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44635发布日期:2022-01-26 18:12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属于装配式房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对于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内所使用的底板,要能够使其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的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功能,并保证其稳定性,为此,提供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包括上板,所述上板内部上方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保温板,所述上板底部阵列设置有缓冲机构与稳定机构,所述稳定机构设置于左右相邻两个缓冲机构之间,所述上板下方设置有下板,所述下板顶部与缓冲机构以及稳定机构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缓冲板、阻尼器与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阵列开设于上板底部,所述缓冲板以及阻尼器均设置于安装槽内,所述阻尼器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板以及缓冲板连接,所述缓冲板底部与下板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板两侧对称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包括限制板与限制槽,所述限制板对称设置于缓冲板两侧,所述限制槽开设于上板内,且所述限制槽与安装槽相连通,所述限制板与设置于限制槽内。
8.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稳定杆、圆板、稳定槽与连接槽,所述稳定杆设置于稳定槽内,所述稳定杆底端贯穿稳定槽与下板连接,所述连接槽开设于上板内,且所述连接槽与稳定槽相连通,所述圆板设置于连接槽内,所述稳定杆顶端贯穿稳定槽与圆板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上板底部四周开设有方形槽,所述方形槽内设置有方形板,且所述方形板底面与下板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下板顶部边缘设置有斜面结构。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对于该底板,通过缓冲机构,能够为底板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效果,并且通过稳定机构以及方形板,能够加强上板与下板之间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保温板使上板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13.2、通过设置限制机构,能够加强缓冲板的稳定性,使缓冲板不易脱离安装槽,通过
将下板顶部边缘设置有斜面结构,能够更好的防止垃圾在上板与下板之间堆积,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下板顶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
20.图中标号:1、上板;2、腔室;3、保温板;4、缓冲机构;5、稳定机构;6、下板;7、缓冲板;8、阻尼器;9、安装槽;10、限制机构;11、限制板;12、限制槽;13、稳定杆;14、圆板;15、稳定槽;16、连接槽;17、方形槽;18、方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包括上板1,所述上板1内部上方开设有腔室2,所述腔室2内设置有保温板3,所述上板1底部阵列设置有缓冲机构4与稳定机构5,所述稳定机构5设置于左右相邻两个缓冲机构4之间,所述上板1下方设置有下板6,所述下板6顶部与缓冲机构4以及稳定机构5连接。
23.具体的,如图2-图4所示,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缓冲板7、阻尼器8与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阵列开设于上板1底部,所述缓冲板7以及阻尼器8均设置于安装槽9内,所述阻尼器8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板1以及缓冲板7连接,所述缓冲板7底部与下板6连接,随着上板1受力下压,在阻尼器8的作用下,为上板1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效果,从而使底板具有减震功能,所述缓冲板7两侧对称设置有限制机构10,所述限制机构10包括限制板11与限制槽12,所述限制板11对称设置于缓冲板7两侧,所述限制槽12开设于上板1内,且所述限制槽12与安装槽9相连通,所述限制板11与设置于限制槽12内,加强缓冲板7的稳定性,使缓冲板7不易脱离安装槽9。
24.具体的,如图2-图4所示,所述稳定机构5包括稳定杆13、圆板14、稳定槽15与连接槽16,所述稳定杆13设置于稳定槽15内,所述稳定杆13底端贯穿稳定槽15与下板6连接,所述连接槽16开设于上板1内,且所述连接槽16与稳定槽15相连通,所述圆板14设置于连接槽16内,所述稳定杆13顶端贯穿稳定槽15与圆板14连接,所述上板1底部四周开设有方形槽17,所述方形槽17内设置有方形板18,且所述方形板18底面与下板6连接,加强上板1与下板
6之间的稳定性。
25.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所述下板6顶部边缘设置有斜面结构,更好的防止垃圾在上板1与下板6之间堆积。
26.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随着上板1受力下压,在阻尼器8的作用下,为上板1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效果,从而使底板具有减震功能,并且在上板1下压时,通过稳定机构5,能够使上板1更加的稳定,以及配合方形槽17与方形板18,能够进一步的加强上板1的稳定性,设置限制机构10,能够加强缓冲板7的稳定性,使缓冲板7不易脱离安装槽9,将下板6顶部边缘设置为斜面结构,能够更好的防止垃圾在上板1与下板6之间堆积。
27.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包括上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内部上方开设有腔室(2),所述腔室(2)内设置有保温板(3),所述上板(1)底部阵列设置有缓冲机构(4)与稳定机构(5),所述稳定机构(5)设置于左右相邻两个缓冲机构(4)之间,所述上板(1)下方设置有下板(6),所述下板(6)顶部与缓冲机构(4)以及稳定机构(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4)包括缓冲板(7)、阻尼器(8)与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阵列开设于上板(1)底部,所述缓冲板(7)以及阻尼器(8)均设置于安装槽(9)内,所述阻尼器(8)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板(1)以及缓冲板(7)连接,所述缓冲板(7)底部与下板(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7)两侧对称设置有限制机构(10),所述限制机构(10)包括限制板(11)与限制槽(12),所述限制板(11)对称设置于缓冲板(7)两侧,所述限制槽(12)开设于上板(1)内,且所述限制槽(12)与安装槽(9)相连通,所述限制板(11)与设置于限制槽(1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机构(5)包括稳定杆(13)、圆板(14)、稳定槽(15)与连接槽(16),所述稳定杆(13)设置于稳定槽(15)内,所述稳定杆(13)底端贯穿稳定槽(15)与下板(6)连接,所述连接槽(16)开设于上板(1)内,且所述连接槽(16)与稳定槽(15)相连通,所述圆板(14)设置于连接槽(16)内,所述稳定杆(13)顶端贯穿稳定槽(15)与圆板(1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1)底部四周开设有方形槽(17),所述方形槽(17)内设置有方形板(18),且所述方形板(18)底面与下板(6)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6)顶部边缘设置有斜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承重自保温一体化的装配式房屋底板,包括上板,所述上板内部上方开设有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有保温板,所述上板底部阵列设置有缓冲机构与稳定机构,所述稳定机构设置于左右相邻两个缓冲机构之间,所述上板下方设置有下板,所述下板顶部与缓冲机构以及稳定机构连接,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缓冲板、阻尼器与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阵列开设于上板底部,所述缓冲板以及阻尼器均设置于安装槽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对于该底板,通过缓冲机构,能够为底板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效果,并且通过稳定机构以及方形板,能够加强上板与下板之间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保温板使上板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使上板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使上板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陈优 段绍军 戴唯 陈述军 熊年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海力万欣建筑装配式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5
技术公布日:2022/1/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