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166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折叠的梯子,即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梯。
背景技术
梯子是人们生活和工作常用的一种工具。目前,市场上通常使用的折叠梯分为铰接在一起的两片梯子,使用时,两片铰接的梯子打开,整个折叠梯呈人字形支撑在地面上,人可以站在梯子或梯子上的踏板上工作,不工作时,可以将两片梯子合在一起,所以这种梯子也叫人字梯。虽然折叠梯呈人字形支撑在地面上,能够防止折叠梯在人字形平面内向前后方向倾倒,但是折叠梯是通过四点或两条平行线支撑在地面上,折叠梯容易向垂直人字形平面的方向倾倒,即沿着平行铰轴的方向向外倾倒,这样对人的操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向垂直人字形平面的方向倒掉的折叠梯,以解决现有的折叠梯支撑不稳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梯,所述折叠梯包括通过合页铰轴铰接的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第一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11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横梯,第二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21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横梯,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的下端的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点,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点,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三支点,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四支点,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三支点位于折叠梯的一侧,第二支点和第四支点位于折叠梯的另一侧,所述折叠梯还包括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上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撑腿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三支点形成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点和第四支点形成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均为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支撑点,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点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四支点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腿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合页铰轴上,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上的支撑腿轴套和径向穿过所述支撑腿轴套的支撑腿连接轴,所述支撑腿连接轴的轴线垂直所述支撑腿轴套的轴线,所述支撑腿通过支撑腿连接轴铰接在支撑腿轴套上,所述支撑腿通过所述支撑腿轴套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上,或者,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穿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中的支撑腿连接轴,所述支撑腿连接轴的轴线垂直所述合页铰轴。进一步地,所述合页铰轴的端部设有限位凸台,所述轴套的一端设有装配孔,所述轴套通过装配孔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上,并且所述限位凸台的径向尺寸大于装配孔的孔径,挡住所述轴套从合页铰轴的端部滑出,所述轴套的另一端开设有开口槽,所述支撑腿连接轴垂直穿过开口槽的开口,所述支撑腿的顶端设有与所述支撑腿连接轴铰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开口槽中。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能折叠的踏板,所述踏板包括通过踏板铰链铰接的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所述踏板铰链包括第一链节、踏板铰轴和第二链节,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通过踏板铰轴铰接,所述第一链节包括第一挤压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连接的侧耳,所述侧耳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链节包括第二挤压接触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上的第二轴孔,所述踏板铰轴穿过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踏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顶部,所述第二踏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相互抵压在接触处上,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包括第一挤压接触线,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包括第二挤压接触线,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所述第二挤压接触线相互面对并抵压在接触处的法线上,所述侧耳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侧向伸出并经过所述接触处的法线向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以及踏板铰轴对齐,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包括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下端的第一触点bl,所述第二挤压接触线包括上端的第二触点a2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l小于所述下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2,所述上端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的距离d3大于所述下端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的距离d4。所述踏板张开并处于无负载状态下,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抵压,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通过点接触抵压在一起;所述踏板张开并处于负载状态下,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抵压,所述下端的第一触点bl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相抵压,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通过线接触抵压在一起。进一步地,从上端至下端,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上的各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具有经过第一触点al的第一水平表面(519),第一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表面上,第二挤压接触部具有经过第二触点a2的第二水平表面(539),第二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表面上,所述第一触点al与所述第一水平表面(519)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轴孔(513)与所述水平表面(519)的距离,第二触点a2与第二水平表面(539)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轴孔(533)与所述第二水平表面(539)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为直线或光滑曲线,上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l小于下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2的数值为0. 05至
0.30_。此外,所述两个支撑腿、所述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都是可伸缩的。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所述第二片梯子、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之间的连杆6,所述连杆位于踏板之下,所述连杆包括中间杆60,平行合页铰轴并位于所述合页铰轴之下,中间杆60设置在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的正中位置;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之间的第一节杆61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第二节杆61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之间的第三节杆62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第四节杆62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腿41之间的第五节杆64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腿42之间的第六节杆64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杆611、所述第三节杆621、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60 ;所述第二节杆612、所述第四节杆622、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梯具有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上的支撑腿,在折叠梯打开后,两个支撑腿分别支撑在折叠梯的两侧,可以防止梯子向任何一侧倾倒,保障了人员操作的安全。另外,支撑腿支撑在梯子的合页铰轴上,支撑的位置达到了梯子的可支撑的最高位置,从梯子的整体力学角度看,整个梯子的支撑最为稳定,不容易侧向倾倒。进而,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腿与两片梯子是通过多方向打开的合页连接的,各支撑腿可以在每一侧的半球范围内自由旋转,既可以绕合页铰轴按照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方向旋转,也可以垂直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方向旋转,还可上下前后左右以各种任意角度旋转,这样,在展开或收起支撑腿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旋转,能够避开复杂的现场工作环境,绕开狭窄空间内的各种障碍物或不同位置的障碍物,实现展开或收起的快捷、方便。进而,本实用新型采用每一侧设置一个支撑杆的方式,使得侧向的支撑平面为三角形,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梯子的稳定。进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挤压式的踏板铰链为踏板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利用了金属的良好的变形特性,相对于其他为踏板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结构(例如,加设支撑板或支架或增加合页),这种结构更为简单,减少了其他支撑件的设置,减少了加工制作时间,节省了空间和成本。由于打开和折叠的过程只是通过施力来实现,无需通过再操作额外的部件,因而,也简化了踏板打开和折叠时的步骤。[0035]进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拉杆连接支撑腿和各片梯子,增加了各片梯子打开时的稳定,增加了各支撑腿打开时的稳定,也增加了支撑腿与各片梯子之间的连接强度。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合页铰轴和支撑腿连接轴的立体结构;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合页铰轴和支撑腿连接轴的剖视结构;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板的立体结构;图5用立体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板铰链的分解结构,;图6用主视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板铰链的分解结构;图7用剖面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踏板铰链的配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相互挤压;图8用主视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链节的结构;图9用主视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链节的结构;图10用剖面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在无负载状态下的结构,其中,第一触点al和第二触点a2均与法线EE有明显的距离;图11用剖面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在无负载状态下的结构,其中,第一触点al和第二触点a2接近重合;图12用剖面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在负载状态下相互挤压时的结构;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杆的立体结构;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合页铰轴和支撑腿连接轴的剖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梯包括通过合页铰轴30铰接的第一片梯子I和第二片梯子2。第一片梯子I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11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横梯,第二片梯子2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21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横梯,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的下端的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点110,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点120,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三支点210,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四支点220,工作面为地面或室内外的工作场所的支撑面。所述第一支点110和第三支210点位于折叠梯的一侧,第二支点120和第四支点220位于折叠梯的另一侧。所述折叠梯还包括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30上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腿41和第二支撑腿42,所述第一支撑腿41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撑腿42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在折叠梯打开后,两个支撑腿分别支撑在折叠梯的两侧,可以防止梯子向任何一侧倾倒,保障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支撑腿的长度可以等于每片梯子的各竖边的长度,也可以大于每片梯子的各竖边的长度以获得较宽的支撑范围。收起的时候支撑腿可以与相邻的各竖边并拢。此外,对于收起后的梯子,可以将梯子竖直放置的地面上,除了每侧的两个支点外,还增加了支撑腿的支撑点,也形成了小三角形,可以使得梯子在并拢时就能相对稳定的支撑在工作面上,可以获得比普通梯子更为稳定的支撑效果。支撑腿稳定支撑时,支撑腿与合页铰轴30所在的平面位于经过合页铰轴30的竖直平面。支撑腿展开的角度可以变化,支撑腿展开的角度可以随着两片梯子展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支撑腿、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还可以是可伸缩的,以便携带和提供更宽的支撑角度。例如,两个支撑腿、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都是可伸缩的,这样,可以使梯子支撑在不平整的地形上,例如支撑在野外工程,电力施工,可以架设在水中或山地上等复杂地形,尤其是两个支撑腿可伸缩,进一步解放了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支撑的局限,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进一步地,如图1,所述第一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撑部410,所述第二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撑部420,所述第一支撑部410、所述第一支点110和所述第三支点220形成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二支撑部120、第二支点210和第四支点220形成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对称设置。在没有支撑腿支撑之前,在梯子的侧面,只是所述第一支点110和所述第三支点220形成线支撑,第二支点210和第四支点220形成线支撑,这种线支撑是难以提供稳定支撑的。通过支撑腿与上述各支点,可以形成在梯子的侧面的面支撑,可以为三角形支撑平面、四边形支撑平面、五角形支撑平面甚至更多边的多边形。这些多边形都可以形成稳定支撑,例如,第一支撑腿41和第二支撑腿42本身为可打开的人字形支架,此时,支撑平面为梯形。折叠时,两个铰接的人字形支架与第一片梯子和第一片梯子并拢在一个平面内,打开时,两个铰接的支杆分别位于经过合页铰轴的竖直平面的两侧。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腿41和第二支撑腿42均为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支撑点,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支撑部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所述第一支撑腿41和第二支撑腿42都位于经过合页铰轴30的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支撑部410与所述第一支点110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10与所述第三支点210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420与所述第二支点120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支撑部420与所述第四支点220的距离。三角形的支撑平面为最为稳定的支撑面,容易找平,而且结构简单。当然,第一支撑腿不限于为杆状,例如,第一支撑腿41本身为可打开的人字形支架,这种第一支撑腿41打开后可以像两片梯子的各竖边那样张开,分布在经过合页铰轴30的竖直平面的两侧。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各所述支撑腿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合页铰轴30上,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30上的支撑腿轴套33和径向穿过所述支撑腿轴套33的支撑腿连接轴34,所述支撑腿连接轴34的轴线与合页铰轴30的轴线一致,但所述支撑腿连接轴34的轴线垂直所述支撑腿轴套33的轴线,所述支撑腿通过支撑腿连接轴34铰接在支撑腿轴套33上,所述支撑腿通过所述支撑腿轴套33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30上。也就是,本实用新型的铰接结构不同于原有的两开式合页,本实用新型的铰接结构实现了合页的三开,使得支撑腿连接轴34的轴线垂直所述支撑腿轴套33的轴线,发生了转动方向的变化,为支撑腿铰接在两开式梯子的侧向提供了结构保障。支撑腿轴套33可以为圆形套筒,也可以为长方体形套筒。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合页铰轴30的端部设有限位凸台305,所述轴套33的一端设有装配孔335,所述轴套33通过装配孔335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30上,并且所述限位凸台305的径向尺寸大于装配孔335的孔径,挡住所述轴套33从合页铰轴30的端部滑出。如图2所示,所述轴套33上开设有开口槽333,所述支撑腿连接轴34垂直穿过开口槽333的开口,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支撑腿的顶端设有与所述支撑腿连接轴铰接的连接部35,所述连接部35能绕连接轴34转动,设置在所述开口槽33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铰接结构实现两片梯子和支撑腿的三开,如图14所示,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穿过所述合页铰轴30中的支撑腿连接轴34,所述支撑腿连接轴34的轴线垂直所述合页铰轴30,所述支撑腿连接轴34的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合页铰轴30,这种方式,结构更为简单,但支撑腿连接轴34和所述合页铰轴30有一个相贯穿的关系,需要支撑腿连接轴34或所述合页铰轴30有一定的直径。上述两种铰接结构中,两片梯子可以通过一个一体式的合页铰轴连接起来,也可以如图1所示,通过两个分体式的合页铰轴30连接起来,两个分体式的合页铰轴30分别位于梯子的两侧,但两个分体式的合页铰轴30的轴线是重合的。连接部35为连接片或连接块,可以绕支撑腿的连接轴34转动。连接部35可以在相对轴套33不动的情况下,相对支撑腿的连接轴34转动,即相对铰轴30静止,只在经过铰轴30的竖直平面内转动。此外,连接部35也可以既随着轴套33相对铰轴30转动,又相对支撑腿的转轴34转动,实现支撑腿在半球范围内自由旋转。支撑腿的连接轴34 (支撑腿的转轴)可以相对合页铰轴30独立,也就是,支撑腿的转动可以相对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和收起独立,支撑腿的转动与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转动可以是不同步的。例如,在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和收起发生故障时,或者需要单独调整支撑腿时,无需调整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位置就可单独调整支撑腿。各支撑腿可以在每一侧的半球范围内自由旋转,既可以绕合页铰轴30按照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方向旋转,也可以垂直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的打开方向旋转,还可上下前后左右以各种任意角度旋转,这样,在展开或收起支撑腿的过程中,通过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旋转,能够避开复杂的现场工作环境,绕开狭窄空间内的各种障碍物或不同位置的障碍物,实现展开或收起的快捷、方便。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折叠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能折叠的踏板5,所述踏板包括通过踏板铰链铰接的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踏板铰链包括第一链节51、踏板铰轴和第二链节53,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通过踏板铰轴铰接,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所述第一链节51可以为块状,包括位于第一链节51 —端的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连接的侧耳515,所述侧耳515上设有第一轴孔513。第一链节51还包括位于另一端的用于连接第一片梯子的连接部516,连接部516中可以设有连接孔或该连接部516可以通过调整槽517与连接部516连接,实现折叠的功能。第一挤压接触部510为一体结构,可以将第一挤压接触部510产生的变形力或支撑力传导到第一片梯子上,或者在第一挤压接触部510产生的变形力或支撑力时,第一片梯子和/或第二片梯子以及各支撑腿通过该连接部为第一挤压接触部510提供变形力或支撑力的最终支撑。所述第二链节53包括第二挤压接触部53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530上的第二轴孔533,所述踏板铰轴54穿过所述第一轴孔513和所述第二轴孔533 ;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可以为凸块状,可以对称设置。第二链节53还包括位于另一端的用于连接第二片梯子的连接部536,该连接部536可以与第二挤压接触部530为一体结构,该连接部的作用同第一链节的连接部相同。如图4,所述第一踏板511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510的顶部,所述第二踏板531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530的顶部。踏板打开后,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530相互抵压在接触处上,也就是,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为块状链节的端部,这部分区域是两个链节主要的相互挤压变形的区域。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包括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如图9所示,第二挤压接触部530包括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和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相互面对并抵压在接触处的法线EE上,所述侧耳515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510的侧向伸出并经过所述接触处的法线向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530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轴孔513与第二轴孔533以及连接轴对齐,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包括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下端的第一触点bl,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包括上端的第二触点a2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上端的第一触点al与所述第一轴孔513 (即轴线AA)之间的水平距离dl小于下端的第一触点bl与所述第一轴孔513之间的水平距离d2,上端的第二触点a2与所述第二轴孔533 (即轴线BB)之间的水平距离d3大于下端的第二触点b2与所述第二轴孔533之间的水平距离d4。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具有经过第一触点al的水平表面519,第一踏板设置在水平表面519上,以实现第一踏板打开时达到水平状态,同理,第二挤压接触部530具有经过第二触点a2的水平表面539,第二踏板设置在水平表面539上,以实现第二踏板打开时达到水平状态。其中,第一触点al与水平表面519的距离大于第一轴孔513与水平表面519的距离,第二触点a2与水平表面539的距离大于第二轴孔533与水平表面539的距离,以实现挤压时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都能顺利变形相切和轻微转动。在踏板处于无负载状态下,例如,如图10和图11所示,踏板刚打开但还未对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施力时,水平表面519和水平表面539上不能达到水平状态,即水平表面519和水平表面539与接触处的法线EE的夹角不等于90度,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上翘,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上翘,此时,下端的第一触点bl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相抵压,这时可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如图11,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并不相互抵压,例如,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分离,第一触点al和第二触点a2均与法线EE有明显的距离,形成了开口,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和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通过点接触抵压在一起(在剖面图中的点接触,由于各链节有宽度,实体接触为线接触)。进一步的,从上端至下端,第一挤压接触线上albl的各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形状相同,对称设置在第一挤压接触部的前后两侧。第二种,如图10,第一触点al和第二触点a2均与法线EE没有明显的距离,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贴合或接近贴合或重合,但二者之间没有相互的挤压力,即二者之间最多只是达到表面上的接触,但没有达到内部的相互挤压。上述两种都能实现通过挤压提供支撑力的功能,只是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和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的形状或斜度或曲率有所变化。在踏板处于负载状态下,即对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施力时,例如,可以通过人的重力来施力,对上翘的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施加向下的压力,如图12所示,除了下端的第一触点bl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相抵压,第一触点al和第二触点a2也相抵压,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和第二挤压接触线a2b2发生变形挤压,通过线接触抵压贴合在一起(在剖面图中的线接触,由于各链节有宽度,实体接触为面接触),此时,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之间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向上的支撑力。也就是,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提供挤压变形的体积和条件。在接触处,接触点al与接触点bl的连线不能平行法线EEJP /或接触点a2与接触点b2的连线不能平行法线EE,否则无法实现相互挤压变形。当踏板上的负载卸掉的时候,从上方向下施加在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的力量消失,第一挤压接触部510和第二挤压接触部530在弹性的作用下,自然回复。进一步地,从上端至下端,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上的各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挤压接触线为直线或光滑曲线(例如为圆弧线)。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可以采用钢质材料或其他合金钢。由于这些金属材料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强度,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之间只需留出较小的挤压空间,即可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以承担竖直方向的负载。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是为了显示变形前后的区别,并非实际比例和角度,实际第一链节51和第一片梯子上翘的角度,或者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上翘或倾斜的角度仅为几度或更少,例如,第一踏板通过水平表面519连接在第一挤压接触部510上,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例如为直线,踏板未挤压变形时,水平表面519第一挤压接触线albl的夹角为与例如为89度,89. 5度,88度等等。例如,上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小于下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的数值为0. 05至0. 30mm,以便加工。加工时,可以将第一链节的端部(即第一挤压接触部)加工成块状长方体,然后,将块状长方体的端面进行精加工,用机床加工出一个斜面,该斜面的截面即为直线形的第一挤压接触线。第一挤压接触部可以为实心的金属块。第一挤压接触部也可以为金属薄板经过折弯或冲压形成,这样,既能保证提供足够的支撑,满足挤压变形的需要,而且也能节省材料,减轻重量。例如,采用2mm或3mm的钢板冲压后再进行机加工,形成直线形的第一挤压接触线。第一链节还可以在上端的第一触点之上设置圆角和过渡曲线,或下端的第一触点bl之下设置圆角和过渡曲线Cl,第二链节下端的第二触点b2之下设置圆角和过渡曲线c2,能够减少磨损,还可以增加第一铰链的厚度和支撑强度。踏板收起的时候,从第一链节51和第一片梯子的连接部,和第二链节53与第二片梯子的连接部向下折叠,曲线cl和曲线c2之间可以形成空隙,为折叠无障碍的提供所需空间。侧耳为第一挤压接触部提供对齐基准,保证第一挤压接触部和第二挤压接触部同步挤压。侧耳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前后两侧,其中,以图中上端的第二触点和下端的第二触点分别为上下,以图6所在的纸面的水平方向为左右,以垂直图6所在的纸面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一链节51和第二链节53打开或展开过程中,当施加向下的压力时,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通过相互抵压为踏板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利用了金属的良好的变形特性,减少了其他支撑件的设置。由于打开和折叠的过程只是通过施力来实现,无需通过再操作额外的部件,因而,简化了踏板打开和折叠时的步骤。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除了相互抵压之外,第一链节和第一片梯子之间也是相互铰接的,为了在踏板打开和收起时,踏板能够弯曲,第一链节51的连接部516上还设有调整槽517,第二链节53连接部516上还设有调整槽537,分别用于调整和第一片梯子或第一片梯子的连接的角度关系或位置关系,第一链节通过调整槽铰接在第一片梯子上。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折叠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所述第二片梯子、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之间的连杆6,所述连杆6位于踏板5之下,所述连杆6包括中间杆60,平行合页铰轴并位于所述合页铰轴之下,中间杆60设置在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的正中位置;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之间的第一节杆61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第二节杆61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之间的第三节杆62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第四节杆62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腿41之间的第五节杆64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腿42之间的第六节杆642。中间杆及上述各节杆可以为直杆。中间杆起到中心枢纽作用,为上述各节杆提供转动支撑,并且中间杆还能增加第一支撑腿41与第二支撑腿42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中间杆将每片梯子的各竖边均连接起来,增加了每片梯子的各竖边以及第一支撑腿41与第二支撑腿42的连接强度。较佳地,在梯子展开时,中间杆及上述各节杆处于或接近梯子的中间位置,例如,中间杆与每一竖边的中线形成的平面为水平面,这样,梯子的受力合理。例如,第一节杆611、第二节杆612、第三节杆621、第四节杆622、第五节杆641和第六节杆642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中间杆上,第一节杆611、第二节杆612、第三节杆621、第四节杆622、第五节杆641和第六节杆642的另一端分别铰接连接在各片梯子的竖边上。第一节杆611至第六节杆642中的每一节上可以设有调整槽,用于调整连接位置的变化或角度的变化。例如,第五节杆上可以设有调整槽,用于调整第五节杆与第一支撑腿41的铰接位置或调整第五节杆与中间杆的铰接位置,从而控制支撑腿的张开角度。调整槽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各种合适结构,例如设置在靠近第一支撑腿41的一端。同理,第六节杆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以达到梯子的结构和受力的对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节杆611、所述第三节杆621、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60 ;所述第二节杆612、所述第四节杆622、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这样,中间杆能够实现对各片梯子的竖边以及各支撑腿的垂直支撑,不会轻易压弯。此外,还可以在高于踏板的各片梯子上或两片梯子之间设置挡杆,挡杆可以通过方便的卡接方式卡接在梯子的竖边之间,挡杆展开后,可以位于水平平面内,以便使用时,挡杆形成防止人腿错误向外迈出的屏障,防止误操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冲突的条件下可以相互组合,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梯,所述折叠梯包括通过合页铰轴铰接的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其特征在于, 第一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11)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横梯,第二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和连接在第一竖边(21)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横梯,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的下端的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点,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点,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三支点,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四支点,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三支点位于折叠梯的一侧,第二支点和第四支点位于折叠梯的另一侧, 所述折叠梯还包括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上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支撑腿位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和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所形成的平面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腿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点和第三支点形成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点和第四支点形成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均为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为支撑点,所述第一多边形支撑平面和第二多边形支撑平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三支点的距离,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四支点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合页铰轴上, 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上的支撑腿轴套和径向穿过所述支撑腿轴套的支撑腿连接轴,所述支撑腿连接轴的轴线垂直所述支撑腿轴套的轴线,所述支撑腿通过支撑腿连接轴铰接在支撑腿轴套上,所述支撑腿通过所述支撑腿轴套铰接在所述合页铰轴上; 或者,所述铰接结构包括能转动的穿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中的支撑腿连接轴,所述支撑腿连接轴的轴线垂直所述合页铰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页铰轴的端部设有限位凸台,所述轴套的一端设有装配孔,所述轴套通过装配孔套设在所述合页铰轴上,并且所述限位凸台的径向尺寸大于装配孔的孔径,所述轴套的另一端开设有开口槽,所述支撑腿连接轴垂直穿过开口槽的开口,所述支撑腿的顶端设有与所述支撑腿连接轴铰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开口槽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梯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能折叠的踏板,所述踏板包括通过踏板铰链铰接的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所述踏板铰链包括第一链节、踏板铰轴和第二链节,所述第一链节和第二链节通过踏板铰轴铰接,所述第一链节包括第一挤压接触部和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连接的侧耳,所述侧耳上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链节包括第二挤压接触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上的第二轴孔,所述踏板铰轴穿过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 所述第一踏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顶部,所述第二踏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顶部; 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相互抵压在接触处上,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包括第一挤压接触线,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包括第二挤压接触线,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所述第二挤压接触线相互面对并抵压在接触处的法线上,所述侧耳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的侧向伸出并经过所述接触处的法线向所述第二挤压接触部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以及踏板铰轴对齐,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包括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下端的第一触点bl,所述第二挤压接触线包括上端的第二触点a2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l小于所述下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2,所述上端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的距离d3大于所述下端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的距离d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张开并处于无负载状态下,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抵压,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通过点接触抵压在一起; 所述踏板张开并处于负载状态下,所述上端的第一触点al和上端的第二触点a2相抵压,所述下端的第一触点bl和下端的第二触点b2相抵压,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通过线接触抵压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从上端至下端,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上的各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和第二挤压接触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挤压接触部具有经过第一触点al的第一水平表面(519),第一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水平表面上,第二挤压接触部具有经过第二触点a2的第二水平表面(539),第二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表面上,所述第一触点al与所述第一水平表面(519)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轴孔(513)与所述水平表面(519)的距离,第二触点a2与第二水平表面(539)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轴孔(533)与所述第二水平表面(539)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接触线为直线或光滑曲线,上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l小于下端的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的距离d2的数值为0. 05至0. 30mm,所述两个支撑腿、所述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都是可伸缩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片梯子、所述第二片梯子、所述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之间的连杆¢),所述连杆位于踏板之下,所述连杆包括 中间杆(60),平行合页铰轴并位于所述合页铰轴之下,中间杆¢0)设置在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之间的正中位置;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之间的第一节杆¢11);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之间的第二节杆¢1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之间的第三节杆¢21);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之间的第四节杆¢22); 铰接在所述中间杆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腿(41)之间的第五节杆¢41); 铰接在 所述中间杆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腿(42)之间的第六节杆¢42); 所述第一节杆¢11)、所述第三节杆¢21)、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11)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21)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0);所述第二节杆¢12)、所述第四节杆(622)、所述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12)与所述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22)共面并均垂直所述中间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折叠梯,所述折叠梯包括铰接的第一片梯子和第二片梯子,第一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和连接在第一竖边与横梯,第二片梯子包括分别位于两侧边缘的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和连接在第一竖边与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之间的横梯,第一片梯子的第一竖边的下端的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一支点,第一片梯子的第二竖边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二支点,第二片梯子的第一竖边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三支点,第二片梯子的第二竖边具有支撑在工作面上的第四支点,第一支点和第三支点位于折叠梯的一侧,第二支点和第四支点位于折叠梯的另一侧。
文档编号E06C1/383GK202866630SQ20122053968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1日
发明者黄崇华 申请人:黄崇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