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18154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包括布置支撑体系、铺设梁底模板、围设梁侧模板、铺设楼底模板、安装压板条等步骤,利用压板条对楼底模板等建筑模板的端部进行连接扣合。压板条设有凸缘,凸缘压扣在建筑模板的端部上,使得建筑模板之间紧密连接,整齐排列,且扣接操作简单迅速。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施工支撑体系,本发明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搭配使用压板条、主肋管和次肋管,简化了板板连接、板管连接、管管连接的处理过程,使得整个支撑体系的安装效率更高。其中,使用压板条在楼底模板等建筑模板的端部进行连接扣合,可以防止建筑模板的两端翘起,保证建筑模板拼装的平整性,提高工程质量与观感。
【专利说明】
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
【背景技术】
[0002]在预制横梁、楼板、立柱等建筑构件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建筑模板。现在常见的建筑模板为标准化的单元结构,建筑模板可以拼装成各种形状的预制建筑构件。
[0003]应用现有技术在建筑模板拼装与脚手架体系架设的过程中,建筑模板之间设有繁琐的锁紧装置,建筑模板的下方设有密集的支撑杆。由于人为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除了铺设的建筑模板容易产生水平误差外,复杂的施工过程导致整个建筑施工体系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会相应地增加,此外,现有的施工方案建筑模板的端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扣压结构,导致建筑模板之间的紧密性较差,且稳定性不够。在浇筑水泥等混凝土时,建筑模板由于局部受力不均衡等问题,其两端可能翘起,导致拆模后的混凝土板面不平,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观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效率高、使用效果好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O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包括布置支撑体系步骤、拼装建筑模板步骤和安装压板条步骤;
[0007]在所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中架设支撑柱、主肋管和次肋管;
[0008]所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完成后进行拼装建筑模板步骤;
[0009]所述安装压板条步骤具体为:在所述建筑模板的接合处设置压板条,所述压板条包括呈长条状的压板条本体,所述压板条本体具有成型面、支撑面以及连接成型面和支撑面的侧接面,所述成型面相对的一面为所述支撑面,所述成型面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缘。
[0010]以上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为步骤SI,在该步骤SI中,在预制楼板的下方及预制横梁的下方分别排列立设所述支撑柱,对应于预制楼板的支撑柱的顶部架设所述主肋管,所述主肋管上铺设所述次肋管;在所述次肋管铺设完成后,所述支撑柱之间安装横向固定管,所述横向固定管与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主肋管之间和所述主肋管与所述次肋管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0011 ]上述拼装建筑模板步骤包括步骤S2、S3和S4;
[0012]S2:铺设梁底模板:将梁底模板铺设在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支撑柱上;
[0013]S3:围设梁侧模板:将梁侧模板垂直围设在所述梁底模板的周沿;
[0014]S4:铺设楼底模板:将楼底模板并排铺设在所述次肋管上,
[0015]以上述安装压板条步骤为步骤S5,在该步骤S5中,相邻两排所述楼底模板的端部之间通过压板条扣住;在所述压板条的支撑面上开设有快接槽,所述压板条与所述主肋管之间通过与此快接槽相适配的主肋扣件固定在一起。
[0016]在所述步骤SI与所述步骤S2之间架设柱模板及其柱支撑、外墙模板及其墙支撑和/或剪力墙模板及其墙支撑;在所述步骤S2与所述步骤S3之间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在所述步骤S3与所述步骤S4之间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或者,在所述步骤S5结束后,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
[0017]在步骤SI中,各所述支撑柱于竖直平面上整齐排列,各所述主肋管于水平平面上相互平行整齐排列,所述次肋管铺设在相互平行的所述主肋管之间并与所述主肋管相垂直;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连接有顶托;
[0018]在步骤S2中,所述梁底模板铺设在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顶托上;
[0019]在步骤S3中,所述梁侧模板包括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在所述梁底模板的一侧围设第一梁侧模板,在所述梁侧模板的另一侧围设第二梁侧模板。
[0020]所述压板条本体设置在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梁侧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和/或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柱模板之间,所述凸缘压扣在相应模板的端部上。
[0021 ]所述压板条本体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楼底模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外墙模板之间和/或相邻的所述柱模板之间。
[0022]所述主肋扣件包括一体连接的锁紧块和用于装夹所述主肋管的装夹部,所述锁紧块卡固于所述压板条的快接槽内。
[0023]在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梁侧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所述梁底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所述梁底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所述梁侧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所述梁侧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所述柱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和/或所述柱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分别设有角模支撑件。
[0024]所述角模支撑件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件本体,所述支撑件本体具有相互对应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互对应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支撑件本体在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处开设设有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件本体相同的快接槽,所述支撑件本体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快接槽平行的固定条。
[0025]所述角模支撑件的快接槽通过连接件与建筑模板或者支撑杆连接在一起。
[0026]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效效果:
[0027]1、本发明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搭配使用压板条、主肋管和次肋管,简化了建筑模板与建筑模板之间、建筑模板与次肋管之间、主肋管与次肋管之间的安装过程,使得整个支撑体系的安装效率更高。其中,使用压板条在建筑模板的接合处进行连接扣合。压板条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缘,凸缘压扣在相应的建筑模板的端部上,使得建筑模板之间紧密连接,整齐排列。且扣接操作简单迅速。可以防止建筑模板的两端翘起,保证建筑模板拼装的平整性,提高工程质量与观感。相比于传统的建筑施工体系,本发明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使用效果更好。
[0028]2、在梁侧模板与楼底模板之间使用角模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本体的固定条卡入所述楼底模板的快接槽内,所述角模支撑件的第三侧面贴着所述第二梁侧模板,通过角模支撑件的抵顶,可以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由于自身张力等因素挤压梁侧模板,导致预制横梁结构产生变形等。
[0029]3、支撑件本体的快接槽与固定建筑模板的板连接件配合,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不意图;
[0031]图2为本发明中步步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发明中角模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发明中楼底模板与第二梁侧模板连接的角模示意图;
[0034]图5为本发明中楼底模板与第二梁侧模板连接的另一角模示意图;
[0035]图6为本发明中压板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7为本发明中主肋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8为本发明中压板条与主肋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9为本发明中支撑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中:
[0040]1-支撑柱;2-主肋管;
[0041]21-主肋扣件;3-管管连接件;
[0042]4-次肋管;5-顶托;
[0043]51-锁紧件;6-固定管;
[0044]7-管管连接件;8a_梁底模板;
[0045]8b_第一梁侧模板;8c-第二梁侧模板;
[0046]8d_楼底模板;9-步步紧结构;
[0047]91-第一支脚;92-第二支脚;
[0048]93-步步紧;10-压板条;
[0049]101-凸缘;11-角模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说明。
[0051 ] 实施例一
[0052]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预制建筑构件包括预制楼板和预制横梁,预制楼板为矩形,预制横梁设于预制楼板的四周沿。
[0053]本实施例提供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模板施工体系,如图1和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54]S1:布置支撑体系:将支撑柱I分别立设于对应于预制楼板及对应于预制横梁的位置。各支撑柱I于竖直平面上整齐排列,分布的间隔适当,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应于预制楼板的支撑柱I在对应于预制楼板的范围内整齐排列,具有横排与纵列,构成矩形方阵。对应于预制横梁的支撑柱I单列排设在上述矩形方阵的外围,围成一圈。
[0055]支撑柱I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钢管立柱。对应于预制楼板的钢管立柱的上端设有用于装夹主肋管2的管管连接件3。主肋管2长度固定,当主肋管2的长度小于主肋长度需求时,将相邻两根主肋管2的端部之间通过管管连接件3进行连接。
[0056]管管连接件3为U形凹槽状,槽内具有两个并行的安装位,此两个安装位相互紧挨着,以使当两个安装位均安装有主肋管2时,两根主肋管2可紧卡在管管连接件3的U形凹槽内。安装时,相邻两根主肋管2之间通过连接于支撑柱I上端的管管连接件3进行连接,相邻两根主肋管2沿着支撑柱I的整齐排列的方向水平铺设。相邻两根主肋管2的端部分别放置在管管连接件3中相应的安装位上,端部部分重叠卡固在管管连接件3的凹槽内。通过管管连接件3相互连接的主肋管2的轴向作用力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并与对应于预制楼板的支撑柱I的横排或纵列的排列方向相同,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0057]对应于预制横梁的钢管立柱的上端设有顶托5,顶托5可以为早拆顶托,方便建筑模板的早拆。顶托5上设有供锁紧件51作用的安装孔。顶托5通过锁紧件51可与梁底模板8a
连接在一起。
[0058]铺设于不同排列的支撑柱I的主肋管2于水平平面上相互平行且整齐排列,相互平行的主肋管2之间铺设次肋管4,且次肋管4与主肋管2相垂直。次肋管4之间的间隔适当,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次肋管4与主肋管2之间通过管管连接件7固定在一起,管管连接件7的上端设凹槽,此凹槽对次肋管4具有限位作用,下端也设凹槽,此凹槽对主肋管2具有限位作用,各凹槽分别对应与主肋管2和次肋管4的形状与管径大小相适配。
[0059]对应于预制楼板与对应于预制横梁的支撑柱I之间安装横向固定管6,固定管6与支撑柱I之间通过螺栓或者其他相适配的管管连接件相互连接。同一水平面上的固定管6交错形成固定网,为了保证整个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可以设置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固定网,不同层的固定网之间相互平行,且相互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0060]S2:铺设梁底模板8a:将梁底模板8a整齐铺设在顶托5上,围设在预制楼板的四周沿。顶托5具有支撑板和锁紧件51。梁底模板8a紧贴顶托5的支撑板,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顶托5的支撑板支撑在梁底模板8a的合适位置上以促进梁底模板8a受力平稳。顶托5的锁紧件51采用螺母结构,此螺母结构具有螺栓和螺母。螺栓通过顶托5的安装孔,穿入梁底模板8a的快接槽内,并通过螺母锁紧。梁底模板8a与顶托5之间通过锁紧件51连接在一起。
[0061]S3:围设梁侧模板:如图2-3所示,将梁侧模板围设在梁底模板8a的内、外周沿,首先在梁底模板8a的外侧围设第一梁侧模板Sb,然后在梁底模板8a的内侧围设第二梁侧模板8c。第一梁侧模板8b的高度高于第二梁侧模板8c,第一梁侧模板8b和第二梁侧模板8c与梁底模板8a之间通过步步紧结构9限位连接在一起。步步紧结构9具有第一支脚91和第二支脚92,第二支脚92垂直连接于第一支脚91的一端,第一支脚91的另一端连接有步步紧93。安装后,第一支脚91托住梁底模板8a,第二支脚92具有支撑作用并作为挡件顶住第一梁侧模板Sb,即第一梁侧模板Sb抵靠于第二支脚92。第二支脚92不可调节,可接受较强的抵靠力。第二支脚92与第一支脚91之间通过螺母结构锁固在一起。第二支脚92的高度高于第一梁侧模板8b的高度。第一支脚91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通过步步紧93锁固在一起,步步紧93可根据梁底模板8a的宽度进行松紧调整。
[0062]S4:铺设楼底模板Sd:如图1和3所示,将楼底模板Sd并排铺设在次肋管4上,可形成多排的楼底模板8d,且每排楼底模板Sd之间排列整齐。相邻两排的楼底模板Sd端部之间以及楼底模板8d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相应拼装在一起。本发明中,梁底模板8a、第一梁侧模板8b、第二梁侧模板8c和楼底模板8d,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模板,其中一面为成型面,与成型面对应的为安装面,安装面上开设有快接槽,快接槽便于连接各种连接或固定的夹具。
[0063]S5:安装压板条10:如图4所示,楼底模板Sd的成型面与第二梁侧模板Sc的上端面持平,二者之间用压板条10进行夹缝,二者利用压板条10实现紧密拼装。如图6所示,压板条10包括呈长条状的压板条本体,压板条本体具有成型面、支撑面以及连接成型面和支撑面的侧接面,成型面相对的一面为支撑面,成型面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缘101,在支撑面上开设有快接槽。如图7和8所示,压板条10与主肋管2之间通过主肋扣件21固定在一起。主肋扣件21具有一体连接的的锁紧块和装夹部,锁紧块卡固于压板条10的快接槽内,装夹部装夹主肋管2,通过主肋扣件21,将压板条10与主肋管2加固连接在一起。
[0064]本发明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搭配使用压板条10、主肋管2和次肋管4,简化了建筑模板与建筑模板之间、建筑模板与次肋4管之间、主肋管2与次肋管4之间的安装过程,使得整个支撑体系的安装效率更高。
[0065]实施例二
[0066]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楼底模板8d的快接槽的方向与主肋管2的铺设的方向相同。相邻两排的楼底模板8d的端部之间通过压板条10扣住,楼底模板8d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也通过压板条10扣住。
[0067]使用压板条10在楼底模板Sd等建筑模板的端部进行连接扣合,压板条10设有凸缘101,凸缘101压扣在楼底模板8d之间和楼底模板8d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使得楼底模板Sd和第二梁侧模板Sc之间和相邻楼底模板Sd之间紧密连接,整齐排列。且扣接操作简单迅速。可以防止楼底模板Sd的两端翘起,保证楼底模板Sd拼装的平整性,提高工程质量与观感。
[0068]实施例三
[006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4铺设楼底模板中,如图5所示,楼底模板Sd搭设在第二梁侧模板Sc之上,楼底模板Sd的安装面紧贴于第二梁侧模板Sc的上端面。楼底模板Sd与第二梁侧模板Sc的角模之间连接有角模支撑件11。
[0070]如图9所示,角模支撑件11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件本体,所述支撑件本体具有相互对应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互对应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支撑件本体在第一侧面的位置处开设设有长度方向与支撑件本体相同的快接槽,支撑件本体在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快接槽平行的固定条。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相互平行,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呈“八”字形位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夹角都为钝角。
[0071]如图3所示,安装时,角模支撑件11的固定条卡入楼底模板Sd的快接槽内,角模支撑件11的第三侧面贴着所述第二梁侧模板Sc。而角模支撑件11的快接槽可通过常规的建筑用板连接件与楼底模板Sd等建筑模板或者主肋管2等支撑杆连接在一起。
[0072]采用上述结构后,在第二梁侧模板Sc与楼底模板Sd之间使用角模支撑件11,支撑件本体的固定条卡入楼底模板Sd的快接槽内,角模支撑件11的第三侧面贴着第二梁侧模板Sc,通过角模支撑件11的抵顶,可以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由于张力等因素,挤压第二梁侧模板8c,导致第二梁侧模板8c与楼底模板8d的连接松散而导致预制横梁结构产生微变形等。角模支撑件11的第三侧面与第四侧面呈“八”字形位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且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与第一侧面之间的夹角都为钝角,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都为锐角,此结构在安装后与第二梁侧模板Sc之间留有间隙,便于角模支撑件11的安装与拆卸。支撑件本体的快接槽与固定建筑模板的板连接件配合,便于安装固定。
[0073]如图4所示与如图5所示的角模的拼装方式相比,图5所示的拼装方式中,在浇筑混凝土时,第二梁侧模板Sc受到挤压力,容易往外挪动,造成预制的建筑构件产生变形,影响施工质量。所以角模支撑件11非常适用于如图5所示的角模中。图4所示的拼装方式中,楼底模板Sd的成型面与第二梁侧模板Sc的上端面持平。在浇筑混凝土时,受浇筑混凝土张力的影响,第二梁侧模板Sc受到挤压力,当楼底模板Sd缺乏支撑力的时候,第二梁侧模板Sc会进而挤压成型面与其上端面持平的楼底模板8d,造成预制的建筑构件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施工质量。所以角模支撑件11也适用于如图4所示的角模中。
[0074]本发明中,安装后楼底模板Sd和/或第二梁侧模板Sc的快接槽的槽向与角模支撑件1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75]实施例四
[007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预制建筑构件不仅包括预制楼板和预制横梁还包括预制立柱和预制外墙。预制立柱设于预制楼板的周角处。在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步骤S5安装压板条1之后,还包括步骤S6、步骤S7。
[0077]S6:安装柱模板及其柱支撑:本实施例中柱支撑采用夹紧框;多块柱模板拼装成柱子浇筑型腔,再用夹紧框固定柱模板,所述夹紧框可采用专利号为201520149964.2的专利公开的夹紧框。
[0078]S7:安装外墙模板及其墙支撑:将多块标准化的外墙模板拼装成外墙浇筑型腔。拼装好的外墙模板进行横向加固。在外墙模板的水平方向上安装横向固定管,所述横向固定管通过螺栓或板管夹具固定在所述外墙模板上;纵向加固,在外墙模板的竖直方向上安装纵向固定管,所述纵向固定管通过螺栓固定在外墙模板上。
[0079]压板条10分别设置在楼底模板8d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楼底模板8d与外墙模板之间和楼底模板8d与柱模板之间。压板条10压扣在相应模板的端部上。
[0080]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可知,在预制建筑构件中,还可以包括预制剪力墙;楼底模板Sd与剪力墙模板之间设置压板条10。
[0081 ]步骤S7完成之后,安装剪力墙模板及其墙支撑。
[0082]本实施例中,楼底模板8d与第二梁侧模板8c之间、楼底模板8d与外墙模板之间和楼底模板Sd与剪力墙模板之间均可设置角模支撑件U。将角模支撑件11设置于上述角模中,通过第三侧面或第四侧面抵顶在相应的角模上。角模支撑件11的固定条便于将角模支撑件11固定在楼底模板Sd上,能有效对角模形成支撑,防止角模的松散变形等。
[0083]本发明中,角模支撑件11除了设于上述角模中,还可设于梁底模板8a与外墙模板之间、梁底模板8a与剪力墙模板之间、第二梁侧模板Sc与外墙模板之间、第二梁侧模板Sc与剪力墙模板之间、柱模板与外墙模板之间和/或柱模板与剪力墙模板之间。
[0084]实施例五
[008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预制建筑构件不仅包括预制楼板和围设在预制楼板周沿的预制横梁,还包括对应于所述预制楼板的预制横梁。
[0086]对应于预制楼板的预制横梁,其第一梁侧模板与第一支脚之间和第二梁侧模板与第一支脚之间分别通过建筑用步步紧固定连接。
[0087]实施例六
[008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压边条10不仅设于相邻两排的楼底模板Sd的端部之间,还设于同排的相邻的楼底模板Sd之间。本发明中,压板条10还可设于相邻的梁底模板8a之间、相邻的梁侧模板之间、相邻的外墙模板之间、相邻的剪力墙模板之间和/或相邻的柱模板之间。
[008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其他应用,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支撑体系步骤、拼装建筑模板步骤和安装压板条步骤; 在所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中架设支撑柱、主肋管和次肋管; 所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完成后进行拼装建筑模板步骤; 所述安装压板条步骤具体为:在所述建筑模板的接合处设置压板条,所述压板条包括呈长条状的压板条本体,所述压板条本体具有成型面、支撑面以及连接成型面和支撑面的侧接面,所述成型面相对的一面为所述支撑面,所述成型面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凸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1: 以上述布置支撑体系步骤为步骤SI,在该步骤SI中,在预制楼板的下方及预制横梁的下方分别排列立设所述支撑柱,对应于预制楼板的支撑柱的顶部架设所述主肋管,所述主肋管上铺设所述次肋管;在所述次肋管铺设完成后,所述支撑柱之间安装横向固定管,所述横向固定管与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主肋管之间和所述主肋管与所述次肋管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 上述拼装建筑模板步骤包括步骤S2、S3和S4; 52:铺设梁底模板:将梁底模板铺设在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支撑柱上; 53:围设梁侧模板:将梁侧模板垂直围设在所述梁底模板的周沿; 54:铺设楼底模板:将楼底模板并排铺设在所述次肋管上, 以上述安装压板条步骤为步骤S5,在该步骤S5中,相邻两排所述楼底模板的端部之间通过压板条扣住;在所述压板条的支撑面上开设有快接槽,所述压板条与所述主肋管之间通过与此快接槽相适配的主肋扣件固定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I与所述步骤S2之间架设柱模板及其柱支撑、外墙模板及其墙支撑和/或剪力墙模板及其墙支撑;在所述步骤S2与所述步骤S3之间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在所述步骤S3与所述步骤S4之间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或者,在所述步骤S5结束后,架设所述柱模板及所述柱支撑、所述外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和/或所述剪力墙模板及所述墙支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SI中,各所述支撑柱于竖直平面上整齐排列,各所述主肋管于水平平面上相互平行整齐排列,所述次肋管铺设在相互平行的所述主肋管之间并与所述主肋管相垂直;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连接有顶托; 在步骤S2中,所述梁底模板铺设在对应于所述预制横梁的所述顶托上; 在步骤S3中,所述梁侧模板包括第一梁侧模板和第二梁侧模板,在所述梁底模板的一侧围设第一梁侧模板,在所述梁侧模板的另一侧围设第二梁侧模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条本体设置在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梁侧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外墙模板之间、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和/或所述楼底模板与所述柱模板之间,所述凸缘压扣在相应模板的端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条本体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楼底模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剪力墙模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外墙模板之间和/或相邻的所述柱模板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肋扣件包括一体连接的锁紧块和用于装夹所述主肋管的装夹部,所述锁紧块卡固于所述压板条的快接槽内。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在由相应的所述建筑模板拼接成的呈拐角状的角模中,设置有角模支撑件,所述建筑模板的安装面上开设有快接槽。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支撑件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件本体,所述支撑件本体具有相互对应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相互对应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支撑件本体在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处开设设有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件本体相同的快接槽,所述支撑件本体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快接槽平行的固定条,此固定条安装于上述建筑模板的快接槽内。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先架后板的建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模支撑件的快接槽通过连接件与建筑模板或者支撑杆连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E04G17/00GK106088584SQ201610395425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6日 公开号201610395425.6, CN 106088584 A, CN 106088584A, CN 201610395425, CN-A-106088584, CN106088584 A, CN106088584A, CN201610395425, CN201610395425.6
【发明人】许金锔, 吴清瑶
【申请人】富于安(福建)环保模板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