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3329发布日期:2022-07-02 05:2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
3.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存在以下的缺点:
4.(1)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直接与安装面相连接,未做任何的防腐措施,易造成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与安装面相接触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而腐烂,降低整体的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
5.(2)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多为固定式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搬运安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安装的效率;
6.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多种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直接与安装面相连接,未做任何的防腐措施,易造成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与安装面相接触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而腐烂,降低整体的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且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多为固定式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搬运安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安装的效率的问题。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支撑底座、设置在所述支撑底座上端面四周边角处的支撑柱、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底座相连接处的预埋件、均匀设置在相邻所述支撑底座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端面的连接法兰盘、与所述连接法兰盘相连接的集成顶框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成顶框与支撑柱之间的加强筋
9.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基础垫层、设置在基础垫层外周的防护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基础垫层上端面的保护层,所述支撑底座内设置有防腐防潮材质。
10.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每个所述支撑柱的下端面至少设置有三个预埋件,
所述预埋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所述预埋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底座相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每个支撑柱的下端面至少设置有三个预埋件,进而有效的保证了每个支撑柱与支撑底座相连接的稳定性。
12.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每个所述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杆、与所述第一加强杆相互交错的第二加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与相邻支撑柱之间的第一固定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相连接处的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呈“x”型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为“t”型,所述第一固定座的水平端通过第一固定螺钉与支撑柱的内侧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的垂直端通过第二固定螺钉与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两端相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将第一固定座的水平端与支撑柱相连接,第二固定螺钉将第一固定座的垂直端与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相连接。
14.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导向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杆中部位置两端的第一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加强杆中部位置两端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加强杆的外侧,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加强杆固定连接,且第一卡块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卡块相抵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对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连接处进行限位,有效的避免了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发生位移的变化,且便于通过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对安装过程中的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进行导向。
16.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集成顶框包括支撑框、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内腔的第一连接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梁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框相连接处的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内腔的第二连接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横梁与所述支撑框相连接处的第三固定座、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横梁与第一连接横梁相连接处的卡合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外周的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内侧与所述支撑框相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框、设置在所述支撑板外周的第二连接框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框相连接的防护框,所述支撑框的下端四周边角处通过第三固定螺钉与支撑柱上端面的连接法兰盘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三固定螺钉将支撑框与连接法兰盘相连接,从而便于将集成顶框与连接柱相连接。
17.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为“l”型,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一端通过第四固定螺钉与支撑框的内侧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固定螺钉与第一连接横梁相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二固定座将第一连接横梁的两端与支撑框相连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第一连接横梁与支撑框相连接的快捷性。
19.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二连接横梁与所述第一连接横梁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横梁相对于支撑框的一端通过第三固定座相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座设置为“v”型,所述第三固定座的一端通过第六固定螺钉与支撑框的内侧相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座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固定螺钉与第二连接横梁相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三固定座将第二连接横梁相对于支撑框的一端与支撑框相连接。
21.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卡合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横梁相对于
第一连接横梁一端的连接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梁上与所述连接块相适配的连接卡槽,所述连接块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横梁水平面的上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连接块与连接卡槽之间相互互补的作用将第二连接横梁相对于第一连接横梁的一端相连接。
23.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一连接框设置为“c”型,所述第一连接框的封闭端与所述支撑框的外周固定焊接,所述第一连接框的内壁与所述支撑板的内侧相抵设置,且支撑板与第一连接框相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
24.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二连接框设置为“l”型,所述第二连接框的内侧与所述支撑板的外周相抵设置,且支撑板与第二连接框相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二连接框对支撑板的外周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将支撑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之间。
26.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防护框与所述第二连接框同曲率设置,且防护框通过焊接工艺与第二连接框相连接。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防护框对第二连接框的外周进行防护。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的特点,本发明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29.(1)该装配式建筑结构,通过支撑底座将支撑柱的下端面与安装面相隔离,且将支撑底座设置为防潮防腐材质,便于对支撑柱进行保护,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外界环境对支撑柱下端面造成腐烂,进而有效的延长了支撑柱的使用寿命;
30.(2)该装配式建筑结构,且通过支撑组件将相邻的支撑柱进行连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支撑柱发生左右的旋转运动,且将支撑柱的下端面通过预埋件与支撑底座相连接,便于对支撑柱的下端面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支撑柱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整体的稳定安全性;
31.(3)该装配式建筑结构,将支撑柱的上端面通过连接法兰盘与集成顶框相连接,在其相连接处只需要用固定螺钉进行固定即可,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将集成顶框与支撑柱相连接,便于安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支撑柱与在支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图1的a处放大图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支撑柱与支撑底座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图4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集成顶框的局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集成顶框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发明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集成顶框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支撑底座、2-支撑柱、21-预埋件、3-连接法兰盘、 41-第一加强杆、411-第一卡块、42-第二加强杆、421-第二卡块、5-第一固定座、6-集成顶框、61-支撑框、62-第一连接横梁、621-第二固定座、622-连接卡槽、63-第二连接横梁、631
‑ꢀ
连接块、632-第三固定座、64-支撑板、65-第一连接框、66-第二连接框、67-防护框、7-防护栏、8-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实施例1
44.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支撑底座1、设置在支撑底座1上端面四周边角处的支撑柱2、设置在支撑柱2与支撑底座1相连接处的预埋件21、均匀设置在相邻支撑底座1之间的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撑柱2上端面的连接法兰盘3、与连接法兰盘 3相连接的集成顶框6以及设置在集成顶框6与支撑柱2之间的加强筋8,在本发明中,便于通过支撑底座1将支撑柱2的下端面与安装面相隔离,且将支撑底座1设置为防潮防腐材质,便于对支撑柱2进行保护,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外界环境对支撑柱2 下端面造成腐烂,进而有效的延长了支撑柱2的使用寿命;且通过支撑组件将相邻的支撑柱2进行连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支撑柱2发生左右的旋转运动,且将支撑柱2的下端面通过预埋件21与支撑底座1相连接,便于对支撑柱2的下端面进行固定,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支撑柱2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本发明整体的稳定安全性。
45.请参照图1、图2、图3、图4,支撑底座1包括基础垫层、设置在基础垫层外周的防护层以及设置在基础垫层上端面的保护层,支撑底座1内设置有防腐防潮材质。
46.上述支撑底座1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47.s1:将垫层厚度为125mm且强度等级为c30的沥青混凝土垫层作为支撑底座1的基础垫层。
48.s2:防护层制作:将环氧沥青浓浆型涂料涂在基础垫层表面,并且要涂刷两遍,或者将环氧沥青玻璃层贴在其表面的两层,且厚度为110-130mm。
49.s3:采用抗硅酸盐硫酸盐水泥制作防护层的混凝土,并且在混凝土中添加入钢筋防腐剂,以及保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等级为c30,将该保护层的厚度增加到100mm,添加防腐剂和加厚保护层的厚度可以延长支撑底座1的的安全使用周期。
50.请参照图1、图2、图3,每个支撑柱2的下端面至少设置有三个预埋件21,预埋件21的一端与支撑柱2固定连接,预埋件21的另一端与支撑底座1相连接,由于在每个支撑柱2的下端面至少设置有三个预埋件21,进而有效的保证了每个支撑柱 2与支撑底座1相连接的
稳定性,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本发明整体的稳定安全性。
51.请参照2,每个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杆41、与第一加强杆41相互交错的第二加强杆42、设置在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与相邻支撑柱2之间的第一固定座5以及设置在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相连接处的导向组件,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呈“x”型设置,第一固定座5设置为“t”型,第一固定座5的水平端通过第一固定螺钉与支撑柱2的内侧相连接,第一固定座5的垂直端通过第二固定螺钉与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的两端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将第一固定座5的水平端与支撑柱2相连接,第二固定螺钉将第一固定座5的垂直端与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 相连接,从而便于通过呈“x”型设计的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对相邻之间的支撑柱2进行支撑,有效的避免了支撑柱2发生左右的旋转运动,且使得相邻的支撑柱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支撑柱2整体的稳定性。
52.请参照图2,导向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加强杆41中部位置两端的第一卡块411以及设置在第二加强杆42中部位置两端的第二卡块421,第一卡块411固定设置在第一加强杆41的外侧,第二卡块421与第二加强杆42固定连接,且第一卡块411的两端与第二卡块421相抵设置,在将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 42进行安装时,既首先将第一加强杆41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固定螺钉与第一固定座5相连接时,然后将第二加强杆42的一端穿过第一加强杆41上相邻的第一卡块411之间的缝隙内,直至第一卡块411的两端与第二卡块421两端相抵,然后将第二加强杆42的两端与第一固定螺钉与第一固定座5相连接即可,进而便于通过第一卡块411和第二卡块421对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的连接处进行限位,有效的避免了第一加强杆41 和第二加强杆42发生位移的变化,且便于通过第一卡块411和第二卡块421对安装过程中的第一加强杆41和第二加强杆42 进行导向。
53.实施例2
54.请参照图6、图7、图8,集成顶框6包括支撑框61、设置在支撑框61内腔的第一连接横梁62、设置在第一连接横梁62 的两端与支撑框61相连接处的第二固定座621、设置在支撑框 61内腔的第二连接横梁63、设置在第二连接横梁63与支撑框 61相连接处的第三固定座632、设置在第二连接横梁63与第一连接横梁62相连接处的卡合组件、设置在支撑框61外周的支撑板64、设置在支撑板64内侧与支撑框61相连接处的第一连接框65、设置在支撑板64外周的第二连接框66以及与第二连接框66相连接的防护框67,支撑框61的下端四周边角处通过第三固定螺钉与支撑柱2上端面的连接法兰盘3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三固定螺钉将支撑框61与连接法兰盘3相连接,从而便于将集成顶框6与连接柱相连接。
55.请参照图6、图7、图8,第二固定座621设置为“l”型,第二固定座621的一端通过第四固定螺钉与支撑框61的内侧相连接,第二固定座6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五固定螺钉与第一连接横梁62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二固定座621将第一连接横梁 62的两端与支撑框61相连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第一连接横梁 62与支撑框61相连接的快捷性。
56.请参照图6、图7、图8,第二连接横梁63与第一连接横梁 62相互垂直设置,第二连接横梁63相对于支撑框61的一端通过第三固定座632相连接,第三固定座632设置为“v”型,第三固定座632的一端通过第六固定螺钉与支撑框61的内侧相连接,第三固定座632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固定螺钉与第二连接横梁63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第三固定座632将第二连接横梁63 相对于支撑框61的一端与支撑框61相连接。
57.请参照图6、图7、图8,卡合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连接横梁63相对于第一连接横梁62一端的连接块631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横梁62上与连接块631相适配的连接卡槽622,连接块 631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横梁62水平面的上端,进而便于通过连接块631与连接卡槽622之间相互互补的作用将第二连接横梁63相对于第一连接横梁62的一端相连接。
58.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案,便于通过第二固定座621将第一连接横梁62的两端与支撑框61相连接,通过第三固定座632将第二连接横梁63相对于支撑框61的一端相连接,通过连接块 631与连接卡槽622之间相互互补的作用将第二连接横梁63相对于第一连接横梁62的一端相连接,以上的步骤,便于完成支撑框61内腔的第一连接横梁62和第二连接横梁63的安装,且安装步骤简单,即可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且便于在生产线上批量生产。
59.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1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1中相应内容。
60.实施例3
61.请参照图6、图7、图8,第一连接框65设置为“c”型,第一连接框65的封闭端与支撑框61的外周固定焊接,有效的保证了第一连接框65与支撑框61相连接的稳定性,第一连接框65的内壁与支撑板64的内侧相抵设置,且支撑板64与第一连接框65相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进而便于将支撑板64的内侧与第一连接框65相连接。
62.请参照图6、图7、图8,第二连接框66设置为“l”型,第二连接框66的内侧与支撑板64的外周相抵设置,且支撑板 64与第二连接框66相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进而便于通过第二连接框66对支撑板64的外周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将支撑板64 设置在第一连接框65和第二连接框66之间。
63.请参照图6、图7、图8,防护框67与第二连接框66同曲率设置,且防护框67通过焊接工艺与第二连接框66相连接,进而便于通过防护框67对第二连接框66的外周进行防护。
64.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可首先将防护框67与第二连接框 66的外周进行焊接,并将支撑板64的外周与第二连接框66的内壁相连接,支撑板64的内侧与第一连接框65的外侧相连接,再将第一连接框65的外侧与支撑框61相连接即可,从而便于对集成顶框6进行批量生产,在安装时,只需要将集成顶框6 中的支撑框61的下端面与支撑柱2的连接法兰盘3相连接即可,安装步骤简单,有效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65.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相应内容。
66.实施例4
67.还包括设置在防护框67外周的防护栏7,防护栏7与防护框67同曲率设置,且防护栏7与防护框67之间固定连接,防护栏7设置为避雷柱,进而便于通过防护栏7对集成顶框6的外周进行防护,并将防护栏7设置为避雷柱,便于对云层中的电荷进行扩散,有效的避免了本发明整体的安全性,
68.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中相应内容。
69.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直接与安装面相连接,未做任何的防腐
措施,易造成装配式建筑的下端面与安装面相接触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而腐烂,降低整体的装配式建筑的稳定性;且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式建筑多为固定式结构,不便于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搬运安装,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安装的效率的问题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