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0718004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包括至少两个相邻并排设置的叠合板底板(1),叠合板底板(1)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1)正面设置有凹槽(3),凹槽沿叠合板底板(1)边缘向叠合板底板(1)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1)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1)正面;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8),且钢筋(2)的端部插入环形钢筋(8)的内环区域,在灌浆凹槽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浇筑体(6)。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建筑技术中,叠合楼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结构形式。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工作。薄板的预应力主筋即是叠合楼板的主筋,上部混凝土现浇层仅配置负弯矩钢筋和构造钢筋。即现有的现浇层的底板有内设置钢筋的混凝土板,这种结构的叠合板底板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但其抗剪性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达到提高抗剪性的目的。
[0004]为了解决现有叠合板底板抗剪性差的问题,我们发明设计了一种叠合板底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叠合板底板,所述叠合板底板正面设置有凹槽,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向叠合板底板内部开设。本发明在叠合板底板边缘设置凹槽,可以在后期施工时,现浇混凝土可以直接灌浆到凹槽内,使得现浇混凝土与叠合板底板完整的结合在一起,起到提高抗剪性的目的。优选的,叠合板底板内部配有钢筋,钢筋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内,且钢筋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本发明还使得叠合板底板内配的钢筋弯曲进入凹槽内,使得上层现浇混凝土与钢筋配接,进一步提高抗剪性,同时,本发明使得叠合板底板弯曲进入凹槽内,可以保证钢筋的一致性,结构整体性能好,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抗剪性提高20-30%。
[0005]为了将该叠合板底板应用到实际环境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相邻并排设置的叠合板底板,叠合板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正面设置有凹槽,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向叠合板底板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内部配有钢筋,钢筋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内,且钢筋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且相邻2个叠合板底板的钢筋的端部都插入环形钢筋的内环区域,在灌浆凹槽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浇筑体。
[0006]利用两个相邻的凹槽构成灌浆凹槽,我们采用环形钢筋加载在该灌浆凹槽内,使得2个相邻叠合板底板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再采用灌浆封堵,必要时,还可以在叠合板底板正面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层,其中,环形钢筋可以采用矩形钢筋或圆形钢筋或其他形状的钢筋结构,只要能保证分别位于2个叠合板底板内的钢筋捆扎在一个钢筋结构内即可。采用上述搭接结构形成的整体搭接楼板,可以起到很好的抗剪性,且其整体性能优于传统直接往相邻板间隙灌浆的搭接楼板的整体性。
[0007]优选的,每个叠合板底板正面嵌入有吊环,任意一个叠合板底板有对称设置的4对吊环,上述叠合板底板制作完成后起吊前,一般采用4对吊环,在吊环处安装吊具,并在吊环位置插入插销,每个吊具上形成吊点,而吊具在叠合板底板完成安装后拆除,而吊环可以拆卸也可以留在叠合板底板内,叠合板底板安装完成后,布置好环形钢筋后,进行浇筑形成现浇层。因此,还包括现浇层,现浇层在所有叠合板底板正面浇筑混凝土形成。
[0008]还包括梁或墙,现浇层搭接在梁或墙上。
[0009]任一叠合板底板相对两边设置有对称的2个凹槽,叠合板底板内部配有钢筋,钢筋两端端部弯曲后分别插入对称的两个凹槽内,且钢筋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
[0010]所述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绕叠合板底板一周连续开设。
[0011]所述叠合板底板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4h _l/2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正面至叠合板底板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正面至叠合板底板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0012]所述叠合板底板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的深度为l/3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正面至叠合板底板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正面至叠合板底板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0013]相邻凹槽之间的间隙为400-800mm。
[0014]所述凹槽在叠合板底板正面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0015]另外,由于叠合板底板较薄,且叠合板底板的周边采用凹槽设计,因此会导致叠合板底板周边结构以及本身结构容易在运输中损坏,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专门针对该叠合板底板的转运结构,一种叠合板底板的运转结构,包括叠合板底板和从嵌入叠合板底板正面嵌入的吊环,还包括贯穿吊环内环区域的插销,还包括2个分别位于吊环两侧的槽钢,插销插入2个槽钢的槽底面,2个槽钢和插销构成吊具;所述叠合板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正面设置有凹槽,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向叠合板底板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内部配有钢筋,钢筋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内,且钢筋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
[0016]上述结构中,本发明在原叠合板底板的基础上加载吊环,并利用2个槽钢和插销连接到吊环上,在运输过程中,2个叠合板底板之间采用上述吊具作为垫块,避免2个叠合板底板接触而发生磕碰,同时在吊装叠合板底板的过程中,槽钢可以与起吊设备连接,方便起到设备吊装,在吊装后,取下槽钢和插销即可,而吊环可以留在叠合板底板中,也可以取下。
[0017]基于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叠合板底板吊装到预定平面,使得相邻两个叠合板底板并排设置,
S2: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使得钢筋插入环形钢筋的内环区域,利用绑筋技术将环形钢筋与钢筋扎接在一起形成钢筋笼,
S3:在凹槽内和叠合板底板正面填充混凝土,凹槽处形成混凝土浇筑体,叠合板底板正面形成现浇层。
[0018]SI的具体步骤为:从叠合板底板正面向内预埋吊环,采用2个槽钢和插销构成吊具,插销插入2个槽钢和贯穿吊环内环区域,2个槽钢分别位于吊环两侧,启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吊装至运输工具上然后转移至工地,再采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吊装到预定平面,最后拆卸2个槽钢和插销。
[0019]优选的,所述凹槽在叠合板底板正面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采用上述形状,可以方便制作模具,施工简单。
[0020]优选的,所述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绕叠合板底板一周连续开设。即所述的凹槽只有I个,即将叠合板底板边缘整体下沉形成凹槽,便于采用多个相邻板与板(小板)拼接成一个整体大板时,提高整体受力性。
[0021 ]本发明的优点有:整体结构抗剪性能提高20-30%,且能保证钢筋不外露,结构强度尚,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置合板底板的俯视结构不意图。
[0023]图2是叠合板底板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叠合板底板中只有一个凹槽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搭接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搭接系统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叠合板底板上加载吊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叠合板底板上加载吊具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置合板底板;2、钢筋;3、凹槽;4、吊具;43、吊环;42、插销;41、槽钢;5、梁或墙;6、混凝土饶筑体;7、现饶层;8、环形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1]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及其施工方法,达到提高抗剪性的目的。
[0032]为了解决现有叠合板底板抗剪性差的问题,我们发明设计了一种叠合板底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叠合板底板,所述叠合板底板正面设置有凹槽,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向叠合板底板内部开设。本发明在叠合板底板边缘设置凹槽,可以在后期施工时,现浇混凝土可以直接灌浆到凹槽内,使得现浇混凝土与叠合板底板完整的结合在一起,起到提高抗剪性的目的。优选的,叠合板底板内部配有钢筋,钢筋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内,且钢筋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本发明还使得叠合板底板内配的钢筋弯曲进入凹槽内,使得上层现浇混凝土与钢筋配接,进一步提高抗剪性,同时,本发明使得叠合板底板弯曲进入凹槽内,可以保证钢筋的一致性,结构整体性能好,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抗剪性提高20-30%。
[0033]为了将该叠合板底板应用到实际环境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搭接系统,该搭接系统专门用于搭接该叠合板底板,因此,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相邻并排设置的叠合板底板1,叠合板底板I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I正面设置有凹槽3,凹槽沿叠合板底板I边缘向叠合板底板I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I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I正面;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8,且相邻2个叠合板底板内的钢筋2的端部插入环形钢筋8的内环区域,在凹槽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浇筑体6。
[0034]该搭接系统利用两个相邻的凹槽构成灌浆凹槽,我们采用环形钢筋加载在该灌浆凹槽内,使得2个相邻叠合板底板I形成一个完成的结构,再采用灌浆封堵,必要时,还可以在叠合板底板I正面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层7,其中,环形钢筋可以采用矩形钢筋或圆形钢筋或其他形状的钢筋结构,只要能保证分别位于2个叠合板底板I内的钢筋捆扎在一个钢筋结构内即可。采用上述搭接结构形成的整体搭接楼板,可以起到很好的抗剪性,且其整体性能优于传统直接往相邻板间隙灌浆的搭接楼板的整体性。
[0035]优选的,每个叠合板底板I正面嵌入有吊环43,任意一个叠合板底板I有对称设置的4对吊环43,上述叠合板底板制作完成后起吊前,一般采用4对吊环,在吊环处安装吊具,并在吊环位置插入插销,每个吊具上形成吊点,而吊具在叠合板底板完成安装后拆除,而吊环可以拆卸也可以留在叠合板底板内,叠合板底板安装完成后,布置好环形钢筋后,进行浇筑形成现浇层。因此,还包括现浇层7,现浇层7在所有叠合板底板I正面浇筑混凝土形成。
[0036]还包括梁或墙5,现浇层7搭接在梁或墙5上。
[0037]任一叠合板底板I相对两边设置有对称的2个凹槽3,叠合板底板I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两端端部弯曲后分别插入对称的两个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I正面。
[0038]所述凹槽3沿叠合板底板I边缘绕叠合板底板I一周连续开设。
[0039]所述叠合板底板I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1/4h _l/2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0040]所述叠合板底板I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l/3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
[0041 ] 相邻凹槽3之间的间隙为400-800mm。
[0042]所述凹槽3在叠合板底板I正面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
[0043]实施例2:
如图1-图7所示:
由于叠合板底板较薄,且叠合板底板的周边采用凹槽设计,因此会导致叠合板底板周边结构以及本身结构容易在运输中损坏,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专门针对该叠合板底板的转运结构,一种叠合板底板的运转结构,包括叠合板底板I和从嵌入叠合板底板I正面嵌入的吊环43,还包括贯穿吊环43内环区域的插销42,还包括2个分别位于吊环43两侧的槽钢,插销42插入2个槽钢的槽底面,2个槽钢和插销42构成吊具4;所述叠合板底板I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I正面设置有凹槽3,凹槽沿叠合板底板I边缘向叠合板底板I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I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I正面。
[004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一个叠合板底板I内安装有8个吊环,每2个吊环安装在一个吊具上,共有4个吊具,形成4个起吊点。
[0045]上述结构中,本发明在原叠合板底板I的基础上加载吊环43,并利用2个槽钢和插销42连接到吊环上,在运输过程中,2个叠合板底板I之间采用上述吊具4作为垫块,避免2个叠合板底板I接触而发生磕碰,同时在吊装叠合板底板I的过程中,槽钢可以与起吊设备连接,方便起到设备吊装,在吊装后,取下槽钢和插销42即可,而吊环可以留在叠合板底板I中,也可以取下。
[0046]实施例3:
如图1-图7所示:
基于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叠合板底板I吊装到预定平面,使得相邻两个叠合板底板I并排设置,
S2: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8,使得钢筋2插入环形钢筋8的内环区域,利用绑筋技术将环形钢筋8与钢筋2扎接在一起形成钢筋笼,
S3:在凹槽内和叠合板底板I正面填充混凝土,凹槽内形成混凝土浇筑体6,叠合板底板I正面形成现饶层7。
[0047]SI的具体步骤为:从叠合板底板I正面向内预埋吊环43,采用2个槽钢和插销42构成吊具4,插销42插入2个槽钢和贯穿吊环43内环区域,2个槽钢分别位于吊环43两侧,启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I吊装至运输工具上然后转移至工地,再采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I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吊装到预定平面,最后拆卸2个槽钢和插销42。
[0048]优选的,所述凹槽在叠合板底板正面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或半圆形。采用上述形状,可以方便制作模具,施工简单。
[0049]优选的,所述凹槽沿叠合板底板边缘绕叠合板底板一周连续开设。即所述的凹槽只有I个,即将叠合板底板边缘整体下沉形成凹槽,便于采用多个相邻板与板(小板拼接成一个整体大板时,提高整体受力性。
[005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相邻并排设置的叠合板底板(1),叠合板底板(I)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每个叠合板底板(I)正面设置有凹槽(3),凹槽沿叠合板底板(I)边缘向叠合板底板(I)内部开设,叠合板底板(I)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端部弯曲后插入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I)正面;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8),且相邻2个叠合板底板内的钢筋(2)的端部都插入环形钢筋(8)的内环区域,在灌浆凹槽内填充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浇筑体(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每个叠合板底板(I)正面嵌入有吊环(43),任意一个叠合板底板(I)有对称设置的4对吊环(43),共计8个吊环(4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现浇层(7),现饶层(7 )在所有叠合板底板(I)正面饶筑混凝土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任一叠合板底板(I)相对两边设置有对称的2个凹槽(3),叠合板底板(I)内部配有钢筋(2),钢筋(2)两端端部弯曲后分别插入对称的两个凹槽(3)内,且钢筋(2)端部在垂直方向的位置低于或等于叠合板底板正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沿叠合板底板(I)边缘绕叠合板底板(I) 一周连续开设。6.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底板(I)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1/4 h _l/2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底板(I)的厚度为h,所述凹槽(3)的深度为l/3h,所述深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厚度为叠合板底板(I)正面至叠合板底板(I)背面的方向上的尺寸。8.基于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一种新型双向受力叠合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I:将叠合板底板(I)吊装到预定平面,使得相邻两个叠合板底板(I)并排设置; S2:在凹槽内设置环形钢筋(8),使得钢筋(2)插入环形钢筋(8)的内环区域,利用绑筋技术将环形钢筋(8)与钢筋(2)扎接在一起形成钢筋笼; S3:在凹槽内和叠合板底板(I)正面填充混凝土,凹槽内形成混凝土浇筑体(6),叠合板底板(I)正面形成现浇层(7)。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SI的具体步骤为:从叠合板底板(I)正面向内预埋吊环(43),采用2个槽钢和插销(42)构成吊具(4),插销(42)插入2个槽钢和贯穿吊环(43)内环区域,2个槽钢分别位于吊环(43)两侧,启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I)吊装至运输工具上然后转移至工地,再采用吊机连接槽钢将叠合板底板(I)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吊装到预定平面,最后拆卸2个槽钢和插销(42)。
【文档编号】E04B5/17GK106088433SQ201610678240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17日 公开号201610678240.6, CN 106088433 A, CN 106088433A, CN 201610678240, CN-A-106088433, CN106088433 A, CN106088433A, CN201610678240, CN201610678240.6
【发明人】张瀑, 鲁兆红, 黄爱萍
【申请人】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