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6675阅读:1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设置在桁架下弦与吊顶石膏板之间,并将桁架下弦与吊顶石膏板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桁架下弦上的凸牙状连接板,并且所述的多个凸牙状连接板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凸牙状连接板的顶部与桁架下弦固定连接,底部通过连接元件与吊顶石膏板固定连接,在工作状态下,多个凸牙状连接板相互配合形成多个连接节点,共同保证吊顶石膏板平面的平整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适合工业化批量加工,安装容易,且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石膏板由于跨度过大而产生竖向变形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吊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吊顶连接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时代的变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与生活的优雅,对家居装修风格的一致性与协调统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冷弯薄壁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之间的连接都是螺钉直接连接,采用该连接方式主要是将石膏板通过一定间距的螺钉与桁架下弦相连,从而达到固定石膏板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各榀桁架的下弦很难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因此,直接将石膏板与桁架下弦固定,会使石膏板表面不平整,尤其是当桁架间距过大时,石膏板还会出现过大的竖向变形,影响其正常的使用功能,这使得吊顶质量往往很难保证,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目前,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报道甚少,这也限制了冷弯薄壁钢结构桁架的推广使用。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适合工业化批量加工,安装容易,且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石膏板由于跨度过大而产生竖向变形问题的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设置在桁架下弦与吊顶石膏板之间,并将桁架下弦与吊顶石膏板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桁架下弦上的凸牙状连接板,并且所述的多个凸牙状连接板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凸牙状连接板的顶部与桁架下弦固定连接,底部通过连接元件与吊顶石膏板固定连接,在工作状态下,多个凸牙状连接板相互配合形成多个连接节点,共同保证吊顶石膏板平面的平整度。
[0006]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的间距相等。
[0007]所述的凸牙状连接板包括与吊顶石膏板固定连接的下水平板、与下水平板平行设置的上水平板以及设置在下水平板与上水平板之间的斜板,所述的上水平板与桁架下弦固定连接。
[0008]所述的上水平板共设有一对,并且每个上水平板分别通过斜板与下水平板连接。
[0009]两斜板反向倾斜设置在上水平板与下水平板之间。
[0010]所述的上水平板与斜板的夹角α为100-120°。
[0011]优选的,所述的上水平板与斜板的夹角α为100°。
[0012]所述的上水平板一侧通过弧形过渡与斜板连接,另一侧设有向下倾斜的边板。
[0013]所述的边板与上水平板的夹角β为135-145°。[00M]优选的,所述的边板与上水平板的夹角β为135°。
[0015]所述的连接元件为螺钉或螺栓中的一种。
[00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斜板与下水平板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吊顶连接组件可以保证底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当吊顶石膏板与之相连时,可以保证整个吊顶石膏板平面的平整度,同时,由于吊顶连接组件中的各凸牙状连接板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样能够在桁架下弦与吊顶石膏板之间形成多个连接节点,保证各连接节点受力均匀,有效分散了吊顶石膏板自身存在的应力,进而有效避免了吊顶石膏板由于跨度过大而易产生竖向变形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安装精度、速度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吊顶石膏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凸牙状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现有技术中吊顶石膏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说明:
[0022]! 一桁架下弦、2 一吊顶石膏板、3 一凸牙状连接板、4 一下水平板、5—上水平板、6—斜板、7—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设置在桁架下弦I与吊顶石膏板2之间,并将桁架下弦I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在一起,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桁架下弦I上的凸牙状连接板3,并且多个凸牙状连接板3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3的间距相等,凸牙状连接板3的顶部与桁架下弦I固定连接,底部通过螺钉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连接,在工作状态下,多个凸牙状连接板3相互配合形成多个连接节点,共同保证吊顶石膏板2平面的平整度。
[0026]如图2所示,凸牙状连接板3包括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连接的下水平板4、与下水平板4平行设置的上水平板5以及设置在下水平板4与上水平板5之间的斜板6,上水平板5与桁架下弦I固定连接。上水平板5共设有一对,并且每个上水平板5分别通过斜板6与下水平板4连接。两斜板6反向倾斜设置在上水平板5与下水平板4之间。上水平板5与斜板6的夹角α为100°,并且上水平板5—侧通过弧形过渡与斜板6连接,另一侧设有向下倾斜的边板7。其中,边板7与上水平板5的夹角β为135°。
[0027]本实施例中,凸牙状连接板3共设有3个,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3的间距为1.2m,在实际设计时,斜板6与下水平板4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连接。
[0028]现有技术的吊顶石膏板的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吊顶连接组件可以保证底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当吊顶石膏板2与之相连时,可以保证整个吊顶石膏板2平面的平整度,同时,由于吊顶连接组件中的各凸牙状连接板3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这样能够在桁架下弦I与吊顶石膏板2之间形成多个连接节点,保证各连接节点受力均匀,有效分散了吊顶石膏板2自身存在的应力,进而有效避免了吊顶石膏板2由于跨度过大而易产生竖向变形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安装精度、速度和便捷性。
[0029]实施例2:
[0030]本实施例中,凸牙状连接板3共设有6个,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3的间距为0.Sm,在实际设计时,上水平板5与斜板6的夹角α为120°,边板7与上水平板5的夹角β为145°。其余同实施例1。
[0031]实施例3:
[0032]本实施例中,凸牙状连接板3共设有8个,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3的间距为lm,在实际设计时,上水平板5与斜板6的夹角α为105°,边板7与上水平板5的夹角β为140°。其余同实施例I。
[0033]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设置在桁架下弦(I)与吊顶石膏板(2)之间,并将桁架下弦(I)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均匀布设在桁架下弦(I)上的凸牙状连接板(3),各凸牙状连接板(3)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凸牙状连接板(3)的顶部与桁架下弦(I)固定连接,底部通过连接元件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连接,在工作状态下,多个凸牙状连接板(3)相互配合形成多个连接节点,共同保证吊顶石膏板(2)平面的平整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凸牙状连接板(3)的间距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牙状连接板(3)包括与吊顶石膏板(2)固定连接的下水平板(4)、与下水平板(4)平行设置的上水平板(5)以及设置在下水平板(4)与上水平板(5)之间的斜板(6),所述的上水平板(5)与桁架下弦(I)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水平板(5)共设有一对,并且每个上水平板(5)分别通过斜板(6)与下水平板(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斜板(6)反向倾斜设置在上水平板(5)与下水平板(4)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水平板(5)与斜板(6)的夹角α为100-120°。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水平板(5)—侧通过弧形过渡与斜板(6)连接,另一侧设有向下倾斜的边板(7)。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结构桁架与石膏板连接的吊顶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板(7)与上水平板(5)的夹角β为135-145°。
【文档编号】E04F13/21GK205531156SQ20162009441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许金勇
【申请人】上海钢之杰钢结构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