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1804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门控制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动门控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于大型商场,酒店,社区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自动门控装置的智能性与安全性,传统的自动门控装置不设置监控设备,不能实时监测自动门的使用情况及周围的状况,自动门在使用时,需要考虑一些意外情况,比如行人急速通过快要闭合的可移动自动门,一般的自动门控装置不能及时得感应到信息并且快速做出反应,不利于行人的人身安全,传统的自动门控装置,将数据传输系统与控制系统相分离,提高了自动门控装置的制作成本,且各系统之间缺少通信设备,致使智能化及自动化水平较低;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IEEE 802.15.4标准的规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包括自动门、控制系统;

所述自动门包括监控设备、监控数据传输模块、横梁、传感器、控制系统、门控数据收发模块、可移动自动门、感应器、支撑柱梁、人机交互界面、控制数据收发模块,所述自动门的正上方安装有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正上方安装有监控数据传输模块;所述自动门的上方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上安装有传感器;所述横梁的正下方安装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的左侧安装有门控数据收发模块;所述控制系统的正下方安装有可移动自动门,在可移动自动门两侧安装有感应器;在可移动自动门的两侧安装有支撑柱梁;所述自动门的左侧安装有人机交互界面,在人机交互界面内部安装有控制数据收发模块;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从动轮、同步皮带、主动轮、马达、控制电路、控制器、吊挂轮、消音器,所述控制系统的内部安装有从动轮,在从动轮的右侧安装有同步皮带,在同步皮带的右侧安装有主动轮,在主动轮的有右上端安装有马达,在马达的右侧安装有控制电路;在同步皮带的上方安装有控制器;在同步皮带的下方安装有吊挂轮,在吊挂轮的右侧安装有消音器;

所述控制数据收发模块与路由器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所述路由器和协调器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所述协调器和计算机应用中心相连接,所述计算机应用中心和数据存储设备相连接,所述计算机应用中心通过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所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门的高度在2-2.5米。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梁采用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器的型号是WB3005。

进一步的,所述同步皮带与从动轮和主动轮的连接处涂有润滑油。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数据收发模块、路由器、协调器采用ZigBee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数据收发模块、路由器、协调器分别是ZigBee通信网络中的ZigBee终端节点、ZigBee路由器和ZigBee协调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数据收发模块和路由器的无线传输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基础上建立的,所述路由器和协调器的无线传输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基础上建立的。

进一步的,所述协调器和计算机应用中心通过串口传输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机应用中心和互联网通过WIFI网络传输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置监控设备,配合监控数据传输模块,使得使用者可以实时监测自动门控装置的出入人流信息,保证自动门的正常使用,设置门控数据收发模块,能够将自动门装置的开关状态数据传送给控制系统,保证自动门控装置的开关状态正常,设置人机交互界面,配合控制数据收发模块,能够实现自动门的远程实时控制,保证自动门控装置的远程通信,设置感应器,能够识别人员是否与可移动感应门有接触,能够快速弹开,减少夹伤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证人员的安全,设置控制系统,能够将接收到的传感器信息传送到控制电路中,保证可移动自动门的智能移动,达到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的性能,设置主动轮,配合从动轮,使得自动门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进行智能化的移动,保证了可移动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加入了ZigBee网络,将商场进出人员的信息记录下来,通过无线方式传送给计算机应用中心,此时可以随时了解整个商场进出人员信息,以便更好的管理,对于商场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使得自动门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4为ZigBee网络拓扑结构图。

图中,1-自动门,2-传感器,3-监控设备,4-横梁,5-控制系统,6-可移动自动门,7-感应器,8-支撑柱梁,9-同步皮带,10-控制器,11-马达,12-控制电路,13-消音器,14-吊挂轮,15-从动轮,16-主动轮,17-监控数据传输模块,18-人机交互界面,19-控制数据收发模块,20-门控数据收发模块,21-路由器,22-协调器,23-计算机应用中心,24-数据存储设备,25-互联网,26-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式的自动门控装置,包括自动门1,自动门1的高度在2-2.5米范围内,在自动门1中包括监控设备3、横梁4、传感器2、控制系统5、可移动自动门6、感应器7、支撑柱梁8,在自动门1的正上方安装有监控设备3,在监控设备3正上方安装有监控数据传输模块17,自动门1的上方安装有横梁4,在横梁4上安装有传感器2,感应器7的型号为WB3005,在横梁4的正下方安装有控制系统5,在控制系统5的左侧安装有门控数据收发模块20,在控制系统5的正下方安装有可移动自动门6,在可移动自动门6中间两侧安装有感应器7;在可移动自动门6的两侧安装有支撑柱梁8,其中支撑柱梁8采用铝合金材质,在自动门1的左侧安装有人机交互界面18,在人机交互界面18内部安装有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

在控制系统5中包括从动轮15、同步皮带9、主动轮16、马达11、控制电路12、控制器10、吊挂轮14、消音器13,在控制系统5的内部安装有从动轮15,在从动轮15的右侧安装有同步皮带9,在同步皮带9的右侧安装有主动轮16,在同步皮带9与主动轮16和从动轮15之间涂有润滑油,在主动轮16的右上端安装有马达11,其中马达11的额定功率在30-32W范围内,在马达11的右侧安装有控制电路12;在同步皮带9的上方安装有控制器10;在同步皮带9的下方安装有吊挂轮14,在吊挂轮14的右侧安装有消音器13;

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与路由器21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路由器21和协调器22通过无线方式相连接,协调器22和计算机应用中心23相连接,计算机应用中心23和数据存储设备24相连接,计算机应用中心23通过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25,互联网25和移动终端26相连接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路由器21、协调器22采用ZigBee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路由器21、协调器22分别是ZigBee通信网络中的ZigBee终端节点、ZigBee路由器和ZigBee协调器,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和路由器21的无线传输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基础上建立的,路由器21和协调器22的无线传输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基础上建立的,协调器22和计算机应用中心23通过串口传输数据,算机应用中心23和互联网25通过WIFI网络传输数据,互联网25和移动终端26通过GPRS网络或WiFi网络传输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当行人出现在自动门1周围时,横梁4上的传感器2检测到感应信息,并且将接收到的感应信息传送给门控数据收发模块20,之后反馈到控制系统5中,通过控制系统5传送到控制电路12中,在控制电路12中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启动自动门1让行人通过,同时监控设备3对自动门1周围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监控数据传输模块17,将监控设备3获得的图像传送到人机交互界面18进行分析,观察行人是否携带可疑物品或是否出现可疑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人机交互界面18通过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对自动门1进行关闭操作,等待后续管理员处理,并且可以观测并统计自动门1周围的进出双向人流数量,当出现挤人夹物的情况时,控制数据收发模块19接收到来自门控数据收发模块20的数据,并反馈到人机交互界面18中,提示管理者查看现场状况,以便调整自动门1的开启与关闭等功能,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整个系统中加入了ZigBee网络,将商场进出人员的信息记录下来,通过无线方式传送给计算机应用中心23,此时可以随时了解整个商场进出人员信息,以便更好的管理,对于商场的安全性大大增加,同时使得自动门更加智能化。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