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55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门锁装置,该车门锁装置包括用于检测锁紧位置的检测开关。
背景技术
车门锁装置包括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固定在门上;锁,当门关闭时,该锁与车体的锁扣(striker)啮合;锁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锁的转动位置;以及棘爪(ratchet)检测开关,用于检测棘爪的转动位置。如JP2004-116042A中所述,锁检测开关检测该锁的半锁紧位置以驱动马达,从而将锁从半锁紧位置转向全锁紧位置,并迫使门从微开状态转为全闭状态。然而,在上述的车门锁装置中,需要通过例如螺栓这样的连接装置将检测开关固定至预定位置。也需要提供用于将检测信号从该检测开关提供至外部的配线(wireharness),连接检测开关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不利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锁装置,该车门锁装置不用配线就能够使检测开关被更有效地连接。


图1是根据本发明门锁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是根据本发明门锁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是根据本发明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移除了背板的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6是移除了主体和背板的全锁紧状态下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移除了主体和背板的半锁紧状态下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8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1是主体和端子板(terminal block)的立体图。图12是端子板的立体图。图13是检测开关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如下描述。门锁装置I布置在提升式门(Iiftgate)(未示出)的下端,该提升式门在上端通过铰轴(未示出)可枢转地连接至车体的后部,从而可以垂直地打开或关闭。门锁装置I包括啮合单元2,在图6和图7中,该啮合单元2与安装至车体的锁扣S啮合,从而使提升式门保持在关闭状态;以及操作单元3,该操作单元3提供关闭功能,其中,操作单元3使啮合单元2从提升式门未彻底地关上的半锁紧状态电转换至提升式门完全关闭的全锁紧状态;释放功能,该释放功能用于释放啮合单元2的啮合,从而使提升式门能够打开。啮合单元2包括金属盖板4,该盖板4用螺栓(未示出)安装至提升式门的下端以形成底座构件;金属背板5,该背板5在盖板4上,且用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合成树脂主体6,该主体6固定在盖板4和背板5之间,从而和盖板4 一起形成底座构件;锁7以及棘爪8,锁7以及棘爪8可枢转地安装在盖板4的上表面和主体6的下表面之间;合成树脂端子板10,在图10中半锁紧传导板9A、全锁紧传导板9B以及棘爪传导板9C通过立式成型(insert molding)形成在端子板10中;半锁紧检测开关1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12,其可检测锁7的转动位置;棘爪检测开关13,其可检测棘爪8的转动位置;以及锁杠杆14,其可与锁7—起旋转。盖板4在支撑主体6的底座41的每一侧具有安装部42、42。在底座41的中间,形成有锁扣啮合槽411,当提升式门关闭时,锁扣S进入锁扣啮合槽411。在每一个安装部42中具有安装孔421,将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的螺栓(未示出)布置在该安装孔421中。背板5包括底座51以及安装部52、52,该底座51夹住主体6的上表面。该安装部52、52位于底座51的每一侧,且布置在盖板4的安装部42上表面上。底座51与安装部52、52模制成一体。在每一个安装部52、52中,形成具有内螺纹的孔521,该孔521与向上的螺栓(未示出)啮合,从而将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在图11的主体6中一体形成有锁扣啮合槽61,该锁扣啮合槽61向前和向下开口,且与盖板4的锁扣啮合槽411重叠;圆柱形支撑部62,该圆柱形支撑部62在锁扣啮合槽61的右边垂直地延伸;圆柱形支撑部63,该圆柱形支撑部63在锁扣啮合槽61的左边垂直地延伸;弧形开口 65、66,如图5所示的弧形开口 65、66围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3的周围;槽盖67,该槽盖67包围锁扣啮合槽61 ;用于向上突起的端子板10的右定位突起68和左定位突起69 ;以及爪6a-6c,其向上突起且与端子板10啮合,从而将端子板10保持在主体6上。在盖板4和主体6之间,通过枢轴16可枢转地安装锁7,枢轴16可旋转地布置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右边的主体6的圆柱形支撑部62中。锁7在打开方向或在图6和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通过被缠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2上的弹簧18约束。随着提升式门关闭,锁7从打开位置(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经过锁7与锁扣S轻微啮合的半锁紧位置(如图7中的实线所示)转向锁7与锁扣S完全啮合的全锁紧位置(如图6所示)。锁7的表面由合成树脂模制而成。第一检测部71和比第一检测部71低的第二检测部72与锁7 —体模制在锁7的旋转表面上。第一检测部71和第二检测部72穿过主体6的弧形开口 64,且从主体6的上表面突起。锁杠杆14固定至枢轴16的上端,枢轴16与锁7 —起转动。圆柱形突起141固定至锁杠杆14的末端。在盖板4和主体6之间,棘爪8通过可旋转地布置在主体6的圆柱形支撑部63中的垂直枢轴15安装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左边。棘爪8在啮合方向或图6和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通过被缠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3上的弹簧17约束。随着提升式门关闭,锁7从打开位置转向半锁紧位置,且棘爪8通过图7中弹簧17的力与锁7的半锁紧卡子73啮合。锁7转向全锁紧位置,然后棘爪8与锁7的全锁紧卡子74啮合,从而能够阻止锁7在打开方向或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圆柱形的检测部82固定至棘爪8的末端。检测部82向上穿过弧形开口 65,然后从主体6的上表面突起。在图7中,当棘爪8在锁7的半锁紧卡子73上啮合,阻止锁7在打开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提升式门保持在没有彻底关闭的状态。在图6中,当棘爪8在锁7的全锁紧卡子74上啮合,锁7保持在全锁紧位置,提升式门保持在全关闭状态。当棘爪8在释放方向或图7和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抵抗弹簧17的力而转动时,棘爪8从半锁紧卡子73或全锁紧卡子74上脱开,由此将锁7从锁扣S释放,从而使提升式门能够打开。操作单元3包括金属底座板31,该底座板31固定至啮合单元2的盖板4 ;马达32,该马达32固定至底座板31的后表面;扇形齿轮35,该扇形齿轮35通过枢轴33可枢转地安装在底座板31的前表面,从而能够使马达32的转动与小齿轮34匹配;开启杠杆37,该开启杠杆37可枢转地安装在啮合单元2的背板5的弯曲部53 ;以及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该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可以检测扇形齿轮35的转动位置。底座板31包括安装部311、311,该安装部311、311保持在盖板4的安装部42、42和背板5的安装部52、52之间,且固定至盖板4 ;以及开关安装部312,该开关安装部312按压在小齿轮34的前面。开启杠杆37在中间通过支撑轴36可枢转地安装在背板的弯曲部53,且用缠绕在支撑轴36的弹簧39保持在图1中的待命位置。开启杠杆37包括动作输入部371,该动作输入部371在开启杠杆37的上端,并用布置在提升式门外部的门把手打开该动作输入部371 ;以及接触部372,在图6-8中,该接触部372在下端处可与棘爪8的后端81发生接触。当用门把手打开提升式门时,门把手与开启杠杆37的动作输入部371发生接触,开启杠杆37在释放方向或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抵抗弹簧39的力而转动,从而使接触部372与棘爪8的后端81发生接触,使得棘爪8在释放方向转动,以使门能够打开。扇形齿轮35包括向前突起的圆柱形按压部351以及检测部352。当小齿轮34随马达32的正向旋转而旋转时,扇形齿轮35在释放方向旋转或从图1中的中立的位置开始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小齿轮34随马达32的反转而旋转时,扇形齿轮35在关闭方向旋转或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提升式门为关闭时,操作开关(未示出)以打开门,然后车体中的控制单元50控制马达32正向旋转。因此,扇形齿轮35通过马达32从中立位置开始在释放方向转动。按压部351的左侧在转动方向从右侧开始在开启杠杆37的右侧处按压接触部373,从而使开启杠杆37能够在释放方向转动,使得提升式门可以打开。随着关闭提升式门,锁7就从打开位置转向半锁紧位置。基于由半锁紧检测开关11检测到的锁7的半锁紧检测信号,控制单元50控制马达32反转。因此,扇形齿轮35通过马达32从中立位置开始在关闭方向转动,然后按压部351的右侧在转动方向按压锁杠杆14的突起141,从而允许锁7通过锁杠杆14从半锁紧位置转向全锁紧位置,使得提升式门从微开状态强迫关闭为全闭状态。当全锁紧检测开关12检测锁7的全锁紧位置,控制单元50控制马达32正向旋转,从而允许扇形齿轮35返回到中立位置。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固定在底座板31的开关安装部312的前面,然后通过可伸缩检测部381和扇形齿轮35的检测部352的接触检测扇形齿轮35的中立位置。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的检测信号传导至控制单元50。控制单元50基于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检测到的中立信号使马达32停止。然后将描述端子板10。在图10中,半锁紧传导板9A、全锁紧传导板9B以及棘爪传导板9C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端子板10中,且在主体6的锁扣啮合槽61的上方,端子板10固定至主体6的上表面。在端子板10中一体模制有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该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具有啮合半锁紧检测开关11的上表面的弹性爪107,该弹性爪107无需例如在主体6的锁扣啮合槽61右侧的端子板10中螺栓这样的连接装置就能将半锁紧检测开关11保持在凹处1011中;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具有无需例如螺栓这样的连接装置就能在凹处中与全锁紧检测开关12的下表面啮合的弹性爪108 ;定位孔103,定位突起68在定位孔103中啮合,以限定端子板10的右侧位置;以及耦合器106,该耦合器106连接至外部连接器501,该外部连接器501通过外部配线连接至控制单元50。一体模制弹性爪109,该弹性爪109和棘爪检测开关13的下表面啮合,从而无需例如螺栓这样的连接装置就能将棘爪检测开关13保持在凹处1041中。定位孔103、105与主体6的定位突起68、69啮合,且端子板10与主体6的爪6a_6c口四合。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分别设置在端子板10的一侧和另一侧。半锁紧检测开关1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12沿锁7的旋转轴布置在端子板10上。因此,半锁紧检测开关1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12可布置在较小的空间内。在图10中,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半锁紧传导板9A和全锁紧传导板9B,使得传导板9A、9B在其后端的终端92A、92B暴露在耦合器106中,且传导板9A、9B在其前端的连接端91A、91B暴露在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中。为了电连接右侧耦合器106和左侧棘爪检测开关13,棘爪传导板9C跨过锁扣啮合槽61形成在端子板10中,使得在后端的终端92C暴露在f禹合器106中,且在如端的连接端91C暴露在棘爪检测开关保持部104中。暴露在耦合器106中的传导板9A、9B、9C的终端92A、92B、92C通过将外部连接器501连接至耦合器106而电连接至外部连接器501的终端。半锁紧检测开关11朝下放置于端子板10的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的凹处1011中,且与弹性爪107的末端发生接触。半锁紧检测开关11保持在半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1中,使得可伸缩检测部112面向锁7的第一检测部71的外圆周表面,且从半锁紧检测开关11的壳体突起的终端111直接连接至半锁紧传导板9A的连接端91A。全锁紧检测开关12朝上放置于端子板10的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的凹处1021中,且与弹性爪108的末端接触。全锁紧检测开关12保持在全锁紧检测开关保持部102中,使得可伸缩检测部122面向锁7的第二检测部72的外圆周表面,且从全锁紧检测开关12的壳体突起的终端121直接连接至全锁紧传导板9B的连接端91B。棘爪检测开关13朝上放置于端子板10的棘爪检测开关保持部104的凹处1041中,且与弹性爪109的端部连接。棘爪检测开关13保持在棘爪检测开关保持部104中,使得可伸缩检测部132面向棘爪8的检测部82。从棘爪检测开关13的壳体突起的终端131直接连接至棘爪传导板9C的连接端91C。如图13中的时序图所示,在关闭提升式门期间,锁7就从打开位置转向半锁紧位置,且检测部111离开第一检测部71的外圆周表面。半锁紧检测开关11从ON转换为0FF,从而检测半锁紧位置。由半锁紧检测开关11检测的锁7的半锁紧检测信号从终端92A经过半锁紧传导板9A提供,然后通过连接至耦合器106的外部连接器501传导至控制单元50。如图13中的时序图所示,就在锁7从半锁紧位置转向全锁紧位置时,全锁紧检测开关12的检测部122离开锁7的检测部72的外圆周表面,然后全锁紧检测开关12从ON转换为0FF,从而能够检测锁7的全锁紧位置。由全锁紧检测开关12检测的锁7的全锁紧检测信号通过全锁紧传导板9B提供至终端92B,然后通过连接至耦合器106的外部连接器501传导至控制单元50。当棘爪8从啮合位置开始在释放方向转动,棘爪8的检测部82与可伸缩检测部132发生接触,使得棘爪检测开关13从OFF转换为0N,以检测棘爪8转向释放位置。由棘爪检测开关13检测到的棘爪8的释放检测信号从终端92C经过棘爪传导板9C提供,并通过连接至耦合器106的外部连接器501传导至控制单元50。如上所述,传导板9A、9B、9C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端子板10中,且一体模制了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检测开关11、12、13的保持部101、102、104。另外,保持在保持部101、102,104中的检测开关11、12、13直接电连接至连接端91A、91B、91C。因此,在其中连接有检测开关11、12、13的端子板10固定至主体6,使得检测开关11、12、13无需使用配线就能容易地、可靠地连接至啮合单元2的主体6。I禹合器106与端子板10 —体模制形成,且传导板9A、9B、9C暴露在稱合器106中,从而能够将来自检测开关11、12、13的检测信号提供给外部。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上方,端子板10固定至主体6。没有跨过锁扣啮合槽411、61的半锁紧传导板9A和全锁紧传导板9B与跨过锁扣啮合槽411、61的棘爪传导板9C通过立式成型一体模制形成,从而能够使锁检测开关11和12布置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一侧或右侧,而棘爪检测开关13布置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另一侧或左侧。无需将棘爪传导板9C围绕锁扣啮合槽411、61布置,从而缩短了棘爪传导板9C的长度,降低了成本。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限定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
(i )盖板4和主体6组成了底座构件。可替代地,底座构件可只包括盖板4而没有主体
6。这种情况下,端子板10不是固定至主体6,而是固定至盖板4。
(ii)所述门可以是侧门(side door)或滑动门(sliding door)。
权利要求
1.一种车门锁装置,其包括: 底座构件,其具有锁扣啮合槽,车体的锁扣进入所述锁扣啮合槽中; 锁,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扣在所述锁扣啮合槽中啮合; 棘爪,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啮合,以阻止所述锁转动; 第一锁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锁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 合成树脂端子板,其固定至所述底座构件,锁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所述锁 传导板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暴露至所述锁检测开关保持部且直接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锁,进一步包括第二锁检测开关,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检测不同于所述锁的所述第一转动位置的所述锁的第二转动位置,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和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的不同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和第二锁检测开关堆叠,且相对于所述锁轴向地保持在所述端子板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是半锁紧位置,所述锁在所述半锁紧位置与所述锁扣轻微啮合;且所述第二转动位置是全锁紧位置,所述锁在所述全锁紧位置与所述锁扣完全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锁装置,进一步包括棘爪检测开关,所述棘爪检测开关能够检测所述棘爪的转动位置,所述端子板固定至所述底座构件,从而跨过所述锁扣啮合槽,所述锁检测开关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相对于所述锁扣啮合槽的一侧;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棘爪检测开关的棘爪检测开关保持部一体形成在相对于所述锁扣啮合槽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电连接至所述棘爪检测开关的棘爪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棘爪传导板具有暴露在所述棘爪检测开关保持部中且直接电连接至所述棘爪检测开关的连接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棘爪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以跨过所述锁扣啮合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端子板与连接至外部连接器的耦合器一体模制形成,所述外部连接器连接至外部配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锁传导板和所述棘爪传导板的末端暴露在所述耦合器中,从而形成电连接至外部连接器终端的终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耦合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相对于所述锁扣啮合槽的一侧上。
全文摘要
一种车门锁装置,所述车门锁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其具有锁扣啮合槽,车体的锁扣进入所述锁扣啮合槽中;锁,所述锁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扣在所述锁扣啮合槽中啮合;棘爪,所述棘爪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以与所述锁啮合,从而阻止所述锁转动;锁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锁的转动位置;以及端子板,锁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所述端子板具有无需连接装置的用于锁检测开关的保持部。所述锁传导板具有暴露在所述保持部中且电连接至所述锁检测开关的连接端。
文档编号E05B65/12GK103075054SQ20121031657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
发明者横田佳明, 片川峰孝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