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架结构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7626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挂架结构及烹饪器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挂机结构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挂架都是通过折弯后的支撑杆焊接而成,形成多层结构,来满足烹饪的要求。每层都由上杆与下杆组成,上、下杆之间按照一定的距离来焊接,保证每层之间可以放置托盘。但上杆、下杆之间无导入结构,在托盘放置时,会由于不水平,而出现左、右两侧,不在同一层上,而导致食物滑脱、溢出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挂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挂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架结构,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挂架结构包括:限位杆和承载杆;限位杆设置在腔体的侧壁上;承载杆位于限位杆下方,设置在与限位杆同一侧壁上;其中,在限位杆靠近腔体开口的第一端,设置有向限位杆所在的腔体的侧壁方向折弯,并向腔体开口延伸的折弯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将限位杆和承载杆设置在腔体的内壁上,通过在限位杆靠近腔体开口的第一端,设置有向限位杆所在的腔体的侧壁方向折弯,并向腔体开口延伸的折弯部。通过设置折弯部,使限位杆前端形成避空结构或引导结构,这样在放置托盘时,可以避让限位杆,将托盘直接放在承载杆上,避免出现将托盘一端放置在承载杆上,而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杆上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操作简洁、方便,提高了放置的效率,让用户烹饪更轻松,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挂架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承载杆包括直线部和设置在承载杆两端的第一连接部,限位杆包括直线部及设置在靠近腔体开口的第一端的折弯部和远离腔体开口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承载杆的直线部的长度大于限位杆的直线部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限位杆靠近腔体开口的一端设置折弯部,对限位杆与承载杆进行区分,使限位杆与承载杆结构不同,形成防呆结构,简化了用户操作,提高了用户使用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折弯部包括:连接杆和折弯杆;其中,连接杆的第一端设置在腔体的侧壁上,第二端与折弯杆的第一端连接;折弯杆的第二端与限位杆的直线部相连接;连接杆与折弯杆之间形成夹角A。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连接杆与折弯杆之间在水平面上的角度设置为A,A的取值范围为90°≤A<270°,使限位杆前端形成避空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直接放在承载杆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一端在限位杆上的情况出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和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折弯部的折弯杆与限位杆的直线部形成夹角B。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折弯部的折弯杆与限位杆的直线部之间的在竖直面上的角度设置为B,B的取值范围为90°≤B<180°,使限位杆前端形成引导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引导托盘放置在承载杆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一端在限位杆上的情况出现,使用户操作轻松、简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挂架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设置在腔体的一个侧壁上;第二固定杆设置在第一固定杆所在的相同侧壁上;限位杆通过折弯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限位杆的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固定杆上;承载杆通过承载杆两端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设置在腔体内壁上,通过将承载杆和限位杆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上,简化了生产工艺,使工人生产支架时操作更方便,并且使整个支架便于拆卸、维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折弯部的连接杆靠近腔体开口端部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连接杆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折弯部的连接杆上方设置有挡板,使用户在防止托盘的过程中,无法将托盘放在限位杆上,有效地避免了托盘一端在承载杆一端在限位杆上的情况出现,使用户操作轻松,简便,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挂架结构包括至少一组限位杆与承载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至少一组限位杆和承载杆,组成挂架,可以提供多档位供使用者选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架结构,用于烹饪器具,挂架结构包括:第一固定杆及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及第二固定杆在同一竖直平面C内;限位杆,其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限位杆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固定杆上;承载杆,位于限位杆下方,承载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杆及第二固定杆上;其中,在限位杆第一端,设置有向竖直平面C方向折弯及向第一固定杆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固定杆连接的折弯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承载杆和限位杆固定于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上,通过在限位杆一端,设置有向竖直平面C方向折弯,并向第一固定杆延伸的折弯部。通过设置折弯部,使限位杆前端形成避空结构或引导结构,这样在放置托盘时,可以避让限位杆,将托盘直接放在承载杆上,避免出现将托盘一端放置在承载杆上,而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杆上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操作简洁、方便,提高了放置的效率,让用户烹饪更轻松,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承载杆包括直线部和设置在承载杆两端的第一连接部,限位杆包括直线部及设置在靠近第一固定杆的第一端的折弯部和靠近第二固定杆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承载杆的直线部的长度大于限位杆的直线部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限位杆靠近第一固定杆的一端设置折弯部,对限位杆与承载杆进行区分,使限位杆与承载杆结构不同,形成防呆结构,简化了用户操作,提高了用户使用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折弯部包括:连接杆和折弯杆;其中,连接杆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第二端与折弯杆的第一端连接;折弯杆的第二端与限位杆的直线部相连接;连接杆与折弯杆之间形成夹角A。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连接杆与折弯杆之间的角度设置为A,A的取值范围为90°≤A<270°,使限位杆前端形成避空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直接放在承载杆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一端在限位杆上的情况出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和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挂架结构;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挂架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挂架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腔体和挂架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承载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限位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挂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2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腔体,20承载杆,30限位杆,202承载杆的直线部,204第一连接部,302折弯部,3022连接杆,3024折弯杆,304限位杆的直线部,306第二连接部,40第一固定杆,50第二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挂机结构和烹饪器具。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架结构,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具有开口的腔体10,挂架结构包括:限位杆30和承载杆20;限位杆30设置在腔体10的侧壁上;承载杆20位于限位杆30下方,设置在与限位杆30同一侧壁上;其中,在限位杆30靠近腔体10开口的第一端,设置有向限位杆30所在的腔体10的侧壁方向折弯,并向腔体10开口延伸的折弯部302。

在该实施例中,将限位杆30和承载杆20设置在腔体10的内壁上,通过在限位杆30靠近腔体10开口的第一端,设置有向限位杆30所在的腔体10的侧壁方向折弯,并向腔体10开口延伸的折弯部302。通过设置折弯部302,使限位杆30前端形成避空结构或引导结构,这样在放置托盘时,可以避让限位杆30,将托盘直接放在承载杆20上,避免出现将托盘一端放置在承载杆20上,而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杆30上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操作简洁、方便,提高了放置的效率,让用户烹饪更轻松,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承载杆20包括直线部和设置在承载杆20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04,限位杆30包括直线部及设置在靠近腔体10开口的第一端的折弯部302和远离腔体10开口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306;其中,承载杆的直线部202的长度大于限位杆直线部304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限位杆30靠近腔体10开口的一端设置折弯部302,对限位杆30与承载杆20进行区分,使限位杆30与承载杆20结构不同,形成防呆结构,简化了用户操作,提高了用户使用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折弯部302包括:连接杆3022和折弯杆3024;其中,连接杆3022的第一端设置在腔体10的侧壁上,第二端与折弯杆3024的第一端连接;折弯杆3024的第二端与限位杆直线部304相连接;连接杆3022与折弯杆3024之间形成夹角A。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杆3022与折弯杆3024之间在水平面上的角度设置为A,A的取值范围为90°≤A<270°,使限位杆30前端形成避空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直接放在承载杆20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20一端在限位杆30上的情况出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和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折弯部302的折弯杆3024与限位杆直线部304形成夹角B。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折弯部302的折弯杆3024与限位杆直线部304之间的在竖直面上的角度设置为B,B的取值范围为90°≤B<180°,使限位杆30前端形成引导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引导托盘放置在承载杆20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20一端在限位杆30上的情况出现,使用户操作轻松、简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挂架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设置在腔体10的一个侧壁上;第二固定杆设置在第一固定杆所在的相同侧壁上;限位杆30通过折弯部302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上,限位杆30的第二连接部306设置在第二固定杆上;承载杆20通过承载杆20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04设置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设置在腔体10内壁上,通过将承载杆20和限位杆30设置在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上,简化了生产工艺,使工人生产支架时操作更方便,并且使整个支架便于拆卸、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折弯部302的连接杆3022靠近腔体10开口端部设置有挡板,挡板位于连接杆3022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折弯部302的连接杆3022上方设置有挡板,使用户在防止托盘的过程中,无法将托盘放在限位杆30上,有效地避免了托盘一端在承载杆20一端在限位杆30上的情况出现,使用户操作轻松,简便,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挂架结构包括至少一组限位杆30与承载杆2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一组限位杆30和承载杆20,组成挂架,可以提供多档位供使用者选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挂架结构,用于烹饪器具,挂架结构包括:第一固定杆40及第二固定杆50,第一固定杆40及第二固定杆50在同一竖直平面C内;限位杆30,其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杆40上,限位杆30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固定杆50上;承载杆20,位于限位杆30下方,承载杆2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杆40及第二固定杆50上;其中,在限位杆30第一端,设置有向竖直平面C方向折弯及向第一固定杆40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固定杆40连接的折弯部302。

在该实施例中,承载杆20和限位杆30固定于第一固定杆40与第二固定上,通过在限位杆30一端,设置有向竖直平面C方向折弯,并向第一固定杆40延伸的折弯部302。通过设置折弯部302,使限位杆30前端形成避空结构或引导结构,这样在放置托盘时,可以避让限位杆30,将托盘直接放在承载杆20上,避免出现将托盘一端放置在承载杆20上,而另一端放置在限位杆30上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架结构操作简洁、方便,提高了放置的效率,让用户烹饪更轻松,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承载杆20包括直线部和设置在承载杆20两端的第一连接部204,限位杆30包括直线部及设置在靠近第一固定杆40的第一端的折弯部302和靠近第二固定杆50的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306;其中,承载杆的直线部202的长度大于限位杆直线部304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限位杆30靠近第一固定杆40的一端设置折弯部302,对限位杆30与承载杆20进行区分,使限位杆30与承载杆20结构不同,形成防呆结构,简化了用户操作,提高了用户使用效率。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折弯部302包括:连接杆3022和折弯杆3024;其中,连接杆3022的第一端设置在第一固定杆40上,第二端与折弯杆3024的第一端连接;折弯杆3024的第二端与限位杆直线部304相连接;连接杆3022与折弯杆3024之间形成夹角A。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杆3022与折弯杆3024之间的角度设置为A,A的取值范围为90°≤A<270°,使限位杆30前端形成避空结构,在托盘放置时,可直接放在承载杆20上,避免托盘一端在承载杆20一端在限位杆30上的情况出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和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挂架结构;该烹饪器具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挂架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