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2647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及设于剪力墙之间的蜂窝钢梁,所述蜂窝钢梁具有竖向设置的腹板、设于所述腹板上端的上翼缘以及设于所述腹板下端的下翼缘,所述上翼缘靠近所述剪力墙的端部设有第一水平钢板,所述下翼缘对应设有第二水平钢板,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部分预埋于所述剪力墙内,所述第一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第二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下翼缘,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之间设有竖向钢板,所述竖向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腹板。本实用新型采用蜂窝钢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上述连接结构可以快速进行蜂窝钢梁与剪力墙的连接,装配效率高,采用无湿作业,更环保。
【专利说明】
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中,连接梁一般都采用现浇的方法,即在完成剪力墙的吊装就位后,再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上述方式施工麻烦,装配效率低,湿作业大,不环保,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剪力墙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蜂窝钢梁快速实现剪力墙连接,装配效率高,抗震性能好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包括剪力墙及设于剪力墙之间的蜂窝钢梁,所述蜂窝钢梁具有竖向设置的腹板、设于所述腹板上端的上翼缘以及设于所述腹板下端的下翼缘,所述上翼缘靠近所述剪力墙的端部设有第一水平钢板,所述下翼缘对应设有第二水平钢板,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部分预埋于所述剪力墙内,所述第一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第二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下翼缘,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之间设有竖向钢板,所述竖向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腹板。
[0006]进一步,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钢板位于所述上翼缘的上方,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位于所述下翼缘的下方。
[0007]进一步,所述竖向钢板部分预埋于所述剪力墙内,位于所述剪力墙内的所述竖向钢板设有凹槽。
[0008]进一步,所述腹板上具有多个孔洞。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水平钢板与所述上翼缘之间、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与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竖向钢板与所述腹板之间焊接连接或通过螺栓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水平钢板的宽度与所述上翼缘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水平钢板的宽度与所述下翼缘的宽度相等。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水平钢板、所述第二水平钢板、所述上翼缘及所述下翼缘的厚度均相等。
[0012]进一步,所述竖向钢板的厚度与所述腹板的厚度相等。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4]采用蜂窝钢梁连接于剪力墙之间,且通过第一水平钢板、第二水平钢板与蜂窝钢梁的上翼缘、下翼缘贴合连接,竖向钢板与腹板贴合连接,可以快速进行蜂窝钢梁与剪力墙的连接,不需要混凝土浇筑,装配效率高,采用无湿作业,更环保,并且采用蜂窝钢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0017]图3为图1中B-B剖视图;
[0018]图中,丨一剪力墙、2一蜂窝钢梁、3 一腹板、4 一孔洞、5 一上翼缘、6 一下翼缘、7 一第一水平钢板、8—第二水平钢板、9 一竖向钢板、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2]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中蜂窝钢梁2连接于两个剪力墙I之间。
[0023]如图1及图3,蜂窝钢梁2呈“工”字形,具有竖向设置的腹板3,腹板3的上端设有上翼缘5、下端设有下翼缘6,上翼缘5与下翼缘6均水平设置,腹板3上设有多个孔洞4,一般为六边形,在蜂窝钢梁2上设置这些孔洞4,使得在地震作用下,蜂窝钢梁2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抗震性能好。
[0024]如图1至图3,蜂窝钢梁2与剪力墙I的连接部位是通过第一水平钢板7、第二水平钢板8和竖向钢板9连接到剪力墙I内和蜂窝钢梁2上,第一水平钢板7、第二水平钢板8和竖向钢板9预埋于剪力墙I内,第一水平钢板7设置在上翼缘5靠近所述剪力墙I的端部,第二水平钢板8设置在下翼缘6对应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蜂窝钢梁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钢板7和第二水平钢板8。第一水平钢板7和第二水平钢板8部分位于剪力墙I内,部分伸出剪力墙I外,伸出的部分与蜂窝钢梁2连接,第一水平钢板7位于上翼缘5的上方,且贴合连接于上翼缘5,第二水平钢板8位于下翼缘6的下方,且贴合连接于下翼缘6。第一水平钢板7与第二水平钢板8之间设有竖向钢板9,竖向钢板9竖直设置,部分预埋于剪力墙I内,部分伸出剪力墙I外,伸出的部分贴合连接于腹板3。预埋在剪力墙I内的竖向钢板9设有凹槽10,以跨越剪力墙9内的钢筋,避免造成干涉。
[0025]优选的,第一水平钢板7与上翼缘5之间、第二水平钢板8与下翼缘6之间、竖向钢板9与腹板3之间焊接连接或通过螺栓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装配方式连接,通过装配式连接,不需要混凝土浇筑,装配效率高,实现无湿作业,更环保。
[0026]如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钢板7的宽度与上翼缘5的宽度相等,第二水平8钢板的宽度与下翼缘6的宽度相等,在安装时可以良好的定位。第一水平钢板7、第二水平钢板
8、上翼缘5及下翼缘6的厚度均相等,竖向钢板9的厚度与腹板3的厚度相等,也与上翼缘5的厚度相等,竖向钢板9位于腹板3的中间位置,使其受力平衡。
[0027]装配时,先将第一水平钢板7、第二水平钢板8及竖向钢板9预埋在剪力墙I内,再将剪力墙I安装到指定位置,此时第一水平钢板7、第二水平钢板8及竖向钢板9部分伸出剪力墙I外,然后将蜂窝钢梁2置于第一水平钢板7与第二水平钢板8之间,并保证竖向钢板9与腹板3贴合,然后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分别将第一水平钢板7与上翼缘5固定,第二水平钢板8与下翼缘6固定,竖向钢板9与腹板3固定。通过这种装配式连接方式,使得施工方便,可快速进行蜂窝钢梁2与剪力墙I的连接,装配效率高,采用无湿作业,更环保,且采用具有孔洞4的蜂窝钢梁2,提高了钢梁的抗震性能。
[002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剪力墙及设于剪力墙之间的蜂窝钢梁,所述蜂窝钢梁具有竖向设置的腹板、设于所述腹板上端的上翼缘以及设于所述腹板下端的下翼缘,所述上翼缘靠近所述剪力墙的端部设有第一水平钢板,所述下翼缘对应设有第二水平钢板,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部分预埋于所述剪力墙内,所述第一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第二水平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下翼缘,所述第一水平钢板和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之间设有竖向钢板,所述竖向钢板贴合连接于所述腹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水平钢板位于所述上翼缘的上方,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位于所述下翼缘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钢板部分预埋于所述剪力墙内,位于所述剪力墙内的所述竖向钢板设有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上具有多个孔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钢板与所述上翼缘之间、所述第二水平钢板与所述下翼缘之间、所述竖向钢板与所述腹板之间焊接连接或通过螺栓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钢板的宽度与所述上翼缘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水平钢板的宽度与所述下翼缘的宽度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钢板、所述第二水平钢板、所述上翼缘及所述下翼缘的厚度均相等。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蜂窝钢梁-剪力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钢板的厚度与所述腹板的厚度相等。
【文档编号】E04B1/98GK205557838SQ201620291117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8日
【发明人】杨永强, 李明, 戴君武
【申请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