贯通的灌筑孔22向上预制侧墙2与下预制侧墙1之间浇筑混凝土,直至灌筑孔22内浇筑满混凝土,完成侧墙与中板的连接节点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