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379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电加热器具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使用烹饪器具时,内锅温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危险,因此需对内锅进行精准的测温。传统意义上的内锅,对于其控温一般采用在其下半部使用温度控制器件的方式来实现食物的烹饪,这种方式无论对于实现均温效果的超导锅还是对于一般的内锅而言,由于受热位置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超导锅或一般内锅的表面温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度感测装置,用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感温元件、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温度,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以获得并传递来自所述感温元件的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构造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分离或可分离地设置。

根据本方案,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采用分离或可分离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避免了复杂结构,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无线地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信号。

根据本方案,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无线地进行信号传输,避免了复杂结构,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优选地,还包括信号处理装置,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经由所述信号处理装置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测得的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装置,信号经信号处理装置处理后传递给第一信号传输端,可以更好地实现信号的处理,使得信号的传输效果更好。

优选地,所述信号处理装置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内锅之间的距离为10-30mm。

根据本方案,印刷电路板与内锅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印刷电路板的耐温要求。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均包括线圈,所述线圈由导线缠绕而成或者所述线圈为印刷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印刷绕组。

根据本方案,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对信号的无线传输。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中的一个为导线缠绕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中的另一个为导线缠绕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配合并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套筒。

根据本方案,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环向地彼此面对,可以更好地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

优选地,所述第二套筒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套筒的部分的有效侧面积为200-400mm2

根据本方案,既保证了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之间传输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又不占据太大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对。

根据本方案,可以较好地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并且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结构简单,方便制造生产。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的线圈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的线圈之间的距离为4-15mm。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第二信号传输端能有效地接收来自第一信号传输端的无线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中的另一个上的有效投影面积为200-400mm2

根据本方案,既保证了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之间传输的无线信号的强度,又不占据太大空间。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给所述印刷电路板供电的电池。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印刷电路板的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为第一线圈,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为第二线圈,通过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对所述印刷电路板供电。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印刷电路板的正常工作。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用于与所述内锅固定地连接,所述固定盒覆盖所述感温元件、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可以对感温元件、印刷电路板和第一信号传输端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

优选地,所述固定盒为把手,所述把手用于移动所述内锅。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一方面可以对感温元件、印刷电路板、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电池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一方面又可用于将内锅从煲体内拿出或放入煲体。

优选地,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可分离地电连接。

根据本方案,通过可分离的电连接进行信号的传递,避免了复杂结构。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用于与所述内锅固定地连接,所述固定盒覆盖所述感温元件、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以及所述印刷电路板。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可以对感温元件和第一信号传输端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

优选地,所述固定盒为把手,所述把手用于移动所述内锅。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一方面可以对感温元件、第一信号传输端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一方面又可用于将内锅从煲体内拿出或放入煲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为可分离的耦合器、触点结构或插座/插片结构。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有效地电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根据第一种到第十四种方案中任意一种的温度感测装置。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煲体或所述盖体内。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可有效地对于内锅表面温度进行采样,另外,感温元件测得的信号传递给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一信号传输端通过无线的方式将信号传递给第二信号传输端,较好地实现信号的采集和识别。

优选地,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所述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对所述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所述非受热部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感测内锅的非受热部的温度,可以更好地对内锅温度进行控制。

优选地,所述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所述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受热部,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非受热部的所述外层锅壁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外层锅壁设置有传热部,所述传热部用于紧贴所述感温元件,所述传热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外层锅壁的除去所述传热部以外的部分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导热系数。

根据本方案,传热部可以更好地传递热量,使得感温元件的感温效果更好、感温更加准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根据第十五种到第十八种方案中任意一种的温度感测装置。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所述感温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内锅上,以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温度,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煲体或所述盖体内。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直接固定在内锅的外表面上,感温元件可有效地对于内锅表面温度进行采样,另外,感温元件测得的信号传递给第一信号传输端,第一信号传输端通过可分离的方式将信号传递给第二信号传输端,较好地实现信号的采集和识别。

优选地,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所述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对所述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所述非受热部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感测内锅的非受热部的温度,可以更好地对内锅温度进行控制。

优选地,所述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所述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受热部,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非受热部的所述外层锅壁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非受热部的所述外层锅壁具有凹陷部,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处。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可更精准地感测内锅温度。

优选地,所述非受热部的所述外层锅壁具有突出部,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处。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可更精准地感测内锅温度。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非受热部的所述外层锅壁的外表面。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可更精准地感测内锅温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为固定结构或浮动结构。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优选地,所述外层锅壁设置有传热部,所述传热部用于紧贴所述感温元件,所述传热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外层锅壁的除去所述传热部以外的部分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导热系数。

根据本方案,传热部可以更好地传递热量,使得感温元件的感温效果更好、感温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1为图20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以及

图2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如图1所示,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容纳腔,内锅1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容纳腔或者从内锅容纳腔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的清洗。内锅111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如图2所示,煲体110中可以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11的加热装置112。盖体120基本上也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可以设置在煲体110上侧,用于在盖合状态下盖合煲体110。盖体120相对于煲体110可以分别处于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优选地,盖体120能够以枢转的方式在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2和图3所示,内锅111具有双层锅壁区,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1111和内层锅壁1112,外层锅壁1111与内层锅壁1112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1113,封闭空腔1113中容纳有可以通过相变传热的介质。内层锅壁1112用于直接接触食物。根据加热装置112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内锅可以分为受热部和非受热部,受热部为内锅111的面对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112的部分,非受热部为内锅的其余部分,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非受热部。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装置112为发热盘,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选用IH或其他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对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热量可以通过封闭空腔1113中的介质均匀地传递给内层锅壁1112。

如图2和图3所示,煲体110内还设置有感温元件130,感温元件130固定地设置在内锅111的外表面上,具体地,是固定地设置在非受热部的外层锅壁1111的外表面上,用于感测该处的温度。感温元件130外可以设置有外壳,可以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感温元件130的外壳,比如铜、铝等材料,以提高感温元件130的灵敏度及温度感测的准确性。因为内锅111具有封闭空腔1113,且封闭空腔1113里存在均匀介质,感温元件130紧贴内锅111非受热部的外层锅壁1111的外表面,可以保证对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外层锅壁上设置凸出部或凹陷部,并将感温元件设置在此处,以更好地感测温度。

如图3所示,烹饪器具内还设置有印刷电路板132、第一线圈1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线圈1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印刷电路板132上设置有信号处理装置。印刷电路板132上的信号处理装置通过导线135与感温元件130连接,以接收感温元件130测得的信号,并处理信号。第一线圈133通过导线135与印刷电路板132连接并获得印刷电路板132上的信号处理装置的信号,在并通过无线的方式将信号传递给第二线圈134,第二线圈134再通过导线135将信号传递给烹饪器具100的控制部(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中的至少一个可由导线缠绕而成,或者,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印刷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印刷绕组。

通过这种方式,感温元件130测得的信号通过无线的方式最终传递给控制部,较好地实现信号的采集和识别,也避免了复杂的连接关系,使得信号的传递更加简单有效。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133与第二线圈134形状大小相似,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面对。在本申请种,定义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中的一个在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中的另一个上的投影面积中,能够有效进行无线信号传输的那部分面积为“有效投影面积”。优选地,第一线圈133在第二线圈134上的有效投影面积或第二线圈134在第一线圈133上的有效投影面积小于800mm2,进一步优选为200-400mm2。此外,第一线圈133与第二线圈134之间的距离D2最好小于30mm,优选为4-15mm。这样既可以保证无线信号的强度,又不占据太大空间。另外,考虑到印刷电路板132上的电子元件的耐温要求(一般不超过75℃),因此在印刷电路板132与内锅111之间无隔热装置时,设置印刷电路板132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D1为10-100mm,优选为15-40mm,当在印刷电路板132与内锅111之间设置隔热装置时,印刷电路板132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5-80mm,优选为10-30mm。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还包括固定盒150,固定盒150覆盖感温元件130、印刷电路板132和第一线圈133,固定盒150固定地与内锅111连接,不仅可以对感温元件130、印刷电路板132和第一线圈133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同样可以作为用来移动内锅111的把手。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线圈134与第一线圈133之间的电磁感应对印刷电路板132进行供电,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固定盒150内安装电池来对印刷电路板132供电。需要说明的是,当通过第二线圈134与第一线圈133之间的电磁感应对印刷电路板132供电时,从供电角度看,固定在煲体110内的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第二线圈134为电功率发射装置,而与内锅111相连接(第一线圈133与感温元件130电连接,而感温元件130与内锅111固定连接)的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第一线圈133则为电功率接收装置,印刷电路板132又通过导线135与电功率接收装置连接,这样,便实现了通过第二线圈134与第一线圈133之间的电磁感应对印刷电路板132供电,并且,印刷电路板132可以将电功率供应至感温元件130,从而使得感温元件130和印刷电路板132能够正常工作。可以看出,当采用电磁感应来对印刷电路板132供电时,测得的内锅的温度的信号的传递方向与对印刷电路板132的供电方向正好相反。

通过将感温元件130直接固定在内锅111的非受热部的外层锅壁1111的外表面,可方便快捷地实现对温度的采集,且保证了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另外,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采用无线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避免了复杂结构,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设置了固定盒150等装置,使得温度感测装置能够更好地实现测温的作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二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感温元件230固定地设置在外层锅壁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导线缠绕的第一套筒2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导线缠绕的第二套筒2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套筒234直径大于第一套筒233,并且其中包括凹陷部,第一套筒233延伸进入第二套筒234的凹陷部。感温元件230紧贴外层锅壁并测得其温度,最终信号通过电磁感应由第一套筒233传递给第二套筒234,第二套筒234进一步将信号传递给控制部。现定义将第一套筒233延伸进入第二套筒234的部分中能够有效进行无线信号传输的那部分的侧面积为有效侧面积,那么,第一套筒233延伸进入第二套筒234的部分的有效侧面积优选小于800mm2,进一步优选为200-400mm2,第一套筒233和第二套筒234之间的距离D3一般小于30mm,优选为4-15mm。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保证了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第一套筒233和第二套筒234之间的配合及尺寸设定使得无线传输更为有效,并不会占据太大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套筒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可以延伸进入第一套筒,并且,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方形、锥形等。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三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感温元件330固定地设置在外层锅壁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一线圈3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线圈3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线圈333和第二线圈334形状和大小相似,并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对。具体地,煲体上具有中板,中板上设置有朝向上方的凹陷部,第二线圈334设置在凹陷部的一侧壁面上,第一线圈333延伸进入凹陷部并与第二线圈334彼此面对。优选地,第一线圈333和第二线圈334在竖直面上的投影面积小于800mm2,优选为200-400mm2,且第一线圈333和第二线圈334之间的距离D4小于30mm,优选为4-15mm。

感温元件330紧贴外层锅壁并测得其温度,最终信号通过电磁感应由第一线圈333传递给第二线圈334,第二线圈334进一步将信号传递给控制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保证了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第一线圈333和第二线圈334之间的配合及尺寸设定使得无线传输更为有效,且不会占据太大的空间,并且方便生产制造。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四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台阶形的夹层结构,即内锅的侧壁下部和底壁的外层锅壁4111与内层锅壁4112之间的间隙较大,而内锅的侧壁上部的外层锅壁4111与内层锅壁4112之间的间隙较小。感温元件430在侧壁上部处设置在外层锅壁4111的外表面上,灵敏准确地感测该处的温度。同时由于测温处为间隙较小的双层锅壁结构,内锅的外层锅壁4111和内层锅壁4112之间的封闭空腔体积较小,因此用感温元件430在此处感测内锅温度,可以使得控制部更好地控制对受热部的加热工作,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也采用无线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五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底部具有单层锅壁5114,具体地说,单层锅壁5114为受热部的一部分。内锅的侧部具有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5111和内层锅壁5112,外层锅壁5111和内层锅壁5112之间存在介质。因此,在受热情况下,介质均匀分布在内层锅壁5112和外层锅壁5111之间,外层锅壁5111的温度较为均匀稳定,感温元件530紧贴外层锅壁5111,保证了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也采用无线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第六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五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包括第一线圈6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线圈6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二线圈634设置在盖体620内,并与第一线圈633间隔开。感温元件630紧贴外层锅壁,测得内锅的温度。当盖体盖合时,第一线圈633与第二线圈634之间的距离可以保证无线信号的顺利传输,实现对内锅温度的测量与传递。并且,由于当盖体620盖合煲体时,第二线圈634与第一线圈633之间的距离才能使得第二线圈634顺利接收无线信号,而当盖体打开时,由于第一线圈633和第二线圈634之间的距离太大,因此会使无线信号强度降低,第二线圈634无法顺利接收无线信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还可以用于检测盖体620是否盖合。

第七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七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内锅包括外层锅壁7111、内层锅壁7112和填充有介质的真空的封闭空腔7113,内锅利用真空的封闭空腔7113内的介质的分子碰撞、摩擦或者相变,能够将受热部的热量输送到封闭空腔7113内的每一处,从而实现内锅表面温度的均温性。外层锅壁7111的非受热部具有通孔,感温元件730部分地延伸穿过通孔并延伸进入封闭空腔7113,并通过焊接固定至外层锅壁7111的外表面。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7111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730,能够使感温元件730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730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7111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7111传递给感温元件730的多层传热。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通过无线的方式将信号传递给第二信号传输端。

第八实施方式

图11至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方式。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八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内锅包括外层锅壁8111、内层锅壁和填充有介质的真空的封闭空腔8113,内锅利用真空的封闭空腔8113内的介质的分子碰撞、摩擦或者相变,能够将受热部的热量输送到封闭空腔8113内的每一处,从而实现内锅表面温度的均温性。外层锅壁8111的非受热部具有通孔,感温元件830部分地延伸穿过通孔并延伸进入封闭空腔8113,并通过焊接固定至外层锅壁8111的外表面。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8111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830,能够使感温元件830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830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8111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8111传递给感温元件830的多层传热。

第二线圈8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设置在盖体内,当盖体盖合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834之间的距离可以保证无线信号的顺利传输,实现对内锅温度的测量与传递。并且,由于当盖体820盖合煲体时,第二线圈834与第一线圈之间的距离才能使得第二线圈834顺利接收无线信号,而当盖体打开时,由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834之间的距离太大,因此会使无线信号强度降低,第二线圈834无法顺利接收无线信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还可以用于检测盖体820是否盖合。

第九实施方式

图13至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方式。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九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中,外层锅壁9111与内层锅壁9112之间的夹层空间较小,但介质依然可以存在于该夹层空间。外层锅壁9111上设置有通孔,感温元件930与该通孔配合,如图所示,感温元件930并没有进入夹层空间,而是与外层锅壁9111的内表面相平,但感温元件930已可以接触介质并感测介质温度。另外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进一步包括感温元件包裹在感温元件930外侧的外壳930b,感温元件930可由热电偶、NTC、PTC或双金属片制成,外壳930b的导热系数大于外层锅壁9111的导热系数,这使得感温元件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效果。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第十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5和1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元件1030固定地设置在外层锅壁10111的外表面。煲体内设置有两个第一触点1040(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触点1040通过导线1090与感温元件1030相连,第一触点1040用于接收感温元件1030所传递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第二触点1050(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触点1050和第一触点1040对应,第二触点1050固定地安装在煲体内,与第一触点1040可分离地电连接,用于接收由第一触点1040传递的信号,并将信号进一步地传递给烹饪器具的控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触点1050为固定结构,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触点1050可以为设置浮动结构。

煲体内还设置有固定盒1060,固定盒1060覆盖感温元件1030和第一触点1040,以保护感温元件1030和第一触点1040。固定盒1060与感温元件1030都是固定地安装在内锅的外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盒1060还可以作为把手,用于将内锅从煲体中取出或放入煲体。

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还可以为可分离的耦合器或插座/插片结构。

第十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一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底部具有单层锅壁11111a,具体地说,单层锅壁11111a为受热部的一部分。内锅的侧部具有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11111和内层锅壁,外层锅壁11111和内层锅壁之间存在介质。因此,外层锅壁11111的温度较为均匀稳定,感温元件1130紧贴外层锅壁11111,保证了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可断开地电连接,其结构类似于第十实施方式。

第十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二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台阶形的夹层结构,即内锅的侧壁下部和底壁的外层锅壁12111与内层锅壁12112之间的间隙较大,而内锅的侧壁上部的外层锅壁12111与内层锅壁12112之间的间隙较小。感温元件1230在侧壁上部处设置在外层锅壁12111的外表面上,灵敏准确地感测该处的温度。同时由于测温处为间隙较小的双层锅壁结构,内锅的外层锅壁12111和内层锅壁12112之间的封闭空腔体积较小,因此用感温元件1230感测此处的内锅温度,可以使得控制部更有效地控制对受热部的加热工作,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可断开地电连接,其结构类似于第十实施方式。

第十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三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包括第一端子13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端子13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第二端子1334设置在盖体1320内,并与第一端子1333可断开地电连接。感温元件1330紧贴外层锅壁,测得内锅的温度。当盖体盖合时,第一端子1333与第二端子1334接触,保证信号的顺利传输,实现对内锅温度的测量与传递。并且,由于当盖体1320盖合煲体时,第二端子1334与第一端子1333才能接触,才能使得第二端子1334顺利接收信号,而当盖体打开时,由于第一端子1333和第二端子1334分离,因此第二端子1334无法顺利接收信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还可以用于检测盖体1320是否盖合。

第十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0至图2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四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内锅包括外层锅壁14111、内层锅壁14112和填充有介质的真空的封闭空腔14113,内锅利用真空的封闭空腔14113内的介质的分子碰撞、摩擦或者相变,能够将受热部的热量输送到封闭空腔1413内的每一处,从而实现内锅表面温度的均温性。外层锅壁14111具有通孔,感温元件1430部分地延伸穿过通孔并延伸进入封闭空腔14113,并通过焊接固定至外层锅壁14111的外表面。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14111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1430,能够使感温元件1430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1430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14111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14111传递给感温元件1430的多层传热。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端可分离地电连接,其结构类似于第十实施方式。

第十五实施方式

图22至图2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方式。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十五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中,烹饪器具1500的内锅具有外层锅壁15111与内层锅壁15112之间的夹层空间较小,但介质依然可以存在于该夹层空间。外层锅壁15111上设置有通孔,感温元件1530与该通孔配合,如图所示,感温元件1530并没有进入夹层空间,而是与外层锅壁15111的内表面相平,但感温元件1530已可以接触介质并感测介质温度。另外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进一步包括感温元件包裹在感温元件外侧的外壳,感温元件可由热电偶、NTC、PTC或双金属片制成,外壳的导热系数大于外层锅壁15111的导热系数,这使得感温元件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效果。

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可断开地电连接,其结构类似于第十实施方式。

应当了解,虽然上述示例中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但是显然本申请中的温度感测装置也可以用于仅具有单层锅壁的内锅。并且,其也可以设置在内锅的受热部,以更准确且方便地获得温度信号。此外,可以在内锅的外层锅壁或是锅壁上单独设置传热部,该传热部由导热系数较高的第一材料制成,而内锅的其余部分由导热系数较低的第二材料制成,以使得感温元件的感温效果更好、感温更加准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