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均温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702阅读:8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均温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均温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采用的锅具都是单层锅,一般为铸铁、铝、不锈钢和金属复合材料,锅具的传热性能不好,不同部分的温度差异较大,导致烹饪出来的米饭效果不均匀。金属锅为了实现不粘效果,都是采取在锅的内层喷涂氟树脂等不沾涂料的方式,由于涂层有脱落的风险,对消费者来说存在健康隐患。

目前公开的能够实现无涂层不粘效果的锅具一般双层空腔结构,由于锅具内部的中空结构,使锅体的整体强度不足,在锅具内的水被烧干后或锅具制作抽真空过程中,锅体的空腔处容易发生锅壁变形、塌陷甚至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均温锅。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层均温锅,包括内锅和外锅,所述内锅套设在所述外锅内且与所述外锅之间具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填充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所述内锅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真空腔中设有多个分别与内锅和外锅相连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锅和外锅之间的真空腔中设置多个支撑结构,大大增强了内锅和外锅之间的空腔的支撑强度,避免了锅具在干烧或抽真空制作过程中出现锅壁变形、塌陷、甚至爆炸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内锅和所述外锅的底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在锅具的底部,对锅具强度薄弱的区域进行加强,避免锅具R角附近强度较弱而出现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内锅底部靠近边沿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越靠近锅具R角,锅具的强度越弱,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在内锅底部靠近边沿的位置上,使整个锅具的强度分布均匀。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外锅R角的距离为5mm-2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支撑结构中心和外锅R角之间距离的合理限定,使支撑结构对内外锅R角位置的支撑强度达到最佳。

进一步,多个所述支撑结构围绕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呈环形均匀排布。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多个支撑结构呈环形均匀排布,使锅具的底部受力均匀。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呈柱型,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内锅和外锅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成柱型,支撑强度更好。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呈圆柱型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圆柱型的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更好。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的直径为4mm。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为4个-12个且围绕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呈环形均匀排布。

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采用金属材质制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层均温锅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面示图;

图3为图1的B-B面示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内锅;2、外锅;3、真空腔;4、支撑结构;5、吸液芯;6、金属空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双层均温锅,包括内锅1和外锅2,所述内锅1套设在所述外锅2内且与所述外锅之间具有真空腔3,所述真空腔3内填充有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体相变工质,所述内锅1的敞口端与所述外锅2的敞口端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真空腔3中设有多个分别与内锅1和外锅2相连的支撑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4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支撑结构的设置大大增强了内锅和外锅之间的空腔的支撑强度,避免了锅具在干烧或抽真空制作过程中出现锅壁变形、塌陷、甚至爆炸的问题。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结构4设置在所述内锅1和外锅2的底部,锅具越靠近R角的位置(R角即为锅的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强度越薄弱,对锅具强度薄弱的区域进行加强,避免锅具R角附近强度较弱而出现变形的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4的中心距离外锅R角的距离为L,L为5mm-20mm,可选为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和19mm。通过对支撑结构中心和外锅R角之间距离的合理限定,使支撑结构对内外锅R角位置的支撑强度达到最佳。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结构4设置在所述内锅1底部靠近边沿的位置上。多个所述支撑结构4围绕所述内锅1的中心轴线呈环形均匀排布。由于越靠近锅具R角,锅具的强度越弱,通过将支撑结构设置在内锅底部靠近边沿的位置上,使整个锅具的强度分布均匀。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结构4呈柱型,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内锅1和外锅2上。所述支撑结构4优选为圆柱型结构,且圆柱型结构的支撑结构的直径为4mm,圆柱型结构的支撑结构的支撑效果更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支撑结构4为4个-12个,优选为6个,多个支撑结构4围绕所述内锅1的中心轴线呈环形均匀排布,通过将多个支撑结构呈环形均匀排布,使锅具的底部受力均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内锅1和外锅2之间的真空腔3中设有多个吸液芯,所述内锅1和外锅2之间的真空腔3内设有液体相变工质,所述液体相变工质为液体。所述外锅2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真空腔3连通的金属空心管6。所述吸液芯5贴设固定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和/或外锅2的内壁上,当吸液芯5的两侧分别贴设在内锅1的外壁和外锅2的内壁上时,所述吸液芯5的厚度与所述真空腔3的厚度相等。本实施例的吸液芯5可以焊接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和外锅2的内壁上,也可以通过胶黏剂粘贴在所述内锅1的外壁和外锅2的内壁上。本实施例的吸液芯为泡沫金属层结构,平均孔径为0.2mm-4mm,孔隙率为70%-90%,厚度为0.5mm-10mm,本实施例的吸液芯的材质可为铜或铝。

本实施例的双层均温锅在使用的时候,先通过外锅侧壁上靠近顶部的位置的金属空心管向外锅和内锅之间的真空腔中注入少量液态相变材料,并通过加热方式将该液态相变材料气化,进而将所述真空腔内的空气基本排出,保证整个真空腔内部具有一定的真空度,随后再采用真空泵对真空腔进行抽气,进一步提高所述真空腔的真空度,然后将金属空心管封堵住。采用本申请的双层均温锅进行煮饭时,通过对外锅进行加热,当热量传导至均温锅底部的液态相变材料时,液态相变材料立即挥发为气体并传向均温锅顶部的冷凝端扩散,与此同时,伴随着热量的传导,而受冷的液体发生冷凝又转变为液体,并沿吸液芯的毛细作用下又转移至锅底部,重新受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保证整个内胆各部位的温度尽量趋于一致,不同部位受热均匀,从而实现均温锅在炊煮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由于本实施例的吸液芯贴设在内锅或/和外锅的侧壁上,液体相变材料位于均温锅的R角附近(即均温锅的侧壁和底壁的连接处),通过在均温锅的底壁上设置支撑结构,避免均温锅干烧时,均温锅底部中空结构强度不足,而发生变形甚至塌陷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