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359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杯。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面上出现各式各样的智能水杯,该智能水杯需要充电,杯体上设置有充电端口,通过充电线与外界电源连接,从而为水杯内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当前,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水杯,该水杯包括:杯体和插拔式充电端口,例如:MICRO USB端口或者DC充电式端口,当在充电时,如用户忘记拔掉充电线而取水杯,容易产生拽拉,使水杯掉地上或开水烫到用户的风险,同时由于充电前后多次插拔容易对充电端口产生磨损,从而缩短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采用插拔式充电端口对水杯进行充电时,存在充电方式不便利、安全系数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杯,从而提高水杯充电的方便性,延长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增加充电过程中取下水杯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杯,该水杯包括杯体和设 置于所述杯体底端的底座,所述水杯还包括磁吸式充电组件和充电电池;

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接;

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用于与外界电源电连接,并利用所述外界电源为所述充电电池充电。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磁铁和多个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至少包括一个正极接口和一个负极接口;

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充电接口的两侧、上端或者下端,用于通过磁吸式方式与外界电源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磁铁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磁铁朝外的磁极相同或者相异。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水杯还包括磁吸式充电线;

所述磁吸式充电线一端与外界电源相连接,所述磁吸式充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磁吸式方式与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磁吸式充电组件和所述充电电池之间的电源管理模块;

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电池的当前电量,并根据所述当前电量确定充电电流,根据所述充电电流调整所述外界电源的输出电流,将所述输出电流输出至所述充电电池。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内的氢氧分离部,所述氢 氧分离部设置有氢气输出口和氧气输出口,所述氢气输出口与所述杯体内连通,所述氧气输出口连通至所述杯体外;

所述氢氧分离部,用于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将氢气通过所述氢气输出口输出至所述杯体内,将氧气通过所述氧气输出口输出至所述杯体外。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氢氧分离部包括底盖和上罩,所述底盖和所述上罩形成一个氢氧分离腔,所述氢氧分离腔包括一个氢气产生区和一个氧气排放区,所述氢气产生区和所述氧气排放区相互隔离开;

所述氢气产生区通过所述氢气输出口连通至所述杯体内,以使氢气输出至所述杯体内;

所述氧气排放区通过所述氧气输出口连通至所述杯体外,以使氧气输出至所述杯体外。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氢氧分离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氢氧分离腔内的负电极、离子膜、正电极和防水透气膜;

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在所述底盖和所述上罩之间依次排布所述负电极、所述离子膜、所述正电极和所述防水透气膜,所述底盖与所述离子膜之间形成所述氢气产生区,所述防水透气膜与所述上罩之间形成所述氧气排放区;

或者,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在所述上罩和所述底盖之间依次排布所述负电极、所述离子膜、所述正电极和所述防水透气膜,所述上罩与所述离子膜之间形成所述氢气产生区,所述防水透气膜与所述底盖之间形成所述氧气排放区;

所述负电极用于分解水生成氢气,所述离子膜用于阻止氢气进入所述 氧气排放区,并使水流向至所述正电极,所述正电极用于分解水生成氧气,所述防水透气膜用于阻止水进入所述氧气排放区,并使氧气输出至所述氧气排放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氢气输出口设置于所述上罩中与所述氢气产生区对应的侧壁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当所述防水透气膜与所述上罩之间形成所述氧气排放区时,所述负电极、所述离子膜、所述正电极和所述防水透气膜的中心分别开设有中心孔,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孔、所述离子膜的中心孔、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孔和所述防水透气膜的中心孔形成一个通道,所述氧气排放区通过所述通道连通至所述氧气输出口;

所述负电极的中心孔的边缘焊接负电极引线,所述正电极的中心孔的边缘焊接正电极引线,所述负电极引线和所述正电极引线沿所述通道侧壁引出与电源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杯中,该水杯包括杯体和设置于该杯体底端的底座,该水杯还包括磁吸式充电组件和充电电池;该磁吸式充电组件设置于上述底座的侧壁上,该磁吸式充电组件的一端与上述充电电池相连接;该磁吸式充电组件的另一端与外界电源电连接,用于利用该外界电源为上述充电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磁吸式充电接口的方式对水杯进行充电,提高了水杯充电的方便性,延长了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充电过程中取下水杯的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中磁吸式充电组件和磁吸式充电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中磁吸式充电组件和磁吸式充电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中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水杯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 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采用插拔式充电端口对水杯进行充电时,存在充电方式不便利、安全系数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杯,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的水杯的结构示意图,该水杯包括:杯体10和设置于该杯体10底端的底座20,该水杯还包括磁吸式充电组件40和充电电池50;

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设置于上述底座20的侧壁上,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与上述充电电池50相连接;

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用于与外界电源电连接,并利用上述外界电源为上述充电电池50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磁吸式充电接口的方式对水杯进行充电,提高了水杯充电的方便性,延长了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充电过程中取下水杯的安全性。

其中,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包括至少一个磁铁和多个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至少包括一个正极接口和一个负极接口;

上述磁铁设置于上述充电接口的两侧、上端或者下端,用于通过磁吸式方式与外界电源连接。

具体的,上述磁铁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上述磁铁朝外的磁极相同或者相异。

进一步的,上述水杯还包括磁吸式充电线;

上述磁吸式充电线一端与外界电源相连接,上述磁吸式充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磁吸式方式与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相连接。

以磁铁的数量为两个且磁铁设置于充电接口的两侧为例,具体的,在水杯的底座20的侧壁上设置有磁吸式充电组件40,该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左右两侧各装有一个磁铁,其中,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磁铁的设置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两个磁铁朝外的磁极相异,另一种是两个磁铁朝外的磁极相同;

第一种磁极设置方式:如图2a所示,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一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为S极,另一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为N极,对应的,配备的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相连接的一端同样设置有磁吸式充电结构,该磁吸式充电结构的左右两侧也各装有一个磁铁,磁吸式充电线2一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为S极,另一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为N极,采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磁吸式充电线2的N极与水杯的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S极接触,磁吸式充电线2的S极与水杯的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N极接触;

其中,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磁铁之间设置多个充电接口,以四个充电接口为例,其中,两个充电接口可以作为电源的输入,另外两个充电接口可以作为信号线的输入,该充电接口可以选用顶针的方式,依次设置顺序排布的四个顶针作为金属接触点A、B、C、D,对应的,配备的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相连接的一端同样在两侧的磁铁之间依次设置顺序排布的四个弹针作为金属接触点a、b、c、d;

第一种电源接触点设置方式:当设定金属接触点A与a为电源正极,D与d为电源负极时,磁吸式充电组件40靠近金属接触点A的磁铁设定为S极,则磁吸式充电线2靠近金属接触点a的磁铁设定为N极;磁吸式充电组件40靠近金属接触点D的磁铁设定为N极,则磁吸式充电线2靠近金属接触点d的磁铁设定为S极,此时,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S极与磁吸式充 电线2的N极接触,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N极与磁吸式充电线2的S极接触,金属接触点A与a接触,金属接触点D与d接触,可以正常充电,当将磁吸式充电线2调转180°时,正极金属接触点与负极金属接触点对应,若正负极接触将出现烧毁电路的情况,此时,由于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与磁吸式充电线2接触的磁极磁性相同,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与磁吸式充电线2相互排斥,可以避免正负极接触的现象,从而避免出现线路烧毁的现象;

另外,当设定其中一金属接触点为复位功能时,电子线路设计为复位功能脚与该金属接触点相连接,复位功能脚可以设计当与正极短路是为复位功能,也可以设计为与负极短路为复位功能,当用户使用出现异常时,可利用硬币、导线或者回形针使两个金属接触点之间形成短路,从而达到复位的目的;

第二种磁极设置方式:如图2b所示,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均为N极,或者,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均为S极,对应的,配备的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相连接的一端同样设置有磁吸式充电结构,该磁吸式充电结构的左右两侧也各装有一个磁铁,磁吸式充电线2两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均为S极,或者,磁吸式充电线2两侧的磁铁朝外的磁极均为N极,同样的,采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磁吸式充电线2的N极与水杯的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S极接触,磁吸式充电线2的S极与水杯的磁吸式充电组件40的N极接触;

第二种电源接触点设置方式:当设定金属接触点A、a、D与d为电源正极(或者电源负极),以及金属接触点B、b、C与c为电源负极(或者电源正极)时,此时,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S极与磁吸式充电线2两侧的N极接触,或者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N极与磁吸式充电线2两侧的S极接触,金属接触点A与a接触,金属接触点D与d接触,可以正常充电,当将磁吸式充电线2调转180°时,金属接触点A与d接触,金属接触点D与a接触,同样可以正常充电,也就是说,采用第二种磁极设置方式和第 二种电源接触点设置方式,无论是0°将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连接,还是180°将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连接,均可以实现正常充电,从而增加了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连接的灵活性,达到简便易用的效果。当采用该种电源接触点设置方式时,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磁铁可改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与磁吸式充电线2的磁铁接触时,可以吸附充电;同样的,也可将磁吸式充电线2两侧的磁铁改用金属材料,当金属材料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两侧的磁铁接触时,可以吸附充电;还可以是将磁吸式充电线2其中一个磁铁改用为金属材料,磁吸式充电组件40其中一个磁铁改用金属材料,当磁吸式充电线2与磁吸式充电组件40接触时,同样可以吸附充电,其中,上述金属材料可以是如铁、钴、镍等磁铁可吸附的金属材料。

另外,考虑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水杯内设置有通电元件,基于此,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与底座20之间采用紧配方式装配,如采用挤压、热熔、粘胶等方式与底座20紧配在一起,可以达到IPX3-IPX7中的一种防水等级,从而达到防止外部的水进入底座20内部,进而对内部电子零件起到保护的目的,进而便于水杯的清洗。

进一步的,上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磁吸式充电组件40和上述充电电池50之间的电源管理模块;

上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上述充电电池50的当前电量,并根据上述当前电量确定充电电流,根据上述充电电流调整上述外界电源的输出电流,将上述输出电流输出至上述充电电池50。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上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底座20内的氢氧分离部30,该氢氧分离部30与充电电池50相连接,该氢氧分离部30设置有氢气输出口11和氧气输出口22,该氢气输出口11与杯体10内连通,该氧气输出口22连通至杯体10外;

上述氢氧分离部30,用于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将氢气通过上述氢气输出口11输出至上述杯体10内,将氧气通过上述氧气输出口22输出至上述杯体10外。

其中,上述氢氧分离部30分别与充电电池50和主控制相连接,当主控制器接收到控制开关传输的氢氧分离启动指令时,主控制器控制氢氧分离部30中的升压模块启动,该升压模块输出预设数值的直流电压(如15-24V)给氢氧分离部30中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形成电场,正电极分解水生产氧气,负电极分解水生成氢气,然后,通过氢氧分离部30上设置的氧气输出口22将氧气输出至杯体10外,同时,通过氢氧分离部30上设置的氢气输出口11将氢气输出至杯体10内,从而简单快速地为用户提供氢化饮用水,改善人体酸性体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氢氧分离部30设置于杯体10外,以使氢氧分离过程在杯体10外进行,再将氢气输出至杯体10内,并将氧气排至杯体10外,避免了电解水生成的氧气与杯体10内的饮用水混合,特别是避免了氧气中的臭氧成分溶解于饮用水中,从而实现将纯度更高的氢气溶入至杯体10内,提高饮用水中的氢气成分,氢气可有效地消除人体内由于多余氧气而产生的自由基,进而达到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同时还可以提升用户的饮水体验。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述氢氧分离部30包括底盖301和上罩302,该底盖301和该上罩302形成一个氢氧分离腔,该氢氧分离腔包括一个氢气产生区和一个氧气排放区,该氢气产生区和该氧气排放区相互隔离开,另外,该氢氧分离腔还包括一个氧气生成区,即离子膜和防水透气膜之间形成该氧气生成区;

上述氢气产生区通过上述氢气输出口11连通至上述杯体10内,以使将氢气输出至上述杯体10内;

上述氧气排放区通过上述氧气输出口22连通至上述杯体10外,以使将氧气输出至上述杯体10外。

其中,上述上罩302和底盖30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器、卡扣、螺纹、触点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氢氧分离部30还包括设置于上述氢氧分离腔内的负电极、离子膜、正电极和防水透气膜,其中,正电极和负电极的材料可以是钛与铂金组成的金属材料;

上述负电极用于分解水生成氢气,上述离子膜用于阻止氢气进入上述氧气排放区,并使水流向至上述正电极,上述正电极用于分解水生成氧气,上述防水透气膜用于阻止水进入上述氧气排放区,并使氧气输出至上述氧气排放区。

其中,负电极、离子膜、正电极和防水透气膜在氢氧分离腔中的排布顺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排布方式。

第一种排布方式: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在上述底盖301和上述上罩302之间依次排布上述负电极、上述离子膜、上述正电极和上述防水透气膜,上述底盖301与上述离子膜之间形成上述氢气产生区,离子膜和防水透气膜之间形成该氧气生成区,上述防水透气膜与上述上罩302之间形成上述氧气排放区;

第二种排布方式: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在上述上罩302和上述底盖301之间依次排布上述负电极、上述离子膜、上述正电极和上述防水透气膜,上述上罩302与上述离子膜之间形成上述氢气产生区,离子膜和防水透气膜之间形成该氧气生成区,上述防水透气膜与上述底盖301之间形成上述氧气排放区;

其中,考虑到采用第二种排布方式时,虽然氢气产生区位于上罩302处,氢气产生区距杯体10内的水距离略近,但是待分解的水的流向为自上 而下,一方面,水经过离子膜的速度较快,水压容易对离子膜形成一种冲击,将对离子膜造成一种损伤,进而将缩短离子膜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防水透气膜处将堆积一部分的水,也会对防水透气膜施加一定的水压,进而也将缩短防水透气膜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优选的,采用第一种排布方式,该种排布方式,待分解的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可以减缓水经过离子膜的速度,同时,也可以减少对防水透气膜的水压。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巧妙地加入离子膜和防水透气膜,利用离子膜只通水不通气体和防水透气膜只通气体不通水的特性,采用上述氢氧分离部30的结构将负电极分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正电极分解水产生的氧气进行隔离排放,单独将对人身体有益的氢气排入至杯体10内的饮用水中,避免了电解水生成的氧气与杯体10内的饮用水混合,特别是避免了氧气中的臭氧成分溶解于饮用水中。

其中,上述氢气输出口11设置于上述上罩302中与上述氢气产生区对应的侧壁上。具体的,上述氢气输出口1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为了使氢气输出口11输出的氢气均匀的进入杯体10内,基于此,上述氢气输出口11为多个,各个上述氢气输出口11围绕上述上罩302的侧壁均匀分布。

为了进一步的使氢气输出口11输出的氢气均匀的进入杯体10内,基于此,上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上述杯体10内底部的气体匀流罩,上述氢气输出口11排出的氢气经上述气体匀流罩进入上述杯体10内。

进一步的,考虑到各个部件中可能存在缝隙,从而导致气体外漏或者水向氧气排放区渗漏,无法实现将氢气和氧气完全隔离开,基于此,上述氢氧分离部30还包括:第一硅胶垫、第二硅胶垫和第三硅胶垫;

上述第一硅胶垫和上述第二硅胶垫分别设置于上述负电极的上方和下 方,上述第三硅胶垫设置于上述防水透气膜处。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硅胶垫对各个部件间的缝隙进行填充,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进而更好的实现将氧气和氢气进行隔离,另外,还防止水的向外渗漏。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以防水透气膜与上罩302之间形成上述氧气排放区为例,即靠近上罩302处填充有氧气,而靠近底盖301处填充有氢气,如图5所示,由底盖301至上罩302之间依次排布负电极303、离子膜304、正电极305和防水透气膜306,当上述防水透气膜306与上述上罩302之间形成上述氧气排放区时,上述负电极303、上述离子膜304、上述正电极305和上述防水透气膜306的中心分别开设有一个孔中心孔,上述负电极303的中心孔、上述离子膜304的中心孔、上述正电极305的中心孔和上述防水透气膜306的中心孔形成一个通道,上述氧气排放区通过上述通道连通至上述氧气输出口22;上述负电极303的中心孔的边缘焊接负电极303引线,上述正电极305的中心孔的边缘焊接正电极305引线,上述负电极303引线和上述正电极305引线沿上述通道侧壁引出与电源相连接。

同样的,考虑到各个部件之间可能存在缝隙,从而导致气体外漏或者水向氧气排放区渗漏,无法实现将氢气和氧气完全隔离开的情况,如图5所示,在底盖301和负电极303之间设置有第一硅胶垫307,在负电极303和离子膜304之间设置有第二硅胶垫308,在防水透气膜306上设置有第三硅胶垫309,即由底盖301至上罩302之间依次排布第一硅胶垫307、负电极303、第二硅胶垫308、离子膜304、正电极305、防水透气膜306、第三硅胶垫309。

其中,第一硅胶垫307、第二硅胶垫308和第三硅胶垫309均由内外硅胶圈组成,内硅胶圈用于对负电极303的中心孔、离子膜304的中心孔、正电极305的中心孔和防水透气膜306的中心孔的边缘与上述通道进行密 封,外硅胶圈用于对负电极303、离子膜304、正电极305和防水透气膜306的外边缘与上罩302侧壁之间进行密封,可以对正电极305和负电极303的尺寸进行尺寸校正,弥补由于正电极305与负电极303尺寸误差引起的缝隙,另外,内硅胶圈还可以对正电极305上的正极焊接点和负电极303上的负极焊接点进行密封,进而对负电极303的中心孔、离子膜304的中心孔、正电极305的中心孔和防水透气膜306的中心孔形成的通道进行更好的密封作用,防止氢气或者水外漏至该通道内,该通道可以用于排放氧气至氧气排放口。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优选的,氢氧分离的具体过程为:如图6所示,水通过在上罩302底端侧壁开设的氢气排放口流进氢氧分离腔,待分解的水聚集在底盖301和负电极303之间,由于不断有水通过氢气排放口流入氢氧分离腔,待分解的水由底盖301流向上罩302,水经过离子膜304向正电极305渗透,形成氢氧分离的基本条件,当两个电极通电后,负电极303与正电极305之间形成一定的电场,负电极303将水分解为氢气,由于负电极303上设置有离子膜304,离子膜304阻止氢气通过,从而将氢气隔离在离子膜304和底盖301之间,即底盖301和离子膜304之间形成氢气产生区,该氢气产生区内的氢气通过上罩302底端侧壁开设的氢气排放口排至杯体10内;

同时,离子膜304允许水通过,待分解的水流经离子膜304后,经过正电极305,正电极305将水分解为氧气,由于正电极305上设置有防水透气膜306,防水透气膜306阻止水通过,允许氧气通过,氧气流向上罩302区域,且正电极305下设置有离子膜304,离子膜304阻止氧气通过,从而将氧气隔离在离子膜304与上罩302之间,即离子膜304和防水透气膜306之间形成氧气生成区,防水透气膜306和上罩302之间形成氧气排放区,该氧气排放区内的氧气通过负电极303的中心孔、离子膜304的中心孔、正电极305的中心孔和防水透气膜306的中心孔形成的通道和氧气排放口 排至杯体10外。

另外,还在正电极305上设置有多个小圆孔,一方面,可以加速水分解为氢气的速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水流向正电极305;同样的,也在负电极303上设置有多个小圆孔,一方面,同样可以加速水分解为氧气的速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氧气流向氧气排放区。

其中,如图6所示,上述上罩302可以设计为圆形状罩体,上述氢氧分离部30还包括:设置于上述圆形状罩体中心位置的灯光导光体310,该灯光导光体310用于将指示灯的灯光发散至上述杯体10内,具体的,该灯光导光体310可以是T型的透明灯罩,为了使杯体10内的水呈现相应的灯光效果,杯体10材料为透明玻璃。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上述底盖301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柱3011,用于支撑上述负电极303、上述离子膜304、上述正电极305和上述防水透气膜306,该支撑柱3011是底盖301与负电极303间形成一定的上下空隙,有利于待分解的水充分经过负电极303,水分解生成氢气,水透过离子膜304再向上渗透,经过正电极305分解生成氧气。

进一步的,为了使用户可以快速并直观地了解当前的氢氧分离状态,基于此,上述水杯还包括设置于上述底座20上的控制开关、以及设置于上述底座20内的主控制器、氢氧分离部30和提示组件;

上述主控制器分别与上述控制开关、上述氢氧分离部30和上述提示组件电连接;

上述控制开关用于接收氢氧分离启动指令,并将上述氢氧分离启动指令传输至上述主控制器;

上述主控制器用于控制上述氢氧分离部30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并确定当前氢氧分离状态,根据上述当前氢氧分离状态生成相应的提示信号,将上述提示信号传输至上述提示组件;

上述提示组件用于根据上述提示信号进行声光提示。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水杯上设置提示组件,然后利用主控制器控制该提示组件进行相应的声光提示,从而用户可以快速并直观地了解当前的氢氧分离状态。

其中,上述提示组件包括:灯光提示元件和/或声音提示元件;

上述灯光提示元件用于根据上述提示信号进行相应的灯光提示;

上述声音提示元件用于根据上述提示信号进行相应的语音提示。

具体的,如图8所示,给出了氢氧分离过程中采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包括:外界电源1、磁吸式充电线2、磁吸式充电组件40、电源管理模块3、充电电池50、主控制器70、升压模块4、正电极305、负电极303、控制开关60和提示组件80,其中,提示组件80包括:灯光提示元件和/或声音提示元件,灯光提示元件可以是多色LED灯,声音提示元件可以是扬声器;

其中,主控制器70分别与充电电池50、控制开关60、升压模块4、提示组件80相连接,升压模块4与正电极305和负电极303相连接,外界电源1、磁吸式充电线2、磁吸式充电组件40、电源管理模块3、充电电池50依次连接,电源管理模块3还与升压模块4和主控制器70相连接,充电电池50还与升压模块4相连接;

(1)氢氧分离过程中的声光提示过程具体包括:

上述主控制器70接收氢氧分离控制指令,并控制升压模块4按照预设的制氢时间输出预设电压值(如15-24V),以使正电极305和负电极303之间产生与该预设电压值对应的电场;其中,正电极305分解水产生氧气;负电极303分解水产生氢气;

上述主控制器70还用于确定当前氢氧分离状态,根据该当前氢氧分离 状态生成相应的灯光控制信号和/或,相应的声音控制信号,并使用该灯光控制信号控制上述多色LED灯进行相应的灯光提示,和/或,使用该声音控制信号控制扬声器进行相应的语音提示;

例如,当正在氢氧分离过程中,可以由主控制器70控制多色LED灯按照预设的频率闪烁,闪烁颜色可以是紫色,并由主控制器70控制扬声器发出预设的声音“叮叮”声或者预存的音频“制氢过程中,请稍等”;另外,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制氢时间,如制氢时间为3分钟、5分钟、8分钟,其设定的范围为3分钟至30分钟之间,相应的,不同的制氢时间可以设置相应的灯光闪烁颜色和相应的提示声音。

(2)充电过程中的控制过程和声光提示过程具体包括:

上述电源管理模块3检测充电电池50的当前电量,并根据该当前电量确定充电电流,根据该充电电流调整上述外界电源1的输出电流,并将该充电电流对应的电信号发送至主控制器70;

上述主控制器70根据上述充电电流对应的电信号生成相应的灯光控制信号,并使用该灯光控制信号控制多色LED灯进行相应的灯光提示;

和/或,上述主控制器70根据上述充电电流对应的电信号生成相应的声音控制信号,并使用该声音控制信号控制扬声器进行相应的语音提示;

例如,当正在充电时,可以由主控制器70控制多色LED灯按照预设的频率闪烁,闪烁颜色可以是绿色,并由主控制器70控制扬声器发出预设的声音“滴滴”声或者预存的音频“正在充电中”;

当充电完成后,电源管理模块3检测充电电池50的当前电量,主控制器70接收来自电源管理模块3传输的相应的电信号,由主控制器70控制多色LED灯按照预设的频率闪烁,闪烁颜色可以是红色,并由主控制器70控制扬声器发出预设的声音“吱吱”或者预存的音频“充电已完成”;

当充电电池50需要充电时,电源管理模块3检测充电电池50的当前 电量,主控制器70接收来自电源管理模块3传输的相应的电信号,由主控制器70控制多色LED灯按照预设的频率闪烁,闪烁颜色可以是黄色,并由主控制器70控制扬声器发出预设的声音“滋滋”或者预存的音频“电量不足,请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氢氧分离的水杯中,通过采用磁吸式充电接口的方式对水杯进行充电,提高了水杯充电的方便性,延长了充电接口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充电过程中取下水杯的安全性;进一步的,通过将氢氧分离部30设置于杯体10外,以使氢氧分离过程在杯体10外进行,再将氢气输出至杯体10内,并将氧气排至杯体10外,避免了电解水生成的氧气与杯体10内的饮用水混合,特别是避免了氧气中的臭氧成分溶解于饮用水中,从而实现将纯度更高的氢气溶入至杯体10内,提高饮用水中的氢气成分,氢气可有效地消除人体内由于多余氧气而产生的自由基,进而达到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同时还可以提升用户的饮水体验;更进一步的,巧妙地加入离子膜304和防水透气膜306,利用离子膜304只通水不通气体和防水透气膜306只通气体不通水的特性,采用上述氢氧分离部30的结构将负电极303分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正电极305分解水产生的氧气进行隔离排放,单独将对人身体有益的氢气排入至杯体10内的饮用水中,避免了电解水生成的氧气与杯体10内的饮用水混合,特别是避免了氧气中的臭氧成分溶解于饮用水中;并且,通过硅胶垫对各个部件间的缝隙进行填充,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进而更好的实现将氧气和氢气进行隔离,还防止水的向外渗漏;以及通过在水杯上设置提示组件80,然后利用主控制器70控制该提示组件80进行相应的声光提示,从而用户可以快速并直观地了解当前的氢氧分离状态,另外,通过将磁吸式充电组件40与底座20之间采用紧配方式装配,可以达到IPX3-IPX7中的一种防水等级,从而达到防止外部的水进入底座20内部,进而对内部电子零件起到保护的目的,进而便于水杯的清洗。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 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