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81281发布日期:2022-05-11 12:4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但是,现有临时装配的可拆卸建筑一般使用集装箱建筑。
4.可是,在集装箱建筑装配后,由于建筑本体底板与地面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不易流通,在雨雪天气后该空间内的潮气比较大且不容易排出,由于潮气对建筑本体底板的侵蚀,长时间使用后易造成底板及建筑本体底部支撑架锈蚀,导致建筑本体底部支撑强度降低,并引发渗水、保温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本体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集装箱建筑装配后,由于建筑本体底板与地面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不易流通,在雨雪天气后该空间内的潮气比较大且不容易排出,由于潮气对建筑本体底板的侵蚀,长时间使用后易造成底板及建筑本体底部支撑架锈蚀,导致建筑本体底部支撑强度降低,并引发渗水、保温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本体的正常使用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包括底部装配组件、板体装配组件和顶板,所述底部装配组件包括底板、承载板和多个支撑单元,所述底板的顶部四个边缘处均连接有挡板;
8.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填充槽,所述填充槽内设有吸附部,所述支撑框架的顶部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上伸缩支撑部,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对应的设置有多个下伸缩支撑部,所述支撑框架内部转动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侧壁沿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上通孔,所述上通孔在连通管径向方向呈环形均匀排列,所述上通孔与所述上伸缩支撑部相一一对应;转动连通管至指定角度,能使其中一个上通孔通过第一通孔与其中一个上伸缩支撑部的内部相连通;
9.所述连通管侧壁沿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下通孔,所述下通孔在连通管径向方向呈环形均匀排列,所述下通孔与所述下伸缩支撑部相一一对应;转动连通管至指定角度,能使其中一个下通孔通过第二通孔与其中一个下伸缩支撑部的内部相连通;
10.所述上伸缩支撑部端部设有上支撑板,所述下伸缩支撑部的端部设有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与承载板底部相对应,所述下支撑板与地面相对应;采用充气机构通过连通管及上通孔向对应的上伸缩支撑部充气后,使所有对应的上支撑板对承载板进行支撑,通
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上支撑板的高度,能调节上支撑板对承载板对应的局部的支撑强度;采用充气机构通过连通管及下通孔向对应的下伸缩支撑部充气后,使所有对应的下支撑板对地面进行支撑,通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下支撑板的高度,进而调节下支撑板对地面的支撑强度和整体建筑的水平度。
11.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上伸缩支撑部和下伸缩支撑部,向上伸缩支撑部内充气时,上伸缩支撑部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上方的上支撑板向上运动,使上支撑板能顶住承载板以对承载板及其上方的物体进行支撑;向下伸缩支撑部内充气时,下伸缩支撑部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端部的下支撑板运动,使下支撑板能顶住地面以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支撑。在完成本建筑的支撑后,下支撑板的高度低于底板的高度,以使得建筑的总体重量能施加在下伸缩支撑部上,保证对建筑的可靠支撑。
13.2.本发明通过设置连通管与上伸缩支撑部共同工作,通过转动连通管,使需要调整的上伸缩支撑部的内部通过第一通孔和对应的上通孔与连通管内部相连通,然后通过充气机构向连通管内部充气,进而实现通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上支撑板的高度,能调节上支撑板对承载板对应的局部的支撑强度,以对承载板的局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撑,或对承载板的局部变形进行矫正,提高本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14.3.本发明通过设置连通管与下伸缩支撑部共同工作,转动连通管,使需要调整的下伸缩支撑部的内部通过第二通孔和对应的下通孔与连通管内部相连通,然后通过充气机构向连通管内部充气,进而实现通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下支撑板的高度,进而调节下支撑板对地面的支撑强度和整体建筑的水平度,如此能使得本建筑结构更适合多种地面情况,提高本建筑的适用范围。
15.4.本发明通过在填充槽内设置吸附部和气囊,当人员进入到本建筑内部后,新增的重量最终被施加到下伸缩支撑部上,当增加的重量增加到能压缩下伸缩支撑部时,下伸缩支撑部会收缩;当下伸缩支撑部受到挤压而收缩时,其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三通孔进入到气囊中,使得气囊膨胀并挤压填充槽内的吸附部,进而把吸附部内吸附的过多的水分挤出,被挤出的水分被收集到下方的倾斜槽内,再通过倾斜槽排出底板外部。通过上述部件的配合,实现了吸附部有效的排水功能,进而保证能更好的对进入建筑内部的水汽的收集和排除,减少水汽对建筑内部物体的侵蚀。
16.5.本发明通过调节支撑框架两端的上伸缩支撑部,使上伸缩支撑部带动其端部的上支撑板上升,并把承载板向上顶起;通过控制两端的上支撑板交替小幅度上升,直至把承载板顶起并与挡板相分离,进而完成承载板的拆除。
17.6.本发明通过对支撑单元的设置,在拆除多个支撑单元时,在待拆除侧的支撑单元上增加重量,比如多站立几个人员或堆放沙袋,通过向正在拆除的支撑单元上的下伸缩支撑部内分别充气,使下伸缩支撑部在支撑地面的基础上推动自身上部(包括内部框架、上伸缩支撑部部件)上升,最终使正在拆除的支撑单元的卡块从相邻的支撑单元的卡槽中脱离,进而实现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的拆除,能大大降低拆卸工作强度,提高拆卸工作效率。
18.7.本发明通过设置相互可拆卸连接的支撑单元,当本装置在使用完并拆除运输到下一使用地点时,通过对每个支撑单元的上伸缩支撑部和下伸缩支撑部进行充气,并关闭各个连通管上的阀门,使上伸缩支撑部和下伸缩支撑部内始终保持充有空气,在运输本建
筑各个拆卸的部件时,把支撑单元码放在较重的部件或易变形部件之间,上伸缩支撑部和下伸缩支撑部内部的空气使得上伸缩支撑部和下伸缩支撑部具有缓冲和减震的效果,以对较重部件或易变形部件进行缓冲,对上述部件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整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底部装配组件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板体装配组件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多个支撑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上伸缩支撑部、下伸缩支撑部及连通管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图6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连通管及上通孔、下通孔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底部装配组件;2、板体装配组件;3、顶板;4、顶部连接围板;5、台阶;6、外部板一;7、保温板一;8、保温板二;9、外部板二;10、连通仓;101、对接槽;102、底板;103、挡板;104、内部框架;105、填充槽;106、上支撑板;107、连通槽;108、承载板;109、上伸缩支撑部;110、下伸缩支撑部;111、连通管;112、上通孔;113、第一通孔;114、下通孔;115、第二通孔;116、下支撑板;117、第三通孔;118、卡槽;201、连接件;202、安装槽;203、立板;204、连接槽;205、边角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0.实施例1,参照图1-4,一种便于移动运输的可拆卸装配式建筑,包括底部装配组件1、板体装配组件2和顶板3,底部装配组件1包括底板102、承载板108和多个支撑单元,底板102的顶部四个边缘处均连接有挡板103。
31.板体装配组件2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承载板108顶部四个拐角处的边角板205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承载板108顶部两侧的立板203,每个立板203的两侧均通过保温板一7连接有外部板一6,保温板一7和外部板一6固定连接,且保温板一7和外部板一6的一侧与立板203可拆卸连接,另一侧与相邻的边角板205的侧壁可拆卸连接,承载板108的顶部两侧且位于两个边角板205之间通过保温板二8连接有外部板二9,承载板108的顶部两侧均可拆卸连接有贯穿保温板二8和外部板二9的连通仓10,承载板108的顶部两侧且位于连通仓10的底部位置开设有与连通仓10内部连通的连通槽107,两个连通仓10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与连通仓10内部连通的开口;具体的,通过底部装配组件1、板体装配组件2、顶板3和连通仓10的设置,支撑单元上部对承载板108底部进行支撑,支撑单元下部对底板102下方的地面进行支
撑;挡板103对其边缘处进行遮挡防护,当阴雨天气内部产生湿气时,通过连通槽107和连通仓10的配合使得湿气可以正常排出,避免了对承载板108和底板102造成损害,结构合理,保证了安装强度的同时,避免了潮气侵害,有效的对底板102和承载板108进行防护,保证了其保温性,使得建筑本体可以正常使用。
32.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框架104,支撑框架104的内部开设有若干个填充槽105,支撑框架104的顶部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上伸缩支撑部109,上伸缩支撑部109端部设有上支撑板106,上支撑板106与承载板108底部相对应;向上伸缩支撑部109内充气时,上伸缩支撑部109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上方的上支撑板106向上运动,使上支撑板106能顶住承载板108以对承载板108及其上方的物体进行支撑。
33.支撑框架104的底部对应的设置有多个下伸缩支撑部110,下伸缩支撑部110的端部设有下支撑板116,下支撑板116与地面相对应;向下伸缩支撑部110内充气时,下伸缩支撑部110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端部的下支撑板116运动,使下支撑板116能顶住地面以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支撑。在完成本建筑的支撑后,下支撑板116的高度低于底板102的高度,以使得建筑的总体重量能施加在下伸缩支撑部110上,保证对建筑的可靠支撑。
34.其中,底板102的顶部四个边缘处均开设有与挡板103底部相适配的对接槽101,顶板3的底部边缘处固定连接有顶板连接围板4,具体的,通过顶部连接围板4的设置,提高了顶板3的连接安装便捷性。
35.其中,底板102的一侧设置有台阶5,台阶5的侧壁与相邻的挡板103的侧壁螺栓固定连接,具体的,通过台阶5的设置,提高了进入的便捷性。
36.其中,立板203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外部板一6和保温板一7相适配的安装槽202,边角板205的一侧开设有与外部板一6和保温板一7相适配的连接槽204,边角板205的另一侧开设有与保温板二8和外部板二9相适配的连接槽204,立板203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承载板108侧壁螺栓固定连接的连接件201,具体的,通过立板203和边角板205的设置,提高了安装连接的便捷性。
37.其中,其中两个外部板一6和保温板一7的一侧均开设有窗口,其中一个外部板一6和保温板一7的一侧开设有门洞,具体的,通过门洞和窗口的设置,便于安装门板和窗户,提高出入便捷性和透气性。
38.综上所述:通过立板203和边角板205的配合可以快速将外部板一6、保温板一7、保温板二8和外部板二9安装至承载板108的顶部,支撑单元将承载板108和底板102进行挑空,支撑框架104的填充槽105可用于填充防潮材料,同时支撑板106提高支撑能力,保证承载板108的承载强度,挡板103对其边缘处进行遮挡防护,当阴雨天气内部产生湿气时,通过连通槽107和连通仓10的配合使得湿气可以正常排出,避免了对承载板108和底板102造成损害,结构合理,保证了安装强度的同时,避免了潮气侵害,有效的对底板102和承载板108进行防护,保证了其保温性,使得建筑本体可以正常使用;采用充气机构向上伸缩支撑部109内充气时,上伸缩支撑部109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上方的上支撑板106向上运动,使上支撑板106能顶住承载板108以对承载板108及其上方的物体进行支撑;采用充气机构向下伸缩支撑部110内充气时,下伸缩支撑部110能够伸长,进而带动其端部的下支撑板116运动,使下支撑板116能顶住地面以对整个建筑结构进行支撑;通过对上述部件结构的设计,便于实现了本装配式建筑的拆卸和安装的便利性,提高了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39.实施例2,在本装置组装后并投入使用时,建筑内的家具、工具、居住人员等的重力都施加在承载板108上,而为了实现本装置的轻量化设计,便于拆装和转运,承载板108往往采用多层空心板或单层强度板;当建筑内承载的重物重量较大时,往往会对重物下方的承载板108造成过度挤压而导致承载板108变形;因此为了有针对性的对承载板108上局部地方的重物进行支撑或对承载板108局部变形处进行矫正,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40.参照图5-8,支撑框架104内部转动连接有连通管111,且连接管111与支撑框架104内部相密封转动连接;连通管111侧壁沿轴向方向(即多个上伸缩支撑部109连线所在的直线方向)设有多个上通孔112,上通孔112在连通管111径向方向呈环形均匀排列,上通孔112与上伸缩支撑部109相一一对应;转动连通管111至指定角度,能使其中一个上通孔112通过第一通孔113与其中一个上伸缩支撑部109的内部相连通;当其中一个上通孔112通过对应的第一通孔113与对应的上伸缩支撑部109相连通时,其他上通孔112都不与对应的上伸缩支撑部109相连通,如此可实现通过连通管111、上通孔112对其中任一一个上伸缩支撑部109进行控制,使其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以满足使用需求。
41.其中,挡板103上设有与连通管111连通的连通孔,便于使充气机构通过连通孔与连通管111相连接;连通孔外周设有用于指示连通管111转动角度的角度盘,以便指示连通管111转动的角度,连通管111上设置有指示箭头,当指示箭头与角度盘上特定角度相对应时,连通管111内部通过其中一个上通孔112及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13与上伸缩支撑部109相连通,以便控制该上伸缩支撑部109的伸缩。
42.在使用本装置时,先采用充气机构通过连通管111及上通孔112向对应的上伸缩支撑部109充气后,使所有对应的上支撑板106对承载板108进行支撑;当承载板108因承载重物导致下陷变形需要矫正或需要对承载板108的局部进行加强支撑时,通过连通管111上的指示箭头及角度盘上的角度指示,转动连通管111,使需要调整的上伸缩支撑部109的内部通过第一通孔113和对应的上通孔113与连通管111内部相连通,然后通过充气机构向连通管内部充气,进而实现通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上支撑板106的高度,能调节上支撑板106对承载板108对应的局部的支撑强度,以对承载板108的局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撑,或对承载板108的局部变形进行矫正,提高本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43.实施例3,在本装置安装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地面不平整导致安装后建筑本体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再者也存在地面松软而导致建筑本体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的情况,需要对建筑本体水平度进行调整;为此对下伸缩支撑部110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44.参照图5-8,连通管111侧壁沿轴向方向设有多个下通孔114,下通孔114在连通管111径向方向呈环形均匀排列,下通孔114与下伸缩支撑部110相一一对应;转动连通管111至指定角度,能使其中一个下通孔114通过第二通孔115与其中一个下伸缩支撑部110的内部相连通;当其中一个下通孔114通过对应的第二通孔115与对应的下伸缩支撑部110相连通时,其他下通孔114都不与对应的下伸缩支撑部110相连通,且所有的上通孔113都不与上伸缩支撑部109相连通;如此可实现通过连通管111、下通孔114对其中任一一个下伸缩支撑部110进行控制,使其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以满足使用需求。
45.其中,挡板103上设有与连通管111连通的连通孔,便于使充气机构通过连通孔与连通管111相连接;连通孔外周设有用于指示连通管111转动角度的角度盘,以便指示连通
管111转动的角度,连通管111上设置有指示箭头,当指示箭头与角度盘上特定角度相对应时,连通管111内部通过其中一个下通孔114及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15与下伸缩支撑部110相连通,以便控制该下伸缩支撑部110的伸缩。
46.在使用本装置时,先采用充气机构通过连通管111及下通孔114向对应的下伸缩支撑部110充气后,使所有对应的下支撑板116对地面进行支撑;当安装本建筑后因地面不平或地面松软导致倾斜而需要对建筑本体的水平度进行调整时,通过连通管111上的指示箭头及角度盘上的角度指示,转动连通管111,使需要调整的下伸缩支撑部110的内部通过第二通孔115和对应的下通孔114与连通管111内部相连通,然后通过充气机构向连通管内部充气,进而实现通过调节单个或多个下支撑板116的高度,进而调节下支撑板116对地面的支撑强度和整体建筑的水平度,如此能使得本建筑结构更适合多种地面情况,提高本建筑的适用范围。
47.实施例4,由于本建筑本体往往多用于临时使用,往往与地面是临时接触,因此地面的雨水、污水等产生的水汽往往会对支撑单元、承载板108及其上方的物体侵蚀,为防止水汽的侵蚀,一方面在安装后的建筑本体外周设有排水沟,另一方面在底板102的外周设有裙摆,以对外部水汽进行阻挡;同时对建筑内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如下改进。
48.填充槽105内设有吸附部,吸附部包括柔性海绵,柔性海绵内部填充有干燥剂。一方面干燥剂能有效吸取水汽,另一方面柔性海绵也具有吸水性,且在柔性海绵吸取一定程度水分时,挤压柔性海绵能把其吸取的水分挤出;挤出的水分被收集到下方的倾斜槽内,再通过倾斜槽排出底板102外部。吸附部与填充槽105内部可拆卸连接,当拆卸本建筑后,可对吸附部进行更换。
49.为了提高吸附部排出水分的效果,在填充槽105的侧壁上设有气囊,气囊通过第三通孔117与下伸缩支撑部110的内部相连通;当人员进入到本建筑内部后,会增加整个承载板所承受的重量,而且新增的重量最终被施加到下伸缩支撑部110上,当增加的重量增加到能压缩下伸缩支撑部110时,下伸缩支撑部110会收缩;当下伸缩支撑部110受到挤压而收缩时,其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三通孔117进入到气囊中,使得气囊膨胀并挤压填充槽105内的吸附部,进而把吸附部内吸附的过多的水分挤出,被挤出的水分被收集到下方的倾斜槽内,再通过倾斜槽排出底板102外部。通过上述部件的配合,实现了吸附部有效的排水功能,进而保证能更好的对进入建筑内部的水汽的收集和排除,减少水汽对建筑内部物体的侵蚀。
50.实施例5,参照图3-8,为了防止水汽进入到建筑本体内部,往往使得承载板108和挡板103紧密配合连接,而作为主要承载建筑内部物体重量的承载板的108在受到超重物体的下压时会发生形变,而导致承载板108下方卡死在挡板103内部,造成承载板108难以拆卸。
51.此时,可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式,调节支撑框架104两端的上伸缩支撑部109,使上伸缩支撑部109带动其端部的上支撑板106上升,并把承载板108向上顶起;在顶起承载板108的过程中,先小幅度的控制一端的上支撑板106小幅度上升,再控制另一端的上支撑板106小幅度上升,防止一端上升幅度过大导致承载板108被进一步卡死;如此,通过控制两端的上支撑板106交替小幅度上升,直至把承载板108顶起并与挡板103相分离,进而完成承载板108的拆除。
52.实施例6,参照图5,为了便于本建筑的安装和拆卸,支撑单元设有多个,且在相邻
的两个支撑单元中,其中一个支撑单元侧面设有卡槽118,另一个支撑单元相对应的侧面设有与开槽相适配的卡块。通过卡槽118和卡块的设置,便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连接的便利性和稳固性。
53.在本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建筑内部的重量会施加到支撑单元上,当其中一个或多个支撑单元受力不均时,容易导致相邻的支撑单元的卡块卡死在卡槽118中,造成支撑单元拆卸困难。
54.此时在待拆除侧的支撑单元上增加重量,比如多站立几个人员或堆放沙袋,通过向正在拆除的支撑单元上的下伸缩支撑部110内分别充气,使下伸缩支撑部110在支撑地面的基础上推动自身上部(包括内部框架104、上伸缩支撑部109部件)上升,最终使正在拆除的支撑单元的卡块从相邻的支撑单元的卡槽118中脱离,进而实现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的拆除;同理,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小幅度的控制每个下伸缩支撑部110伸长,逐步使卡块从卡槽118内脱离;通过上述操作,大大降低拆卸工作强度,提高拆卸工作效率。
55.实施例7,参照图5,当本装置在使用完并拆除运输到下一使用地点时,通过对每个支撑单元的上伸缩支撑部109和下伸缩支撑部110进行充气,并关闭各个连通管111上的阀门,使上伸缩支撑部109和下伸缩支撑部110内始终保持充有空气,在运输本建筑各个拆卸的部件时,把支撑单元码放在较重的部件或易变形部件之间,上伸缩支撑部109和下伸缩支撑部110内部的空气使得上伸缩支撑部109和下伸缩支撑部110具有缓冲和减震的效果,以对较重部件或易变形部件进行缓冲,对上述部件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5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