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弹开式连体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0458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自弹开式连体筷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自弹开式连体筷子。



背景技术:

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就餐工具——筷子,是我国传统餐具,在亚洲其他国家应用也非常普遍。通常一双筷子为两根小而细的类圆棒,材质不同,外形轮廓单一,熟练使用这种筷子需要上肢,特别是手部,数十个关节与几十条肌肉的灵敏协调、恰当用力。对首次使用筷子的外国人,或使用不便的人,如少儿、高龄老人、手功能障碍者如手部震颤、肌强直、(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等患者,则较难掌控。而且,通常人只会用某只手使用筷子,当这只手由于受伤或其他原因暂时或较长时间内不能使用筷子时,另一只手常常因不能熟练自如地使用筷子而给用餐带来不便。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筷子要想用好并非易事,需要手指灵活用力、互相配合,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常为虎口、拇指根部和无名指压着一个筷子不动(相对手),拇指头部与食指、中指配合操作另一只筷子的开合而夹取食物。因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致之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的骨骼肌肉极易疲劳、躯干肢体软弱无力,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任何年龄均可罹病。这不但给患者带来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该病程长而且难治,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显然,传统筷子对老、弱、病、残、肌无力或手功能障碍者,特别是拇指、食指、腕关节功能障碍者,要求过高。

目前,对筷子的改进设计,已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设计出了许多优秀的结构方案,获批了国家专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儿童、手功能障碍者或手指有残缺者使用,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因为现有筷子为直线型,多为手指操作型,用手指——“指捏”(拇指、食指、中指等)捏着使用,使用时筷子是放在手掌虎口处上,除拇指外,其他四指及手掌在筷子之下,手指从下面向上捏着筷子。如“筷 子”(CN201899282U)、“学习用筷子”(CN102612329B)使用者用拇指、食指操作筷子,“助力筷子”(CN101147648A)、“筷子”(CN201164314Y)使用者用拇指、食指、中指等操作筷子,“学习筷子”(CN101947042A)使用者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操作,“方便使用的筷子”(CN201139373Y)、“一种剪刀式筷子”(CN201958505U)使用者用两根手指操作。它们不方便用整个手掌握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握”——手掌握着,原因如下:若不用手指而用整个手掌从下面向上握筷子,则当夹起送到口中时要么肩、肘关节抬伸过大,要么肘及前臂旋转角度过大,用者常常感觉别扭;若从上面向下握筷子,则当夹取碗等有一定深度的餐具中的食物时,开始夹取食物时要么手腕过屈,要么肩关节上抬过大,甚至人体脊柱都要向身体另一侧歪斜,使得其在夹取食物或送到口中时,超出人体最适宜的活动空间范围,不适应人体工效学的要求。如“筷子”(CN201164314Y)、“筷子”(CN201445276U)、“筷子”(CN201624456)、“一种筷子”(CN103126471A)、“一种多功能儿童用剪刀式食物夹”(CN203182592U)。故,作为康复辅具,现有设计仍需完善,幼小儿童、高龄老人、手功能障碍者如手部震颤、肌强直等患者,无法正常使用他们进行进食训练或康复作业治疗,远节手指残缺的残疾人也无法用他们就餐。

而且,现有多数设计的筷子头部,即夹取食物部位,通常是圆柱形。两根圆柱形筷子相接触是线与线的接触,甚至两者时常是点接触,使筷子与食物作用力面积过小;而且,许多设计,两根筷子通过转轴上部相连,下部为筷头与食物,筷头合拢夹紧食物时,整个结构呈三角形,使筷子与食物作用力非垂直,即夹了食物的两根筷子常不平行,要么上小下大,上窄下宽,要么反之。上小下大筷子夹取较大食物易被挤下去,上大下小筷子夹取较小食物易被挤上去而滑出;点接触则食物夹紧面较小,很难夹起食物,或夹不牢。此类结构在移动胳膊,用力变化时常使食物洒落,特别是在夹取滑溜食物如粉皮、虾仁、鹌鹑蛋、饺子等食物时。如“筷子”(CN201564175U)、“一种筷子”(CN1242971A)、“曲柄筷子”(CN1759792A)、“残疾人用筷子”(CN201958504U)、“一种剪刀式筷子”(CN201958505U)筷头夹取食物闭合时,筷子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筷子”(CN201445276U)、“筷子”(201504943U)、“筷子”(CN201624456)、“方便使用的筷子”(CN202104681U)、“学习用筷子”(CN102612329B)第十七个实施例在夹取食物时,筷子易上大下小成倒三角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自弹开式连体筷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弹开式连体筷子,包括左筷和右筷,左筷和右筷的后端通过转轴活动相连,并通过扭簧实现自动弹开。

所述左筷和右筷为对称的三段折线形结构件,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中段相对于后段向内折,前段相对于中段向下、向内折。

所述左筷和右筷的后段均开有槽孔和轴孔,所述扭簧连接在左右筷的槽孔之间,所述转轴连接在左右筷的轴孔中。

所述左筷的轴孔和右筷的轴孔的连接面上分别设有弧形凸台和弧形凹台,并且弧形凹台的弧长大于弧形凸台的弧长,弧形凸台和弧形凹台之间形成限位台阶,左右筷的后段通过各自的弧形凸台和弧形凹台相互嵌接相连。

还包括用于套装在左右筷中段上的护套。

所述护套上设有手指限位凸起或套圈。

所述转轴包括上转轴和下转轴,上转轴设有中孔,下转轴设有对应的连接杆,下转轴的连接杆与上转轴的中孔固定连接。

所述转轴为铆钉。

所述左筷和右筷的前端内侧分别设有平面,当左右筷合拢时,对应的平面贴合相连。

本发明采用限位台阶的限位功能,利用扭簧回复力自弹开左右筷的功能,省去了手部张开筷子的这步动作;利用折线形结构的左右筷及护套,提高手掌操控能力,使得筷子方便左右手的握持,且不易从手中滑落,对食物夹持力显然会比手指操作型的传统筷子显著增加。本发明既可满足常人、外国人使用,又能适合于老人、幼儿、肌力减退或肌无力患者,配合所设计的专用手套甚至手部功能部分受限或手指远节缺损的残障患者也方便就餐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张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右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左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上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的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添加护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添加又一护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的右筷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的左筷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粘上自粘圈,配合手部穿戴上所设计的专用手套,使用时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本发明的自弹开式连体筷子,包括左筷1和右筷2,左筷和右筷的后端通过转轴3活动相连,并通过扭簧4实现自动弹开。

配合参见图4图5,本发明中的左筷1和右筷2为对称的三段折线形结构件,包括前段11、21、中段12、22和后段13、23,中段相对于后段向内折,前段相对于中段向下、向内折。在左筷和右筷的后段均开有槽孔14、24和轴孔15、25,上述扭簧4连接在左右筷的槽孔之间,转轴3连接在左右筷的轴孔中。在左筷和右筷的前端内侧分别设有平面16、26,当左右筷合拢时,对应的平面贴合相连。

配合参见图10图11,本发明中的左筷的轴孔15和右筷的轴孔25的连接面上分别设有弧形凸台151、251和弧形凹台152、252,并且弧形凹台的弧长大于弧形凸台的弧长,弧形凸台和弧形凹台之间形成限位台阶,左右筷的后段通过各自的弧形凸台和弧形凹台相互嵌接相连,并且左右筷只能相对张开一定角度,若左右筷张开角度过大则两限位台阶的端面即碰在一起,起限位作用。

配合参见图8图9,本发明还包括用于套装在左右筷中段上的护套5,护套材质可以是橡胶、塑料、木头、硅胶等;护套上还可以设有手指限位凸起51或套圈52,以适合相应手指的定位抓握,此时更换左右手使用时需对调左右护套在筷子上的位置。

配合参见图6图7,本发明中的转轴3包括上转轴31和下转轴32,上转轴设 有中孔311,下转轴设有对应的连接杆321,下转轴的连接杆与上转轴的中孔固定连接。中孔311可以是光孔,也可以是螺孔:若是光孔,则通过粘接等与下转轴的连接杆固连在一起;若是螺孔,则下转轴的连接杆321为螺杆,两者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组成左右筷的转轴。另外,转轴也可以用铆钉代替,将左右筷铆接在一起组成不能拆的可转动结构。

把部分带刺的自粘圈粘在左右筷1、2上,使用者手部穿戴上带毛的专用手套(部分毛,主要在大拇指及掌下),则刺毛配合,使本发明与手套连成一体,手部抓握就会带动左右筷张合,筷子牢靠的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其就餐使用时的效果图示意如图12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