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和电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542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内锅和电压力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和电压力锅。



背景技术:

现有电压力锅包括锅体、内胆和锅盖,内胆设置在锅体内,锅盖设置在锅体顶部,锅体包括外锅和内锅,外锅顶缘设有下锅牙,锅盖底部内侧设有上锅牙,下锅牙与上锅牙旋转扣合。内胆顶部设有外翻边,当需要提起内胆时,通过握住外翻边将其提起。由于内胆由导热良好的材料制成,烹调完成后,其温度较长时间才能下降,所以不利于直接用手与内胆的外翻边接触,不便于用户提起内胆。

在内锅上增加把手会导致锅盖上的锅牙与外锅上的锅牙在旋合过程中与内锅把手干涉,目前市场上部分压控式电压力锅带提手结构也是在外锅上开缺口,避空内锅把手,会牺牲外锅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内锅和电压力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提手需要在外锅上开缺口导致外锅结构强度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外周的提手,提手与本体的外周之间形成安装槽。

优选地,提手的提起端设置有外套。

优选地,提手包括连接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本体的外周,第一折弯部连接至连接部,并向远离本体的方向侧向延伸,第二折弯部连接至第一折弯部远离连接部的一侧,第二折弯部向下延伸。

优选地,提手还包括第三折弯部,第三折弯部连接在第二折弯部远离第一折弯部的一侧,并向远离本体的方向向外侧延伸。

优选地,提手还包括相对于第三折弯部反向折弯并叠置在第三折弯部上的折边。

优选地,连接部铆接或焊接在本体上。

优选地,本体的边沿设置有外伸的第一翻边,提手设置在第一翻边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压力锅,包括内锅和外锅,该内锅为上述的内锅,外锅套设在内锅外,外锅的侧壁的相应部分容设在内锅的安装槽内。

优选地,当提手包括连接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时,第一折弯部高于外锅的侧壁顶面。

优选地,电压力锅还包括外壳,外壳套设在外锅外,外壳上设置有避让槽,提手设置在避让槽内。

优选地,外锅的外周设置有锅牙,提手位于相邻的两个锅牙之间的凹槽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外周的提手,提手与本体的外周之间形成安装槽。该内锅的提手与本体的外周之间形成安装槽,该安装槽可以作为外锅的避空位从而避开外锅翻边,避免提手与外锅干涉,由于外锅设置在安装槽内,因此该提手可以绕过外锅,无需在外锅上开凹槽,从而避免破坏外锅结构,保证了外锅结构的结构强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力锅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力锅的内锅与外锅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压力锅的内部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提手;3、安装槽;4、外套;5、连接部;6、第一折弯部;7、第二折弯部;8、第三折弯部;9、第一翻边;10、内锅;11、外锅;12、外壳;13、避让槽;14、锅牙;15、锅盖;16、锅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内锅包括本体1和设置在本体1外周的提手2,提手2与本体1的外周之间形成安装槽3。

该内锅的提手2与本体1的外周之间形成安装槽3,该安装槽3可以作为外锅11的避空位从而避开外锅11的翻边,避免提手2与外锅11发生干涉,由于外锅11相应部位设置在安装槽3内,因此该提手2可以绕过外锅11,无需在外锅11上开凹槽,从而避免破坏外锅结构,保证了外锅结构的结构强度。

在本体1的外周可以设置多个提手2,在本实施例中,在本体1的外周设置有两个提手2,两个提手2在本体1的周向沿本体1的中心对称设置,从而保证用户可以稳定握持内锅,同时也使得内锅的受力更加合理稳定。

优选地,提手2的提起端设置有外套4。由于内锅的温度较高,且内锅的材料为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在需要提起内锅时,容易烫伤用户,因此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情,提高内锅取出时的安全性,可以在提手2的提起端套设外套4,该外套4采用绝热材料制成,从而隔绝内锅的温度,对用户形成保护,防止内锅传热到提手2上而烫伤用户。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绝热材料来制作提手2,从而使得提手2不会将内锅热量传递至提起端,从而有效保护用户,避免烫伤。外套4可以与提手2分开成型,之后套设在提手2上,也可以与提手2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提手2包括连接部5、第一折弯部6和第二折弯部7,连接部5固定连接在本体1的外周,第一折弯部6连接至连接部5,并向远离本体1的方向侧向延伸,第二折弯部7连接至第一折弯部6远离连接部5的一侧,第二折弯部7向下延伸。第一折弯部6可以沿水平方向向外侧延伸,也可以沿斜向下的方向向外侧延伸,只要能够保证第二折弯部7与本体1之间具有足够的容纳外锅11的侧壁的空间即可。

连接部5贴设在本体1的外周,可以保证提手2与本体1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长度,从而能够将提手2稳定地固定设置在本体1上。第一折弯部6向远离本体1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以使第一折弯部6外侧的第二折弯部与本体1之间形成足够宽度的安装槽3,可以方便地将外锅11设置在该安装槽3内,而不会专门在外锅11上开设设置提手2的凹槽,保证了外锅结构的完整性,使得外锅可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第二折弯部7向下延伸,可以增加凹槽的深度,保证内锅与外锅11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和定位长度,使得内锅与外锅11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配合。

提手2的多个部分可以一体折弯成型,也可以分开成型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提手2还包括第三折弯部8,第三折弯部8连接在第二折弯部7远离第一折弯部6的一侧,并向远离本体1的方向向外侧延伸。优选地,第三折弯部8为水平方向延伸,可以在用户提起内锅时增大提手2与用户手的接触面积,提高用户提起内锅时的舒适性,并能够保证用户稳定地握持住内锅。

优选地,在一个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提手2还包括相对于第三折弯部8反向折弯并叠置在第三折弯部8上的折边。该折边能够增加第三折弯部8的厚度,增加第三折弯部8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在不设置外套4的情况下,该折边可以避免第三折弯部8的外边缘形成棱边,使得用户握持提手2时有较好的手感。

优选地,连接部5铆接或焊接在本体1上,使得提手2能够稳定地连接在本体1上。

本体1的边沿设置有外伸的第一翻边9,提手2设置在第一翻边9下方。将提手2设置在第一翻边9的下方,而不是直接设置在第一翻边9上,可以避免提手2与锅盖15之间发生干涉,保证锅盖15与内锅10之间保持良好的配合。

结合参见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压力锅包括内锅10、外锅11和外壳12,该内锅10为上述的内锅10,外锅11套设在内锅10外,外锅11的侧壁相应部分容设在内锅10的安装槽3内。其中,外锅11的侧壁容设于内锅10的安装槽3内的部分即为所述相应部分。

优选地,当提手2包括连接部5、第一折弯部6和第二折弯部7时,第一折弯部6高于外锅11的侧壁顶面。如此,外锅上不用开设缺口,保持了外锅的完整性和强度;由连接部5、第一折弯部6和第二折弯部7形成安装槽3,且第一折弯部6高于外锅11的侧壁顶面,外锅11的侧壁的相应部分容置于该安装槽3中。

通过将外锅11套设在内锅10外,并使外锅11的侧壁卡在内锅10的提手2与本体1之间的安装槽3内,可以在提手2与本体1之间形成外锅11的避空位,使得提手2的设置位置避开外锅11,从而避免直接在外锅11上开设提手的凹槽而影响外锅11的结构强度,同时可以方便地设置提手2,便于对内锅10进行操作。

优选地,外壳12套设在外锅11外,外壳12上设置有避让槽13,提手2设置在避让槽13内,可以通过避让槽13为提手2的设置提供合理空间,避免提手2与外壳12之间发生干涉。

优选地,外锅11的外周设置有锅牙14,提手2位于相邻的两个锅牙14之间的凹槽内。如此一来,就可以合理地利用相邻的两个锅牙14之间的凹槽,避免提手2的宽度过大而影响到电压力锅的整体结构,有利于保证电压力锅的结构紧凑。

优选地,电压力锅还包括锅盖15,锅盖15盖设在外锅11外,至少部分提手2位于锅盖15内,使得锅盖15能够较好地盖设在外锅11外,与锅身16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