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607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的制作方法
一、所属技术领域“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的发明,属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必然出现的和必不可少的一次指导凳椅产品发生更新换代的“理论原创”。
“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的发明,是人类凳椅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是把两块“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在第三块知识即“动平衡原理”的整合下经过理论创新才完成的。该发明使新一代凳椅的“坐板”及“靠背”,可以满足坐者身体的仰、合、侧、倾等活动之需要,并且分别改变着它们与地面的角度,“坐板”及“靠背”紧贴人身、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摇摆浮动之态势,使坐者动态身体的重力,始终盘桓在凳椅所支撑的重力中心。新一代凳椅革除了老凳椅存在的引发坐者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之温床,从而延长了人们在凳椅上坐着工作、学习、消费和休息的时间,以达到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之目的。
依据“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生产的“新一代”凳椅,可称谓“智能保健椅”。该发明所开启的新产品其生产技术,虽然属于“家具”这个老的领域,但是,凳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它在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为该专利发明国及其公民,提供了掌握和分享创新产品“先机”之优势。
背景技术
在“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之前,人类所使用的凳椅,有静态的,有前后摇摆的,有可以升降的和旋转360度的,还有可以在地面上滑动的。归结起来,人类的第一代凳椅的特征是“静态”的,第二代凳椅的特征是“动态”的。生产第一代凳椅时没有什么成熟的指导理论;生产第二代凳椅时的指导理论是“人体工程学原理”;生产第三代凳椅的指导理论即本发明——“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由于第三代凳椅其“智能”已经革除了第一、二代凳椅存在的引发坐者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之病灶,因此,第三代凳椅的特征是“保健”的。
具有“静态”特征的人类第一代凳椅,其背景技术无须赘述,但是有两点必须指出一是“静态”凳椅的问世是农业产业革命的呼唤,“静态”凳椅的创新和开启,从而使人类结束了“席地而坐”即不生产凳椅的历史时代;二是“静态”凳椅中的极品“摇椅”,其各部件之间的架构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它底部弧度的造型与地球引力的整合,当坐者身体重力前后移动时,可以使“摇椅”在地面上呈现出前后上下摇动之态势。这一“智能”所展现的成就,启迪了后人对凳椅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发。
具有“动态”特征的人类第二代凳椅,是应工业产业革命的呼唤而产生的,研发者依据的背景技术是“人体工程学原理”。该原理首先迎合了人体其共性曲线和贴身之要求,使人坐在凳椅上感到舒服;其后迎合坐者个子的高、低和身体的胖、瘦,以及坐姿个性化之需求。因此,研发取向定在坐板高度、进深度的手工调节;坐板、靠背倾斜度的手工调节;以及靠背、扶手高度的手工调节等方面。在这唯一的以“人体工程学原理”为指导理论的技术背景条件下,凳椅的科技进步很难再出现更新换代的飞跃。但是其中也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第二代“摇椅”的所有部件不再是固定的架构,椅子的“坐板”和“靠背”这两者之间的架构虽然还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这两者与其“固定托架”之间的结构却是活动的,这个活动是利用轴的转动技术、地球引力以及弹簧的弹、拉力整合而成的。它与第一代“摇椅”相比,它的整体与地面是相对固定的,“坐板”和“靠背”与地面是相对变动的;二是凳椅的科技进步虽然没有再出现更新换代的飞跃,但是,它却朝着为了解决凳椅对人体引发的腰酸腿疼和脖子发硬等病症、即为患者设计出为其进行理疗和按摩的方向发展,它把工业产业革命中的“电动机”、“偏心轮”、“曲轴”、“胶囊”、“滑轮”、“弹簧”和“液压”等技术成果经过整合,运用到“电动按摩椅”上。
经调研,直至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凳椅中,还没有出现过其特征与在本发明指导下生产的凳椅所具有的专利特征有雷同之处。
人体是一个系统,一个个部位之间的关节连环,当人处于坐姿之时,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发生了变化,其它部分也都会相关联地跟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坐者坐姿时间的过长,是坐者为了缓解坐姿引发的身体僵化而不由自主地活动身体所产生的。以前按身体外形之需要进行设计凳椅的思路,以及用手来调节部件适度的构思,其设计理念是被动的;而迎合人体无意识的活动“应力”之需求来设计“坐板”及“靠背”分别能够变换倾斜度的思路,以及贴身摇摆浮动和可以自求平衡的构思,其设计理念却是主动的。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落伍了,后者却是应信息产业革命的呼唤而产生的,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随着新兴产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脑、电视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服务等知识型产品的不断涌现,使人们在凳、椅上坐着工作、学习、消费和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时间的坐姿,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比如,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患了难以治愈的坐骨神经痛、颈与腰的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痔疮等病症,这些病症大多都是坐在第一、二代凳椅上长期工作的职业需要所产生的。如果没有具有“保健”特征的第三代凳椅问世,人类在办公桌、电脑桌或者电视机等前面坐的时间只能是比过去越来越长,而引发坐者腰酸腿痛和脖子僵硬等病症的几率只能是越来越多,该病患者的人数也只能是越来越多,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都受到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旧凳椅所制约。
不难看出,如果第三代凳椅的“原创理论”再永远的缺失下去,遭殃的不光是我们这些人,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
人类第三代凳椅是“理论原创”与“保健功能”之结合。第三代凳椅是把两个不关联的知识即“动态梯形”理论与创新的“两头万向节”之功能联接起来,依据“动平衡原理”整合而成的。本发明是继承和弥补了人类第一和第二代凳椅的优、缺点,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精华而创新出来的。根据“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生产出来的产品,它是依据坐者给予凳椅不同贴身部位即“坐板”和“靠背”的压力变数,就可以使凳椅的“坐板”及“靠背”分别自然而然地自行调节其与地面之角度,以满足坐者对凳椅“坐板”及“靠背”不同倾斜度的变化需求。换言之,当人在“智能保健椅”上长时间地坐着工作、学习、消费和休息的时候,坐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活动脖子、扭动身躯和伸腰展腿,这时“智能保健椅”的“坐板”及“靠背”应人体各个部位传感来的压力变数,贴身地分别呈现出摇摆浮动之态势,这样就不再引发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了,从而给人类带来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
“保健椅产品设计原理”的发明,其中最难解决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当人们坐在“智能保健椅”上自由自在的活动自己的身体之时,其动态身体的重力,必须始终盘桓在凳椅所支撑的重力中心,否则,凳椅就有可能侧倒。经过“动平衡原理”的检测,本发明中支撑“坐板”或者“靠背”的“两头万向节”之数量,要确定适用的副数范围,但是必然在3副以上;“两头万向节”之长度,要根据“坐板”或者“靠背”面积的大小来确定;“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的倾斜度数更为关键,其不断变化的“内下角”的度数,必须控制在30-90度之间。只有这样,第三代凳椅才解决了坐者身体之活动不致使凳椅侧倒这一难题。
第二代凳椅中极品“电动按摩椅”的成就,在于对第一和第二代凳椅的弊端即引发的腰酸腿疼和脖子发硬等病症提供事后医疗;而第三代凳椅“智能保健椅”的成就,在于对第一、二代凳椅的弊端即引发腰酸腿疼和脖子发硬等病症的病灶进行了事前革除。再者,“电动按摩椅”虽然属于第二代凳椅中的极品,但是,它是离不开电能源的。因此,它不是信息产业革命所呼唤的凳椅,更不是凳椅进化史上必然出现的常规凳椅。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人类第一和第二代凳椅的优点是服务于人体的坐姿所需要,它在人体的贴身之舒适可体需求上、以及在对人体的动态之前后摇晃需要上都有所成就。但是,在长时间的坐姿情况下,第一、二代凳椅都存在有给坐者引发腰酸腿疼和脖子发硬等病症的病灶。
“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的发明目的,是指导人类生产的第三代凳椅即“智能保健椅”,一方面继承第一、二代凳椅的优点,再一方面是彻底革除凳椅存在的给坐者引发腰酸腿疼和脖子发硬等病症的病灶,并且是不需要电能源的、是信息产业革命所呼唤的和凳椅进化史上必然出现的常规凳椅。
2.技术特征达到上述发明之目的,发明构思是由以下四项相互依存和互相支持的技术特征所组成(1)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是依据发明者把“动态梯形”原理与“两头万向节”之功能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动平衡原理”的整合下完成的。
(2)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是以发明者构思的“动态梯形”原理为基础,即如“示意图”梯形中对称的“EC线段”、“FD线段”,与“CD线段”的交点所形成的“内下角”的度数为变数;当梯形的“CD线段”是固定之时,那么梯形的“内下角”的度数由于不断地发生增减变化,其“AB线段”必然呈现出摇摆浮动之态势。
(3)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是由发明者创新的“两头万向节”——即在人类已经有的“圆头”、“十字”和“双环”等普通万向节技术中筛选出来经过改进而完成的。“两头万向节”只有应用到了“动态梯形”原理上时,凳椅业才有了划时代的飞跃。
(4)用“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指导生产的第三代凳椅,经过“动平衡原理”的智能检测,其“坐板”或者“靠背”由不少于3副“两头万向节”来支撑;“两头万向节”之长度,是根据“坐板”及“靠背”面积的大小而定;对称的“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的倾斜度数,其“内下角”不断变化的角度度数,必须保持在30-90度之间,这些是“坐板”及“靠背”在动态中自求平衡而不致使凳椅侧倒之关键要求。
说明椅子“靠背”的摇摆浮动之功能,与“坐板”出于同一原理,其区别是受力的方向不是来自上面,而是来自侧面。
3.有益效果依据发明者“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生产的“智能保健椅”,其“坐板”及“靠背”随着坐者身体在凳椅上仰、合、侧、倾之需要,贴身的、可人意的、自然而然地分别变换着其与地面的角度,使人们坐在该椅上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活动脖子、扭动身体和伸腰展腿,能够满足坐者身体在凳椅上本能地或者有意识地活动其身躯,革除了引发身体关节僵化之先兆,同时使坐者动态身体的重力,始终盘桓在凳椅所支撑的重力中心,不使凳椅所侧倒。第三代凳椅革除了第一、二代凳椅存在的引发坐者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之温床,使今后的人们坐在第三代凳椅上无论是工作、学习、消费还是休息,已经患有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的患者,深感其有不再加重、甚至减轻原先病症的好处,没有患该病症的人们不因为“坐板”及“靠背”的固定性而产生长时间坐姿所引发的该病,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智能保健椅”上坐着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凳椅是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通常,一个人对凳椅的需求数量至少有3把,即在家里、在工作单位和在公共场所配置的凳椅,此外在特定场所还配置有像电脑椅或者吧椅等专用凳椅。
“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是中国人发明的,“原创理论”的发明具有开拓和创立的性质,依据该发明生产的产品在20年内具有创新产品固有的垄断价格、垄断销售和垄断利润之优势,这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该发明其前景广阔,不仅市场遍布全世界,而且一经使用必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还会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人才和百万富翁。操作得当,就会在全世界凳椅业涌现出类似“比尔·盖茨”式的领军人物及其团队,并且制订出全球性的垄断价格向平价过渡的价格规划以及销售规划,专利发明国获得应有的外汇优势和垄断利润,同时还将激发更多的人们对现存的各个方面旧的原理进行再度创新,形成更多的使老产品更新换代的“理论原创”,从而使我国不只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而是成为知识经济领域全方位的创新型国家。


示意图中图1、图2和图3的“AB线段”,示意“坐板”,“CD线段”示意与凳椅连接的“固定托架”,“EC线段”和“FD线段”示意对称的“两头万向节”。
图1示意对称的“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
图2示意坐在凳椅上的人其身体需要向某方倾斜时,“坐板”应人身体及屁股给予的压力变数而改变其倾斜度,“坐板”与地面即“固定托架”的夹角度数跟着发生改变。
图3示意当人的坐姿需要向上述相反或者左右方向倾斜时,“坐板”应人身体及屁股给予的压力变数向上述相反或者左右方向倾斜,“坐板”与地面即“固定托架”的夹角度数跟着发生改变。
假设一把椅子有4副“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那么从每一个侧面来看就是一幅本“示意图”。“两头万向节”的长度是根据“坐板”(或者“靠背”)面积的大小而定的;“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的倾斜度数,其“内下角”始终保持在30-90度之间。当“坐板”受力时,4幅立体梯形的“内下角”即∠ECD与∠FDC的度数会分别发生增减,“动态梯形”的4条AB线段(即“坐板”的4个边)就呈现出摇摆浮动之势;当坐者的身体扭动时“坐板”也跟着扭动,并且确保坐者动态身体的重力,始终不偏离所坐的凳椅所支撑的重力中心。
具体实施例方式
目前,全世界凳椅的生产企业所生产的“办公系列”凳椅有大班椅、中班椅、班前椅和职员椅,“会议系列”凳椅有会议椅、会客椅、洽谈椅和公关椅,“公共系列”凳椅有礼堂椅、等候椅、公共座椅和(网、酒)吧椅,“专业系列”凳椅有电脑椅、学生椅、餐台椅和休闲椅,“运行载体系列”凳椅有驾驶椅、旅客椅、自行车座、游乐器具椅和马鞍,再加上“电动按摩椅”这些特殊凳椅,它们若按凳椅发展史来归类,全都属于第一或者第二代凳椅。
在本发明公开之后,指导人类凳椅生产的理论不再只是唯一的“人体工程学原理”了,而是以专业理论即“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为主,和以通用理论即“人体工程学原理”为辅,这两种理论的有机组合来共同指导“智能保健椅”的设计和生产,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指导生产的理论每前进一步,都将会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概念、范畴、命题和技术创新。今后只有以人的创新智能为源泉,彻底克服人类第一和第二代凳椅存在的弊端,才能使凳椅业不断地提升其科技含量来完善更新换代之发展使命。凳椅的生产企业如果获得本发明的理论指导,那么它必然会派生出一系列新的技术创新,就像“玻璃”取代了“窗纸”一样,使原先的模仿生产型企业变成智能创新型企业。
当人类把“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应用在地面上的凳椅产品时,可称谓“静中动”的“智能保健椅”;当人类把“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用在运行载体上的凳椅产品时,可称谓“动中动”的“智能保健椅”。若把智能保健椅的“坐板”及“靠背”结构按“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稍做改进,就能成功地应用到运行载体即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自行车、游乐器具的凳椅上,以及动物运行载体的鞍、椅上,从而生产出能为在运行中的乘坐者提供具有更加安全、更加舒服和融会智能的“智能保健赛车椅”、“智能保健运行椅”、“智能保健自行车座”、“智能保健游乐器具椅”和“智能保健马鞍”等属于第三代的运行载体保健椅。
补充说明1.凳椅“坐板”之升降和进深度的手工调节,以及“靠背”和“扶手”之高度和倾斜度的手工调节,是本发明以前成熟的技术,“智能保健椅”的设计和生产可在此技术基础上借鉴、提高和应用。
2.凳椅“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弹簧”和“固定伐”的设置,是在本原理发明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技术。“弹簧”具有使“坐板”(或者“靠背”)在受力之时始终保持着恢复原先倾斜度之功能;“固定伐”具有使“坐板”(或者“靠背”)在受力时不发生任何角度改变之功能。
3.生产“智能保健椅”其“万向节”所使用的原材料,可以是金属的,也可以是塑料的,还可以是固体材料合成的。
权利要求
“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1.独立权利要求一种“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其特征是它是把两块“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在第三块知识即“动平衡原理”的整合下经过理论创新才完成的。该发明使新一代凳椅的“坐板”及“靠背”,可以满足坐者身体的仰、合、侧、倾等活动之需要,并且分别改变着它们与地面的角度,“坐板”及“靠背”紧贴人身、随心所欲地呈现出摇摆浮动之态势,使坐者动态身体的重力,始终盘桓在凳椅所支撑的重力中心。新一代凳椅革除了老凳椅存在的引发坐者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之温床,从而延长了人们在凳椅上坐着工作、学习、消费和休息的时间,以达到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之目的。
2.从属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是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是依据发明者把“动态梯形”原理与“两头万向节”之功能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动平衡原理”的整合下完成的。
3.从属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是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它是以发明者构思的“动态梯形”原理为基础,即如“示意图”梯形中对称的“EC线段”、“FD线段”,与“CD线段”的交点所形成的“内下角”的度数为变数;当梯形的“CD线段”是固定之时,那么梯形的“内下角”的度数由于不断地发生增减变化,其“AB线段”必然呈现出摇摆浮动之态势。
4.从属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是指导第三代凳椅生产的“原创理论”。它是由发明者创新的“两头万向节”——即在人类已经有的“圆头”、“十字”和“双环”等普通万向节技术中筛选出来经过改进而完成的。“两头万向节”只有应用到了“动态梯形”原理上时,凳椅业才有了划时代的飞跃。
5.从属权利要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发明专利,是指导生产的第三代凳椅,经过“动平衡原理”的智能检测,其“坐板”或者“靠背”由不少于3副“两头万向节”来支撑;“两头万向节”之长度,是根据“坐板”及“靠背”面积的大小而定;对称的“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的倾斜度数,其“内下角”不断变化的角度度数,必须保持在30-90度之间,这些是“坐板”及“靠背”在动态中自求平衡而不致使凳椅侧倒之关键要求。说明椅子“靠背”的摇摆浮动之功能,与“坐板”出于同一原理,其区别是受力的方向不是来自上面,而是来自侧面。
全文摘要
“智能保健椅生产原理”,是把“动态梯形”原理与“两头万向节”之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动平衡原理下整合而成。该椅的“坐板”、“靠背”由不少于3副“两头万向节”支撑;“两头万向节”的长度是根据“坐板”及“靠背”面积的大小而定;对称的“两头万向节”斜立于“坐板”和“固定托架”之间,其“内下角”的度数必须控制在30-90度之间。“智能保健椅”革除了坐者因凳椅“坐板”及“靠背”过去存在的固定性而引发腰酸腿痛和脖子发硬等病症的病灶,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新一代”凳椅上坐着工作、学习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文档编号A47C3/02GK101069599SQ20061007974
公开日2007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2日
发明者冯克安, 张玉, 冯亮 申请人:冯克安, 张玉, 冯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