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0557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煲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加热煲。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加热煲的主体结构由上而下依次包括上盖、中层和底座,上盖与中层共同构成上层烹饪空间,中层与底座之间构成下层烹饪空间,煮饭内胆置于上层烹饪空间内,煲汤内胆及蒸盘置于下层烹饪空间内,电饭煲的相关电气件安装在底座内。然而,其中,加热煲的上盖及中层均为单层的塑料件、导致保温效果及强度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煲,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加热煲保温效果和强度有限的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加热煲,其壳体包括上盖、中层体和下底座,所述上盖和所述中层体上均设置有排气结构,所述上盖为双层结构,包括卡接为一体的上盖内壳和上盖外壳,所述上盖内壳和所述上盖外壳之间形成隔热间隙,且所述上盖内壳的底端和所述上盖外壳的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中层体为双层结构,包括卡接为一体的中层体内壳和中层体外壳,所述中层体内壳和所述中层体外壳之间形成隔热间隙,且所述中层体内壳的底端和所述中层体外壳的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所述上盖内壳的顶壁上表面与所述上盖外壳的顶壁下表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卡勾结构,所述上盖内壳和所述上盖外壳由所述第一卡勾结构卡接为一体。

所述上盖内壳的底端处周向外侧面上成型有一圈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密封圈具有与所述第一凸台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第一密封圈以其卡槽卡设在所述第一凸台上。

所述中层体外壳具有顶壁,所述中层体外壳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内胆容置腔,所述中层体内壳具有顶壁,并位于所述中层体外壳的顶壁下方;所述中层体外壳的顶壁下表面与所述中层体内壳的顶壁上表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勾结构,所述中层体外壳和所述中层体内壳由所述第二卡勾结构卡接为一体。

所述中层体内壳的底端处周向外侧面上成型有一圈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密封圈具有与所述第二凸台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其卡槽卡设在所述第二凸台上。

所述上盖上的排气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上盖外壳的顶壁上的第一中空排气柱,所述第一中空排气柱向所述上盖内壳方向延伸,且所述上盖内壳的顶壁上对应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中空排气柱的底端插入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中空排气柱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中层体上的排气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中层体外壳的顶壁上的第二中空排气柱,所述第二中空排气柱向所述中层体内壳方向延伸,且所述中层体内壳的顶壁上对应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中空排气柱的底端插入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中空排气柱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

所述上盖外壳的外侧面、中层体外壳的外侧面和下底座的外侧面均具有拔模角度。

其中,所述加热煲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蒸盘,该蒸盘包括盘体及盘体周边的外翻盘缘,所述外翻盘缘上沿圆周布设有若干通气孔。

其中:所述外翻盘缘包括外圈水平部、内圈水平部和连接外圈水平部与所述内圈水平部的中间倾斜部,所述外圈水平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内圈水平部的高度,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内圈水平部上。

其中:所述蒸盘还包括与所述蒸盘配合使用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盖扣合在所述蒸盘的外翻盘缘上,所述密封圈的外侧面抵靠在所述盘体的盘口处内壁上;或者,所述蒸盘还包括与所述蒸盘配合使用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盖扣合在所述蒸盘的外翻盘缘上,所述密封圈的外侧面抵靠在所述盘体的盘口处内壁上,所述密封盖的上表面于所述通气孔的气流通路上设置透气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盖、中层体均为双层结构,内外层之间形成隔热间隙,并由密封圈保证隔热间隙的密封,则可以大大提高保温效果,且双层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壳体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的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的纵向剖视图一(剖切面过中心轴线);

图3为图2中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的纵向剖视图二(剖切面过排气机构);

图6为图5中A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部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的蒸盘立体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的蒸盘与内胆的配合结构图;

图10是图9中A部结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煲蒸盘与密封盖的配合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一种加热煲,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上盖10、中层体20和下底座30,上盖10和中层体20上均设置有排气结构;同现有技术,上盖10与中层体20共同构成上层烹饪空间40,中层体20与下底座30之间构成下层烹饪空间50,煮饭内胆60置于上层烹饪空间40内,内胆70置于下层烹饪空间50内,相关电气件安装在下底座30内。现有技术中,加热煲的上盖10及中层体20均为单层的塑料件、导致保温效果及强度有限。而本实施例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上盖10为双层结构,包括卡接为一体的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13,且上盖内壳11的底端和上盖外壳12的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4;同时,中层体20为双层结构,包括卡接为一体的中层体内壳21和中层体外壳22,中层体内壳21和中层体外壳2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23,且中层体内壳21的底端和中层体外壳22的底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4。

具体地,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13,且隔热间隙13由顶部的上盖10本身顶壁及底部的第一密封圈14密封,形成密闭空间,可有效提高上盖10的保温效果,且双层结构可有效提高上盖10的强度;中层体内壳21和中层体外壳2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23,隔热间隙23由中层体20的顶部及底部的第二密封圈24密封,形成密闭空间,可有效提高中层体20的保温效果,且双层结构可有效提高中层体20的强度。由于上盖10与中层体20围成上层烹饪空间40,而上层烹饪空间40距离下底座30内电气件较远,热量易散失,则提高上盖10和中层体20的保温效果,则能有利于保持住上层烹饪空间40的热量和温度,提高本实施例加热煲的保温效果。

对于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的卡接,如图2所示,在上盖内壳11的顶壁上表面与上盖外壳12的顶壁下表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卡勾结构15,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由第一卡勾结构15卡接为一体,第一卡勾结构15包括朝向相反的两组卡勾,通过弹性回复力卡合在一起。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卡接结构,比如在上盖内壳11的顶壁上表面设置凸起,在上盖外壳12的顶壁下表面上对应设置卡槽,在弹性变形力作用下凸起嵌入卡槽内实现卡接等。

为提高第一密封圈14的安装稳定性,防止其脱落丧失密封效果,如图3所示,在上盖内壳11的底端处周向外侧面上成型有一圈第一凸台16,第一密封圈14具有与第一凸台16相适配的卡槽(图中未标注),第一密封圈14通过其卡槽卡设在第一凸台16上,第一密封圈14本身具有弹性,可变形,则挤压在上盖内壳11的底端和上盖外壳12的底端之间,实现密封。具体地,第一凸台16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T形台或者其他异形台,以提高第一密封圈14的卡装可靠性。

对于中层体外壳22与中层体内壳21之间的卡接,如图2所示,中层体外壳22具有顶壁221,顶壁221向下凹陷形成内胆容置腔222,中层体内壳21具有顶壁211,并位于中层体外壳22的顶壁221下方;在中层体外壳22的顶壁221下表面与中层体内壳21的顶壁211上表面上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勾结构25,中层体外壳22和中层体内壳21由第二卡勾结构25卡接为一体。同理,第二卡勾结构25的结构同第一卡勾结构15,也是包括朝向相反的两组卡勾,通过弹性回复力卡合在一起;当然,第二卡勾结构25也可以为其他卡接结构,比如在中层体内壳21的顶壁211上表面设置凸起,在中层体外壳22的顶壁221下表面上对应设置卡槽,在弹性变形力作用下凸起嵌入卡槽内实现卡接等。

同样进一步地,为提高第二密封圈24的安装稳定性,防止其脱落丧失密封效果,如图4所示,在中层体内壳21的底端处周向外侧面上成型有一圈第二凸台26,第二密封圈24具有与第二凸台26相适配的卡槽(图中未标注),第二密封圈24通过其卡槽卡设在第二凸台26上,第二密封圈24本身具有弹性,可变形,则挤压在中层体内壳21的底端和中层体外壳22的底端之间,实现密封。具体地,第二凸台26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T形台或者其他异形台,以提高第二密封圈24的卡装可靠性。

由于本实施例加热煲在加热烹饪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大量蒸汽,为排出蒸汽保证使用安全,通常在上盖10及中层体20上设置排气结构。现有技术中,述上盖10及中层体20上的排气结构通常为可旋转的圆形排气阀,而由于实施例中上盖10及中层体20均为双层结构,若仍采用原有排气结构,则在排蒸汽时蒸汽会进入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之间隔热间隙13中,也会进入中层体内壳21与中层体外壳22之间隔热间隙23中,影响保温效果且难以清理。为解决此问题,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上盖10上的排气结构为设置在上盖外壳12的顶壁上的第一中空排气柱17,第一中空排气柱17向上盖内壳11方向延伸,且上盖内壳11的顶壁上对应设有第一通孔111,第一中空排气柱17的底端插入第一通孔111内,第一中空排气柱17与第一通孔111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8实现密封,防止蒸汽进入上盖内壳11和上盖外壳12之间隔热间隙13中;同理,参照图5和图7,中层体20上的排气结构为设置在中层体外壳22的顶壁221上的第二中空排气柱27,第二中空排气柱27向中层体内壳21方向延伸,且中层体内壳21的顶壁211上对应设有第二通孔212,第二中空排气柱27的底端插入第二通孔212内,第二中空排气柱27与第二通孔212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8密封,防止蒸汽进入中层体内壳21与中层体外壳22之间隔热间隙23中。

另外,上盖10、中层体20和下底座30为塑料件,通常采用注塑成型,而现有技术中,上盖10、中层体20和下底座30的外观轮廓均为由上而下外径一致的圆柱状,则注塑加工时不易脱模,而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上盖外壳12的外侧面、中层体外壳22的外侧面和下底座30的外侧面均设计有拔模角度,该拔模角度约为1°左右,以利于脱模,则本实施例加热煲整体外观呈上窄下宽的锥形,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加热煲还包括蒸盘80,具体地,参照图8至图10,蒸盘80包括盘体81及盘体81周边的外翻盘缘82,盘缘82上沿圆周布设有若干通气孔821,加热使用时蒸盘80以其外翻盘缘82支撑在内胆70的胆口边缘上,盘体81及通气孔821位于内胆70的内部空间范围内。盘体81主要用于盛装食物,其可以为实心盘体或镂空盘体,实心盘体可蒸煮菜类、汤类等带有汤汁的食物,镂空盘体可蒸煮馒头、玉米等不带汤汁的食物。

则在本实施例加热煲在加热蒸煮过程中,比如煲汤,蒸盘80放置在内胆70胆口处,如图9和图10所示,盘体81及通气孔821位于内胆70的内部空间范围内,则加热内胆70内的汤类食物时,产生的蒸汽由内胆70的内部空间向上散发,然后通过蒸盘80上的通气孔821进入蒸盘80中,对蒸盘80中放置的其他需要蒸煮的食物进行蒸煮,则充分利用了蒸煮过程中内胆70中产生的蒸汽热量,充分利用了能源并丰富了加热煲的使用功能。

对于蒸盘80的外翻盘缘82,具体的,参照图8,其包括外圈水平部822、内圈水平部823和连接外圈水平部822与内圈水平部823的中间倾斜部824,外圈水平部822的高度高于内圈水平部823的高度,加热使用时蒸盘80以外圈水平部822支撑在内胆70的胆口边缘上,通气孔821设置在内圈水平部823上。采用此结构的外翻盘缘82,其外圈水平部822和中间倾斜部824可更好地与内胆70的胆口边缘配合,同时也便于蒸盘80的取放。

为便于蒸盘80中食物蒸煮完成后,可直接作为便携饭盒携带,无需另外准备饭盒盛放饭菜,提高人性化设计程度,本实施例中蒸盘80还包括携带时与其配合使用的密封盖90,参照图2和图11,密封盖9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密封圈91,密封盖90扣合在蒸盘80的外翻盘缘82上,密封圈91的外侧面抵靠在盘体81的盘口处内壁上实现密封。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盖90在蒸煮完毕后作为便携饭盒携带蒸盘80时或者在加热煲包装运输或不加热使用放置状态时扣合在蒸盘80上实现密封,在加热使用时可不使用。密封盖90的上表面可卡装餐具100,以进一步方便使用者使用,提高人性化设计程度。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以在加热时使用,因为密封盖90上的密封圈91的外侧面,或者更具体的说是外环面与蒸盘80的内侧壁相互抵靠密封,而内侧壁具体的抵靠的部分则是在内圈水平部823之下。如此一来,在加热时,通气孔821仍然可以起到部分通气的作用,因为其它部分没有用密封圈来实现强密封,而蒸盘80内的食物则可以通过辐射的方式被加热而不必吸收过多的水汽。为了加强这一点,在密封盖90的与通气孔821对应的部分也可以设置透气机构(例如透气孔或缝隙),这样便可以在实现上述目的的基础上,又可以加强热气的循环流通。

本实施例蒸盘配合放置在其中一加热煲内胆上,在加热时充分利用了加热煲内胆中产生的蒸汽的同时,增加了蒸盘功能,且整体结构紧凑,不会增大加热煲的体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