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高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4017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后浇带高支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后浇带的两侧分别具有支设于混凝土楼板下的高模板支架,高模板支架上具有供顶撑楼板模板的楼板龙骨,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包括后浇带模板支架,后浇带模板支架对应支设于后浇带之下并与两侧的高模板支架连接,后浇带模板支架上设有供顶撑后浇带模板的后浇带龙骨,后浇带龙骨与楼板龙骨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如何在保留楼板高模板支架的前提下对后浇带进行施工支模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支模稳定性和后浇带浇筑质量。
【专利说明】
后浇带高支模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高支模荷载作用下的清水混凝土平板、斜板后浇带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楼板跨度越来大,随着楼层高度的上升,楼板的支模施工难度也越来越高。因而,常常会在楼板跨度的中部设置后饶带。
[0003]对于外观要求特别高的建筑施工来说,则会选择清水混凝土作为浇筑楼板的原料,而后浇带又是处于清水楼板模板的平板以及斜板区域,按施工规范,位于后浇带两侧的清水混凝土楼板所采用的就是高模板支架体系,其所承受的载荷本就比一般施工项目要大很多,因而,需要在不拆除保留高模板支架体系的前提下,再对后浇带进行支模施工,其施工难度不言而喻。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以解决如何在保留楼板高模板支架的前提下对后浇带进行施工支模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支模稳定性和后浇带浇筑质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后浇带的两侧分别具有支设于混凝土楼板下的高模板支架,高模板支架上具有供顶撑楼板模板的楼板龙骨,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包括后浇带模板支架,后浇带模板支架对应支设于后浇带之下并与两侧的高模板支架连接,后浇带模板支架上设有供顶撑后浇带模板的后浇带龙骨,后浇带龙骨与楼板龙骨交错设置。
[0006]本实用新型后浇带高支模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在高模板支架不拆除的前提下,将后浇带模板支架加设于原有的两侧高模板支架之间并与之连接固定,以此保证后浇带模板支架的稳定性;而同时,后浇带龙骨又与楼板龙骨交开设置,从而楼板模板与后浇带模板的支设不会相互影响。
[0008]优选地,后浇带模板支架包括顶托立杆以及水平拉杆,水平拉杆连接于两侧高模板支架之间,顶托立杆分别固设于水平拉杆的两端。
[0009]优选地,水平拉杆通过两端的紧固扣件固接于高模板支架。
[0010]优选地,顶托立杆包括位于上部的螺杆段、旋置于螺杆段顶端的夹托以及旋置于螺杆段上以供顶住夹托的限位手柄,夹托顶撑夹持于后浇带龙骨下。
[0011 ]优选地,后浇带龙骨包括上下交叉叠构的第一龙骨以及第二龙骨,多个第二龙骨均匀排布于第一龙骨上,第二龙骨顶撑于后浇带模板下,夹托顶撑夹持于第一龙骨下。
[0012]优选地,第一龙骨平行于水平拉杆,第二龙骨垂直于第一龙骨,第一龙骨以及第二龙骨为工字木梁。
[0013]优选地,后浇带与混凝土楼板的交接处具有明缝。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高支模结构的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对应图2的第一实施状态示意图;
[0018]图5为对应图4的第二实施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0]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后浇带I的两侧分别具有支设于混凝土楼板8下的高模板支架5,高模板支架5上具有供顶撑楼板模板6的楼板龙骨7,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包括后浇带模板支架2,后浇带模板支架2对应支设于后浇带I之下并与两侧的高模板支架5连接,后浇带模板支架2上设有供顶撑后浇带模板3的后浇带龙骨4,后浇带龙骨4与楼板龙骨7交错设置。
[0021]如图2所示,后浇带模板支架2包括供顶托立杆20以及水平拉杆22,水平拉杆22连接于两侧高模板支架5之间,顶托立杆20分别固设于水平拉杆22的两端以供调节支撑高度。其中,具体地:
[0022]水平拉杆22通过两端的紧固扣件24固接于高模板支架5。
[0023]顶托立杆20包括位于上部的螺杆段、旋置于螺杆段顶端的夹托26以及旋置于螺杆段上以供顶住夹托26的限位手柄28,夹托26顶撑夹持于后浇带龙骨4下。
[0024]而后浇带龙骨4包括上下交叉叠构的第一龙骨40以及第二龙骨42,多个第二龙骨42均匀排布于第一龙骨40上,第二龙骨42顶撑于后浇带模板3下,夹托26顶撑夹持于第一龙骨40下。较为优选地,第一龙骨40平行于水平拉杆22,第二龙骨42垂直于第一龙骨40,第一龙骨40以及第二龙骨42为工字木梁。
[0025]如图3所示,后浇带I与混凝土楼板8的交接处具有明缝9,以使得后浇带凝固后更加平整美观。
[0026]在具有上述结构特征后,结合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可按以下过程实施:
[0027]a.如图4所示,先在两侧浇筑形成清水混凝土楼板8:在原有两侧高模板支架5支设好的前提下,对应后浇带I的形成位置,将后浇带模板支架2加入两个高模板支架5之间,后浇带模板支架2的水平拉杆22通过紧固扣件24(旋钮)固接于高模板支架5的立杆50,其中,两侧楼板模板6的端部设有板条60(板条60的作用包括防止漏浆和方便后浇带I混凝土与楼板混凝土更好衔接),将后浇带模板支架2上端的第二龙骨42与高模板支架5上的楼板龙骨7垂直转向错开,再将该第二龙骨42顶住楼板模板6的板条60,然后浇筑形成清水混凝土楼板8,待清水混凝土楼板8凝固后,两侧清水混凝土楼板8之间便自然预留出后浇带I区域;
[0028]b.如图5所述,待清水混凝土楼板8凝固后,拆除楼板模板6的板条60:先将顶住板条60的第一龙骨40以及第二龙骨42从顶托立杆20上拆除,再取下除楼板模板6的板条60,以便后续安装后浇带模板3时具有足够的空间;
[0029]c.回顾图2所示,将后浇带模板3沿两侧楼板模板6的水平面安装在后浇带I位置,再将后浇带模板支架2的第一龙骨40以及第二龙骨42装回顶托立杆20上以顶住后浇带模板3,之后,用木楔顶紧后浇带模板3的左端进而后浇带模板3的右端顶紧位于右侧的楼板模板6,以便后续在后浇带模板3与楼板模板6的交接处形成明缝9(配合图3所示),最后,在后浇带模板3上进行浇筑以使得后浇带I与两侧楼板混凝土衔接。
[0030]完成上述实施过程后,应能体现出本实用新型以下特点:
[0031]后浇带支模结构设计简单、便于施工操作,并不拆除高模板支架,而是将后浇带模板支架与高模板支架紧固连接以确保整体稳固性,而后浇带模板支架上的后浇带龙骨又与高模板支架上的楼板龙骨错开,使得后浇带模板与楼板模板相对独立、互不影响。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33]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后浇带高支模结构,所述后浇带的两侧分别具有支设于混凝土楼板下的高模板支架,所述高模板支架上具有供顶撑楼板模板的楼板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包括后浇带模板支架,所述后浇带模板支架对应支设于所述后浇带之下并与两侧的所述高模板支架连接,所述后浇带模板支架上设有供顶撑后浇带模板的后浇带龙骨,所述后浇带龙骨与所述楼板龙骨交错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浇带模板支架包括顶托立杆以及水平拉杆,所述水平拉杆连接于两侧所述高模板支架之间,所述顶托立杆分别固设于所述水平拉杆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拉杆通过两端的紧固扣件固接于所述高模板支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托立杆包括位于上部的螺杆段、旋置于所述螺杆段顶端的夹托以及旋置于所述螺杆段上以供顶住所述夹托的限位手柄,所述夹托顶撑夹持于所述后浇带龙骨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浇带龙骨包括上下交叉叠构的第一龙骨以及第二龙骨,多个所述第二龙骨均匀排布于所述第一龙骨上,所述第二龙骨顶撑于所述后浇带模板下,所述夹托顶撑夹持于所述第一龙骨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龙骨平行于所述水平拉杆,所述第二龙骨垂直于所述第一龙骨,所述第一龙骨以及所述第二龙骨为工字木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高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浇带与所述混凝土楼板的交接处具有明缝。
【文档编号】E04G13/00GK205476458SQ20162009926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刘建华, 张鸿飞, 江莹, 韩文奇, 唐玲龙, 黄凯, 王钰磊, 张强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