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0035发布日期:2021-07-23 21:01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反力墙锚孔埋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模拟振动台主要用于建筑结构抗震试验研究。其中反力墙锚孔埋件与承力台用于地震试验等研究设备基础及综合试验平台广泛运用。由于反力墙锚孔埋件细长,并且数量多,精度要求高一般在精度控制在±2mm以内,所以在埋件固定时,对其精度要求较高。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160840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包括包括:反力墙锚孔埋件组,包括多个反力墙锚孔埋件以及将多个所述反力墙锚孔埋件连接成组的多个水平连接件,所述水平连接件四周侧面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上形成有支撑多个所述水平连接件的承托件;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方向两两垂直的x向调节组件、y向调节组件和z向调节组件,所述x向调节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框或所述承托件且水平抵推所述水平连接件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多个第一调节螺栓。

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其x/y/z三向调节基本均是靠螺栓配合角板的限位进行,但是在进行调节时,埋件会相对转动,导致其侧边与角板之间不能完全贴合,由面接触变为线接触甚至点接触,局部应力增加,即使调节完毕后,也会由于应力集中造成的局部凹陷,从而使得调节固定精度下降,所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包括支撑槽钢,所述支撑槽钢的顶部通过两组限位调节组件固定限位有用于对埋件组件模块化固定安装的模块固定框架,所述限位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对称焊接于支撑槽钢顶部的竖向支撑板和分别设置于两个竖向支撑板上的限位板和调节板,所述限位板通过至少三个纵向等距排列的限位弹簧安装于其中一个竖向支撑板的外壁,另一个所述竖向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内壁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一,调节螺栓一的外壁设置有轴承一,轴承一的外圈通过两个转杆一转动连接于调节板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槽钢的底部两侧外壁设置有支撑方钢,支撑方钢的底部外壁设置有底部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槽钢的顶部设置于两组支撑调节组件,所述支撑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栓四和纵向调节板,所述调节螺栓四通过螺纹连接于支撑槽钢的内壁上。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调节螺栓四的外壁设置有轴承二,轴承二的外圈通过两个转杆二转动连接于纵向调节板的内壁上。

在前述方案中更佳的方案是:所述模块固定框架包括底部横梁和顶部横梁,所述底部横梁的顶部两侧外壁均设置有立梁,两个立梁的内壁均贯穿有调节螺栓二,且调节螺栓二与顶部横梁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埋件组件设置于底部横梁与顶部横梁之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埋件组件包括锥形定位块和翼缘,所述锥形定位块的内壁开设有沉头孔,沉头孔通过沉头螺栓与杆体固定,杆体的底部设置有四个圆形阵列的翼缘。

同时,所述锥形定位块为锥形结构,且顶部横梁的内壁开设有与锥形定位块外壁契合的锥形孔,所述底部横梁的内壁开设有与翼缘和锥形定位块外形契合的限位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所述限位槽为竖直设置,没有任何坡度。

同时,所述顶部横梁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支撑工字钢,支撑工字钢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顶部压梁,顶部压梁的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与埋件组件位置和数量均对应的调节螺栓三,调节螺栓三的底部设置有压板。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安装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埋件组件的模块化组装;

s12:将立梁、立梁、顶部横梁固定,随后将多个杆体与翼缘的组合体从下方贯穿式塞入顶部横梁的锥形孔内;

s13:将锥形定位块与杆体通过沉头螺栓进行连接,连接后将锥形定位块、翼缘分别与锥形孔和限位槽对齐;

s14:将顶部压梁安装于顶部横梁上,并拧动调节螺栓三,将埋件组件进行压紧;

s2:模块化后的埋件组件的安装与固定;

s21:将整个模块固定框架放置于支撑槽钢上,并通过轴承一进行初步限位固定;

s22:随后配合垂直度检测仪,通过调节螺栓一和调节螺栓四对埋件组件的垂直度进行调节;

s3:调节至埋件组件完全与地面垂直时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该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通过设置有两组限位调节组件,其用来定位固定模块固定框架以及模块固定框架上模块化安装的埋件组件,当调节螺栓一拧动时,其能带动调节板移动,从而通过调节板与限位板的作用对模块固定框架进行固定,且对上下位置的两个调节螺栓一单独调节,可调节整个模块固定框架的角度,并且,无论如何调节,由于限位板与竖向支撑板通过限位弹簧进行支撑式软连接,而调节螺栓一又通过轴承一与调节板可转动连接,使得限位板与调节板能始终与模块固定框架贴合,可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凹陷等形变,进而提高了精度。

2.该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通过设置有两组支撑调节组件,当对两个调节螺栓四单独调节时,其能使得纵向调节板升降,从而对模块固定框架的另外一个水平角度进行调节,并且调节螺栓四与轴承二固定,轴承二的外圈又与纵向调节板通过转杆二可转动连接,使得调节时,纵向调节板能始终与模块固定框架的底部贴合,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形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精度。

3.该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通过在杆体的两侧设置有锥形定位块和翼缘,且在顶部横梁的上设置有与锥形定位块契合的锥形孔,而在底部横梁上设置有限位槽,其能很好的保证整个埋件组件与底部横梁和顶部横梁的同轴度,从而保证其相对位置,更进一步保证了最终的精度。

4.该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由于后续无论实验还是浇筑,都会对埋件组件有一定的作用,为了防止其松动,本装置通过设置有调节螺栓三,当调节螺栓三拧紧时,其能通过压板对埋件组件施压,从而对其进行固定,并且配合锥形定位块与锥形孔、翼缘与限位槽的配合,压紧的同时其还能保证较好的同轴度,从而保证精度。

5.该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可将多个立梁先与底部横梁和顶部横梁固定,进行模块化组装后,再将其整体放在支撑槽钢上,进行固定调节,从而提高了整个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限位调节组件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限位调节组件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模块固定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埋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底部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支撑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槽钢、2-底部支撑板、3-支撑方钢、4-限位调节组件、5-模块固定框架、6-埋件组件、7-限位弹簧、8-竖向支撑板、9-限位板、10-调节螺栓一、11-轴承一、12-调节板、13-支撑调节组件、14-转杆一、15-底部横梁、16-立梁、17-调节螺栓二、18-压板、19-调节螺栓三、20-顶部压梁、21-顶部横梁、22-支撑工字钢、23-沉头螺栓、24-锥形定位块、25-杆体、26-翼缘、27-限位槽、28-调节螺栓四、29-纵向调节板、30-转杆二、31-轴承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支撑槽钢1,所述支撑槽钢1的顶部通过两组限位调节组件4固定限位有用于对埋件组件6模块化固定安装的模块固定框架5,所述限位调节组件4包括两个对称焊接于支撑槽钢1顶部的竖向支撑板8和分别设置于两个竖向支撑板8上的限位板9和调节板12,所述限位板9通过至少三个纵向等距排列的限位弹簧7安装于其中一个竖向支撑板8的外壁,另一个所述竖向支撑板8的顶部和底部内壁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一10,调节螺栓一10的外壁焊接有轴承一11,轴承一11的外圈通过两个转杆一14转动连接于调节板12的内壁上。

为了解决支撑问题;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槽钢1的底部两侧外壁焊接有支撑方钢3,支撑方钢3的底部外壁焊接有底部支撑板2。

为了解决纵向调节支撑问题;如图2、7所示,所述支撑槽钢1的顶部设置于两组支撑调节组件13,所述支撑调节组件13包括调节螺栓四28和纵向调节板29,所述调节螺栓四28通过螺纹连接于支撑槽钢1的内壁上,调节螺栓四28的外壁焊接有轴承二31,轴承二31的外圈通过两个转杆二30转动连接于纵向调节板29的内壁上。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由于地基差异,装置在使用时会存在水平面上的x轴和y轴的不平,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两组限位调节组件4,其用来定位固定模块固定框架5以及模块固定框架5上模块化安装的埋件组件6,当调节螺栓一10拧动时,其能带动调节板12移动,从而通过调节板12与限位板9的作用对模块固定框架5进行固定,且对上下位置的两个调节螺栓一10单独调节,可调节整个模块固定框架5的角度,并且,无论如何调节,由于限位板9与竖向支撑板8通过限位弹簧7进行支撑式软连接,而调节螺栓一10又通过轴承一11与调节板12可转动连接,使得限位板9与调节板12能始终与模块固定框架5贴合,可避免应力集中造成的凹陷等形变,进而提高了精度,另外,本装置通过设置有两组支撑调节组件13,当对两个调节螺栓四28单独调节时,其能使得纵向调节板29升降,从而对模块固定框架5的另外一个水平角度进行调节,并且调节螺栓四28与轴承二31固定,轴承二31的外圈又与纵向调节板29通过转杆二30可转动连接,使得调节时,纵向调节板29能始终与模块固定框架5的底部贴合,避免应力集中导致形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精度。

实施例2: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如图3-6所示,为了解决模块化安装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模块固定框架5包括底部横梁15和顶部横梁21,所述底部横梁15的顶部两侧外壁均焊接有立梁16,两个立梁16的内壁均贯穿有调节螺栓二17,且调节螺栓二17与顶部横梁2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埋件组件6设置于底部横梁15与顶部横梁21之间。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可将多个立梁16先与底部横梁15和顶部横梁21固定,进行模块化组装后,再将其整体放在支撑槽钢1上,进行固定调节,从而提高了整个工作的效率。

实施例3: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如图3-6所示,为了解决定位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埋件组件6包括锥形定位块24和翼缘26,所述锥形定位块24的内壁开设有沉头孔,沉头孔通过沉头螺栓23与杆体25固定,杆体25的底部焊接有四个圆形阵列的翼缘26,所述锥形定位块24为锥形结构,且顶部横梁21的内壁开设有与锥形定位块24外壁契合的锥形孔,所述底部横梁15的内壁开设有与翼缘26和锥形定位块24外形契合的限位槽27,且所述限位槽27为竖直设置,没有任何坡度。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由于要对埋件组件6进行模块化安装,首先其由单个元件组成模块时的相对定位就较为重要,若出现偏差,即使后续精度再高,最终精度也不准,而本实施例通过在杆体25的两侧设置有锥形定位块24和翼缘26,且在顶部横梁21的上设置有与锥形定位块24契合的锥形孔,而在底部横梁15上设置有限位槽27,其能很好的保证整个埋件组件6与底部横梁15和顶部横梁21的同轴度,从而保证其相对位置,更进一步保证了最终的精度。

实施例4: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如图4所示,为了解决定位问题;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作出以下改进:所述顶部横梁21的顶部外壁焊接有支撑工字钢22,支撑工字钢22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顶部压梁20,顶部压梁20的内壁通过螺纹连接有与埋件组件6位置和数量均对应的调节螺栓三19,调节螺栓三19的底部设置有压板18。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由于后续无论实验还是浇筑,都会对埋件组件6有一定的作用,为了防止其松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调节螺栓三19,当调节螺栓三19拧紧时,其能通过压板18对埋件组件6施压,从而对其进行固定,并且配合锥形定位块24与锥形孔、翼缘26与限位槽27的配合,压紧的同时其还能保证较好的同轴度,从而保证精度。

一种建筑反力墙锚孔埋件模块化安装装置的安装方法,如图1-7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s1:埋件组件6的模块化组装;

s11:将立梁16、立梁16、顶部横梁21固定,随后将多个杆体25与翼缘26的组合体从下方贯穿式塞入顶部横梁21的锥形孔内;

s23:将锥形定位块24与杆体25通过沉头螺栓23进行连接,连接后将锥形定位块24、翼缘26分别与锥形孔和限位槽27对齐;

s24:将顶部压梁20安装于顶部横梁21上,并拧动调节螺栓三19,将埋件组件6进行压紧;

s2:模块化后的埋件组件6的安装与固定;

s21:将整个模块固定框架5放置于支撑槽钢1上,并通过轴承一11进行初步限位固定;

s22:随后配合垂直度检测仪,通过调节螺栓一10和调节螺栓四28对埋件组件6的垂直度进行调节;

s3:调节至埋件组件6完全与地面垂直时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