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恒温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1615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恒温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用恒温层,它包括太阳能板、保温板、蓄电池板、制热层、制冷层、控制系统、导线;太阳能板内侧设有保温板;保温板内侧设有蓄电池板;蓄电池板通过导线和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导线和制热层及制冷层连接;本发明建筑用恒温层,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和制热层及制冷层保持室内恒温,既解决了室外气温对室内的影响,又节约了能源,给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它还能通过手机软件控制,在无人时远程遥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提前开启系统,在人们回到家中就有舒适的环境温度。
【专利说明】
建筑用恒温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用恒温层。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寒冷地区的既有住宅建筑多属砖混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墙体不保温,造成了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居高不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保温层被大量的使用到房屋外墙,然而目前使用中的保温层仅仅只能减少热量传导,不能控制室内温度在舒适的范围之内,仍需空调和暖气来辅助调节室内温度,浪费资源,成本高昂,并且当人们刚进入室内时还需等待温度调节的过程,短时间忍受高温和寒冷。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建筑用恒温层,它包括太阳能板、保温板、蓄电池板、制热层、制冷层、控制系统、导线;太阳能板内侧设有保温板;保温板内侧设有蓄电池板;蓄电池板通过导线和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通过导线和制热层及制冷层连接。
[0004]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建筑用恒温层,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和制热层及制冷层保持室内恒温,既解决了室外气温对室内的影响,又节约了能源,给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它还能通过手机软件控制,在无人时远程遥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提前开启系统,在人们回到家中就有舒适的环境温度。
【附图说明】
[000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太阳能板、2-保温板、3-蓄电池板、4-制热层、5-制冷层、6-控制系统、7-导线、6-1中央处理器、6-2温度感应器、6-3网络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07]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建筑用恒温层,它包括太阳能板1、保温板2、蓄电池板3、制热层4、制冷层5、控制系统6、导线7;太阳能板I内侧设有保温板2;保温板2内侧设有蓄电池板3;蓄电池板3通过导线7和控制系统6连接;控制系统6通过导线7和制热层4及制冷层5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6包括中央处理器6-1、温度感应器6-2、网络端口 6_3;中央处理器6-1、温度感应器6-2和网络端口 6-3并联。
[0009]太阳能板I和保温板2以及蓄电池板3位于墙体之外,当阳光照射在太阳能板I上时,太阳能板I吸收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板3内,保温板2用于防止室内外的温度传导冲央处理器6-1用于设定温度和控制制热层4以及制冷层5的工作,温度感应器6-2用于感应室内温度,当温度感应器6-2感应到室内温度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中央处理器6-1控制制热层4和制冷层5断电停止工作,超出设定工作范围开始制冷或制热;网络端口 6-3用于和手机APP通过互联网相连接,可用手机APP远程开启和关闭控制系统6。
[0010]本发明所述的建筑用恒温层,它采用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控制系统和制热层及制冷层保持室内恒温,既解决了室外气温对室内的影响,又节约了能源,给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它还能通过手机软件控制,在无人时远程遥控,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提前开启系统,在人们回到家中就有舒适的环境温度。
[001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主权项】
1.建筑用恒温层,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太阳能板(I)、保温板(2)、蓄电池板(3)、制热层(4)、制冷层(5)、控制系统(6)、导线(7);太阳能板(I)内侧设有保温板(2);保温板(2)内侧设有蓄电池板(3);蓄电池板(3)通过导线(7)和控制系统(6)连接;控制系统(6)通过导线(7)和制热层(4)及制冷层(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恒温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6)包括中央处理器(6-1)、温度感应器(6-2)、网络端口(6-3);中央处理器(6-1)、温度感应器(6_2)和网络端口(6-3)并联。
【文档编号】E04B1/76GK106049694SQ201610538802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1日
【发明人】薛涛, 孙萍, 荀志国
【申请人】金陵科技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