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6725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热烹饪器具如煎烤机,通常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该加热模式具有加热不均匀,温升慢的缺点,并且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烹饪器具,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铰接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下壳体内安装有下透光板及附设在所述下透光板的下板面上的下电热膜;烤盘,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并位于所述下透光板的上方;和控制组件,安装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内,用于控制所述下电热膜对所述烤盘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采用在下透光板上直接镀下电热膜为热源,不同于现有的采用电热盘点或线加热方式,该下电热膜利用其面加热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加热的均匀性,有效避免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食物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并且采用在下透光板上镀下电热膜来间接对烤盘进行加热,与直接在烤盘上镀电热膜的方式相比,由于烤盘上不涉及电连接结构,这样更便于烤盘的拆卸与安装,从而便于将烤盘拆下进行清洗,并提升了电热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再者该下电热膜可发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远红外光波可穿过下透光板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 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透光板为微晶玻璃板。

采用在下微晶玻璃板上镀下电热膜的方式对烤盘进行加热,该下电热膜可发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远红外光波可穿过下微晶玻璃板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为微晶玻璃烤盘或不锈钢烤盘。

优选地,烤盘采用微晶玻璃烤盘,微晶玻璃烤盘主要利用远红外光线的穿透性,使远红外光线直接穿透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的热效率高,从而使下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大部分以热辐射的形式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少部分以热传导的形式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从而有效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并使食物内部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对食物进行由内往外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从而使加热更均匀;与传统的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的金属烤盘相比,有效避免了现有金属烤盘随着加热时间会出现变形,造成金属烤盘与加热源产生间隙导致加热温度不均匀、且温升慢的现象,并避免了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提升了烹饪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烤盘采用微晶玻璃烤盘,并采用在下微晶玻璃板上镀下电热膜为热源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而不采用在微晶玻璃烤盘上直接镀电热膜的加热方式,一方面,便于将烤盘拆下进行清洗;另一方面,由于下微晶玻璃板与微晶玻璃烤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气层,且空气层的导热效率较低,从而使烤盘组件能够满足耐电压测试要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为微晶玻璃烤盘,且所述微晶玻璃烤盘和所述下透光板均为透明微晶玻璃材质。

烤盘和下透光板均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质制成,能够进一步保证远红外光 波的透过性,使远红外光波顺利穿过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的底面和所述下透光板的上板面均为平面,以使所述烤盘的底面与所述下透光板的上板面相贴合。

烤盘的底面和下透光板的上板面均为平面,保证两者紧密贴合,采用下微晶玻璃板的下板面和微晶玻璃烤盘的底面相贴合的方式,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而有效保证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保证加热食物的便捷性。一般而言,通过上述设计,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60%~70%以热辐射的形式对微晶玻璃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30%~40%以热传导的形式对微晶玻璃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烤盘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

烤盘可拆卸地安装在下壳体内,便于将烤盘拆下进行清洗;并且优选地,烤盘的底面和下微晶玻璃板的上板面为平面,这样当烤盘放置在下微晶玻璃的上方时,能够有效保证烤盘与下微晶玻璃板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传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壳体内安装有下隔热层,所述下隔热层设在所述下电热膜的下方。

下电热膜通电时,下微晶玻璃板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下电热膜的下方设置下隔热层,有效避免下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从而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下电热膜对烤盘的加热效果,同时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如下壳体上导致其它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避免其它部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电热膜的下表面和所述下隔热层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下隔热间隙。

下隔热层的上表面和下电热膜的下表面之间具有下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下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防止热量向外传递而导致不必要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提升下电热膜对烤盘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下电热膜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设置下电热膜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有效避免下电热膜的厚度过厚而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并避免下电热膜的厚度过薄而导致影响其加热效率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所述下电热膜喷涂在所述下微晶玻璃板的下板面上,保证下微晶玻璃板与下电热膜贴合的牢固性,且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具体地,喷涂时,下微晶玻璃板的温度在400℃~500℃,喷涂后进行退火等工艺处理,以增强下电热膜和下微晶玻璃板的附着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内安装有上透光板及附设在所述上透光板的上板面上的上电热膜,所述烤盘位于所述上透光板的下方,所述控制组件还用于控制所述上电热膜对所述烤盘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用于控制所述上电热膜和所述下电热膜同时对所述烤盘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在上壳体内安装有上透光板及附设在上透光板上的上电热膜,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组件控制上电热膜和下电热膜同时通电,从而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由表到里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当然,控制组件也可控制上电热膜和下电热膜中的任一个单独工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透光板为微晶玻璃板。

在上壳体内安装有上微晶玻璃板及附设在上微晶玻璃板上的上电热膜,同时在下壳体内安装有下微晶玻璃板及附设在下微晶玻璃板上的下电热膜,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组件控制上电热膜和下电热膜同时通电,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由表到里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当然,控制组件也可控制上电热膜和下电热膜中的任一个单独工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内安装有上隔热层,所述上隔热层设在所述上电热膜的上方。

上电热膜通电时,上微晶玻璃板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上电热膜的上方设置上隔热层,有效避免上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从而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上电热膜对烤盘的加热效果,同时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如上壳体上导致其它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避免其它部件因温 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电热膜的上表面和所述上隔热层的下表面之间具有上隔热间隙。

上隔热层的下表面和上电热膜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上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上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防止热量向外传递而导致不必要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提升上电热膜对烤盘的加热效果。

优选地,所述上电热膜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支撑有减振凸台,所述减振凸台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减振凸台与所述烤盘相错开。

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支撑有减振凸台,以减小上壳体和下壳体盖合时产生的碰撞,有效避免电热烹饪器具因碰撞力过大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电热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热烹饪器具,10上壳体,11下壳体,12烤盘,13控制组件,14下透光板,15下电热膜,16下隔热层,17上透光板,18上电热膜,19上隔热层,20减振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烹饪器具1,包括:上壳体10、下壳体11、烤盘12和控制组件13。

其中,上壳体10铰接在下壳体11上,下壳体11内安装有下透光板14及附设在下透光板14的下板面上的下电热膜15;烤盘12安装在下壳体11内,并位于下透光板14的上方;控制组件13安装在上壳体10或下壳体11内,用于控制下电热膜15对烤盘12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1,采用在下透光板14上直接镀下电热膜15为热源,不同于现有的采用电热盘点或线加热方式,该下电热膜15利用其面加热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加热的均匀性,有效避免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食物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并且采用在下透光板14上镀下电热膜15来间接对烤盘12进行加热,与直接在烤盘上镀电热膜的方式相比,由于烤盘12上不涉及电连接结构,这样更便于烤盘12的拆卸与安装,从而便于将烤盘12拆下进行清洗,并提升了电热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下透光板14为微晶玻璃板。

采用在下微晶玻璃板上镀下电热膜15的方式对烤盘12进行加热,该下电热膜15可发射特定波长段的远红外光波,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远红外光波可穿过下微晶玻璃板直接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烤盘12为微晶玻璃烤盘。

上述实施例中,烤盘12采用微晶玻璃烤盘,微晶玻璃烤盘主要利用远红外光线的穿透性,使远红外光线直接穿透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的热效率高,从而使下电热膜15通电产生的热 量,大部分以热辐射的形式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少部分以热传导的形式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从而有效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并使食物内部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对食物进行由内往外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从而使加热更均匀;与传统的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的金属烤盘相比,有效避免了现有金属烤盘随着加热时间会出现变形,造成金属烤盘与加热源产生间隙导致加热温度不均匀、且温升慢的现象,并避免了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出现表面局部烤糊及夹生的现象,提升了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烤盘12采用微晶玻璃烤盘,并采用在下微晶玻璃板上镀下电热膜15为热源对微晶玻璃烤盘进行加热,而不采用在微晶玻璃烤盘上直接镀电热膜的加热方式,一方面,便于将烤盘12拆下进行清洗;另一方面,由于下微晶玻璃板与微晶玻璃烤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空气层,且空气层的导热效率较低,从而使烤盘12组件能够满足耐电压测试要求。

优选地,微晶玻璃烤盘和下透光板14均为透明微晶玻璃材质。

烤盘12和下透光板14均采用透明微晶玻璃材质制成,能够进一步保证远红外光波的透过性,使远红外光波顺利穿过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辐射热损失小,热量传递比较均匀,保证了加热食物的快捷性和温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所示,烤盘12的底面和下透光板14的上板面均为平面,以使所烤盘12的底面与下透光板14的上板面相贴合。

烤盘12的底面和下透光板14的上板面均为平面,保证两者紧密贴合,采用下微晶玻璃板的下板面和微晶玻璃烤盘12的底面相贴合的方式,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而有效保证下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1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保证加热食物的便捷性。一般而言,通过上述设计,电热膜通电产生的热量,60%~70%以热辐射的形式对微晶玻璃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30%~40%以热传导的形式对微晶玻璃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当然,烤盘12也可采用不锈钢烤盘,同样能够通过设在烤盘12底部的下微晶玻璃板和下电热膜15实现对不锈钢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快速、均匀加热的目的,具体地,下电热膜15发射的远红外光波先穿过下微晶玻璃板,即以 热辐射的方式对不锈钢烤盘进行加热,然后再利用不锈钢烤盘的热传导作用,对烤盘内的食物进行加热,但是相较于微晶玻璃烤盘的方式,采用不锈钢烤盘的方式,其加热效果不如采用微晶玻璃烤盘的加热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烤盘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下壳体11内。

烤盘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下壳体11内,便于将烤盘12拆下进行清洗;并且优选地,烤盘12的底面和下微晶玻璃板的上板面为平面,这样当烤盘12放置在下微晶玻璃的上方时,能够有效保证烤盘12与下微晶玻璃板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下壳体11内安装有下隔热层16,下隔热层16设在下电热膜15的下方。

下电热膜15通电时,下微晶玻璃板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下电热膜15的下方设置下隔热层16,有效避免下电热膜15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从而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下电热膜15对烤盘12的加热效果,同时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如下壳体11上导致其它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避免其它部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下电热膜15的下表面和下隔热层16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下隔热间隙。

下隔热层16的上表面和下电热膜15的下表面之间具有下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下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防止热量向外传递而导致不必要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提升下电热膜15对烤盘12的加热效果。

优选地,下电热膜15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设置下电热膜15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有效避免下电热膜15的厚度过厚而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并避免下电热膜15的厚度过薄而导致影响其加热效率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下电热膜15喷涂在下微晶玻璃板的下板面上,保证下微晶玻璃板与下电热膜15贴合的牢固性,且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具体地,喷涂时,下微晶玻璃板的温度在400℃~500℃,喷涂后进行退火等工艺处理,以增强下 电热膜15和下微晶玻璃板的附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壳体10内安装有上透光板17及附设在上透光板17的上板面上的上电热膜18,烤盘12位于上透光板17的下方,控制组件13还用于控制上电热膜18对烤盘12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控制组件13还用于控制上电热膜18和下电热膜15同时对烤盘12进行加热或停止加热。

在上壳体10内安装有上透光板17及附设在上透光板17上的上电热膜18,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组件13控制上电热膜18和下电热膜15同时通电,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由表到里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当然,控制组件13也可控制上电热膜18和下电热膜15中的任一个单独工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上透光板17为微晶板。

进一步优选地,上透光板17为微晶玻璃板。

在上壳体10内安装有上微晶玻璃板及附设在上微晶玻璃板上的上电热膜18,同时在下壳体11内安装有下微晶玻璃板及附设在下微晶玻璃板上的下电热膜15,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组件13控制上电热膜18和下电热膜15同时通电,利用远红外光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对烤盘12内的食物进行由表到里的加热,使食物加热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当然,控制组件也可控制上电热膜和下电热膜中的任一个单独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壳体10内安装有上隔热层19,上隔热层19设在上电热膜18的上方。

上电热膜18通电时,上微晶玻璃板的温度较高,往往会达到300℃~400℃,在上电热膜18的上方设置上隔热层19,有效避免上电热膜18通电产生的热量向上传递,从而有效避免热量散失,提升上电热膜18对烤盘12的加热效果,同时防止热量传递到其它部件如上壳体10上导致其它部件的温度过高,从而避免其它部件因温度过高而变形;隔热层的材质可以是云母片、隔热棉等热传导系数较低的材料。

再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电热膜18的上表面和上隔热层19的下表面之间具有上隔热间隙。

上隔热层19的下表面和上电热膜18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上隔热间隙,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较差,在两者之间设置上隔热间隙,能够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防止热量向外传递而导致不必要的热量散失,从而有效提升上电热膜18对烤盘12的加热效果。

优选地,上电热膜18的厚度范围为200μm~50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之间支撑有减振凸台20,减振凸台20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0或下壳体11上,且减振凸台20与烤盘12相错开。

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之间支撑有减振凸台20,以减小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盖合时产生的碰撞,有效避免电热烹饪器具因碰撞力过大而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烹饪器具为煎烤机,当然,所述电热烹饪器具也可以是应用上述在微晶玻璃板上直接镀电热膜为热源的其它烹饪器具,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热烹饪器具,采用在微晶玻璃板上直接镀电热膜为热源,且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均设有该热源,烤盘优选地采用微晶玻璃烤盘,并通过控制组件控制上、下电热膜同时通电,利用远红外光线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特性,远红外光波能够穿过微晶玻璃板和微晶玻璃烤盘直接对食物进行加热,并使食物内部水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对食物进行由表到里的加热,使食物加热更均匀,不会出现夹生、表面烤糊现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